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興之所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興之所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70131

也來解車公籤


馮睎乾今天在專欄解籤,解的當然是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年初二到車公廟為香港求的籤。籤文曰:

傳來信息果無差
轉運時來自興家
篤志雲程須着力
何天今日賜榮華

正如馮老弟所說,如果是事後解籤,「人人都可以是籤神」。不過,事前解籤其實也不難;如果只是要「解得通」,符合文句意思和所求之事便成了,難的是解說日後應驗。

我同意馮睎乾對第一句的理解:「消息」指的不是已知的消息,而是「今後兩個月內從中央傳到香港的消息」;「果無差」的意思就是「選舉結果亦必然符合這消息」。

馮睎乾認為第二句的重點是「轉運」,並說「車公這句已畫公仔畫出腸地告訴你:2.0不會當選」,因為如果林鄭當選,「下屆特首將延續梁振英路線」,香港就談不上是「轉運」了。我的理解不同:第二句沒有講實香港會轉運,只是說香港還有轉運的機會,如果運轉了,便自然會再次興旺 --- 這個解法較切合「時來自」三字的銜接意思。

第一和第二句都暗指林鄭當特首還未成定局,這個意思,在第三句才真是「畫公仔畫出腸」了。馮睎乾說「第三句是勉勵港人,要成功就必須努力,意思很簡單」,事實上最不簡單的就是這句。林鄭名「月娥」,嫦娥是要升天奔月的,第三句的意思是:月娥「篤志」「升天」成為特首,還有一段「雲程」要走,尚未成功,還需努力啊!

最後一句,我的解法也與馮睎乾的大異。他認為「何」字應是「荷」字之誤,「何天」不是「哪一天」,而是「荷天之恩」的意思;既然他認為第二句指林鄭不會當選特首,就不得不這樣理解第四句了。我同意「何天」的意思不是「哪一天」,也同意「天」指的是上天或神明,然而,我認為「何」是「哪一」之意,車公這句衝著的是林鄭早前說上帝要她參選:是哪位神明說今天要賜你榮華呢?

四句都是指林鄭未必會成為特首,因此是上籤;根據馮睎乾的解法,林鄭不會成為特首,那應該是上上籤才對。無論如何,假如林鄭當選,馮睎乾的解法便不應驗,我的解法則不容易否證,那才是解籤之道呀!


【補:網友指出籤文還有一句偈語:「月會花名秋夏好」。這句難解,我試解如下:「月會」乃成語「星離月會」的簡化,「星離月會」指經常分開,偈語中的「月會」乃「月離」之意,即月娥離去也。「華」之本義是「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說:「華,俗作花,其字起於北朝。」因此,偈語的「花」是指「華」,「花名」就是「華」得以正名。「秋夏」是新特首上任之際,如果到時「月會花名」,那就是好事了!】

20141011

兩個故事說佔領


讀者 cat 留言,講了一個故事,用來比況她對「雨傘佔領行動」的看法;這個看法,相信有不少香港人認同。以下是她說的故事:

「話說有一個人的父親得了重病,大夫看後,說這病已入膏肓,藥石無靈,或許割股療親還能孝感上蒼。那人聽罷,馬上把弟弟拉來,起刀便割。弟大驚,狂掙扎!這人按著弟弟說,割股療親,天下美事!

後記家暴對話檔案:

兄: 老豆唔掂啦,其他方法都試過啦,無用㗎。得割股未試過咋。唔通你想老豆死?
弟: 我唔信呢啲迷信嘢,割咗都無用。你要割割自己。
兄: 我無話唔割自己,但點都要割埋你。割我一個無用㗎。
弟: 如果有用你割你自己都可以感動上天。你唔好迫我啦。我怕痛,會死人㗎一個唔小心。老豆都唔會想我咁樣醫佢。救人都唔係靠殺人救。
兄: 你無人性㗎,全世界都講孝道,你咁不孝你唔係人。我點都要割你㗎啦。
弟: 救命呀~~~~~

最後細佬死咗。老豆都死咗。大佬割完股跛咗無死到,去咗坐監。」

也許是不肯定我明白她的故事,cat 再留言,補充了幾句:「無論大哥是否出於一片丹心,一片孝心,他的行為是霸道的。大佬唔係咁做㗎!」

我對佔領行動的看法不同,讓我另說一個故事吧,也是關於兩兄弟的,不過,行動的是年青有衝勁的弟弟,反對行動的是已人到中年的哥哥:

