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所見所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所見所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0731

歐遊雜記

 

1. 七月歐遊,差不多一整個月,前半和友人夫婦同乘遊輪,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發,去了波蘭、瑞典、愛沙尼亞、芬蘭和丹麥;後半我倆參加旅遊團,遊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有兩個國家重疊了,但只有愛沙尼亞的塔林(Tallinn)是重遊

1.1 我們乘坐的遊輪屬於 Celebrity Cruises,服務一流,營運安排(logistics)簡便流暢,食物質素亦佳,值得推薦。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光顧 Celebrity Cruises,印象一向都好,這次尤其滿意。

1.2  後半參加的旅行團屬於 Gate 1 Travel,這是我們第五次光顧,喜歡他們彈性的安排,例如很多天的下午可以選擇自由時間(如參加他們安排的行程則要加費);我們通常選擇自己穿街過巷,到處走走。如果習慣走馬看花式、每天去很多地方的旅行團,Gate 1 Travel 便可能不適合你了。

1.3  遊輪每到一地,通常都有須要另付費的 shore excursion,以往我們會參加一些,但這次完全沒有參加,都是下船自己遊玩。我們在幾個大城市參加了 free walking tour,其實並非免費,因此又稱 tip-based walking tour,通常是一個導遊帶幾個到十幾個遊客,不用先付費,遊覽完畢後按導遊的表現(和自己的良心)付小費;導遊為了多掙些小費,都會很落力,講解豐富並力求生動有趣。所遊之處大多是有歷史意義的景點,全程步行,一般是兩小時到兩個半小時,每人付二十美元小費已合理,高興的當然可以多付。

2.  這次和友人夫婦同遊,乃一大樂趣;相處融洽,有談笑戲謔,也有嚴肅討論。我們兩三年前才開始熟一點,這次同遊,天天一起十多天,友誼加深了很多,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到了我們這把年紀還結識到好朋友,是非常難得的。

2.1  同遊的趣事不少,但特別值得寫出來的一件則是緊張刺激。那天在波蘭的格但斯克(Gdańsk)下船,遊了大半天,本來預了充裕的時間回來上船,但因一些事故,延遲了。到乘計程車回來時,時間已非常緊迫;其中涉及幾個決定,例如找出租車還是計程車、在哪裏找,只要其中一個決定錯了,我們便很可能趕不及上船。終於在上船時限前二十分鐘趕回,抹一把汗,頻呼幸運。遊輪絕不等人,要是遲了,便要自己想辦法趕往下一站,那是瑞典的維斯比(Visby)!

2.2  這次旅遊大小事務的安排,由訂船票開始,都由我老婆大人安排,事事妥貼,無微不至,我們稱她「隊長」,做坐享其成的大懶人「隊員」。

2.3  我們曾在多個城市玩 Segway (賽格威,港譯「攝位車」)遊覽,覺得很好玩,這次在哥本哈根也玩了。友人夫婦本來有點擔憂操控 Segway 可能不易,我們再三強調非常容易,試用五分鐘便可充分駕馭。他們開始時有點緊張,但真的不到五分鐘便控制自如,有人後來還玩 S 形花式 Segway 呢!

3.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合稱「波羅的海三國(Baltic States)」,雖各有不同,但相近之處更多,是我們這次歐遊最喜歡的國家。

3.1  波羅的海三國都可稱小國寡民:愛沙尼亞人口一百三十多萬,拉脫維亞一百八十多萬,立陶宛兩百八十多萬,加起來也沒有香港人口之多。由於人不多,就算在遊客區,也不擁擠,沒有巴黎、羅馬、東京等大城市的煩囂和壓迫感,遊覽時感到很自在。

3.2  三個國家的人都非常友善,例如駕車者見到行人想過馬路,即使不是斑馬線,也大多停下讓路;我見過一個遊客在車路上行走,沒留意背後有車,駕車者仍然很有耐性,沒有按喇叭催促,慢駛跟著,等到行人沒有擋住,才加速而去。

3.3  三個國家的風景都很美,在公路上坐車時不斷看到深淺不同的綠,層層疊疊,加上蔚藍的天和千變萬化的白雲,當真賞心悅目,令人心矌神怡。

3.4  在立陶宛街上見到不少美女,有些美得像模特兒或明星,這是在別的城市從所未見的。後來網友告訴我,波羅的海三國盛產女性模特兒,據說全球第一(https://3seaseurope.com/baltic-countries-female-models-estonia/)。那麼為何我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沒有見到很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在立陶宛去的地方有較多本地人,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則不是。

4.  這篇遊記稱為「雜記」,還用了列點形式,就是因為所記之事零零碎碎。以下各點沒有任何關聯,只是我認為值得一記。

4.1  Gate 1 旅行團這次的導遊是個怪人,整日臉紅紅像喝醉酒(但其實不是),說話的語氣神態都有點不自然;雖然經常滿臉笑容,卻又會說話得罪顧客,例如他竟當面說一對團友是 "complainers",令他們大為不悅。此外,他的一些安排也不夠細心,引起混淆。然而,他的另一些做法卻很能取悅顧客。最特別的一次,是我們遊覽到導遊的家鄉時,他竟安排了一個驚喜,讓他已退休的父母帶同他的兩隻小狗來歡迎我們,並請我們吃(很好吃的)芝士和自己做的炸麵包,還有香檳和當地特產的烈酒。氣氛搞得極好,團友都很高興。

4.2  雖然我們對波蘭沒有特別好的印象,但我畢竟是蕭邦愛好者,參觀蕭邦博物館很有朝聖的意味;看到蕭邦自用的鋼琴完好地保留著,在館裏展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我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看到蘇軾手書《前赤壁賦》時,也有同樣的感動)。

4.3  在華沙的另一次美好音樂經驗,是在 St. John's Cathedral 聽管風琴,尤其是聽到巴赫的名曲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那種震撼,要在音響效果好、管風琴夠大的宏偉教堂才會經驗到。

4.4  據說有些歐洲人不是天天洗澡,我們在乘火車從華沙到格勒古夫(Kraków),車程兩個多小時,在車廂內就聞到不少人身上有難聞的氣味,也許是這個說法的佐證。

4.5  有些人有飛行恐懼症(aviophobia),這次我近距離見到一位。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塔林,只需兩小時左右,坐在我旁邊的年輕女士一坐下便顯得非常緊張。飛機一開動,我便留意到她一連串的動作:立即戴上太陽眼鏡,不但緊握座位的扶手,兩手同時交叉食指和中指(crossing fingers);感到飛機離地升空時,她立即快速連環在胸前畫十字架,然後拿出手機,看著一些文字唸唸有詞,應該是在讀經文。兩小時的行程,她不時畫十字架和唸經文,太陽眼鏡一直戴著(這個真的不知道是甚麼意思),到飛機著陸才摘下。害怕到這個程度,肯定屬於 phobia。

4.6  最後一記參觀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這是二戰納粹德軍最大的集中營,超過一百萬人(主要是猶太人)慘死於此。這件人間最不義和令人悲憤的事,距今不過八十多年而已。參觀時不由自主地心情沉重,看到那堆滿一室被剪下的頭髮,另一滿室死者穿過的鞋子,實在震撼。甚麼「滿街都是聖人」,頓時顯得輕浮了。

20180618

中國最美的書店?


