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哲學是吹水學科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有人問我是否承認哲學是吹水學科?我的回應是:「承認?你說得好像那是壞事似的。哲學當然是吹水學科啦!」這裏說的「學科」是指大學哲學系提供的課程,但假如中學甚至小學課程也包括哲學,我以下所說的一樣適用。

首先應該弄清楚「吹水」的意思:(1)「吹水」可以指閒聊,沒有貶意。(2) 這個詞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高談闊論、自由自在地發表意見;這個意思仍然是中性的,不褒不貶。(3) 不過,帶貶意的用法也有,就是指不負責任地誇大其詞、空口講白話、甚至完全在 bullshit。

我「承認」哲學是吹水學科,是取「吹水」(2) 的意思。的確,在哲學課堂上,教授大多是高談闊論、自由自在地發表意見;如果是一位運用「蘇格拉底式教學法」的哲學教授,也會同時容許學生高談闊論、自由自在地發表意見,不會一言堂、單向講授。一堂五十分鐘的哲學課,師生一起吹水,可以是很豐富的知性經驗。也許只有教符號邏輯時是例外,其他哲學課,不論是哪個哲學範圍,不論是哪個哲學問題,都可以這樣吹水。

讓我舉一個比較極端的實例。這個學期我教的 senior seminar 題目是 "Nietzsche on morality",正讀到尼采的重要著作 Beyond Good and Evil。這個星期的指定閱讀範圍是此書的 Parts 2, 3 & 4。週末時我用電郵通知學生,星期一會討論 Part 2 "The Free Spirit",叮囑他們閱讀時如見到任何章節或語句有疑問,或是認為值得一起討論的,便標記著,到時在堂上提出。星期一我走進課室時,並不知道這天的教學我會說些甚麼,因為我說甚麼將取決於學生提出哪些章節或語句來討論。結果這天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樂於提問和發表意見,他們有疑難的地方我都解答了,並且透過這來回往復的討論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文本,也逼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有關的哲學問題。這是一次成功的吹水。

這樣說,我豈非不用備課,輕輕鬆鬆走進課室吹水便可?這個想法實在大謬不然。為了應付這次的吹水,我把 "The Free Spirit" 讀了三次;我的德文太差(正在努力改進),所以讀了三個英譯本,互相對照,以減低因為某一譯本不準確而誤解原文意思的機會(剛多買了一個譯本,遲些四個譯本對照來看)。此外,在堂上討論時,有兩個學生提出來討論的語句是我沒有特別留意的,假若不是那麼精細地讀了三遍,便很可能霎時間不知道該怎樣回應。吹水成功,端賴苦功。

說不定會有讀者這樣想:哲學討論永遠都是沒完沒了的,因為哲學缺乏客觀的對錯標準,哲學問題沒有肯定的答案;說哲學是吹水學科,很明顯應該取「吹水」(3) 的意思,即是說,教哲學的,例如閣下,可以不負責任地誇大其詞、空口講白話、甚至完全在 bullshit。你取「吹水」(2) 的意思,說上面那一大番話,不過是企圖美化自己的專業吧!(假如我不寫這一段,可能讀者留言裏也會有類似的批評,甚至是更嚴苛的。)

我有美化自己的專業嗎?「美化」是將不那麼美好的東西描繪為美好,我在上文說的是哲學這個學科事實上美好的一面,所以不是美化。我熱愛哲學,不希望對哲學有興趣人誤解這個學科,這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對哲學完全沒興趣、一丁點兒也不想知道的人,這篇文章不是寫給他們看的,他們看到文章的題目便不應該讀下去了。

那麼,教哲學的人可不可以不負責任地誇大其詞、空口講白話、甚至完全在 bullshit 呢?我不得不無奈地坦承:「是可以的。」我視這樣做的人為哲學教學的害群之馬,幸而這樣的人是少數 —— 可以做的事,不一定很多人去做。在一流學府的哲學系受過嚴格學術研究訓練的人,教哲學時大都有板有眼,有根有據,講論證,依邏輯;假如你聽來像是 bullshit,那很可能是你沒有用心聽或程度不夠而已。那天我講解 Beyond Good and Evil 的前言,單是說明應該如何理解很有名的第一句,"Suppose truth is a woman",便講了二十分鐘,那是吹水 (2);我敢說,用心聽的學生絕不會認為我在吹水 (3)。

(原載於《蘋果日報》2020年3月7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