「話說兩兄弟同住百年祖屋,有農田牲口,算是生活豐足。

他們只有一口井,但供給的水倒足夠使用。誰知有一天井水有點異味,看起來也沒有從前的清澈;起初兄弟兩人都不以為意,可是,井水慢慢地越來越混濁,異味也越来越重了。

弟弟認為這口井的水遲早不能飲用,農田牲口亦會受影響,到時便不能繼續在這裏住了,他們的經濟條件亦會隨之變壞。哥哥卻認為井水的情況未必會惡化,既然現在仍可飲用,就不必過於擔心,況且打井不是易事,就算有新井,井水也未必清澈沒異味。

弟弟決定嘗試打一口新井,試了幾處都不成功,卻將祖屋周圍多處弄得一團糟,不但塵土飛揚,堆起的泥土還阻礙出入。哥哥不但沒有幫手,還嫌打井的事影響他的日常起居,口出怨言,更認定弟弟必然會失敗告終。

弟弟堅持嘗試,找不到新井誓不罷休;對於引起哥哥生活上的不便,他其實有歉意,還向哥哥道歉了。哥哥不體諒他,他感到委屈,然而,他深深相信,只要打到一口井水清澈的新井,到時受益的不只是他自己,還有哥哥。」

這故事沒有笑點,也不夠戲劇化,可以說不及 cat 的故事「精彩」,但對我來說,卻更真實感人。


20140710

戲聯一對,贈梁國雄議員


對付小眉小眼小器鬼要大展抱負不失大人有大量
穿著短衫短褲短距離作長期抗爭且看長毛鬥長途


20140413

《一代宗師》金句變奏談電影


電影發燒友之中,必有性情中人。

男人過了四十,就不要再看垃圾電影。

如果看電影有四季的話,切勿帶著早春的心情看深秋的電影。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點錢,買一張戲票,好電影必有捧場人。

人活一世,有人愛看爛片,有人只看佳作,都是品味使然。

看電影要講究性情,性情不合,眾人皆醉,性情過合,真箇著迷。

在最適合的時間和心情遇上好電影,是運氣。可惜現在好電影不多了。

寧在未看懂,莫在亂點評。

想想,說電影要寫實,那是賭氣的話。電影若全都寫實,該多無趣啊。

愛看電影之人必有三階段,見劇情,見技法,見人生。

世間所有的電影欣賞,都是久別重逢。

我選擇留在我自己最愛的電影世界了。

20140210

一圖三解

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幅圖:


相信一般的理解是圖中三人表達了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但此圖還可以用來說明另外兩個現象。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人生態度

同樣的半杯水,在悲觀的人眼中,是半空,樂觀的人看來卻是半滿。水有半杯,這是客觀的事實,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說是半滿,沒錯,說是半空,也對。然而,不同的看法,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引發不同的行為,影響生活質素。悲觀和樂觀本身也許沒有對錯可言,不過,假如是無緣無故的悲觀或沒根沒據的樂觀,便很可能會徒添煩惱或失望了。

還有一種人生態度,就是圖中那個飲水者代表的: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對生活問題是見招拆招,有水便飲,有飯便吃;盡量做到因時制宜、腳踏實地,不作非分之想,沒有杞人之憂。境界高的,是既會積極進取,亦能隨遇而安。

(二)政治

假如圖中兩人的不同意見,是代表沒有(或難以判斷)客觀對錯的政治立場,那麼,飲水者便是政治的機會主義者,看準政治形勢,從中謀取權力、金錢、名譽等私利。

政治立場相反的人打生打死,各自堅持己見,絕不退讓,甚至視對方為妖魔,因此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加以打擊,往往實事做不成,甚至兩敗俱傷。機會主義者在旁觀戰,有需要時煽風點火,或暫時靠攏其中一方,但可能會隨時變臉倒戈,為的,就是要「喝到那杯水」。

(三)哲學

圖中兩人的爭論也可以代表不少人眼中的哲學問題:無無謂謂、為拗而拗、沒完沒了,將本來簡單的,講得異常複雜,令人頭昏腦脹,卻又永遠不會有確實的答案。

飲水者代表的,自然就是遠離哲學的象牙塔、活在現實世界的人;他們口渴時便飲水,知道水的各種用途,準時交水費,或者會考慮到節約用水,但斷斷不會去思考甚麼關於水的哲學問題,因為那樣做是浪費生命。