南京先鋒書店大名鼎鼎,過去幾年多次上了全球最佳或最美書店榜,包括 BBC 選的全球十大最美書店、CNN 選的全球最酷書店(共十七間)和 National Geographic 選的全球十大書店。南京有多家先鋒書店,其他城鎮也有先鋒書店(例如無錫和碧山),入選書店榜的是五台山總店。我平時已愛逛書店,這次遊覽南京,當然不會錯過機會,到達後的第二天便到先鋒書店逛了。

先鋒書店五台山總店是由地下停車場改裝而成,所以很有特色,要從一條向下的過道走才可進入書店,而且店內仍看得出這地方從前是地下停車場。


進入書店後走不了多少步,便見到一列數十本外文詩集中譯本,這是我第一次在書店最當眼處見到大量詩集,可謂不同凡響!這裏的書夠多,質素也高,尤其是文學和歷史書(可惜余英時的書被禁了),文青到這裏消磨時間定必愉快;事實上,當日在店中所見大多是年青人。書店內人很多,但一點也不嘈吵,幾乎人人都在低頭看書或在書架上找書。不過也有例外的,我留意到一位少女在擺姿勢拍照,不是自拍,而是有一青年男子跟著她,她一擺好姿勢,男的便立刻舉起相機替她拍照,有點偷偷摸摸,好像不敢太公然地頻頻擺姿勢拍照。其實,那女的頗惹人注意,因為她個子高,樣貌甜美,而且穿著水手裝短裙 ,與店內其他人的衣著明顯不同。

書店內有幾張大枱和很多座椅,也有沙發和長椅,簡直是鼓勵顧客打書釘,而看來是在打書釘的人當真不少。店內任人飲食,但不見地上有垃圾,可見飲食者很自律。


跟其他大書店不同,先鋒書店也賣二手書,有幾個大書架之多,二手書的質素也不錯;不過,看二手書的人明顯比看新書的少。

這次主要是聞名而來,沒有多買書, 怕回美國時行李裝不下,最後只買了兩本: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和龔斌《陶淵明集校箋》,後者是精裝正體字本,印刷精美,只售六十八元人民幣,真是超值!這兩本都是好書,而且我最近打算多讀陶淵明詩,所以雖然只是買了這兩本,已經相當滿足了。


先鋒書店五台山總店當然值得去,但稱它為「中國最美的書店」(見 CNN 2013 年的一篇文章),我便未必贊同了。剛看了一條短片,介紹安徽黟縣的碧山書局,從短片看,我認為這書店比先鋒書店五台山總店美得多了,而且美的不止書店,還有管理書店的人。然而,碧山書局其實也是先鋒書店的分店,假如碧山書局是中國最美的書店,那麼,說先鋒書店是中國最美的書店,那便算是對的。



20180614

在中國所見之二三事有感


由西塘到烏鎮,我們乘計程車,只需一小時左右。兩件行李都大,車尾箱只能放下一件,另一件要放在乘客位,因此我要坐車頭位。坐下後我便立刻繫安全帶,誰知司機右手一揚,笑笑說:「不用繫安全帶喇!」我一面完成繫上安全帶的動作,一面回答:「習慣了,不繫不舒服。」這一程大部份時間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不繫安全帶實在危險,我不明白司機為何建議我不繫,也許在這地區一般乘客都不繫安全帶?

在上海那兩天,我們也乘過計程車,由酒店到餐廳,短程的。這次我竟顧著說話,忘了扣安全帶,但車一開動,司機便簡潔有力地對我說出三個字:「安全帶。」意思當然是要我繫安全帶。他在開車前一定有注意我是否繫上安全帶,否則不會這麼快便出聲;見到我沒有繫上而立刻提醒我,這與西塘那位司機的做法相反。

後來我在網上查看,原來中國在 2008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司機和乘客都必須繫安全帶,違者罰款。上海那位司機提醒我繫安全帶,守法而已;那麼,為何西塘那位司機竟建議我不繫?一是他根本不知道安全帶的法例,一是他知道這法例在西塘烏鎮一帶執行不嚴(甚至沒有執行)。從好處看,是大城市日漸進步,司機和乘客都養成了繫安全帶的意識;從壞處看,一條這麼容易遵守的法例,施行了十年,仍然未能全國嚴格執行。

烏鎮一景

在中國這十多天,到過不少地方,見到很多人,在兩大城市(南京和上海)及三水鄉(周莊、西塘和烏鎮),卻只見過兩次不文明行為。第一次在西塘,見到小孩子被母親抱著在路旁的草叢小便。第二次在烏鎮,古鎮的大旅遊車停車場旁有一小空地,被一些可移動的欄杆圍住,即不准泊車,一輛私家車駛到欄杆前停下,一婦人下車將欄杆移開,然後駕車者將車駛入小空地停泊,是明知故犯。這時一停車場工作人員走過來,對司機很有禮貌地說:「先生,這裏不准泊車。」駕車的男子竟然不理會,熄匙下車,剛才那婦人也下了車,隨即向停車場工作人員高聲說話,她說的不知是甚麼地方語言,我聽不懂, 但從語氣和態度判斷,似在「發爛渣」。另一工作人員看見這情況便跑過來,重複說了這裏不准泊車,這位工作人員比之前那位沒那麼友善,堅持司機要將車開走,但不算態度惡劣。爭持了大約五分鐘,司機死死氣上車,婦人跟著上車,仍然在高聲說話,似是在罵人,不過,車始終是開走了。

這一男一女的惡客,臉色黝黑,有鄉下人氣質,大概是暴發戶或土豪之類吧;中國應該仍有不少這樣的人,行為的不文明程度不一,但總是討厭,很容易想像他們出國旅遊時會是怎樣的一副德行。然而,大城市一般人都相當文明有禮,不見隨街大小便;我們在上海和南京到過的眾多食肆中(包括海鮮自助餐),都沒有見到食相很差或「搶食」的人,和在香港食肆見到的差不多。當然,這種正常的情況,沒有甚麼報道價值;像我這樣寫文章指出,說不定還會惹某些人反感哩!

20180607

南京行


上一次遊南京,已是三十年多前的事了,當年住的是落成不久的金陵飯店;今次重遊,雖然有眾多酒店可以選擇,我們還是訂了金陵飯店,算是懷舊吧。其實,金陵飯店多次翻新和擴建,再入住也沒甚麼舊可懷了,至於酒店四周的景物,更加是面目全非。無論如何,這個選擇還是對的,因為金陵飯店就在新街口地鐵站上面,而我們打算遊覽的地方幾乎全都是地鐵可達的,方便得很。

除了交通方便,新街口站有二十四個出口,通向多個大型商場,食肆數以百計,種類繁多,平的貴的,中的西的,任君選擇。我們抵達南京那天,便立刻到新街口站德基廣場的南京大排檔吃午飯,這店的鹽水鴨做得真好,軟中帶點韌性,介乎鮮肉與臘肉之間,鹹香而有鮮味;接著幾天在其他地方也吃了兩三次鹽水鴨,都及不上這店的。

南京大排檔的鹽水鴨

這次在南京留了六天,看得最多的是博物館,有些遊客必到的景點我們反而沒去,例如中山陵和玄武湖;雖然去了夫子廟和秦淮河,但那裏最吸引我們的不是各式店舖,而是位於秦淮河畔的中國科舉博物館。這個博物館規模相當大,建成不久,而且設計獨特,位於地下,共三層,有十一個展覽廳,詳盡介紹了中國歷代的科舉考試,對科舉制度有興趣如我者,定必看得十分過癮。

中國科舉博物館一角

遊覽南京的博物館,當然不能不去南京博物院。這裏展品豐富,有不少精品,以中國歷史為主線,仔細看的話,可以在這裏花一整天;我們不是每個展覽廳都看得仔細,所以只是逗留了一個早上。欣賞古代文物本來是風雅之事,可惜那天是星期日,不少父母帶同孩子來參觀,卻又不加管束,很多小孩子到處喧嘩笑鬧,跑來跑去,令我們遊興大減。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銀縷玉衣

