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8

陳雲的 propaganda

陳雲寫的反香港政府文章,越來越有 propaganda 味道。Propaganda 通常不會全篇都是錯的或假的說話,而是真假對錯夾雜,企圖藉著真的對的部份,連那些假的錯的也塞進你的腦裏;還有,為求效果,即使是真的對的部份,也往往是加鹽加醋、誇大其辭。陳雲昨天發表的那篇〈財政獨裁的政府黨〉,就頗有這些特色。以下是我從這篇文章抽取的句子(大約是全文的 20%),一字不改,只是重新安排次序,令文氣貫通,就成了一篇不折不扣的 propaganda:

『市民窮困,是由於政府富有。官商勾結,林林總總的詭計,將市民的財富掠奪了。政府的財富來源,市民無權過問,連乞憐的權力都沒有;光天化日進行的財富掠奪,香港政府變成了一個不受民主制衡和財政問責制衡的獨裁政府黨。政府透過與政府勾結的地產財閥,用高地價的手段,取得無比強大的融資能力,從而投資基建、豢養軍警和維持秩序,輕易鎮壓民亂,打敗挑戰政府的力量,整治人民、堵塞人民的民主訴求。這是摧毁香港民主、挫折香港人民銳氣的公共財政安排。

政治的事情,要政治解決。窮人只是要取回自己的財富,不稀罕大老爺的施捨。不要因為懶惰、無時間而不去反省和擊破那些統治住大家的意識形態;不要以為靠自己的些微努力就可以改善自己的處境,這樣懶惰的香港人,注定被統治集團取去大部分的勞動成果而終身為奴的。傳媒協助政府,不斷侮辱人民,什麼注資強積金、交通津貼雙軌制等名目,佔據了輿論,成了傳媒的玩具。在這些稻草人漫天飛舞、迎接人民的子彈、屏障人民的視野的時候,革命是不會發生的。連覺醒都不會,革什麼命?』

說很多市民生活窮困,這當然是對了;政府的財富來源,市民也的確無權過問;政府與地產商的關係,說是官商勾結,亦不為過。然而,說甚麼政府輕易鎮壓民亂、整治人民,窮人只是要取回自己的財富,傳媒協助政府、侮辱人民云云,就有點信口開河了。至於「詭計」、「財富掠奪」、「豢養軍警」、「摧毁香港民主」、「統治集團」、「終身為奴」、「人民的子彈」、「覺醒」、「革命」等用語,則更是誇張和有煽動作用。

像〈財政獨裁的政府黨〉這樣的文章,看時真的要好好過濾,才可以接收到其中正確的信息(如果有的話)而不被誤導或煽動。不過,假如陳雲不用這個帶有 propaganda 色彩的手法去寫,便未必有那麼多人追捧他了;他寫這類文章時隱隱然透出一股為民請命的英雄感,這個寫法可能也會加強他的這種感覺。要他回頭是岸,寫得平實穩當一點,恐怕是奢想了!

20110227

繁瑣和複雜

我寫的一些分析語意和文句結構的文章,曾經被人用「繁瑣」二字來形容,其實那些分析根本不複雜,就算是複雜,也不同於繁瑣。今天就說一說「繁瑣」和「複雜」的分別,希望不會有人看後認為這篇也是繁瑣的分析。

「繁瑣」就是繁雜瑣碎的意思,此詞有貶意,是因為瑣碎的東西一般都不重要;繁雜則難以處理或理解,令人頭痛,可這令人頭痛的卻是些不重要的東西,即使處理或理解了也是無謂,那就是說這是沒由來的繁雜,可惡也!

「複雜」和「繁雜」意義相近,不過,要細分亦可。繁者,多也,雜者,有所不同也;「繁雜」的意思就是有很多不同的部份。「複雜」的「複」,指的不是量,而是互相扣連、重疊、和交錯的關係,「複雜」即各不同的部份有這些關係。要有這些關係,必要有一定數量的不同部份,因此,複雜者必繁雜,但繁雜者卻未必複雜。

「繁瑣」有貶意,「複雜」則非貶非褒。有時候,被人指為繁瑣的東西其實只是複雜,處理或理解不來的人稱之為繁瑣,而不稱之為複雜,用意不外乎是(一)問題不在自己(二)處理或理解不了也無關痛癢。此可謂連消帶打矣!

分析哲學經常被人指為繁瑣,這並不盡是無的放矢 --- 有些分析哲學的文章的確繁瑣;然而,有更多的時候,是那些指責分析哲學繁瑣的人沒有耐性或能力去讀懂一些複雜的分析和論證而已。

20110226

形象趣問

假如禿頭的是沈旭暉,金毛的是陳雲,哪個會有更多 fan 屎?

假如佩琳(Sarah Palin)是個老太婆,會不會仍有那麼多保守派老頭支持?

假如長毛不長毛,我們會不會更不接受他放肆?

假如陶傑經常當眾挖鼻屎,他是否還是風流才子?

假如陳寶珠做出黃夏蕙的舉止,大家是不是仍覺得兒童不宜?

假如陳振聰有沈旭暉的學歷,追求龔如心,會不會變成有心不怕遲?

假如李天命不講甚麼「哲道十四闋」、「天人八諦」之類,是不是還會有人想讀他寫的詩?

假如霍金(Stephen Hawking)手腳自如、口舌便捷,他的演講會不會依然其門如市?

假如余秋雨的名字是「余瞅乳」,有沒有人仍會覺得看他的書是雅事?

假如從來沒有人稱呼孫中山為「國父」,是否就表示我們錯解了中國近代史?

假如超人不紅色底褲外穿,我們會不會覺得他除了力大就不外如是?

假如阿王不是哲學教授,是否還會有人認為他的文章寫得真有意思?