當然,我不得不說一句,哲學問題不是這樣的;要明白我的意思,你就要先暫時放下那杯水,過來跟我討論討論。

20131109

明晚

(轉載)作者:屠黠

跟他結婚,已經五年。當初不止父母反對,大學時的好朋友,也不看好。但那時你別無選擇 --- 他沒出息,二等大學畢業,打份牛工,沒機會上位,然而,你也不過是塊豬扒。當他告訴你陳雲的城邦論是香港的希望,他也是黃毓民、黃洋達、和陶傑的擁躉,最痛恨大陸來港的蝗蟲,開口閉口「強國人」、「地獄鬼國」、「小農 DNA」--- 這一切令你熱血澎湃,那天早上,你們到黃大仙廟,求得一支好籤,你覺得諸天神佛保佑你,特別是觀世音娘娘,你從來沒遇到過如此植根本土、一切以香港為重的男孩。

他在你面前聲討民主派、譴責左膠。當曾蔭權想清拆菜園村,他上網到高登不斷貼文,從儒門正統開始講到黃老之術,然後唱《獅子山下》。那些高登巴打跟他同聲同氣,大罵蝗蟲禍港、大陸全民皆匪,在電腦鍵盤前,你睜大眼睛,但從沒有為他的安危擔心,因為你知道他不過是個鍵盤英雄。

同遊新界圍村回來,你們決定開始一起生活,還生了一個孩子。你們各自在家裏的不同角落上網,他在看《香港本土論壇》時,你則在讀《熱血時報》。李旺陽枉死那年,你一度想去參加維園六四燭光晚會。那一刻,他力勸阻了你。

從那時開始,你覺得他已走火入魔。他告訴你不應獨自出夜街,他說女人要聽男人話。當你在報章看見港大畢業的內地女生被貨車撞至重傷昏迷,他竟然說蝗蟲早死早著。你開始與他爭論,但他很好勝,你讓着他,因為你喜歡他。

據說儒家傳統要女人三從四德。他已開始禿頭,他衣著老土,他要你做所有家務,自己連一隻碗也不肯洗;他有口氣,一年前他說不要逢梁振英必反,做得好就支持,還譏諷你父母不是真正的香港人,這一切都能忍受,但他認為,所有和他意見不同的人都是左膠,而且希望明年五雷劈維園晚會,劈死班左膠。

丟那媽,不能再頂硬上了!你告訴他,你想離開,你不想一生人只唱一首歌

「你正一仆街冚家鏟。」他說。

好,就此了斷!你看着仍在鍵盤前狂打的他,有點憐憫。明天晚上,你通知他你的決定,在電話的另一邊,你等著他自己煮飯洗碗。

20131023

膠句

這幾天在臉書不斷見到「左膠」、「右膠」,「膠」字連連,寫金句的癮突然發作,想寫幾句關於「膠」的金句;可是,回心一想,這樣做也相當膠,寫成的只可稱為「膠句」,因以為題。

- 自認膠者,膠極有限;潑婦(或爛佬)罵膠,其心至膠。

- 膠談,並非無傷大雅,因為很容易演變成膠戰。

- 膠人聚在一起,同膠連枝,黨同伐異,便會進一步膠化,可稱為「膠叉污染」。

- 自以為世外高人的,往往不過是世上膠人。

- 膠,真是佗衰家,例如真心本來是好事,加個「膠」字,就弊傢伙嘞!

- 膠人要與你絕交,好事也,你有機會從此絕膠矣!

- 兩個膠人聯手攻擊敵人,是為膠配,膠質倍增。

- 在網上膠界處穿梭往還,留言貼圖的,謂之膠際花。

- 人無完美,誰不會間中膠一下?要不得的是濫膠。

- 假如你觸動膠人的膠感神經,他必會以為你是撩膠打。

- 「左膠」,一個膠人發明的膠詞,果然不久就被膠派膠用;膠交復交膠,遲早會爆膠。

- 神棍一定不會承認向他獻財的是愚夫愚婦,同理,製造右膠的人必然會說右膠根本不存在。

- 國師最大的本事,是單憑與各方信眾在臉書神膠,就能令人膠化。

- 不管你是真心膠還是假意膠,經常妖言惑眾、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就是煩膠。

20131010

遙距合作

哲學注重討論和交流,閉門造車可能會想出一些看法,也可以想出論證來支持這些看法,可是,如果不和別人討論過,沒有接受過質疑,便很容易自以為是,自圓其說,看不到自己的理論和論證的錯誤或不足之處。討論和交流有不同的方式,其中一個就是合作寫文章或著書;我曾和同事 Z 合寫過兩篇論文,除了有成果之外,合作的過程十分愉快,我亦從中學習到不少東西。