內子愛讀《紅樓夢》(正在讀第四次),因此,南京有一個博物館她一定不會錯過:江寧織造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開放了不過幾年,規模不算大,但也有可觀之處。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曾任江寧織造(官職全名是「江寧織造郎中」或「江寧織造員外郎」),《紅樓夢》裏的大觀園即以江寧織造府為原型;江寧織造博物館內有一個很大的展覽以曹雪芹和《紅樓夢》為專題,紅樓夢迷會看得很開心。

江寧織造博物館內有關《紅樓夢》的巨型動畫

南京另一個值得遊覽的博物館是六朝博物館。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是個混亂動盪的時代,造就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六朝」指建都於建康的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建康即今之南京,六朝博物館設於南京,當然是適合不過了。這個博物館的設計很有心思,對六朝的介紹分門別類,很有系統,鉤勒出一個很清楚的大圖像。參觀完這個博物館,我對魏晉南北朝的興趣大增。

六朝博物館內展出的一件精品:東晉銅鐎斗

本來沒打算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全名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因為不想看太沉重的東西,但由於有充裕的時間,終於還是參觀了。果然是非常沉重,看後心裏不舒服,但展覽內容不算煽情,而且資料詳盡,有很多放大了的歷史圖片,不少是我們未見過的,總算是開了眼界。那天參觀的人頗多,但沒有人高聲談話或嬉笑,顯然是對受害者表示尊重。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外巨型塑像

我們也參觀了明孝陵和南京城牆,但這兩個地方沒有甚麼特別值得寫的。值得寫的,倒是一個既非博物館,也不是古代建築的地方:南京圖書館。這個圖書館藏書及各種文獻一千一百萬餘冊,是中國第三大圖書館(僅次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我們一進入這圖書館,便被裏面的設施吸引,例如一個介紹莎士比亞的大型展示版,圖文並茂,對象是中小學生;此外,館內有很多高科技設施,令查閱書籍和資料非常方便,有不少則是為了鼓勵小朋友多看書而設。

南京圖書館的設施之一

這六天在南京自由行,到過很多不同類型的地方和場所,乘過各式交通工具,走過不少大街小巷,我見到的南京市容整潔,充滿生氣;我刻意觀察南京市民的言行,亦多次問路,每次都得到友善的指引(所問者包括各式人等,例如街道的清潔工人),令我對南京市民的印象甚佳,覺得他們大都文明有禮。

我們離開南京後,遊了周莊、西塘和烏鎮三個水鄉,並在上海留了兩天。這些地方和南京一樣整潔,也見不到甚麼野蠻或不文明的行為;在上海和南京的地鐵,我多次見到年青人讓座與老人和小孩,一些老人家沒有接受讓座,很有禮貌地說自己不需要坐下。當然,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且我不知道我見到的中國人的政治見解,但至少在行為上,他們是不斷進步。三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和南京乘巴士時見不到人排隊,巴士一到所有人蜂擁而上,搶著上車,但現在大多數人都懂得排隊了(在地鐵尤其如此),這就是進步。

20160804

俄羅斯遊船上的文化差異


到俄羅斯遊玩了十天,坐遊船從聖彼得堡出發,經過五六個城鎮,都會下船遊覽,最後一站是莫斯科 (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都留了兩天,其餘城鎮是即日離開)。兩岸風光怡人,河道時窄時闊,有時駛入了極大的湖,水天相接,清風徐來,彷彿在海洋上航行,還見到落日熔金於水際,美哉!

遊船的規模當然不及遠洋遊輪,但也有房間過百,乘客及員工共三百多人。由於船上的娛樂設施不多,除非甘於自閉在房間看書或瞌睡,否則遊船在航行時的主要娛樂便不外乎是一些集體活動,例如音樂會、天才表演、手工製作、伏特加試飲等;參加這些活動,便不得不跟陌生人打交道了。

這次船上共有六個旅行團,我們所屬的一團來自美國,其餘的是英國、法國、意大利、土耳其、和 --- 登登登凳 --- 中國,加上服務的俄羅斯人,可說是七個文化的交流。當然,短短十日,所見的只是浮光掠影,而且要慎防以偏概全,但一些有趣的觀察,即使難免有點主觀,寫出來做個記錄也好。

先說俄羅斯人吧。我們的領隊是位硬朗豪爽、敏捷能幹的俄羅斯女人,年約四十,英語流利,曾在美國居住,做這份工作已超過十年了;她上半年做遊船旅行團的領隊,下半年冬天旅遊淡季時,便在大學教書,擁有博士學位,是語言學的兼任教授。她除了安排旅行團的大小事務,還經常向我們介紹俄羅斯的文化、歷史、及政治,講得清楚扼要而有趣,相信她教書時也一樣的生動。這次我們見到的俄羅斯人都比較含蓄,不輕易露出笑容,領隊算是例外。領隊說俄羅斯人外表不特別友善,其實大多樂於助人,她這說法看來沒錯 --- 我和太太在莫斯科地鐵迷路時,就有一位路人主動停下來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忙,她用手機上的地圖解釋和指點路向,花了好些時間,肯定已錯過了一兩班車。船上的服務人員也是態度良好,工作落力,沒有美國人的表面熱情,卻多了幾分沉穩可靠。

英國、法國、和意大利這三團的人都沒有甚麼特別可記之處,除了其中一位英國人:他在天才表演時唱了一首詼諧歌,內容是英式幽默,本來已經不是人人都懂得欣賞,加上觀眾有不少人是聽不懂英語的,所以可笑的地方沒引來多少笑聲,表演完畢後掌聲也特別的不響亮,不知道他決定表演前有沒有考慮到可能會是對牛彈琴?

中國團有四五十人,是船上最吵的一群,但未至於過份,只是團友中有些說話特別大聲而已,也從沒有見到他們有甚麼失禮的行為。他們是各團中最有遊玩氣氛的,大人小孩看來都很開心;天才表演時,其他團都只有一個表演,但中國團卻有三個,而且表演得十分投入,參與者好像很有表演欲,尤其是幾位跳舞的「大媽」(全都是五十歲左右的女人),從表情和動作,都可見她們表演得異常陶醉。

後來我找個機會問領隊:「中國遊客是不是特別難招呼?」她這樣回答:「要看是從哪裏來的中國人。這一次的是來自北京,他們大都算文明有禮,也沒有製造任何麻煩;如果是從中國較落後的城鎮來的遊客,則是另一回事了!他們真的非常吵,而且會將內衣褲掛在當眼處晾曬,很難看啊!」我追問:「有沒有破壞文物或讓小孩子隨街大小便的?」她說:「那我倒沒見過。」(是不是她見過的中國遊客不夠多?)

說到有沒有禮貌,我對土耳其團的人印象特別差,因為他們向陌生人問問題時的語氣頗無禮。有一次問著我來了,結果令我有點不快:船上只有一個地方有 Wi-Fi,有一次 Wi-Fi 數據機失靈,我正坐在數據機旁,一個土耳其女人走過來查看,(用英文) 問我數據機出了甚麼事,但那語氣卻似是問罪,好像是我把數據機弄壞了!