20110224

病倒了

很久未試過病得這麼辛苦了。昨晚上床後開始有作嘔作悶的感覺,接著肚子疼,整晚嘔吐了六、七次,但吐完後仍很不舒服,好像吐極也吐不完。後來還肚瀉了,但肚疼和作嘔的感覺不退,根本無法入睡。

到了早上,已肯定無法教書,便打電話到系裏請病假;這麼多年來,這只是第二次。起初我以為是食物中毒,但早上嘔吐大作了兩次後,肚子沒有不舒服了,人卻忽冷忽熱,軟弱無力,就一直睡,由早上八時睡到晚上八時。這應是感冒,是病毒先在肚子作怪。

老婆說不如讓她給我推推經絡,可能會有幫助,我見她這陣子那麼用心研究經絡推拿,就讓她一顯功夫吧。誰知給她推拿時痛得我死去活來,而且她說會很痛的地方真的痛得要命;她說痛就是推對了,痛才會有效。如是者給她「折磨」了十多二十分鐘,但我得承認,推完經絡後我的確明顯好了一些,可以起床做點事(例如寫這篇文章)。

我整天也沒胃口,也怕吃了東西會嘔吐,所以整天也沒吃,只是喝了一些補充水份的飲料。晚飯時,我也只是躺在床上;我昨天早已弄好一隻家鄉凍鹹雞,老婆只須炒一碟菜便夠她和兒子兩人吃了。(後來我才看見,原來老婆不懂斬雞,斬出來的一碟雞賣相不佳,不過,他們吃得滋味也就算了。)

希望明天會復原吧。

20110223

西人教中國哲學

我教的大學正在大刀闊斧改革通識課程,由於涉及大量的資源分配,各學系都忙於建議新的科目或重新編排已有的,可說悉力以赴,可說疲於奔命,可說勾心鬥角。我大底上是置身事外,因為我教的主要是主修科目,而我有份教的通識科已有同事負責改革的事了。

可是,早兩天系主任卻問我,他希望在通識課程裏加入「中國哲學導論」一科,不知我是否願意任教。假如他兩三年前問我,我一定說不,但我最近對中國哲學的興趣有點重燃之勢,心想教這一科肯定會有教學相長的作用,於是便答應他了。

我系以往有一科叫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內容有一大部份是中國哲學,有三個同事教過,一個去世了,一個退了休,一個在裁減講師時給裁去了,再沒有人肯教,所以此科已不開幾年了。其實,這三個同事都完全不懂中文,亦未研讀過中國哲學,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教這科的。

在美國各大學的哲學系裏,有開中國哲學一科的相當多,有一小撮教這科的教授是中國人,懂中文而且是中國哲學學者,但大部份都是西人,其中有些只是讀過一丁點兒中國哲學,離譜的就像我那三個同事,根本就不懂。

西人中懂中國哲學的當然有,專家學者亦不乏人,但始終不多;那些中國哲學科需要人教,濫竽充數便無可避免了。粵語有所謂「呃鬼佬」,被呃的是鬼佬,呃人的是中國人;有些西人在美國教中國哲學,應可以用「鬼佬呃鬼佬」來形容了。

即使是一些研讀中國哲學的西人,也未必真的能讀懂,尤其是那些中文程度很低的。記得當年在 Berkeley ,有個比我早兩三年的研究生,是美國人,博士論文寫的是中國哲學(由一個中國人教授指導);起初我以為他懂中文,因為有時見他拿著中文書,誰知有一次他問我一本中文書裏某一句子是甚麼意思,我才知道他的中文最多只有一二年級的程度!這樣的程度,試問怎可能理解先秦諸子的著作?

也許你會說他們靠翻譯便成了,我不敢說這沒可能,不過,關於翻譯中國哲學,我也有個離譜的故事。我在維珍尼亞州教書那年,有個同事是夏威夷大學拿博士的,認識不少搞中國哲學的西人;他告訴我有個朋友出了一本《道德經》的英文譯本,卻是一隻中文字也不懂。那麼他怎樣「翻譯」呢?據這位同事說,他朋友只是參照綜合坊間已有的各英文譯本,加以取捨修改,便得出一個新的「譯本」了!

20110222

器量與才識

當年我決定去 Berkeley 而不去 Oxford 讀博士,其中一個原因是 Donald Davidson 在 Berkeley 任教。我在港大的碩士論文寫的正是 Davidson 的語言哲學,對他十分佩服,也想進一步了解他的東西,能夠親炙這位重要的哲學家,自然是求之不得了。(另一個我非常佩服的哲學家 Bernard Williams 半年在 Oxford,半年在 Berkeley,這也是我選擇 Berkeley 的原因。)

到了 Berkeley,我當然有上 Davidson 的課。九十年代初 Davidson 雖已七十多歲,卻仍十分活躍,不斷有論文發表,影響力不減;他是 Berkeley 哲學系的超級巨星,開課座無虛席,不時還有些其他大學的教授來旁聽。Davidson 是一個如何厲害的哲學家,我也不必繼續講下去了,想知道的,在網上很容易找到有關的資料;我想說的,他是令我感到意外和有點失望的一面。

Davidson 原來是一個很接受不了批評的人,他的這一面不容易從他的文章看出(即使是他回應別人批評的文章),要和他面對面交談才感受到。Davidson 對學生一般都和藹可親,可是,假如你當面批評他的哲學,就算你只是一個無名小卒的研究生,他也可能變面,對你的態度立刻惡劣起來。

我就有過這經驗。我的第一篇期刊論文是在讀碩士時被接納的,內容是指出 Davidson 的理論裏的一個錯誤(更準確地說,是我認為的錯誤),在我到 Berkeley 之後幾個月刊出。當時我十分興奮,趁著正在上 Davidson 的課,便拿著文章去敲他辦公室的門。我先問他幾個問題,他也很有耐心解答和跟我討論,於是我打蛇隨棍上,把期刊論文送他一份,然後解說我在文章裏指出的錯誤。誰知他一聽到我說他錯,竟即時臉露不悅之色,語氣也沒之前友善了。最後他根本沒有用心聽我解說,我也知機,多留了幾分鐘便告辭了,沒趣地。

後來我跟其他研究生談起這事,才知道給 Davidson 這樣對待的不只我一個;大家都不太明白,以他的才識和在哲學界的地位,為何會連學生的善意批評也接受不了。看來,才識高的人,的確可以是器量窄的。