到目前為止我的哲學著作全是英文的,有一天,我忽然萌生寫一本中文哲學書的念頭,想寫的是宗教哲學。我一向對宗教哲學有興趣,但只出版過一篇有關的期刊論文;這次想寫的是一本一般讀者也看得懂的宗教哲學書,不太深,也不太顯淺或行貨式的,目的是刺激讀者思考宗教的各種問題。

本來可以自己寫,但我卻希望能和人合作,一來可以減輕寫作負擔,二來可以享受哲學交流,三來可以互相督促砥礪,也許會快一點完成。我冒昧聯絡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劉創馥教授,問他有沒有興趣合作;我問的時候詳情欠奉,只是說寫一本批評宗教的書,創馥卻爽快答應了。

我跟創馥素未謀面,只是臉書朋友,和看過他貼的一些討論宗教的文字,認為他在這些問題上和我立場接近;就這樣,幾乎純粹憑直覺,我便認定他是適當的合作人選。其實創的哲學背景跟我的大異,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黑格爾,而我則從來沒讀過黑格爾的著作因此,邀請他合作,是有點冒險的,可能不是一拍即合,而是一拍即散!

本來我們打算先討論該寫些甚麼題目,但還未開始討論,我便提出一個建議,創馥接納了,於是我們立刻動筆試寫了一篇,只用了約三星期便完成,還是八千多字之長。我的建議是寫一本對話錄,而且用一個很特別的方式寫:我們在不同篇章扮演一正一反兩個哲學家討論宗教問題,但事前沒有商量過該怎樣寫,不知道對方的論點,只是一來一回像是真正的對話,寫到艱難處或不知如何續下去時,才斟酌雙方的論點。此外,我希望對話錄盡量展現真正的哲學對談,而不須著重人物塑造;因此,兩個對話的角色是無名的,只稱為「哲人丙」和「哲人丁」(「丙」「丁」而非「甲」「乙」,是不想讀者先入為主,相信其中一個對話者較優勝 ---「甲」容易令人聯想到「優等」或「名列前茅」)。

這個寫法很好玩,哲人丙和哲人丁在臉書PM「對話」,有時寫得長一點,有時只是寥寥幾句,幾乎每天都有「交鋒」。這一篇寫的是「神蹟」,一個較容易處理的題目,結果不敢說很滿意,但相信有真情對話的味道,亦做到「不太深,也不太顯淺或行貨式的」。

這是十劃的第一撇,能否成書,還是未知之數。明天開始分四天連載這一篇(以後寫的未必會貼在這裏),希望大家給點意見。誰是哲人丙,誰是哲人丁,將會保持神秘。

20130825

鄰舍也是仇人

不少人拿梁文道的〈仇人也是鄰舍〉來做文章,罵他不分大是大非,是和稀泥,是知識份子的離地觀點,甚至會有助紂為虐的效果。其實,批評梁文最有力的方法,是寫一篇論點與梁文完全相反的文章,硬橋硬馬真功夫地對打,強者站著,弱者倒下。可惜,到現在還未見到這樣的文章,今天我就大膽地越俎代庖,放下成見,代入梁文道的批評者,寫了以下這篇〈鄰舍也是仇人〉:

『只要看看近年來香港警方處理群眾集會和社運人士的手法,就不能否認他們出了嚴重的問題,已經淪為港共政府的鷹犬,是推行港共政治主張和政策的工具。君不見劉達強警司為政治迫害林慧思老師的集會站台,很多警員支持他,完全不同情為正義發聲的林老師,他們同流合污的立場心理和心理,還難瞭解嗎?

