劉劭《人物志》〈材理〉篇講的是怎樣根據一個人在議事或論辯時的表現來判斷他的材質,其中說的「九偏之情」,是指不同的性情如何影響人在議論時的偏向;將這九個性情類別應用在今天網絡討論世界裏的各路英雄,亦頗為切合。以下我會列出這九偏之情,並綜合兩三家注釋略加解說,讀者看後如對號入座,或用以標籤他人,悉隨尊便:
1.「剛略之人,不能理微 ; 故其論大體則弘博而高遠,歷纖理則宕往而疏越。」
- 這種人剛猛而粗略,只知大而化之,立論高遠,卻沒有能力深入事理細緻之處;從大處看其立論似乎合理,但細看卻有很多疏忽失誤之處。
2.「抗厲之人,不能迴撓;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
- 這種人過於嚴正,一味依從已接受的原則和信念;在適合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做到正直不阿,可是,情況要求變通時,他們卻只會墨守成規,立場決定結論。
3.「堅勁之人,好攻其事實;指機理則穎灼而徹盡,涉大道則徑露而單持。」
- 「堅」和「勁」當然不是粵語裏的意思,而是指堅持論點、沒完沒了爭辯下去的人。這種人有求真的精神,對於堅持的論點,可以說得清楚明白、透徹詳盡,卻容易見樹不見林,自以為是而流於淺薄偏狹。
4.「辯給之人,辭煩而意銳;推人事則精識而窮理,即大義則恢愕而不周。」
- 這種人愛逞口舌之能,言辭滔滔而意氣風發,現在的說法是「擅於抽水」;他們論人事的得失時,可以見解精到,而且能兼顧各方面,然而,講到嚴肅的義理時,便往往大言不慚和不著邊際。
5.「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數則豁達而傲博,立事要則爁炎而不定。」
- 浮沉,即無主見,隨人議論,或浮或沉,不懂得深入思考;講些無關痛癢的事時,這種人表現豁達,好像甚麼事也不計較,可是,要在重大的事情上決定立場時,他們便會感到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6.「淺解之人,不能深難;聽辯說則擬鍔而愉悅,審精理則掉轉而無根。」
- 凡事只看表面,不懂得尋根究柢;這種人見到別人在言辭上交鋒時,會看得興高采烈,並容易代入佔上風的那一方,不過,要他們細心判斷誰是誰非時,他們便無所根據,無能為力。
7. 「寬恕之人,不能速捷;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
- 在議論中的寬恕之人,不窮追猛打,甚至會為對方設想,盡量「同情地了解」,從不會立意「秒殺」。這種人講仁義道德的抽象道理時,會顯得十分周詳而有氣度,但討論急切的實務時,便不能斬釘截鐵、當機立斷。
8. 「溫柔之人,力不休彊;味道理則順適而和暢,擬疑難則濡懦而不盡。」
- 這種人纖弱無霸氣,會盡量息事寧人;他們能夠順著別人的理路來了解其論點和立場,可以做到暢通無滯,可是,要他們加以批評時,他們便遲疑不定,畏首畏尾,不敢把話說盡。
9. 「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 ; 造權譎則倜儻而瑰壯,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
- 好奇,即喜歡標新立異、超然出群,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人開創理論或結黨立派時,會散發魅力,令人神往,然而,到要腳踏實地、平心靜氣做事時,他們所說的便會顯得不合常情、過於浮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