20110220

樸拙和巧拙

雖然我年青時文筆比現在的花巧得多,每下筆都有一種尋章摘句的心態,可是,即使在那時,在書法和繪畫欣賞方面,我已是喜歡樸拙多於精巧。記得大學時有個台灣來的教授,有次他和我談起中國書畫,問我喜不喜歡齊白石的作品,我說喜歡;他接著問我齊白石比起吳昌碩又如何,我想也不想便答道:「我認為吳昌碩較高明!」他當然好奇,追問我何解,我是這樣回答他的(大意如此):「吳齊均以拙取勝,但齊白石的拙是巧拙,而且是拙中的巧吸引人,是一種眩目的拙,多看了容易生厭;吳昌碩的拙是樸拙,吸引人的是那種渾然天成的韻味,很耐看。」到今天,我的看法沒有變,而且連寫作也追求這個境界。(老師聽後的反應我還歷歷在目,因為很少給人這樣稱讚:「年紀輕輕,很了不起的見地啊!」)

試比較以下兩幅畫,畫的都是葫蘆,而且色調也很接近:

                                                    吳昌碩畫

                                                      齊白石畫

吳昌碩那幅一拙到底,雖是寫意,葫蘆還似葫蘆,下方那幾筆枝藤也很自然,亂趣橫生。齊白石那幅看似樸拙,其實有不少巧處,例如葉分兩色,葫蘆扭曲,其中一個甚至不似葫蘆,蚱蜢和葫蘆也不合比例。

再比較以下兩幅書法:



吳昌碩寫的一聯(「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縱横恣肆,順手即成,沒有苦心經營的痕跡,每個字獨立都不美,「即」字尤其醜,但合起來則有一股氣勢。齊白石寫的那聯(「三思難下筆,一技幾成家」)似拙實巧,筆劃的疏密顯是有心安排,各字之間亦有呼應,例如「思」左下方偏重,「家」的右上方便與之平衡;所謂「三思難下筆」,在此聯已表露無遺矣。

20110219

報復心

加州州立大學有個數學教授被控在公眾場所撒尿,此君非有怪癖,他撒尿的公眾場所其實是他一個同事的辦公室門前,他和這同事有些爭執,可能想不出其他更痛快的報復方法,於是乘人不覺,在同事的辦公室門上小了個便,洩洩忿。誰知他百密一疏,沒留意辦公室的過道裝有閉路電視,撒尿過程給拍下了,成為罪證。

其實我不大明白這種報復心理。做撒尿這樣下作的事來報復,對方根本不會受甚麼苦(叫清潔工人來洗刷消毒一下便成了),但自己卻已先將人格降得如此低下,何苦來哉?如果是為了侮辱對方,可要讓他知道你是在侮辱他,這才有效,例如把他踩在地上然後撒一泡尿在他頭上;像那數學教授的做法,若非給發現了,對方根本不知是誰做的、目的為何,就不會覺得是侮辱,那麼尿豈不是白撒了?

報復心能蠶食人的理智,由此可見一班。當你想向人報復時,最好先盡量冷靜一下,否則,即使報復「成功」了,到頭來吃虧的仍然是自己。

20110218

口水哲學

在我教過的哲學主修科中,我最不喜歡教分析哲學史,除了因為材料太深,實在不容易向學生講解得清楚明白,也因為這科介紹了很多重要的哲學家(包括 Frege, Russell, Moore, Wittgenstein, Carnap, Strawson, Ryle, Austin, Quine, Goodman, Davidson, Dummett, Putnam, 和 Kripke ),有些學生上完這科後,容易大講「口水哲學」。

所謂口水哲學,就是在讀了某哲學家或哲學學派的東西後,拿到了幾個重要的術語(例如 Wittgenstein 的 "language-games"、Quine 的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或 Kripke 的 "rigid designators"),似懂非懂,卻隨便自由發揮,講些似是而非的「哲學」。

這一科介紹那麼多哲學家,其實是因為它重歷史多過重哲學,學生要認識的只是這段時期英美哲學的主要發展,每個介紹的哲學家只讀一篇文章,淺嚐輒止,不必深入了解這些哲學家處理的問題。然而,學生記下了這一大堆響噹噹的名字和聽起來已「嚇死人」的術語後,有些會禁不住找機會「露兩手」,在課堂上或課餘的討論活動裏拋出這些術語來發表意見,卻又因為認識不夠深,往往拋錯;有些學生甚至會在一些外來教授演講的發問環節也這樣做,令我有點覺得「失禮死人」。

後來我把分析哲學史讓了給新來的 J 教,昨天他跟我談起這科,也是說難教;他的看法和上述的基本上一模一樣,可見此科助長口水哲學,不只是發生在我的學生身上,而很可能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其實,口水哲學不只在主修哲學的大學生中見到,互聯網上亦有不少,我也親身領教過了。

20110217

戚戚小人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今天我想就後一句發揮一下。我要談的,不是口蜜腹劍、機關算盡、自私自利、卑鄙無恥的小人,這種可稱之為「可怕的小人」;與坦蕩蕩的君子相對的小人另有特點,這些應該叫「可厭的小人」。可怕兼可厭的小人當然有,但這兩種小人是可以分開講的。

我想從「長戚戚」這一點來說明可厭的小人(以下簡稱「小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小人為何長戚戚呢?邢昺《論語疏》說:「君子內省不疚,故心貌坦蕩,蕩然寬廣 也;小人好為咎過,故多憂懼。」這似乎是說小人因為經常行為不當,自我反省時便感到疚咎不安;但一個人之所以始終是小人,部份是由於反省力不足,而且小人的戚戚,不應該是出於疚咎,否則長戚戚就是長期因犯錯而不安,那不似是小人的一般心理狀態。

也有說小人被物欲牽引,患得患失,所以時常憂慮不安;然而,有物欲乃人之常情,因擔憂得不到希望得到的東西而患得患失,亦是人之常情,只是這樣,不至於就是小人。也許是這情況到達嚴重的程度才是小人吧,但怎樣才算嚴重,亦很難說。