至於我熟悉的美國人,大多是友善健談,禮貌周到,間或有些有趣的人物,這次我們便認識了一位酷愛文學和歷史、讀過《戰爭與和平》的德州警官。不過,遇上「難頂」的美國遊客也不是稀奇的事,例如有一位團友好像甚麼都是他應得的 (entitled),還很容易諸多不滿,口出怨言 (這位仁兄是律師,而且曾經在紐約市的大律師行工作)。

文化差異這回事是有的,但這種判斷從來都應該小心,因為同一文化裏的人也有不少差異。我當然不會只憑這次俄羅斯遊船上的經驗,就認為自己已認識了俄羅斯人或土耳其人的文化特質。

20160615

七州行之三:洛磯山脈各州


美國洛磯山脈延綿幾近五千公里,連貫了八州,因此這些州被稱爲「山脈之州」("Mountain States") 。我們此行七州之中,便有五個是屬於山脈之州:

                            (圖片來源:http://www.stanfords.co.uk/)

由於這次是自駕遊,可以盡情欣賞沿途的山脈景色。山,其他州當然也有,例如加州就到處都見到高高低低的山,但盡是山中的庸脂俗粉,無甚可觀之處。洛磯山脈則不同矣,崇峻處有之,秀麗處有之,奇險處有之,嶙峋處有之,怪異處有之,當真變化多端,看之不厭。沿途經過的市鎮甚少,高速公路上,兩旁大多是空曠之地,遠山的景色盡收眼底;車途之上,不時會聽到同伴發出「這幾座山的形狀真奇特,從未見過的!」、「嘩,很有氣勢的山巒!」、「看,那一大片山石的顏色真難形容,但很美!」等讚嘆。

很多山頂都有積雪,那些連綿的覆蓋著白雪的山頂,尤其壯麗;這些雪山景象多是在高速公路行車時見到的,我沒有機會拍下滿意的照片,以下這幅,只能見其一二:


 至於奇特的山石,則不難拍到:


 說到奇特,當然不得不提因電影《第三類接觸》而舉世聞名、位於懷俄明州的魔鬼塔 (Devils Tower) ;除了形狀和紋理特別,這個地方還是印第安人的聖地,自有一種安詳的氣氛,很值得一遊:


 那天我們剛巧見到幾個人在攀爬魔鬼塔,「山壁」幾乎是垂直的,非攀山高手不行,但看來還是十分驚險,不少遊人都停下來仰首觀看;只見其中一位攀爬者久久沒有行動,大家便都議論紛紛,擔心他上不了去,又下不了來 (我們看了一會便離開,不知那位攀山者結果如何)。

景色之外,這裏的人也值得一談。山脈各州甚少人煙稠密的地方,大多數人住在小鎮,有些小鎮人口不過數百 (途中我們甚至見過只有數十人居住的小鎮) 。山脈各州的民風比東西兩岸大城市的純樸得多,太多數人都很友善,連餐廳裏的侍應態度也特別好。我們在懷俄明州的小鎮  Greybull 留了一晚,此鎮人口不足二千,旅館的老闆娘很風趣,跟我們閒聊了幾句,告訴我們這個小鎮十分安全,很多人家裏的門都沒有鎖上,任何人也可以隨時開門進入,但罪案率卻仍然十分低。夜不閉戶,這是美國,奇怪吧?美國這麼大,不同的地區民風有明顯的差異,實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這個地區也有它不光榮的歷史 --- 當年無數印第安人就是在這裏被奴役和屠殺的。我們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 History Colorado Center 參觀時,亦見到有關三K黨活動的歷史,我特地拍了一張展品的黑白照:


這次山脈各州之行,令我對這個地區認識多了,也留有很好的印象。


20160608

七州行之二:黃石公園


假如你到美國旅遊,想看大自然景色,卻只能到一個地方,我會建議你去黃石公園,因為它集優美、壯麗、奇幻於一身,除了山嶺、樹林、和瀑布,還有湖泊、噴泉、和大峽谷;同一地方可以看到這麼多不同景色的,只有黃石公園。

美國的公園分國家管的和州管的,黃石公園是國家公園;國家公園一般較大,這裏說的「大」,是比香港的郊野公園大很多倍 --- 黃石公園佔地約九千平方公里,是香港土地總面積的八倍多。既然這麼大,到黃石公園遊覽,便不能只留一天半天,否則會錯過很多景點;我們這次便留了三天,所有主要景點都看過了。

黃石公園裏有幾間旅館,但更多的是供遊人留宿的小木屋;我們這次選擇的正是這種小木屋,一間住兩人,設備相當簡陋,但價錢不便宜,有廁所浴室的小木屋,一天要160多美元。住在小木屋裏,令人覺得與大自然更加接近 (我住的小屋門外便有一團百分百天然的動物糞便,相信是最不怕人的野牛留下的)

(圖片來源:https://www.nps.gov/)

黃石公園位於一個超級活火山之上,雖然這個活火山不會在幾百年爆發,但它「活」的程度卻清晰可見,例如滾動或噴發的噴泉和到處可見從地下發出的水氣,提醒遊人踏過的泥土之下是蠢蠢欲動的火山。我們到達黃石公園時正值最著名的噴泉 Old Faithful 準時噴發,我急忙走過去拍照,拍下了噴泉的壯觀:


 接著兩天我們盡情享受黃石公園多變的美景,我雖然沒甚麼攝影技巧,用的也不過是一部入門級的 DSLR 相機,但隨手便拍下了一些不錯的風景照:


 黃石公園奇幻多變的,不只景色,還有天氣:這時已是夏天,可以從陽光普照迅速變成陰天,接著下雨,甚至落雪。對,是落雪;黃石公園位於海拔八千多呎,在夏天的氣溫也不高,雖然不會下大雪,但驟雪並不罕見。我們很「幸運」,三天內不但遇到雨和雪,還有一陣軟雹,小小的雪粒打在身上臉上的感覺很有趣。此外,山上很多地方還有冬天的積雪,很容易可以拍到雪景:


 到黃石公園,除了看景色,還有野生動物可看;最容易見到的是美洲野牛 (bison),牠們經常在馬路旁的草地活動,更會成群橫過馬路,汽車不得不讓路。野牛雖然不怕人,但遊人不宜走得太近,以免觸動牠們的自我保護本能;以下照片是我在安全距離內拍的:


 黃石公園有很多熊,要看牠們,得在大清早牠們較活躍的時間,這次我們沒有見到熊。不過,我們真的幸運,駕車離開黃石公園時,竟然在公路旁見到幾隻絕少「拋頭露面」的大角羊;朋友十分興奮,高聲叫我趕快拍照 (因為我坐在最佳的拍照位置) ,我立刻取出相機,總算不負所託:


20160604

七州行之一:鹽湖城摩門教總部


美國地大物博,交通發達,很多地區都有引人入勝的特色,值得遊覽;外國遊客主要到東西兩岸的大城市,美國本土人士則愛到山林公園、陽光海灘、或度假小鎮。我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雖然長住加州,但遊覽過不少大小城市和自然景點,五十個州之中,已到過大約一半。

這個暑假甫開始,我和太太便跟幾位朋友一起駕車穿梭七州,暢遊了十天,由加州出發,經內華達州,先到猶他州的鹽湖城,然後穿過愛達荷州抵達懷俄明州,遊了大提頓國家公園和黃石國家公園,接著到南達科他州參觀了總統雕像山,回程時經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稍停後便再到猶他州去,遊拱門國家公園,看了不少天然岩石拱門,最後經內華達州回到加州。

除了加州和內華達州,其他五州我以前未到過;此行所見不少,有趣的值得記下來。今天寫鹽湖城摩門教總部,過兩天會寫黃石公園及山脉各州 (Mountain States) 的民風和景色,共寫三篇。

摩門教在美國已屬於主流宗教,2012年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Mitt Romney 和現任參議院少數黨領袖 Harry Reid 都是摩門教徒;話雖如此,摩門教仍多少給人有些古怪的印象。摩門教的總部在鹽湖城,其中的聖殿廣場佔地40,000平方米,很多地方都開放給公眾免費參觀;我們對摩門教有點好奇,這次經過鹽湖城,當然不會錯過參觀聖殿廣場!