曾幾何時,香港警察是全世界其中一支編制最龐大、表現最專業的警隊,非常有效地維持香港良好的治安;可是,時移世易,這兩萬八千多個警察已大部份成為市民口中的共狗,毫不手軟地打壓遊行示威的市民。當市民在抗議他們處事不公,批判他們淪為政治打手的時候,那一個個穿着制服、面無表情的警員絕不會關心他們已站在不義的一邊。

有些離地知識份子叫我們對警察要寬容,但「寬容」只不過是體制要求大家忍受不義的藉口。這些離地知識份子又說我們應盡量瞭解警察,因為瞭解比寬容更加基本;大家千萬別上當,因為所謂「瞭解」根本沒有必要,香港的前途只能靠我們這些與港共為敵的真正香港人去爭取:到了最後,就算是生活在一起的鄰舍,只要是阻撓本土利益的促進者,都是我們的仇人。

沒錯,不管你和陳淨心多稔熟,不管她與你同樣是這座城市的一份子,最後你還是要打倒她;青關會成員既然是共狗,我們也是要徹底打倒他們的。不管那是熱血公民、民主黨、民建聯,還是愛港之聲,總之誰不維護香港本土利益,誰就不是真正的香港人,而是在出賣香港,想攪亂香港,是港奸,是走狗。就算到了香港有了民主普選的那一天,他們這些人仍然是港奸、走狗,仍然是我們的仇人。等到我們這些本土派的人取得政權之後,等到香港真正民主之後,我們一定要令這些出賣香港利益的人無地容身。』

這樣的一篇文章,會有很多人 like 嗎?Like 的又會是些甚麼樣的人?

20130707

兩個伊索寓言的政治教訓

小時候看了很多伊索寓言,有不少到現在還記得,今天不知何故突然想起了兩個關於旅人的伊索寓言,都是我從前特別喜歡的,現在細想之下,竟不自覺將兩個故事都「政治化」了。

〈旅人與真理〉

旅人在荒野上趕路,遇見一個孤伶伶的女人,站在路上,神情沮喪。旅人忍不住好奇問她:「你是誰啊?怎麼獨個兒站在這裏?」女人答道:「我是真理。」旅人追問:「你為甚麼離開繁華的城市,住在這荒凉的野外呢?」真理回答說:「很久以前,人人都會盡量避開錯謬;現在城市裏人越來越多,可是,幾乎人人都愛和錯謬在一起了,我反而不受歡迎,只好離開吧!」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人多了,政治變得複雜了,搞政治的人便會耍手段和愚弄群眾,以討好更多可能討好的人,從而得到權力或政治優勢;群眾聽慣了動聽的假話,亦反過來會質疑本來清楚的真理。有這個了解的人,甚至不會以欺騙愚弄群眾為恥,只視之為政治現實的需要。

〈旅人與獅子〉

旅人與獅子同行,一起穿越森林;走了不久,他們就各自吹噓自己的能力和本領如何勝過對方。他們經過一塊石碑,碑上刻著一個人徒手制服了一頭獅子。旅人指著石碑對獅子說:「你看,人類真強真有本事,就算是萬獸之王的獅子也要向人類臣服!」獅子笑著回答說:「這個石碑是你們人類刻的。假如獅子也會雕刻,那麼我們便會見到獅子刻的石碑,上面刻的一定是人類給獅子制服。」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很多所謂政治論述,其實是一戳即破的虛假宣傳,然而,只要找到適合的對象,這些政治宣傳會被欣然接受,甚至被奉為不易的真理。

這兩個教訓的教訓:伊索寓言的教訓原來可以自作的,只要說得通,亦無妨,兼好玩。

20130603

六四二十四

打油詩一首,聊表心聲:
  
毋寧死志英魂在
忘我胸懷今尚存
六合八荒難獨大
四民同坐一條船

20130212

膠與狡

如果一個人言論或行為愚蠢可笑,卻又顯得沾沾自喜,有兩個可能,一是膠,一是狡。

膠人扮狡,注定失敗;狡人扮膠,卻可亂真。

狡人扮膠,是以膠掩狡,必另有所謀,不可不防也。

狡人總能吸引膠人,膠人都需要狡人帶頭,於是世上便有了教主和教徒。

世上膠人遠比狡人多,這是世界的幸運還是不幸?

假如有「X 膠」這種人,我們要問:究竟那是 X 之錯,還是膠之過?