小人之所以為小人,不在於他如何自處,而在於他怎樣待人。我認為較合理的說法是:「長戚戚」指的是小人對待他人時的一般心理狀態,就是他們在與別人交往時心裏經常感到不舒服不暢快。為甚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小人愛跟別人比較,卻又心胸狹窄,比上時心裏不舒服(因為妒忌),比下時心裏不暢快(因為鄙夷),在說話行為上將這些不舒服不暢快表露出來,就很容易惹人反感了。

憎人富貴厭人貧者,可以說是長戚戚,正屬於這類小人。然而,小人著眼的未必是財富,也可以是社會地位(憎人上流厭人低)、學術成就(憎人多文厭人無)、甚至只是樣貌身材(憎人苗條厭人肥)。總之,無論你的位置如何,小人也會找到你令他不快的地方,因而做出令你不快的事或講出令你不快的說話。

這種可厭的小人,我無奈也認識一兩個。

20110216

由酸溜溜到看通

N 昨天發給我一個電郵,問我們暑假會不會外遊,因為他們一家希望那期間能順道來探望我們。雖然這麼多年來跟 N 都保持聯絡,但已很久沒見面了,他的第二個孩子我還沒見過呢!其實,他住在 Berkeley,距離我家只有兩三小時的車程,但就是一直湊不到見面的機會。

N 是我在 Berkeley 時較要好的同學,比我遲兩年拿博士;跟我不同,他一找工作就一帆風順,竟有五間頂尖名校爭著給他教席,包括哈佛,那可說是絕無僅有之事。當他把各校聘用他的消息告訴我時,我每次替他高興之餘,老實說,都是有兩分妒忌的。最後 N 決定去哈佛,但在那裏只留了兩年,便給 Berkeley 招攬回去了;這是破天荒的事,因為 Berkeley 的哲學系有個不明文的規定,就是不聘用自己的畢業生(以免教授們為自己指導的學生爭取系內教席而不和)。N 不消幾年便打出名堂,在英美哲學界的同輩中,他已相當有名,被不少人視為冒起的新星。假如是搞哲學而又愛出名的,做到他那樣,應該心滿意足了。

對 N,有一件事我始終有點兒耿耿於懷。幾年前我一個人到灣區辦點事,在 N 家裏留宿了一晚。N 很熱情,不但在家裏弄晚飯款待我,還特地請了幾個大家都認識的朋友來,搞得熱熱鬧鬧的。晚飯時我已喝了幾杯紅酒,飯後 N 問我有沒有興趣和他到附近的酒吧再喝啤酒,我當然說好。在酒吧裏,兩杯啤酒下肚後,我雖還未醉,講說話卻開始不知收放了,竟吐出了一些酸溜溜的話,說甚麼以自己的能力,應得到一個較好的教席等等。到發覺 N 的反應有點不自然時,我才意識到應該收口,但說出的話當然是收不回了。

以後見到 N,我都不期然會想起此事,心裏有點尷尬。其實,現在我可以說是看通了,也可以說是看化了,完全沒有當年那酸溜溜的感覺;再看通看化一步,就會連這樁尷尬事也絲毫不介懷了。

20110215

Blade Runner 家庭樂

我十分喜歡看電影,各類都看,一部令我著迷的電影我可以重看又重看;老婆則不然,她對電影的興趣不大,幾乎甚麼電影對她來說也是可看可不看,看完也絕少會拍掌叫好。就算看,她的口味和我的也有很大分別,試過幾次隆重推薦一部自己愛極的電影給她看,結果都是她並不欣賞。最記得的一次是韓國電影 Oasis,老婆看完後頗為不悅,說電影看得她心裏很不舒服;幸好我沒有叫她看 Oldboy,否則定要捱罵(其實也有例外的,出乎我意料,她竟然喜歡侯孝賢的《海上花》)。

兒子則不同了,看電影的口味和我相近,Run Lola Run 我們就一同看了三次;和我一樣,他也迷上希治閣,也和我一樣,尤其喜歡《迷魂記》(Vertigo)。早一陣子我們父子倆一同看了 Blade Runner,他是第一次看,我已是重看了,結果他很喜歡,看完後還跟我討論了一輪電影裏的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

Blade Runner好幾個版本,我們看的是 The Director’s Cut,這個版本的影像和音響質素都不高。幾個星期前我買了另一個版本 The Final Cut 的 DVD,兒子知道了,便嚷著也要再看 Blade Runner 一次。早兩天晚飯後,老婆竟突然想看電影,我便順水推舟 --- 帶點冒險地 --- 提議全家一起看 Blade Runner: The Final Cut

電影看到一半,我鑒言辨色,已看出老婆不大欣賞;終於看完了,我問老婆覺得電影如何,她果然說不喜歡。我和兒子則相反,看完這個版本後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更高,並開始討論一些上次沒有談及的細節和兩個版本的差異。我們講呀講呀,口水亂飛,竟然逐漸感染了老婆,也開始噴口水了;她參與討論後,逐漸發現這電影可堪咀嚼的地方可真不少,於是多了幾分欣賞。

兒子已和我在密謀,下次要拉媽媽一起看希治閣的早期電影 Lifeboat

20110214

信神的五十個理由

一般人信神(無論信的是哪個神),都是因為各種機緣和心理因素,而不是被客觀的證據或理由說服而信的。然而,人既為理性的動物,便至少會在重要的事情上找理由支持自己相信的東西 --- 即使是先相信,後找理由,而不是先有理由,後才相信。

有個心理學系的同事介紹我看一本書,書名是 50 Reasons People Give for Believing in a God,討論的正是這些信神的理由(留意書名講的是 a god,不是 God)。作者 Guy P. Harrison 不是甚麼教授學者,而是記者和專欄作家,已出過幾本書;他接觸過大量信神的人(來自不同宗教),綜合他們提出的信神理由,逐一討論,而成此書。他開宗明義強調自己的目的不是要證明沒有神,而是要分析這五十個信神的理由,解釋他們為何全都站不住腳。

像我這樣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很容易忘記一般信神的人都沒聽過、也不會在乎關於神的哲學論證;這些人自以為有信神的理由,你跟他們講哲學論證就是牛頭不對馬嘴了。Harrison 這本書是個很好的提醒,也是個豐富的資料庫。此外,Harrison 的筆調平和,沒有 Richard Dawkins 和 Christopher Hitchens 等的霸氣和火藥味,即使是信神的人,也可能可以平心靜氣看完這本書。