鹽湖城人口不足二十萬,六成是摩門教徒。我們到達那天剛巧是星期日早上,市內到處靜悄悄的,應該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到教會禮拜去了。聖殿廣場有外牆和鐵閘,要經過正門入去,只見裏面已有很多人,一些是遊客,更多的是教徒 (摩門教徒的衣著比較樸素,而且舉止有別於遊客,不難辨認) 。禮拜在鹽湖城大禮拜堂舉行,還有大型唱詩班;我們參觀時禮拜已完,遊客可進入禮拜堂,我趁裏面還有很多教徒,便趕忙拍了些照片,可見這個禮拜堂規模之大:


鹽湖城大禮拜堂不同於鹽湖城聖殿,後者外觀宏偉得多,但不開放給公眾參觀:


參觀過大禮拜堂之後,只見廣場中心站了十多個年青女子,圍成半圓,像是準備唱聖詩;她們後面站了另一行年青女子,每人手持一個小牌,上面寫著一種語言,所有各大語言都有了(中文只有國語,沒有粵語),原來是教徒充當的導遊。一位貌似中國遊客的女子突然走到唱詩班中間要求拍照,唱詩班各人都笑面相迎,任由她拍,而這位遊客亦沒有甚麼無禮的舉動:


唱詩班唱了兩首聖詩之後,各導遊便逐一舉起牌站出來,用負責的語言自我介紹,然後遊客排成一行行,跟著自己所屬的導遊參觀聖殿廣場內的一些建築物。

由於朋友中有一位只懂英語,我們跟了英語導遊。聽導遊說,她們都是義務的,沒有任何報酬,通常是做十八個月。這位導遊笑容可掬,態度非常友善,可是,講了不久之後,她便總是借故傳揚教義;免費導遊,其實是硬銷宗教。我們參觀了一個地方之後已吃不消,決定悄悄溜走。

見識過摩門教總部後,更肯定這個宗教很有錢,動員能力十分強,如此下去,在美國的影響力必會越來越大。

20160126

柬埔寨之旅


柬埔寨是一個令人感到沉重的地方。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但吳哥窟的莊嚴壯麗難掩其頹敗殘破;吳哥城故壘蕭蕭,與熙攘的遊客對比出古今之變,人世幾回,歷史興替總無情 --- 當年盛極一時的王朝,如今只是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金邊的萬人塚和集中營是人禍的遺物,一層層疊得高高的人頭骨已夠嚇人,還有無數政治囚犯木然或面露恐懼的照片,描繪囚犯受虐和被處死的圖畫,加上那棵用來摔死嬰兒的大樹和到處可見的在泥土浮現的人骨碎片,身處此地,難免皺眉搖頭,慨嘆人禍之可怕;來到這裏還可以談笑自如的,只會是輕佻浮薄的人。說到談笑,我在旅途上見到的柬埔寨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是難得一見笑容,不少還在眉目間流露出憂愁,想是生活艱苦和看不到美好前景之故吧!

柬埔寨開始安定,只是十多年前的事,經濟主要依靠旅遊、製衣、建築、和農業;旅遊業雖算發達,但仍不方便自由行,所以我們是跟旅行團去的,一切不必自己安排。留了六天,由於旅遊點不多,所以沒有一般跟團的「趕鴨仔」情況,所到的每個地方都有充足的時間遊覽 --- 如果不是對歷史遺跡和文物有興趣的,甚至會覺得留的時間太長,看的都是大同小異。因此,到柬埔寨旅遊,絕不適宜攜帶兒童,會悶死他們的。

我們早知道柬埔寨全年天氣炎熱,但沒想到一月也會熱得那麼可怕,既炎熱且潮濕,就算不是在猛烈的陽光下,也是不出數分鐘便汗流浹背,要不停抹汗;「冬天」已是如此之熱,夏天更不敢想像了!還有,這裏蚊多蒼蠅多,預防蚊叮可以用蚊怕水和驅蚊手環,但蒼蠅則驅之不去,很多時候食物下肚之前都會先經蒼蠅品嚐。導遊已事先提醒我們盡量避免生冷的飲食,只飲瓶裝水;我腸胃敏感,因此特別小心,終於六天過後肚子安然無恙。

柬埔寨有自己的貨幣(里耳),但主要通行的卻是美金,不只是遊客用,柬埔寨人日常也是用美金的,一美元以下才會用里耳。遊客區賣的啤酒汽水,幾乎一律是一美元一罐,對大多數遊客來說不算貴,可是,柬埔寨人的平均收入每月不足一百美元,一美元一罐啤酒或汽水,以柬埔寨的生活水平,是昂貴到不得了!可是,這裏實在太炎熱,令我經常想喝啤酒消暑,一美元一罐,三美元一大瓶,我可以豪氣說聲「喝得起!」,因此喝了很多,對當地經濟作出了小小的貢獻。

順便一提,柬埔寨有不少中國遊客,我們在旅遊點和餐廳經常碰上,卻沒有見到他們有任何不文明的行為,只是偶爾聽到有較高聲說話的;反而是一些南韓的遊客在餐廳的食相不佳,也有點爭先恐後 --- 有興趣到柬埔寨的中國人,應該不會是教育水平低、財大氣粗的暴發戶吧!

柬埔寨值得一去,不過,一去便夠了。


20150915

威廉姆斯學院印象

八月底,我們一家三口從加州飛到麻省;那是父母將兒子送到遠方入學之旅,兩老回來後,便是空巢生活的開始。

其實我們不是直接飛去麻省,因為最接近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的機場在紐約州的奧爾巴尼(Albany),所以要先飛去奧爾巴尼,然後從那裏駕車到威廉斯敦(Williamstown),即學院所在的小鎮。

雖然這是我們第一次踏足這所大學,但自從阿樂被錄取後,這幾個月來,威廉姆斯便一次又一次給我們十分良好的印象。首先,學院對任何查詢的反應都是既迅速又周到,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輕易解決了。六月期間,距離開學還有兩個多月,但阿樂已選好了第一個學期修的課;有一天,他竟然收到其中一課的教授傳來的電郵,是給他建議,認為他明年甚至更後才修這一課,對他會更適合(阿樂當然接納建議)。威廉姆斯的師生比例之低全美數一數二(1 : 7),在這種對學生的關照中,可見其作用。

開學前一星期,威廉姆斯在南加州和北加州都有一個 send-off party(可譯作「送行派對」吧),前者在洛杉磯,後者在三藩市,邀請今年入學的新生及家長參加。三藩市近一點,但也要駕三小時的車;我有點嫌遠,可是,阿樂表示很想出席,於是我便們決定陪他一起去。結果證明這個決定是明智的。

派對在 University Club of San Francisco 舉行,但沒有搞得故作有氣派,只是提供一些小吃和飲品,主要是讓新生(和家長)在開學前互相認識;負責人也沒有長篇大論,只是簡略交代了派對的目的,然後請幾位正在就讀或已畢業的學生分享在威廉姆斯的經驗。見到那些年青人甫一見面便談個不停,好像一下子便熟絡了,眾家長也輕鬆起來,互相交談,氣氛令人感到相當愉悅。我和幾位家長的對話亦頗有趣,有一位竟跟我談了好一會柏拉圖和尼采!

由奧爾巴尼駕車到威廉斯敦,差不多要一小時。我以為是經高速公路去的,誰知幾乎全程是小路,其中一大段還是彎彎曲曲的山路;我看著沿途的環境,見一路都只是山和樹,心想那威廉斯敦可真隔涉啊!

