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原意,在如何獲取理想人才,俾可充分代表民意。單憑群衆選舉,未必果能盡得賢能。故中山先生主張,被選舉人亦該有一限制,遂以考試補選舉制度之不足
[…] 此層用意,卻正與中國歷史傳統恰相吻合。中國歷史上之考試制度,本從選舉制度演變而來,其用意本在彌補選舉制度之不足。」
錢穆在這裏將中國古代的選賢舉能與民主制度裏的選舉相提並論,實在大有問題,因為前者為官選,後者乃民選,兩者可說是有本質上的分別:官選以選拔賢能為最終目標,可以不管民意;民選則以充分代表民意為依歸,就算獲選的是個窩囊廢,民意仍然應該受到尊重。
然而,撇開錢穆的混淆不談,正正因為民主選舉有可能選出非賢非能的人,孫中山這個參選試的建議看來相當合理
--- 先經考試篩選,再經選民投票,豈不是較能保證選出賢能之士,且能代表民意?這是個理想化的看法,可是,參選試若要實行,卻必須先解決以下問題:應該考些甚麼?考試的內容由誰決定?參選試不應歧視沒受過學校教育的人,文盲亦可能是上佳的管治人才,因此考試的內容不應該是專門學科的知識;單考智力(例如智商測驗)也不妥,因為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有管治才能;考對國家和政府結構的認識吧,又似乎難以篩去大部份參加考試的人(這樣的考試太容易)。
其實,如果擔心參選人的質素不夠高,選民的質素也該擔心;即使有參選試,假如大部份選民都沒有慧眼識賢能,仍大有可能選出候選人中最差的一位(可以差到甚麼程度則要看參選試考些甚麼)。假如要進一步提高選出賢能之士的機會,何不提議人民也要通過選民考試才有投票的資格?
參選試這個建議驟看有理,但想深一層,便知道是行不通的,甚至會發展至與民主精神相悖。孫中山提出這個建議,錢穆大力支持,也許是因為他們(尤其是錢穆)仍念念不忘中國傳統讀書人的一個理想 --- 透過考試顯示自己的才能,從而有機會能為生民請命、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