當然,最重要的是 Harrison 的論點通常都簡潔有力,雖然沒有哲學討論裏見到的精微嚴謹,但對付那五十個信神的理由,他的寫法已很管用。他對某些重要問題的理解雖嫌過份簡單,但大體上還是正確的;例如他在討論第四十一個信神的理由(「科學不能解釋一切」)時,談到科學和宗教的一個重要分別,就講得很不錯(以下是我的譯文):

「科學在嘗試解釋這宇宙的一切時,是有那麼多的漏洞,但宗教卻看來輕而易舉便解釋了一切,究其原因,是由於兩者運作的方式非常不同。科學家對自己和對科學都有足夠的信心,因此對自己不知的會坦於承認。除非得到大量的證據支持,否則恰當的科學是不會妄稱對任何事物有確切的認識,而且即使有大量的證據支持,科學的結論是永遠容許修改的… 科學知識裏的空隙不是科學的缺點或失敗,它們其實正正是科學勝於宗教的好例子;科學不能解答所有問題,是因為科學不會作弊,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也提出答案。

宗教的做法則與此大相逕庭。大多數宗教都倚靠信心而運作,即是說它們會在沒有證據支持下,聲稱事情是如此這般 … 就算不是直接禁止,也不會鼓勵信徒要求證據和開放辯論教義。在這種運作方式下,宗教便相當容易能作出非比尋常、卻無法證實的聲稱,而仍然為信徒接受了。」

(補:原來書中討論的五十個理由已給人列在 Wikipedia 了。)

20110213

兩本書 • 兩個人

早兩天有個學生到我的辦公室來,我記得他已畢業了,好像已考進了法律學院,不過間中也會有舊學生回來找我聊天,所以我見到他時也不怎麼覺得奇怪。他一坐下,寒暄兩句之後,便從背包裏取出一本書來,說要還我。我一看那書,便記起大半年前他借了我一本書,因為那書很少會用,後來我也就沒放在心上了。然而,他還給我的這本,卻不是他借去的那本;借去的那本已很殘舊,他還給我的卻是簇新的。

我正要問他,他已解釋說他不小心把咖啡濺在我的書上,留有污漬,所以買過一本新的還給我。我聽了後便笑著說:「借舊書,還新書,很不划算呀!我那本書本來已很殘舊,多一點咖啡漬亦沒甚麼分別,這本新的你留著,把舊的還我吧!」我說了幾次他也硬是不肯,我只好把新書收下了。

這令我想起另一本書,另一個人。那是一個舊同事,有一次他到我辦公室聊天,看見我書桌上的一本書,說有興趣看,我便讓他借去了。幾個月後,我要用那本書,便問他看完了沒有,他說還未看,不如先還給我,遲些再借。可是,他在自己的辦公室找不到那書,便說一定是在家裏,過兩天會帶回來還給我。幾天過後,他也沒有主動再提此事,我終於忍不住問他是不是忘記把書帶回來,他竟輕描淡寫地說:「噢,那本書我找不到啊!不知放到哪裏去了。」就是這樣,沒有表示不好意思,也沒有說要買過一本還我。他既然如此,我還可以做些甚麼呢?只好自己去買過一本算了。

20110212

哲學 • 孤獨

我知道 Barry Stroud新書剛出版了,正打算上 amazon.com 訂購,誰知今天竟收到他寄來的一本,當然十分高興。先睹為快,我立刻捧讀,十數頁過後,已肯定 Stroud 寶刀未老(他已七十多歲),功力和深度仍然是那麼令我肅然起敬。Stroud 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對我的哲學路數和路向有很大影響;我最佩服的是他對哲學問題看得十分精準,從不寫繁瑣無聊、捨本逐末、賣弄聰明的東西。

讀著這本質素如此高的哲學書,我陡然驚覺自己最近在哲學方面是有點疏懶了。哲學是一個孤獨的玩意,尤其是讀到層次高的時候,這世上對你研究的哲學問題有興趣的人很少,而這些人幾乎肯定不包括你的至親好友(我老婆就對哲學一點興趣也沒有);就算他們表示有興趣,也沒有適當的訓練去了解你的研究。跟科學不同,哲學很少有 teamwork,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閉門寫文,只會間中到 conferences 或和同道中人在網上討論,那孤獨的感覺自然難免了。

哲學讀到某個程度,很難更上層樓,加上孤獨感,便容易疏懶起來。我現在好像正在這一關口,要衝破,必須專心致志;這個網誌我是暫時捨不得關門的了,惟有少看閒雜書,由 Stroud 這本書開始,苦練哲學天蠶功,希望有朝能破繭而出,功力大進。

20110211

子債父償

去年在小鎮的春節聯歡晚宴舞獅,頗得好評,但今年我不想重複了,其實也不想表演,只是教了兒子一套單刀套路,由他表演。這是兒子自己嚷著要學的,而且也樂於表演,因為他認為這很 cool。

他學得不錯,由最初的雞手鴨腳,到後來的似模似樣,也不過是兩三個月的事。在表演前兩星期,他勤加練習,天天練;有一次我要他把套路連續打五次,他也不哼一聲照做了,做完了才說辛苦得要命。他就是這樣練,終於練到可以見人了,我和他都很期待他的演出。

怎料在表演前幾天,他卻病倒了,是重感冒,全身乏力要整天躺在床上的那種。看樣子他是沒可能表演的了:這幾天沒有練習,就算春節晚宴那天他已病好,身體也仍虛弱無力,怎能舞刀跳躍呢?