只有硬膠,卻沒有硬狡,因為缺乏彈性,不懂得隨機而變、因時制宜的,就不是狡。

動輒指責別人為膠者,往往是最膠之人;這種人,可稱為「膠膠」(如此類推,亦有「硬膠膠」之流)。

一個膠人不可怕,千千萬萬個同樣膠的人卻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一個狡人已經十分可怕 --- 假如他有機會操弄千千萬萬的膠人。


(遊戲文字,兼有點老土,如有污清聽,萬莫見怪。)

20130127

〈請原諒梁振英?〉

最近一位香港著名的基督徒在 Facebook 貼了一篇短文,充分顯示出宗教改變人心的力量,如此奇文,豈能不與大家共賞?

請原諒梁振英

近來聽聞一批身為梁振英政府高層成員的基督徒,他們有的被梁振英擺佈多時,也給他欺騙了很多次,但他們居然流着淚說:

「請原諒梁振英!」聽說有很多梁振英政府的成員,都因著他們的愛與信心歸信了基督!

而且他們有很多正在策略性地將福音廣傳於梁振英政府,梁振英政府很可能很快會成為全香港最多信徒的機構,甚至有很多領袖預言說,福音傳遍中國將會由梁振英政府接棒!

他們說中共用欺詐手法來操控基督徒,但梁振英政府訓練了一批不害怕欺詐的信徒,他們會將福音傳去這些地方。。。

我相信上帝絕對不會產生欺詐,不過我相信上帝依然可以使用人類產生出來的欺詐,去成就祂自己美好的心意,直等到耶穌基督再回來地上,一次過將所有欺詐永永遠遠丟在火湖裏。好像中國人所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

上帝的心意何其難測。。。

祝福梁振英政府越來越美好。』

20120814

一群瘋子(偽佛學小故事之二)

小和尚隨老和尚出外化緣,行至一小鎮,忽然見到一大群人鬧哄哄在街上走過,少說也有二、三十人,其中一人帶頭,書生模樣,卻神情瘋瘋癲癲的,一時喃喃自語,一時高談闊論,隨後的人見他低首沉吟即噤若寒蟬、面面相覷,見他滔滔不絕即手舞足蹈、鸚鵡學舌。

老和尚見狀,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對小和尚說:「徒兒,世人迷亂瘋癲者眾,但恐怕你從來也沒見過這麼大群的瘋子吧?」

小和尚見鎮上的其他人都沒有理會這一群人,像是見怪不怪的,便靈機一動,問了老和尚一個難題:「師父,你怎知道他們是瘋子?可能他們正常不過,我們才是瘋子呢!」

老和尚這樣回答:「因為我的屁香!」

小和尚連忙駁道:「怎會啊!剛才吃午飯時你才放了個其臭無比的屁,徒兒不敢出聲,裝作若無其事吧了。」

老和尚緩緩地說:「唔,知道臭就好了。」

20120806

智慧 Recycling

戰無不勝的,是高手;懂得判斷何時該戰、何時不該戰的,是高人。

假如你因為不重名利而視自己為人上人,你不過是用「不重名利」來代替名利。

聰明之極的人宜有艱苦而得的學問,否則他的聰明將無所約束,令他浮淺自大。

只要你高過身邊的小雞,便可能有鶴立雞群的感覺,縱然你事實上只不過是一隻公雞。

一個好色的男人,在色誘下必然露底;一個虛浮的人,無論裝扮成如何有智慧,給他一群崇拜者,他自會現形。

空洞的讚美猶如無益的零食,人人都喜歡,嚐一點無妨,但多數人都不能拒抗吸引,最後是弄壞了自己。

假如你的心胸如活潑澄明的流水,即使別人的刻薄言辭是刀刃,亦不過是抽刀斷水水更流。

不講道理的人,是猛獸,就算你有馴獸的能力,也極可能會給牠們咬傷。

寧做一株獨立的小蘆葦,也不做一棵大樹的寄生蟲。

(有點聰明的人,即使沒有真智慧,也可以寫出貌似有智慧的說話;懶惰一點的,甚至不用自己想,只須巧妙地抄襲前人的雋語,來個智慧 recycling,也可能博得別人一讚。以上幾則是智慧 recycling 的示範,我從很多人視為「俗品」的《菜根》裏找出幾句較深刻的說話,改頭換面;假如不說明,讀者可能會以為我頗有智慧,其實我有的不過是小聰明。)

20120804

海根明燈(偽佛學小故事之一)

從前,在一個不大不小的城鎮裏,有個法號「海根」的和尚,天生一副高僧相,顴高面削,眉粗口闊,而且舌燦蓮花,講經說法時能令信眾有醍瑚灌頂的感覺,因此,不少善男信女都相信海根精通佛法,尊稱他為「海根法師」。