到達威廉斯敦,我們先到旅館,跟學院不過一街之遙。放下行李後,我們便步行到學院;由於接近旅館的這一邊沒有甚麼特別的建築物,我們走了數分鐘仍然覺得這校園平平無奇。不過,轉了一個彎之後,眼前一亮,見到好幾幢甚有古典氣息的建築物;校園的中心部份頗大,有很多草地,都經過細心打理,一片一片的青蔥,配上古典式的建築,令人頓然覺得身處在一所名副其實的學院裏。聽說這裏秋天更美,我們十月時會來探望阿樂,到時便知道秋色中的威廉姆斯有多美了。


(圖片來源:https://c1.staticflickr.com/)

搬東西入宿舍那天,見到很多威廉姆斯的學生,除了新生,也有義務幫手的其他學生,大都活力充沛,笑容可掬,樣子都很醒目的。整個學院給人一種既與眾不同、卻又平易近人的感覺;連校長和一些大學高層致辭時,也是隨和之極,不但互以名字稱呼(而不是尊稱 'President'、'Dean' 、或 'Professor' ),亦沒有誇耀大學排名或學生成就等,只是平平實實提點學生和家長應該注意的事。

我說威廉斯敦是個小鎮,究竟小到甚麼程度呢?全鎮只有一盞交通燈,因為需要交通燈的大街只有一條(跟其他美國小鎮一樣,這條大街當然就叫 'Main Street' 了 )!阿樂在這所「與世隔絕」的學院,應該可以專心致志讀四年書吧!

20140906

哈佛的特大光環


這麼多年來我跟來自不同地方(主要是中港台)的華人有交往,得出一個印象,就是在很多華人父母心目中,哈佛大學的光環比任何名牌大學的都要大,連耶魯、史丹福、和普林斯頓也要輸那麼一點點。這個印象,在我們參觀哈佛時算是得到印證。

我們到東岸參觀的每一間大學,都安排了參觀者的大集會,介紹大學和解釋申請入學應注意的事項,大多是集會後才分成小組參觀校園;哈佛的集會是最多人的,少說也有二三百人(暑假期間一星期五天都有這樣的集會和參觀,可見人數之多),比其他大學多至倍計。那天我們早到,到達時演講廳內只坐了約五六十人,卻幾乎全是亞洲人,有不少看得出是華人;到集會開始時,我環顧了一下,發覺那二三百位出席者中,仍然大多數是亞洲人,至少有七成,就算其中兩成不是華人,華人也佔了一半!我們參觀的其他大學 --- 包括耶魯和普林斯頓 --- 都沒有這個情況,可見希望子女入讀哈佛的華人父母特別多。十多年前有一本書名為《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相當引(華)人注目;據說這本書在中國大陸特別暢銷,假如書名是《普林斯頓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銷量恐怕會差一些。

到東岸參觀大學,已是個多月前的事,而且寫過有關文章;今天才寫哈佛,是因為早兩天在阿樂學校的新學期家長會裏發生了一些小插曲,令我想到哈佛的特大光環。(我沒有出席家長會,以下所述是阿樂媽媽告訴我的。)

阿樂的學校只有十多位華人學生,而這些學生的家長有不少是互相認識的;他們大多都聽聞阿樂的成績優異,由於申請大學的時間將至,有些甫一見面便直接問及阿樂打算申請哪些大學。對於這個問題,媽媽通常都只會給一些含糊的答案,以免讓人覺得阿樂很有把握似的,例如說「會申請其中幾間 UC 和一些東岸的大學」;問的人一般都知道適可而止,不會查根究底。可是,這天有位家長卻好像看不出人家在迴避問題,不斷追問下去,終於直接問:「他會不會申請哈佛大學?」

媽媽正在考慮要不要直接回答,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通常學生不會跟家長一起出席,但這位家長的兒子卻陪她一起到家長會;據阿樂說,這位同學一向不大懂得如何跟人交往(英文的 ‘socially awkward’意思比較準確),當他聽到自己的母親問及哈佛大學,竟搶著回答!我怎樣也估不到他會這樣說的(大意如此,譯為中文):「阿樂的成績的確很好,但不要怪我這麼說,哈佛只收十全十美的學生,而阿樂還不是十全十美,所以不應該申請哈佛!」媽媽趁機笑了一笑,便不答那問題了。

這位同學並非妒忌阿樂才這麼說,他為人憨直,平時對阿樂表現得相當佩服,甚至在父母面前不時稱讚阿樂;他這樣說,是因為他相信哈佛大學高不可攀,連他認為是學校裏最優秀的學生也配不上!阿樂被哈佛取錄的機會的確不高,但這不是重點;我想指出的是,這位同學對哈佛大學的認識不會深,他之所以有「哈佛只收十全十美的學生」這個(錯誤的)看法,大概是受了父母及親朋戚友的影響。

幸而阿樂沒有這個看法,他對各大學的評價是根據閱讀過的大量資料,和考慮到自己打算主修的學科;他明白到哈佛的名氣可能是最大,但那不表示哈佛是最好的大學,更不表示哈佛是最適合他的大學。事實上,哈佛並不是阿樂的 dream school。

順便一提,我們參觀哈佛大學時,見到極多遊客,在校園各處都見到。這次我還約見了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據她說,哈佛不只是在暑期才有這麼多遊客,平時也有很多,多到令她覺得煩厭。當然,我們見到的遊客中,也有不少是華人。

20140822

第一次吃朱古力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條很有趣的短片,勾起一些陳年往事,都是和朱古力有關的。

先說短片,內容是講述幾個在象牙海岸種植可可豆為生的人第一次嚐到朱古力的滋味;他們種了幾十年可可豆,卻不清楚可可豆可以用來製成甚麼,不但從來沒有吃過朱古力,見也沒見過,甚至不知道有這種食物。象牙海岸雖然是可可豆的主要生產地,但朱古力的售價以當地生活指數計卻十分高昂;一排朱古力(短片中所見的)在那裏要售兩歐元,可是,一個可可豆種植者只靠每天賺七歐元,便可以養活全家十五口和聘用四個幫工!



看到這些可可豆種植者第一次吃朱古力時的反應,我沒有想到甚麼公義、資本主義、全球化等大問題,只有一個十分簡單直接的感覺:他們終於嚐過朱古力的味道,而且吃得很開心,真好!不是說我認為那些大問題不存在或不值得思考,但我當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勞動者真實而單純的反應,循著他們的談笑去想像那獨特的「朱古力經驗」。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見到其他成人第一次吃朱古力 --- 這是第三次,而這次特別之處只在於那些人是可可豆種植者。第一次是我還是個大學生時的事,和幾個同學到中國大陸旅遊(隔了這麼久,我已不肯定去的是甚麼地方,應該是湖南衡陽吧),經過一個窮鄉僻壤,歇腳時跟那裏的幾位村民閒聊了幾句;我們的其中一人感到有點餓,便拿出一排朱古力來充飢,還請那些村民吃。誰知他們竟不知道朱古力是甚麼東西,我還記得他們拿著一小塊朱古力打量了一會才放進口,咀嚼了幾下便面露笑容,頻呼好吃。

二三十年前的中國鄉下人沒吃過朱古力,也許不是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後來我到美國讀書,已是九十年代,卻仍然見到一個從未吃過朱古力的人。那是位二十來歲的女子,剛從中國大陸移民到美國,是親屬移民,寄住在姊姊處,和我們是鄰居。有一次她到我們家裏聊天,我們以朱古力款客,她也是頻呼好吃,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味道的零食!她在中國時並非住在大城市,但也不是個鄉下姑娘;我們驚訝之餘,在她離開時抓了一把朱古力送她。不過,故事還有下文:幾天後,我們再見到她,她提起我們送的朱古力,說其中幾粒浪費了;那時是盛夏,原來她不知道朱古力遇熱會變軟,把朱古力一直放在口袋裏,最後給熱力軟化成一團,壓得扁扁的,不能吃了!