我向負責人說兒子病了不能表演,他的反應不是:「那麼便取消這項目吧!」,而是:「不如由你頂上好嗎?」這難道是子債父償了?我本來不大願意,然而,兒子說他不想當晚沒有了那個單刀表演,我終於應承當他的「替身」。刀,是我教兒子的,但我只是分段教他,自己卻沒有全套地演練。我只有兩天時間練習,惟有早午晚都練,盡量練得純熟,到表演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算了。

這事真不順利:我應該在後園練刀,但有一次貪方便,在屋內練習起幾個獨立的動作來;誰知一下劈刀角度出錯,劈到電視機上去了!電視機只給弄了一條不顯眼的短痕,但刀鋒卻被弄凹了。我花了好一會,才將凹處修整得不大顯眼,否則以崩口刀表演,就算我刀法多高超,也是有點有礙觀瞻的。

到表演了,我以為自己已練得很純熟,可是,打到第三個動作便出錯,馬步一窒,接著也打得不太暢順,做最後兩三個動作時更忘記了其中一個動作,胡亂把刀舞了幾下,可算是草草收場。

我很不滿意自己的演出,但台下個個都說我的刀舞得很好。我說我打錯了很多動作,他們都說這裏沒有人能看得出,觀眾覺得好看便成;我不同意,但再講下去也無謂了。無論如何,為兒子還表演債,並不包括要表演全無出錯,子債父償這一項,我算是交足差了。

20110210

陳振聰大戰方舟子

據悉,香港名人陳振聰的網友發了一條微博,稱自己所住大樓失火,但家中一尊木製佛像竟然完好無損。喜歡跟佛祖傾偈的陳振聰嘖嘖稱奇,寫了一條微博反應,竟輾轉傳給了中國「打假鬥士」方舟子;方舟子立刻回應,語帶揶揄,於是引發了一場陳方二人的微博舌戰,擇要如下:

陳:(對木佛像火中無恙)無以言表,不可思議,頂禮遍知佛尊。

方:還有無數尊葬身火海的佛像,你也別忘了頂禮。覺得這尊佛像不可思議,拿來點把火試試?

陳:你想試甚麼?能不能點着?

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陳:方老師,不要科學地不講理… 事實上我們認為,萬物都有生滅,就算是真金佛像,也有消散的那天。我們相信某種內在的力量,這個你不懂,我懂的。我們體會的是內因,你注重的是外緣。

方:你不要信仰地不講理嘛,既然認為萬物都有生滅,為甚麼覺得沒被燒不可思議?大樓裏還有很多東西沒被燒,你也覺得不可思議?

陳:相對真理才需要檢啊驗的,說到絕對真理,咱就只有體驗的份兒。所以,實踐是檢驗相對真理的唯一標準,體悟是了知生命本質(絕對真理)的不二途徑。

方:層次真高。絕對真理都能讓你體驗到,難怪敢說「這個你不懂,我懂的」。我們不上層次,就只能哼哧哼哧去檢驗相對真理了,哼哧了一輩子,還不如你體悟一下子!

陳:能跟你對話就挺不可思議的,不聊了,過年好。

陳振聰在香港神憎鬼厭,這微博舌戰被廣傳開去之後,網民(其中有不少是方舟子的粉絲)群起攻擊陳振聰,指他不學無術,散播迷信,例如其中一位就這樣寫:「陳振聰的講法已超過一般的習俗和信仰感情,意思就是說發生大火時,他就一定會找個佛像躲著,而方舟子卻用科學的標準去評斷這種講法,顯然用對了標準。」

陳方之爭,孰是熟非,大家怎樣看?

20110209

體驗?

今天在網上看香港報紙,才知道港台有個電視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已做到第二輯。根據港台的網頁,該節目「以真人騷方式,請來上市公司行政總裁、年青專業人士、靚女模特兒、幸福少奶奶渡過約一星期的貧窮生活,嘗試露宿街頭、瞓板間房、倒垃圾、執紙皮…」。

報紙報導的這一集,接受「挑戰」的有錢人包括「含金鎖匙出世的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他做了三日兩夜掃街清潔工,時薪25元;對於這樣低薪,他說:「如果你俾22元一個鐘,我真係搞唔掂,27、28元才猛猛緊。」他還語重心長加上一問:「到底有冇公義呢?我好 wonder。」(案:仲駛 wonder?係人都知冇啦!)還有,田北辰「放工」後要住在15平方呎的籠屋,令他慨嘆那「不是人住的」(案:不知他認為人住的地方應該是怎樣的?)。

這真是個無聊之極的節目。港台的網頁說觀眾在節目上可以看到參與者能否「憑藉他們的富人智慧,挑戰香港貧富懸殊的困局」,實在不知所謂;過兩三天窮人的生活,捱過了,就算是挑戰香港貧富懸殊的困局?開玩笑!

或說讓這些有錢人體驗一下窮人的生活,免得他們不知人間何世,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他們真的能體驗到嗎?窮人的生活,不是捱三兩天的苦;窮的難捱,不只是因為今天吃不飽穿不暖,今天要住籠屋,今天病了沒錢看醫生,而是因為這樣的日子好像綿綿無盡,時刻要擔心明天可能沒錢應付這、沒錢應付那,生活有很大的壓迫感。除非是特別豁達的人,否則很難長期貧困而沒有壓迫感;這種心理狀態,可說是窮人生活的一部份,而只捱兩三天窮人的苦,是不會令人進入這種心理狀態的。

田北辰掃街住籠屋的時候,當然知道那只是兩三天的事,知道他能享受的大宅名車、佳餚美酒、暖枕高床並沒有消失,因此,他不可能經驗到窮人的生活壓迫感;如果這也算是體驗了窮人的生活,那麼,假如你玩過兩三次高卡車,也可以振振有詞向人說自己有賽車經驗了。

其實,港台為甚麼不反之而行,製作《富窮人大作戰》,安排一些窮人去「體驗」幾天有錢佬的生活?難道是因為窮人憑藉他們的窮人智慧,是挑戰不了香港貧富懸殊的困局的?

