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2

虛詞的虛實

陳雲是有心人,痛恨報章雜誌和政府公文常見的醜怪中文,除了為文列陳其非,也教人怎樣改正;他的《中文解毒》暢銷,令不少人醒覺到惡劣文字的害處,實功不可沒也。他昨天發表的〈文章要虛實分明〉,正是教人如何改善文章,討論的主要是虛詞。我大致同意這篇文章的主旨,以下講的是可以斟酌之處。

陳雲說:「虛詞純有語法意義,無實物所指,如:是、如何、怎樣、首先之類。」甚麼是虛詞,其實不容易搞清楚,我沒有研究過,一向的理解是虛詞只有語法作用而無獨立意義,例如文言的「之、乎、者、也、矣、焉、哉」和白話的「的、了、嗎、麼、卻、而、把」。虛詞的確無實物所指,但這不是說所有無實物所指的都是虛詞,否則形容詞便是虛詞了。因此,我不肯定「是」、「如何」、「怎樣」、和「首先」是虛詞,因為它們都有獨立的意義。

我對虛詞的理解可能是錯的,但這正正說明辨別虛詞不是人人可以隨便做到的事。陳雲說的「用字之虛實,卻可馬上得之,而令辭章大進」,似乎是誇張之辭了。其實,即使我們能輕易辨別虛詞,也不能凡虛詞便刪;正如陳雲所言,只要「刪削不必要之虛詞」。

既然虛詞不容易辨別,而要刪的只是不必要的虛詞,我們何不使用一個較直接的原則 --- 刪去多餘的字詞?管它是不是虛詞,多餘的便刪;假如刪去所有多餘的字詞,也就自然刪去所有多餘的虛詞了,很簡單的邏輯啊!

怎樣才算是多餘的字詞?凡是刪去了也不影響文句的意義和修辭作用的,都是多餘的字詞;例如「他對虛詞方面的各種用法進行過研究」便可刪成「他研究過虛詞的用法」。當然,不是所有情況都像這例子般容易判斷,要多練習,提高警覺,使用那「刪去多餘字詞」的原則時方能得心應手。

理解原則和應用原則往往是兩回事,即使是文章高手,也未必能完全遵守自己接受的寫作原則。陳雲說要刪削不必要之虛詞,但他這篇文章的頭兩句便仍有字可刪:「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之外,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中,「之外」可刪(這是不是虛詞?)。這兩句還有一個問題:第一句沒有主語,初讀以為略去的主語是「我們」、「大家」、或「有些人」,讀到第二句才知主語是「古人」(我沒有讀錯吧?),有不順暢之感;如果主語置於第一句,便連第二句的「從中」也可刪,成為「古人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也學得文辭之術」,簡潔得多了。

文章要寫得好,真不是易事。

46 則留言:

  1. 呂叔湘有一本「文言虛字」(我的是1952年再版),226頁,深入研究這學問不簡單。

    回覆刪除
  2. Chris,

    對,所以「刪去多餘的虛字」這原則對寫作幫助不大。呂書我曾讀過,不過內容已幾乎全忘掉了。

    回覆刪除
  3. 「古人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也學得文辭之術」中,「古文」可刪否?

    回覆刪除
  4. 他書中舉出的「虛字」:
    之 其 者 所 何 孰 於 與 以 為 則 而 雖 然 旦 乃 也 矣 焉 耳 乎 哉 歟 耶
    和陳雲的所謂「虛字」(可有可無,無好過有的字)的意義,有點分別的。

    回覆刪除
  5. 匿名,

    //「古人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也學得文辭之術」中,「古文」可刪否?//

    - 問得好。我認為不可刪;雖然古人當然讀的是古文,但刪去「古文」二字可能會令人誤會凡閱讀即有此效果(陳雲應該不是這意思)。

    回覆刪除
  6. Chris,

    //他書中舉出的「虛字」:
    之 其 者 所 何 孰 於 與 以 為 則 而 雖 然 旦 乃 也 矣 焉 耳 乎 哉 歟 耶
    和陳雲的所謂「虛字」(可有可無,無好過有的字)的意義,有點分別的。//

    - 陳雲有點模稜兩可,因為他也說虛詞「純有語法意義」。

    回覆刪除
  7. 原本打了一大段文字,但貼上時得到的回應是:「很抱歉,我們無法完成您的要求。」整段東西都不見了。現在分幾個post重打:

    虛詞按現在一般中文語法書的說法是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擬聲詞六類。陳雲所舉例子中,「是」是判斷動詞,「如何」、「怎樣」是疑問代詞,三者都不是語法上的虛詞;只有連詞「首先」屬虛詞。我認為,為免混淆,他應該用「虛辭」而不用「虛詞」。

    回覆刪除
  8. //「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之外,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中,「之外」可刪(這是不是虛詞?)//

    如果說「之外」可刪,那麼「除了」的「了」也可刪。應刪與否,端看我們要的是較白話的中文還是半文半白的中文。

    回覆刪除
  9. //第一句沒有主語,初讀以為略去的主語是「我們」、「大家」、或「有些人」,讀到第二句才知主語是「古人」(我沒有讀錯吧?),有不順暢之感;如果主語置於第一句,便連第二句的「從中」也可刪,成為「古人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也學得文辭之術」,簡潔得多了。//

    語言學界一般認為漢語是主題顯著(topic-prominent)的語言,而非主語顯著(subject-prominent)(後者例子如英語)。中文句子必須有主題,但不一定有主語。對於陳雲該句,我的理解是:該句整個主題是「閱讀古文」。上半句「閱讀古文傳習儒門正道」是通則,不分古今,故不需標出主語;後半句「從中學得文辭之術」只指古人,故需標出主語「古人」。

    舉另一個相似的例子:

    喝咖啡除了提神外,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視之為治病之法。

    整句主題是「喝咖啡」。上半句「喝咖啡提神」是通則,不分日本非日本,故不需標出主語;後半句「視之為治病之法」只限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故需標出主語。如果把該主語前置:

    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喝咖啡除了提神外,還視之為治病之法。

    則句子的意思有所改變,「喝咖啡提神」不再有通則的意義。

    回覆刪除
  10. 呢個陳雲﹐英文系畢業成日講中文﹐唔知仲以為係中大中文系出身的﹐真係好得意
    單玩第一句都有排玩
    「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之外,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用陳雲的少用虛詞說法﹐第一句也可改成
    「閱讀古文除傳習儒門正道外,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之」和「了」是虛詞﹐由於沒了它人家也看得懂﹐所以多餘。

    其次﹐如句子主題是談「古人」的話﹐「古文」可刪
    「古人閱讀除傳習儒門正道外,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因為古人沒可能讀現代白話文﹐現代白話文在新文化運動後才成形﹐當中模仿了不少西方語理結構。
    如果句子主題是談「古文」的話﹐「古人」可刪
    「閱讀古文除傳習儒門正道外,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因為古文這兩個功用﹐不分古人和現代人。

    其三﹐「傳習」一詞值得相榷﹐應用「學習」。
    傳習者﹐傳而習也﹐即傳授知識同時身體力行。
    因此﹐「傳習」既有傳授知識之意﹐主語的對象應是老師(有識之士)﹐而不是學生(未識之士)。
    如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其四﹐句子用上「除...外」有問題﹐應用「不但」
    因為「除...外」很多時會給人「非A則B」之意
    不過古人讀書﹐總不會除「傳習儒門正道」和「學得文辭之術」﹐沒其他用處吧﹖(如學醫﹑學佛﹖)
    因此﹐應用「不但...還」

    回覆刪除
  11. