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臉書見到有些人談論哲學,多有貶意,似乎是由於對哲學這個學科有點誤解;今天我想介紹一下研讀哲學的人會受到的訓練,講的是研究生課程(graduate program),希望能稍有澄清之效。
哲學訓練並非只有一套,中西哲學已大異其趣;就算只談西方哲學,也有英美哲學和歐陸哲學之別;英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制度又有不同,雖然訓練出來的哲學家沒有明顯的「英式」和「美式」的分野,但本著「不熟悉不多談」的原則,以下我介紹的主要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程度的哲學訓練。
在美國,不必先讀碩士才讀博士,有哲學本科學位的人便可以報讀哲學的研究生課程。為了確保研究生在寫博士論文時對西方哲學的傳統及歷史有足夠的認識,並有良好的寫作和思考能力,各研究生課程都要求學生先上兩年的
coursework,選修不同的哲學科目;雖然每個研究生課程的 coursework 要求都稍有不同,但大抵上都是研讀一些大哲學家和主要的哲學問題。
以我讀的柏克萊加州大學為例,研究生必須選讀一些古希臘哲學和現代哲學(modern philosophy)--- 不喜歡柏拉圖的,就只好讀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霍布斯、洛克、巴克萊、休謨、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和康德至少要選一個(大多數研究生都會選讀其中三四個,我便讀了笛卡兒、休謨、巴克萊、和康德)。此外,知識論、形上學、道德哲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等主要哲學範疇也要求研究生修讀,以免他們讀完博士後只認識自己研究的那個小小的範圍。
邏輯訓練當然重要,大多數哲學研究生課程都有一個
logic
requirement,要求研究生接受形式邏輯(formal logic)的訓練,還要考試過關;一般只是要求他們掌握命題邏輯(propositional logic)和謂詞邏輯(predicate logic),並對形式系統(formal system)有基本的了解。有些研究生課程在這方面要求高一點,據說史丹福大學要求哲學研究生讀不少的
metalogic;無論如何,哲學研究生課程訓練出來的是主要是哲學家而不是邏輯學家。*
除了 logic requirement,還有 language requirement,一般是從希臘文、拉丁文、德文、和法文這四個對哲學來說特別重要的語言,選其中一個或兩個,要通過翻譯考試(翻譯哲學原文為英文);選兩個的,翻譯要求便低一點,選一個的,便非有頗高的程度不可。
讀完兩年 coursework 後,便要考 qualifying examination,通過後才可以寫博士論文;通不過的,一般仍然會拿到碩士,但不能再讀上去。Qualifying examination
通常是選幾個不同範圍的哲學問題,深入研讀,要有自己的看法;每個問題由一位教授指導,不必寫論文,只需寫大綱,然後由指導的教授口試,通常指導教授的其中一兩位會成為博士論文的導師(當年我選的三個哲學問題分別屬於知識論、道德哲學、和語言哲學,指導教授是 Barry Stroud 、Samuel Scheffler 、和 Donald Davidson,前兩位後來就成了我的論文導師)。
當然,讀博士最大的難關還是那篇十萬八萬字的博士論文,隨時要寫四五年;不過,如果有好的論文導師,經常深入討論,這個階段才是最嚴格的訓練。
經過上述哲學訓練的人,在學識上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分別,要看他們專門研究的是哪個範疇;不過,無論是哪個範疇,多少也要涉獵一些其他的學科,例如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息息相關、研究科學哲學的不可能不懂一些物理學或生物學、知識論涉及心理學和社會學(尤其是 social epistemology)等等。
至於讀哲學的是否必然「離地」,這個我不嘗試回答了,上述所講,只是要說明哲學訓練是可以相當嚴格和多樣化的。
* 柏克萊加大有個著名的研究生課程,叫
“Logic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專門訓練邏輯學家,但這個課程是哲學系和數學系合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