20110208

知天命

老同學 Roger 昨天問我對孔子說的天命有甚麼看法,我也沒有翻查《論語》,便隨手寫了幾句:「天命」不過是指人生中因自然(例如天生的能力)及社會文化因素(例如家庭背景)而來的機會和限制;所謂「知天命」,就是了解到自己有的機會和限制。

今天下午喝咖啡靜坐鬆弛腦筋時,想起自己寫的這幾句,忽有所悟: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為何到五十歲才知天命?解答了這問題,便可理解孔子說的天命是甚麼意思;這五十之數,看來正好印證了我上述的看法。

首先,孔子既不語怪力亂神,他說的天命應該和一般人說的命運或神(上天)的安排無關。此外,假如「天命」指的是命運或神的安排,那五十之數便沒有解釋了 --- 要是你懂得算命,可以二、三十歲便「知天命」。

孔子五十歲才知天命,知天命之前是「四十而不惑」,為甚麼要不惑才知天命呢?這可要從他十五而志于學說起,他學的不只是書本的知識,還有如何做人和經世致用的學問,所以要到三十歲才打好基礎、確立自己的方向(「三十而立」)。到了四十歲,他人生閱歷夠豐富了,撞過的板和遇到的挫折都不少,終於有能力辨清人事世態和自己所處的位置(不惑),然後就能知天命,即是知道自己因自然及社會文化因素而來的機會和限制。在不惑之前,可能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機會和限制,而對自己要求過高或過低;在不惑之後,便對自己的要求恰如其分,是為知天命。知天命便能完全不介意別人怎樣評價自己(「六十而耳順」),到最高境界時,就是想做的事都不會是企圖踰越自己有的機會和限制(「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以上的「解讀」,儒學專家可能會覺得我是胡謅;如有高人肯指正,我當然願聞其詳、虛心受教!

20110207

好勝之人

今天翻看劉劭《人物志》,在〈釋爭〉篇讀到幾句是論及好勝之人的,覺得頗為精到:「好勝之人 … 以在前為速銳,以處後為留滯,以下眾為卑屈,以躡等為異傑,以讓敵為迴辱,以陵上為高厲。是故,抗奮遂往,不能自反也。」

白話翻譯:好勝之人以為搶在別人前頭,就表示自己敏捷過人;以為落在別人後面,就等如行動遲緩;以為對一般人都謙虛,即是卑躬屈膝;以為超越自己的等級,便會顯得異常出眾;以為向敵人退讓,跟畏縮受辱沒有分別;以為不把長輩或上級放在眼內,是高明厲害的表現。因此,這種人行事任意一往直前,不會自我反省。

粵語版:好勝嘅人以為爬到人頭,就係自己手腳快過人;以為跟住人哋條尾,就等於自己好鈍;以為對人哋謙虛啲,即係冇嚟骨氣;以為做到超班馬,就係好巴閉;以為對敵人唔去得咁盡,會俾人當係廢柴;以為冇大冇細,就係好有型冇有怕。總之,呢種人有前冇後、打死罷就,梗係唔識得反省吓啦!

不熟悉的圈子我不敢講,但劉劭形容的好勝之人,在學術界是很容易找到的。

20110206

老實人

在美國,賣車的和修車的,通常都很不老實,賣車的開天殺價,你不講價就做冤大頭;修車的胡亂報價,你信他,便隨時平白付錢換了一些根本無須要換的零件。我不擅講價,也沒能力判斷哪些零件須要更換,因此,我最怕要買車或修車。

試過一次汽車開不動了,拖到一間修車公司,汽車給他們「驗」了兩句鐘,也驗不出是甚麼問題;修車公司問我們要不要再驗下去,但不保證會驗出結果,而且我們先要付那兩小時的費用,盛惠一百七十美元!我們被迫付了這筆錢,嚇怕了,再將車拖到另一間修車公司,結果驗出問題所在,把車修好,要付千多美元,有多少是被冤的,就不得而知了。

後來得朋友介紹,終於找到一間可靠而收費合理的修車公司,過去幾年家裏兩輛車有任何問題,我們都是找這間公司,每次對服務和價錢都很滿意,因此介紹了很多朋友使用這家公司的服務,公司的東主 Mario 也開始認得我們了。Mario 是個墨西哥人,為人和善有禮,做生意忠厚老實,於修車界實屬罕見。

今天駕車時發覺右後方的輪胎有些不妥,回家後一看,原來輪胎上給嵌入了一枚大大的螺絲釘,洩氣了。老婆打電話給 Mario,他叫我們給輪胎打氣,然後立刻把車駛到他那裏去。Mario 看過車後,說那是 a piece of cake,不一會便可把輪胎補好。我們回去取車時,問他收費多少,他竟說:「這是小事,不用收費了。」我們說不好意思,但他只管揮手叫我們走,我們便惟有領情了。

有朋友聽了這事便說,Mario 真會做生意,因為他這樣略施小惠,便可令我們繼續光顧,而且還會給他介紹顧客。這是從功利的角度想,我則寧可相信 Mario 是個老實人,本著忠誠的原則做生意。這世界,始終還是有老實人的。

20110205

哲學家上電視

美國有個很受自由派歡迎的電視節目,叫 The Colbert Report,主持人 Stephen Colbert 在節目裏一直都裝作是個保守派,評論政治及時事,用反諷的手法對保守派人士嬉笑怒罵,引人發噱;我也長期看他的節目,算是個擁躉。

The Colbert Report 每次都有個嘉賓訪問環節,訪問的多是政客、明星、和作家,早兩天的嘉賓卻是個哲學家,實屬罕見,因為哲學家對美國觀眾可說全無吸引力。被訪的哲學家 Sean Kelly 是我認識的,比我早兩三年在 Berkeley 拿博士;我和他不算熟稔,但有幾個共同的好朋友。

Kelly 這次上 Colbert 的節目,是為了宣傳他和 Hubert Dreyfus 合寫的新書,而他之所以能在這節目出現,多少和他是哈佛大學哲學系的系主任有關(另一原因應該是他的書是一本適合大眾看的非專門哲學書)。Kelly 在英美哲學界不算有名,但他這次上 Colbert 的節目,卻在一些哲學的小圈子頗引起哄動,大家在網上爭相談論,甚至有人表示羨慕;看來哲學家中求名的,有些求的不只是哲學界中的名了。

其實 Kelly 的事業也不是一帆風順,他拿了博士後的兩年都找不到固定的教席,到第三年才受聘於 Princeton;在 Princeton 當教授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但六年後 Kelly 卻拿不到 tenure。然而,柳暗花明, Princeton 不留他,Harvard 立刻冷手執個熱煎堆(或熱手執個冷煎堆?),聘請了他,還給了他終身教席。

Kelly 令我想起另一個 Berkeley 的同學 C君。C 和 Kelly 同屆,第一年出來找工作時真是個紅人,得到很多名校面試,可是一個教席也拿不到手;第二年亦如是,到第三年,面試便逐漸少了,最後他只找到一個為期兩年的臨時教席,兩年後又是一個臨時教席。到今天,已超過十年了,C 仍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席。Kelly 是不是在哲學上比 C 優勝?這很難說,至少不明顯是如此;那麼為何他們的事業發展會有這麼大的分別?天曉得,大概只能說他們是際遇不同吧!