很多年前,海根認為寺廟大多燈光不足,僧尼在晚上讀經非常不方便;就算是日間,寺廟很多地方都相當陰暗,讀起經來最好也有適當的燈光。外面能買到的燈都不好,燈光太弱,而且風吹搖曳,容易熄滅,不利細讀經書。於是海根自己造起燈來,參考各家造燈的技術,捨短取長,不斷改造,經過多年心血,他終於造出了自認為是天下間最適合用來讀佛經的燈。

海根對自己設計的燈感到非常自豪,替它命名為「海根明燈」,還寫了一本《明燈錄》,講解如何使用海根明燈來讀佛經,並詳述此燈對佛教如何重要,甚至說佛教的興衰將決定於有多少僧尼使用海根明燈。

有一天,一個小和尚來向海根請教造燈之道,學了一整天,到要走時,天已黑了;小和尚忽然著急地說:「哎呀,我已忘記了路怎走,可是今晚一定要回寺,怎麼辦?」海燈向天一望,只見一片漆黑,半分月光也沒有,於是取出一盞海根明燈,點著了,交給小和尚,微笑說:「有這盞明燈,你還怕迷路嗎?」小和尚一臉茫然答道;「法師,這燈很光亮,但燈光不會指示我路該怎樣走啊!」

小和尚說得輕聲,海根聽來卻如雷貫耳,猛然醒悟,原來過去多年他將時間和心力全花在鑽研造燈的技術,以致佛法沒半點增進,是在修佛的路上迷途而不自知了!想到這裏,他取回小和尚提著的燈,然後說:「我帶你下山吧,對於一個知道自己方向的人,這燈還是有點用的。」

20120729

國民教育對聯


搞好民主民權民生何需國民教育
破壞法治法制法理正是枉法官僚

20120509

答妻問

妻:你為甚麼經常在自己的網誌上撩是鬥非?

夫:不是撩是鬥非,是不平則鳴、不吐不快。

妻:得罪那麼多人,何苦呢?

夫:你和我這麼多年了,見我得罪人還少嗎?(下刪三千字陳年勇武事蹟)我不怕得罪人,只怕罵錯人。

妻:你不擔心有人會報復嗎?

夫:怎樣報復?買兇飛過來美國揍我一頓乎?(演了幾下擒拿手法,表示我有自衛能力)

妻:買兇揍你應該不會,但你不怕他們耐心等待你出錯,例如犯了邏輯錯誤或混淆了資料,然後撲出來恥笑你一番?

夫:我不是邏輯全能者,也非博古通今,當然有可能犯錯;錯了便認,認了便改,沒甚麼大不了。最要不得的是有錯不認,死撐下去,為的是自命無敵。

妻:有人誤會你撩是鬥非是為了出名,你看得開嗎?

夫:別人怎麼想,不由我管,總之我清楚自己寫文章的目的就是了。長期看這網誌的讀者應該不會誤會我是追名逐利之輩。

妻:你的粉絲?

夫:粉絲?哎呀,怕怕!我寧要文少,不要粉絲。

20120225

大公雞的一生(寓言一則)

從前,在一個不大不小的農莊,有一隻大公雞,從小好鬥,一張利喙,不知已啄傷過多少雞鵝豬鴨、貓貓狗狗。大公雞的身手亦真的了得,出喙快準狠辣,愛見血,不留情,曾有兩三隻公雞向牠挑戰,都給牠啄得遍體鱗傷,落荒而逃;大公雞勝後總愛抖抖羽毛,昂首挺胸,擺出一副勇武的樣子,不但挑動了不少春情勃發的母雞,還吸引了一些無知小雞日日夜夜跟在牠尾後,想向牠學習。

大公雞終於決定將搏鬥絕技公開,除了親自教導一些小雞,還在農莊的一道牆上啄出動作圖形,指示如何運用利喙制敵;一大群小雞就在牆前一面搖頭擺喙模仿動作,一面幻想自己幾乎有大公雞那麼勇武善鬥。

農莊裏有一隻見多識廣的獵鷹,看不過眼大公雞和小雞們的胡鬧,對大公雞說:「你知道這世上有很多鬥雞場,其中不少公雞都很厲害嗎?要知天外有天,雞外有雞,那些鬥雞久經訓練、搏鬥經驗豐富,勝過你的真是不知凡幾,你還是虛心一點,收斂一下,不要教壞農莊裏的小雞了!」