20131015

怨氣

上週末和阿樂到 Berkeley,參加了一個專講報讀大學的 workshop,是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C Berkeley 合辦的,一整天的安排,有講座,有小組活動,有個案討論,有經驗分享,頗累人的。Workshop 的內容沒甚麼特別,倒是其中一個活動裏的不愉快經驗值得談一談。

這個活動是給家長的,子女在另一處有別的活動。家長分成小組,每組六至八人,模擬評審入學申請;每組只須看四份申請,要接納其中兩份,拒絕一份,最後一份則放在等候名單。我們只有半小時閱覽和討論那四份申請,雖然只是模擬,但參與者都相當認真。

四位「申請者」(當然不是真有其人,資料是作出來的)的校內和公開試成績差別不太大,因此,那六百多字的自述(personal statement)和課外活動便特別重要。我和另一位家長首先提出拒絕其中一份申請,申請者名為 ‘Julia’Julia 的自述有百分之九十是在訴苦和埋怨,說自己的成長環境如何不利,家境如何貧困,其他人對她如何不好,自己一邊讀書一邊做兼職如何辛苦等等,全篇只有兩三句較為正面的說話,看不到她對讀大學有甚麼計劃和期望。

大部份其他家長都贊同我們的看法,有一位表示中立,不贊成也不反對拒絕 Julia 的申請。這時,我留意到還有一位家長沒有表態,但由最初的木無表情變成很不高興的樣子,在整個討論過程中一言不發;到舉手投票時,她也沒有反應。由於大部份家長都贊成拒絕Julia 的申請,我們便轉而討論其他申請;其中兩份很難決定取錄誰,投票時各有一半支持者,需要那位不高興的家長也投票。這次她出聲了,語氣很不友善,說的只是:「我不想投票。」負責主持討論的家長於是說:「但我們需要你投票才可以決定啊!」那位不友善的家長更不友善了,略為提高聲線答道:「那你是不是要我投票給你支持的人?」氣氛立時變得極壞,有人說了幾句打圓場的話,然後大家都不再理會她,繼續討論,終於完成任務。

到所有家長一起討論每組的評審結果時,那位不高興的家長聽到有一組取錄了 Julia,立刻面露笑容,並舉手發言,說她也認為應該取錄 Julia,不明白我們這一組的家長為何會那樣負面地看 Julia 的自述,接著補了一句:「我支持取錄 Julia,當然不是因為我也是黑人。」有趣的是,從 Julia 的申請書根本不能肯定她是不是黑人!

我們這一組的家長有三位是白人,這位黑人家長年約五十,很可能因為黑人的身份受過不少歧視 --- 果真如此,她的無禮表現透出的,便是累積多年的怨氣。

20130805

集中營撫今追昔

山長水遠,從三藩市坐了超過十小時飛機,只是到布拉格一個城市,留了八天,也許有人會認為不划算,應該順路多遊幾個城市;然而,這次我們老夫老妻趁有機會撇下兒子(他參加了一個三星期長的夏令營),便只想優哉遊哉重拾二人世界,舟車勞頓免矣。布拉格可遊之處不少,雖然我們遊得悠閒,這八天倒也過得充實愉快,開了眼界。美中不足者,是天氣太熱,而我是個非常怕熱的人;高溫之中、烈陽之下,弄得我「熱血沸騰」,心裏像有一團火,很不好受。

然而,正因為天氣如此酷熱難耐,參觀泰雷津(Terezin 集中營時,感受尤深。從布拉格坐一小時公共汽車可到達泰雷津,下車步行約十分鐘便抵集中營舊址;這天不是假日,但遊人亦不少。到布拉格的遊客不少都會到此參觀,這裏卻沒有一般旅遊景點的擾攘和惡俗;集中營已是七十年前的事,可是,此地仍然有一股死寂的氣息,給人壓迫感,因此,參觀者大多神情肅穆,少見言笑晏晏或高談闊論者。

雖然泰雷津集中營只是個中轉營(transit camp),不像奥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那樣負責集體屠殺,但死在這裏的猶太人亦數以萬計,單是兒童,便已超過一萬。集中營環境極其惡劣,本來只能容下數千人的地方,同一時間強置了數萬人。夏天酷熱,冬天嚴寒,食物不足,容易染病,醫療設備貧乏;死者只有少數是給槍斃,大多是病死、凍死、或餓死的。

納粹德國為了掩蓋屠殺猶太人的計劃,曾利用泰雷津集中營作宣傳,將集中營粉飾一番,讓國際紅十字會參觀,目的是製造一個善待猶太人的形象;紅十字會人員竟然受騙,納粹德國於是加強宣傳,在泰雷津集中營攝製了一齣影片,將集中營裏的生活極其美化,準備到處播放這影片,企圖瞞騙整個世界。這影片因各種原因沒有播放,而且大部份遭毀壞,只餘下約二十分鐘的片段。我們參觀集中營時,便看了這片段;以下是該片段的一部份:



參觀時正烈日當空,氣溫亦很高(攝氏三十多度),在沒有遮掩的地方走十來分鐘便已酷熱難當。當年在這裏的猶太人要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做整天的苦工,吃喝均不足,病了的也要繼續做,直至倒下為止;連續多天沒有洗澡,晚上睡覺的地方幾乎是人疊人,充滿汗臭味,還有無數咬人的跳蚤。受過這些苦後,他們有些更會給送到奥斯威辛的毒氣室,在運送途中,還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

我本來是個老土的遊客,慣拍「到此一遊」的照片,可是,在泰雷津集中營我怎也拍不了這樣的照片,覺得拍了會是不敬。我只拍了幾張有景沒人的,以下的一張較有意思:

大衞星遙對十字架,中間是一列列的墳,我感受不到宗教的偉大,只記起人性的醜惡和政治意識形態(political ideology)的可怕力量。

20130109

違規無分國界

這次除了到香港,還往南韓遊了四、五天;到南韓只有兩個目的,一是探望轉到延世大學任教的同事 J,二是帶兒子到南北韓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 zone,簡稱 DMZ)看看,那是他很感興趣的地方,是南韓最吸引他的「景點」。

其實 DMZ 較有看頭的,只是那條公眾可以參觀的北韓偷襲隧道,其餘就是看一些橋呀、車站呀、山嶺呀,不見得十分有趣。不過,兒子全程都看得用心,一點也不覺悶,那也算不枉此行了。

據導遊說,南韓所得的情報是北韓掘了二十多條這樣的跨境隧道,然而,迄今被發現只有四條,我們遊覽的是其中一條。隧道很長,一路向下伸延,相當陡斜,雖然讓人遊覽的一段只有一百三十多米長,但回頭向上走時對不少人來說都頗費氣力,有些撐不住的便要中途休息,沿路亦設有簡單座椅作此用途。

隧道內是不拍照的,有明顯的告示牌一再提醒遊客,而且在進入隧道前遊客要把隨身物品(包括相機)放進免費提供的有鎖貯物箱;我們當然是依足規定,兩手空空走入隧道。走到接近開放那段的盡頭時,忽然有人在我耳邊低聲用國語說:「可不可以替我拍張照?」我回頭一看,原來是剛才和我談了幾句的那個新加坡人;他用國語跟我說,相信是不想其他遊客(這一團主要是西人和日本人)知道他準備拍照。我用英回答他,拒絕他的要求,說那是違規的,我不會做。我的反應令他有點尷尬,他隨後似乎是故意走慢一點,可能是問其他人去了,我也再沒理會他,他最終有沒有拍照,我不知道。

遊畢隧道,便上旅遊車,我沒有特別留意那新加坡人,倒是坐在我前一排的幾個德國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的其中一人向同伴展示相機內的照片,我瞥見好幾張,照片頗暗,相信是沒有用閃光燈之故,但我還是看出拍的隧道內的情況!