20110204

叫獸

我人落後,最近才知道網絡語言裏有「叫獸」一詞;「叫獸」與「教授」在普通話同音,指的正是某類型的大學教授,亦可引申到指某些不在大學教書的專家學者。初見這個詞語,只覺怪怪的,但越想便越欣賞它那豐富的意味。

叫獸既是獸,大多有嚇人的形相,其中身上戴著西洋飾物或烙有名牌印記的,就更顯威風,甚至被無知者視為異獸或神獸,立廟供奉膜拜。然而,也正因為牠是獸,所以不必期望牠會講人話;其實牠只會叫,因以得名。叫獸叫時有點像人類說話,事實上只是發出一些無意義的聲音,根本沒有人會聽得懂。然而,總有些人會不懂裝懂,甚至與叫獸和應起來,模仿其叫聲,恨不得自己也成為一頭叫獸;另有一些沒有裝懂的,則懾於叫獸的威勢,認為不懂只是自己慧根不足,只嘆無緣領悟叫獸的梵音妙諦。

這世上叫獸多的是,我讀大學時就遇過幾頭。雖然我教書時的語氣很有點像在叫售,但我的說話通常清楚易懂,應該沒有人把我看成是一頭叫獸吧!

20110203

家 • 團年

昨天才發覺,原來太久沒有去灣區的華人市場「入貨」,家裏沒有足夠的材料弄一頓像樣的團年飯,和老婆商量了好一會,也想不到怎樣解決,最後她說不如到餐館吃算了。

本來我也就此作罷,可是,今天教完書回家途中,我突然強烈覺得要在家裏吃自己弄的才算是團年飯;那時還早,只是下午一時許,我便轉呔駛到超級市場,買了一隻雞(當然是雪藏的了)、豬肉、帶子、蔬菜等,回到家裏便預備弄團年飯了。

結果是三餸一湯:豉油雞、酥炸肉排、西芹炒帶子、瑤柱粟米羹:


不是典型的的團年飯,也不豐富,而且弄得失水準(肉排不夠入味、帶子煎得太乾),但一家人在家裏吃,暖暖的不只是屋內的暖氣,還有互相感到的親情,那才吃出團年飯的味道來。

20110202

網上真我

雖然網絡世界裏的不少人和事都如幻似真,不可輕信,但寫網誌的人如果是持久地寫,遲早會流露真我,讀其文,亦可知其人之一二矣。我這裏所謂的「真我」,並不是甚麼高深的哲學或心理學概念,而是指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和平日的一般行為表現。因此,流露真我不等如盡訴心中情、坦白講真話;真誠的人真誠,是流露真我,虛偽的人虛偽,也是流露真我。

有時,一個人真誠得過了份,可能反而令人覺得他虛假;虛偽到家的人,裝作誠懇時,亦可能令人信以為真摯。在這情況下,真我是流露了,別人卻未必看見,這在日常生活和網絡世界都會發生。不過,真誠得過了份和虛偽得很到家的人畢竟不多,大多數長時期寫網誌的人流露的真我,讀者還是會看見的(喜歡與否又是另一回事)。

當然,用假身份寫網誌的人也有,所謂假身份,不只是隱瞞自己的姓名、來歷、甚至性別(你可以隱瞞這些而仍然流露真我),而是以一個虛構的角色來寫(例如王迪詩),但這已迹近用第一人稱寫小說了。如果你以自己的身份來寫,寫自己關心的事物,卻要處處掩藏自己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又要寫得一致而不露痕跡,那可比寫小說難得多了。

20110201

求名

有個讀哲學的朋友不只一次向我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哲學上打出名堂,即使不能跟那些大名鼎鼎的哲學家相比,至少也不要像現在般寂寂無名。我想,他的意思是至少要做到:行家拿起一本國際哲學期刊,看到他大作上的名字,不問而知是何許人也。

然而,名有美惡,假如行家在期刊一看到他的論文便會說:「怎麼這傢伙又一篇垃圾論文刊登了?真不明白那些期刊怎搞的!」他可算是出名了,卻是惡名;他是否寧願臭名遠播,也要出名呢?如果是的,那麼我建議他花些錢,不時到英美各地大學的哲學講座向演講的哲學家撒尿,一邊撒一邊表露身份:「本人XXX,學術專長是道德哲學,今天就用一泡尿來反駁你的論點!」保管他很快會在英美哲學界「聲名大噪」,不必花大量時間和心血寫論文這麼辛苦。

如果他求的是美名,那還有一個分野,就是名有虛實:有些美名是浪得虛名,有些則是名符其實。要是他不計較,只要是美名便成,那麼他不妨看看有沒有些成名捷徑,雖然沒有保證,但也可增加他打出名堂的機會。捷徑之一是追隨學術潮流,不論自己是否真的有興趣,是否視之為重要,也用時興的手法、集中寫些時興的東西(例如所謂 experimental philosophy);捷徑之二是筆走偏鋒,不論那是不是自己真正相信的東西,只要能引起行家注意,就算是如何標奇立異的理論,也擁護論證一番,最好是成為該理論的代表。(可能還有其他捷徑,不過由他自己想好了。)

如果他求的是名實相符的美名,而且不只是別人眼中的實,也是自己認為的實,那麼他便要腳踏實地下苦功做自己有興趣並相信是重要的研究。這將會是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而他打出名堂的機會不會很高,因為別人未必會關心他研究的課題,他亦不容易研究出別人欣賞的成果。不過,假如他真的這樣做研究,他的全副心思便可能只放在研究上,而不會那麼介懷自己是否有名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