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

魯迅論奴隸與奴才


不止一次見過一段引文,都說是魯迅寫的:

(A)  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可是,我在網上搜尋不到這段文字的出處,只找到一段類似的,出自魯迅的文章〈漫與〉(收入了《南腔北調集》):

(B)  一個活人,當然是總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隸,也還在打熬著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隸,打熬著,並且不平著,掙扎著,一面「意圖」掙脫以至實行掙脫的,即使暫時失敗,還是套上了鐐銬罷,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於這生活。


(A) 應該是改寫自 (B),並非百分百引文。

魯迅的原文比那改寫高明多了。(A) 說「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不幸」固然無須解釋,但「並不可怕」卻非不證自明,單是「知道掙扎」和「有掙脫的希望」,做奴隸可以仍然是可怕的 — 那要看奴隸的生活有多苦,也要看掙脫的機會有多大。魯迅原文根本沒有說做奴隸不可怕,他指出的是人有求生意志:就算是當奴隸的人,也還是想活下去的。這是事實。至於掙脫的機會,魯迅只是用「即使暫時失敗」六字間接點出;他沒有明言掙脫的機會有多大,因為這不能一概而論,但「暫時」二字,總算是表達了達觀的期望。

(A) 那句「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是大大的敗筆,因為預設了奴隸生活有可以被尋出來的美;反觀魯迅原文,那個「美」字加了引號,是 scare quotes,意思當然是:不是真正的美。假如那是真正的美,接著說的「萬劫不復」就不好理解了。此外,魯迅原文除了「讚歎」和「陶醉」,還多出了「撫摩」,妙極!不管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的「美」是甚麼東西,「撫摩」二字的言外之意是:那東西是物質方面的,是短視的人目光所在,難以給人深刻而持久的滿足。(「意圖」也加了引號,這比較難解釋,我猜魯迅的意思是:不能只有意圖,還要有實際的行動。)

魯迅的重點是對比「單單的奴隸」與「萬劫不復的奴才」。奴隸受苦,「套上了鐐銬」,但他還是嚮往自由的,明白到自主之可貴,於是「實行掙脫」,雖是奴隸,還是一個人。奴才則是甘心為奴,唯唯諾諾,低三下四,樂於受主人頤指氣使,已不是單單的奴隸,根本不是人,而是一條狗(不好意思,這可能侮辱了狗,我只是貪方便沿用一個現成的比喻)。

最後那句「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於這生活」也很重要。奴才都幫著主人控制奴隸,尤其是要控制那些「實行掙脫」的奴隸,所以奴才不只卑賤,還可恨!

20200702

體骨與膚立


亂世多出能人異士與風流人物,魏晉南北朝是個明顯的例子(清末民初是另一個)。香港只是一個城市,但此刻情勢惡劣之極,前途黯淡,而各方勢力在此較勁,因此,稱這為「香港的亂世」,亦不為過。那麼,能人異士與風流人物出現了嗎?也許已出現了一些,稍後會有更多,但此時此刻的人當局者迷,不容易有客觀的判斷,而將來的歷史評定會是如何,又是另一回事了。

說到判斷一個人物的品質,今天讀了點《世說新語》,有兩則我覺得特別有意思,都是出於〈品藻〉篇,都很短小:

65.  簡文問孫興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負其才;知之者無取其體。」

66.  蔡叔子云:「韓康伯雖無骨榦,然亦膚立。」

 

第 65 節寫簡文帝問孫綽對袁羊的評價。孫綽的回答驟眼看只是在點出才德之別:袁羊這人有才無德。「體」指的是品格,人皆有其品格的「體」,但有好壞高低之別,類似孟子說的「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孟子》〈告子上〉)。然而,這跟「不知者(對他沒認識的人)」與「知之者(了解他的人)」有甚麼關係呢?

說一個人的「德」要「知之者」才可以肯定,那大概沒錯 , 因為世上有不少偽君子,也有十分低調做好事的善人,要判斷誰真的有德,不是易事。可是,「才」是「不知者」也能輕易判斷嗎?那要看「才」指的是甚麼了。如果「才」指的是急才、口才、機智、掉書袋等很容易表現出來的能力(這可以稱為「膚淺的才」),「不知者不負其才」大抵上是對的。到了現代,這種「不知者」也能輕易判斷的「才」,應該包括高學歷:滿身學歷名牌如牛劍哈耶MIT的人,這「才」很容易廣為人知,也容易讓人覺得他有料(雖然事實上未必有)。可是,如果「才」指的是真才實學(這可以稱為「實質的才」),那就不是「不知者」能輕易判斷的了。可嘆的是世人大多分不清這兩個意義的「才」,於是膚淺的才可以冒充實質的才。

第 66 節說的「膚立」,可以理解為「不知者不負其才」的說明。「膚立」,意思就是「表面上能挺立」;這挺立,只是在別人(包括眾多的「不知者」)眼中的,因此靠的是表面可輕易看到的「才」。「膚立」的人「無骨幹」,有註釋說「無骨幹」指身體肥胖,好像没有骨骼一樣,我認為這註釋是大謬不然。「膚立」既然不是實指皮膚,那麼「無骨幹」也不必實指骨幹。這裏說明的還是裏外之別:外表是膚淺的,實質在裏面,不易判斷。「骨幹」就是「體」的支撐,內裏重要的還是德;這「骨幹」與英文 "integrity" 的意思呼應 — 有了人格的整全性,就能撐得住。

在此香港的亂世,有多少站出來做事或說話的人具有撐得住的人格整全性?我不知道。我的直覺是,很多所謂的 KOL 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