大公雞不以為然,答道:「農莊主人帶我到過一個鬥雞場,我看那些所謂鬥雞不過是裝模作樣、打扮打扮羽毛而已,假如我肯參賽,裝扮一下自己,便是一隻出色的鬥雞了,但我不屑做!」

大公雞意猶未盡,接著說:「你以為我不虛心,其實我完全明白虛心的道理,我明天就將自己的領悟灌輸給小雞們。」大公雞坐言起行,除了繼續傳授搏鬥絕技,還開始教導小雞們做雞的道理,甚至擴而充之,向農莊的其他動物講解做動物的道理,小雞們和一些動物大為受落,大公雞在農莊裏便更受歡迎了。

就這樣,大公雞過了他虛妄而快樂的一生。大公雞死後,獵鷹問了一個值得所有動物深省的問題:假如快樂的代價是虛妄自欺,值得嗎?


(後記:這則寓言是早陣子寫好的,本來打算不貼,但今天看到某人的著作裏的一個註,受到一點觸動,因而想起這則寓言,便決定貼出來了。)

20120203

武俠片段

(以下內容並無寓意,純粹武俠,是我正在構思的武俠小說的一小節,試寫而已。)


沈戟喝了兩碗烈酒,從樓上遠眺斜陽,沉思往事,蒼涼之意油然而生,想起醜魔託孤之言,不禁輕撫他遺下的那把沉沙劍,思量究竟到不到雙橋鎮尋找醜魔的兒子。

這時樓下傳來一陣喧鬧聲,接著幾個人走上來,帶頭的是個臉容瘦削、眼帶笑意、手搖紙扇、年約三十的書生,跟著他的三個人似是隨從,都佩著劍,木無表情。

那書生也不說一句話,便走到沈戟的桌子,在沈戟對面坐下,兩個隨從站在他背後,第三個隨從卻繞到沈戟的左邊,伸手就去取那擱在桌旁的沉沙劍。沈戟正飲酒,沒有轉過頭去,卻將手中的一粒花生彈出,擊中隨從的虎口,他的一條臂登時麻了;那隨從反應倒快,不理左臂,右手出掌如風,重重打中沈戟的背心。

沈戟一粒花生已試出隨從的武功尋常,這下是故意讓他打的;隨從出手雖重,打在沈戟背上卻沒有任何聲響,明明打中了,卻像是沒有觸到沈戟似的,當下大駭,抬頭望著書生,不知所措。書生向隨從使了個眼色,隨從便走到他背後,跟另外兩個隨從站在一起。

江湖不知沈戟,沈戟亦不懂江湖,原來眼前這書生是鼎鼎大名的無刃山莊少莊主孔翔飛,擅使「指中劍」,有「無鋒無刃,生人勿近」之稱。孔翔飛見沈戟露了一手,也大感驚奇,卻怎也想不到這個郎中模樣的中年人可能是江湖上哪一個人物。

孔翔飛雖然看出沈戟是高手,卻不肯定他高到哪裏,況且奉了父親之命要奪回沉沙劍,怎能就此罷手?他有心一顯功力,見一隻蒼蠅飛過,立即化指為劍,凌空一刺,蒼蠅便被氣勁擊中跌下來。這酒樓的蒼蠅可多,又有兩隻飛過來,孔翔飛雙手交叉二指齊出,直取兩隻蒼蠅;這時沈戟雙掌微抖,帶動兩隻蒼蠅向兩旁飛去,竟避過了孔翔飛劍指發出的氣勁。孔翔飛續向六隻蒼蠅連環出指,沈戟兩手迅速抱成一個人頭大小的圓圈,六隻蒼蠅都被他這纏絲勁吸進圓圈,又避過了孔翔飛的劍指。

孔翔飛心一急,鼓足內力,也不站起,雙掌便向沈戟胸前擊去;沈戟揮掌迎擊,「啪」的一聲,丹田運轉,將孔翔飛的掌力卸到椅上,隨即霍然站起,椅子在這時也四分五裂破爛一地。孔翔飛的椅子也破了,人卻跌坐在地上,雖然立刻躍起,已見狼狽,敗得十分明顯。他一聲不響,望了那沉沙劍一眼,轉身便往樓下走,三個隨從急步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