有規矩,就會有人違規,信然。

20120824

網上裸跑

早兩天寫的〈臭蟲論〉引來一些語帶恐嚇的留言,其中一個將我的真實姓名和工作地址列了出來,意思大概是「看,你給我起底了」,其實我的姓名和工作已是半公開的,不是甚麼秘密,要查,亦很容易查到。不過,我還是把那留言刪了,因為我很不喜歡留言者那暗示威脅的姿態。

我寫這個網誌不是為了揚名,所以草草用了 “W. Wong” 這個簡名,然而,我不是甚麼要人或有見不得人的一面,所以也沒有刻意隱瞞身份,文章也經常寫及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經歷,全都是真人真事;表露的性情,是好是壞,亦絕無花假。

文少說我喜歡網上裸跑,是否說得對,就要看露到甚麼程度才算裸跑了。有些人打正招牌寫網誌,姓名、工作、年齡、樣貌、銜頭、電郵地址等全都公開,那算不算是網上裸跑呢?我認為不算,因為這些資料大多在工作地點的網頁已經公開,不想露也得露,除非是故意隱瞞身份來寫文章(像從前的王迪詩),否則把那些資料列在自己的網誌上,不過是免了好奇的讀者多一重網上搜尋的工夫而已。

我露得最多其實是在 Facebook,露的,我都不介意別人看到,放在那裏,主要是讓遠方對我還關心的親友知道一些我的生活和所思所想;間中炫耀一下,在所難免,那是我的弱點,根深蒂固,改不了,吃不消的朋友,只好少看一點我的 Facebook 了。

現在的資訊科技已令人難有真正的隱私,即使你沒有在網上裸跑,假如別人要看你的全相,只要肯花時間和金錢,便不難將你覆蓋自己的一層薄衣扯開。想來真是相當可怕!

20120819

老教練

我去做運動的健身室有拳擊班,學員有男有女,大多是十來歲的年青人;拳擊班在晚上授課,我也大多是晚上才到健身室,加上跑步機那邊可以看到拳擊班使用的運動室,所以我經常一邊跑步,一邊觀察他們練習的情況。

我第一次見到那拳擊班的教練時,吃了一驚,因為他看來已五十多歲,非常肥胖,是下身大得普通飛機座位一定容不下的那種,而且行動遲緩,平時走路還需要拐杖,絕不像是個懂拳擊的人。可是,當我見到他如何指點學員,便肯定他是在行的,因為他示範的動作雖然緩慢,但姿勢正確,有拳手風範,糾正學員的錯誤時每每能點中要害,學員也乖乖聽其教誨、唯唯諾諾,沒有因為他既老且胖而不服他。

假如老教練想到自己已不復當年勇,相信會感到有點難受吧不過,從他授拳的態度看來,他仍然是熱愛拳擊這種運動的,雖然已不能下場跟人對打,但他的拳擊知識和經驗仍在,當教練不成問題,大概也能滿足一下他的「拳癮」。

從拳擊我聯想到哲學。Wittgenstein 說過:「一個不跟別人討論問題的哲學家就像是一個從不上擂台的拳手。」("A philosopher who is not taking part in discussions is like a boxer who never goes into the ring.")他不是將哲學武功化,不是將哲學討論視為較高下、爭輸贏的比試 --- 他沒那麼膚淺;他這個比喻強調的是哲學思考需要不同意見的刺激,因為一個人的思考無論如何縝密,總會有疏漏之處,跟別人討論,便可能給點出來,自己便有機會改善,而且跟越多不同立場的人討論,便越有機會擴闊自己的眼界,擺脫一些偏見和執著。

然而,哲學和拳擊倒有個很大的分別:拳擊老教練不必有能力打拳,仍然可以教拳教得頭頭是道;教哲學則不可以不參與討論,就算只是讓學生討論,老師從旁指正,一出聲指正,已是「下場」參與了。假如一個哲學家老來思考能力明顯倒退,相信比起老教練沒能力打拳,會感到更加難受。

20120622

紅燒肉

旅遊是為了玩樂,在飲食方面自然會放肆一點,不但吃的量大了,有些平時因健康理由不敢吃的,亦照吃可也!這次到長江三峽和黃山,我們一家三口先飛到北京玩三天,然後才飛去重慶,與團友會合上遊船。旅程最後一站是上海,我們又多留了三天才回美國。旅行社提供的食用不錯,不過,吃得最稱心暢快的,還是在北京和上海「自己揾食」。

想特別一提的,是吃了幾次紅燒肉,每次都是我一個人吃了一半以上,因為只有我那麼愛吃紅燒肉,也只有我那麼放肆盡情吃。這道菜不難做,但我從來未做過,因為老婆禁止我用五花腩這麼肥的肉做菜,更不用說把肥肉放入油裏炸了(炸過的才是真正的紅燒肉)。

這幾次吃的紅燒肉中,最好吃的是上海南京路沈大成的。這道菜雖說易做,但要做到鹹甜交融、甘腴而不膩、鬆化而有「肉感」,卻要有大廚的功力才行。那天一行五人(另外兩個朋友沒有同往),在夜市燈如晝的南京路找餐廳吃晚飯,看了幾間都不甚順眼,抬頭忽然看見「沈大成」的大字招牌,下書「百年老店」四字,便決定上去一試。結果大家都吃得很滿意,尤其欣賞那炒鱔絲,我則兼愛那紅燒肉;一邊啖肉,一邊喝冰凍的啤酒,不亦快哉!

五個人吃得飽飽的,結賬只是三百多元人民幣,我們都大叫「抵食!」,離開時在店門外拍了張大家一同豎起大拇指讚好的照片。呀,還有,店內標明是「無煙餐廳」,果然整頓飯的時間也嗅不到有人吸煙的氣味;在中國旅遊,這是第一次在餐廳裏嗅不到煙味。

沈大成的紅燒肉和下圖的在外觀上接近,只是肥瘦均勻一點:


20120615

兩個世界的偶遇

在黃山兩天,走了很多上上落落的石級路,下山後,大家雙腿都軟了,那天正好行程不緊,我們在黃山市屯溪區吃過晚飯後,便要求導遊介紹一間整潔和服務好的按摩中心,七人浩浩蕩蕩一起去做足部按摩。

兒子從未嚐過按摩的滋味,我本來以為他一定不肯給人摸摸捏捏,只是姑且問他想不想一試,誰知他竟然點頭!兒子跟我並排而坐,替他按摩的是個和他年紀相約的小姑娘,還有點稚氣的,臉圓圓,眼細細,雖不美,但予人好感。小姑娘個子不大,可是按摩的力度十足,兒子受不了,只好用「半鹹淡」的普通話問:「可不可以輕一點?」小姑娘聽了忍不住便笑,當然也立刻放輕了指力;按到一些酸軟的地方,兒子覺癢,忍不住挪動身子,還做出個怪表情,引得小姑娘笑出聲來了。

兒子和我說了幾句英語,小姑娘好奇,問我們從哪裏來,聽到是美國後,她便問:「那麼你們說的是英語了?」屯溪是小城,小姑娘看來沒怎麼見過世面,我也用「半鹹淡」的普通話答道:「是呀?你懂英語嗎?」她笑著說:「不懂呀!如果我懂英語,便不會在這裏了。」她的笑聲掩不住話語中的兩分憂怨。

我望著兒子和小姑娘,忽然覺得那是一個令人看得不自在的情景 --- 一個十四、五歲的姑娘替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按摩,一樣的年紀,天壤之別的人生路;兩人今天偶然相遇,以後不會再見,卻在這短暫的一刻瞥見了對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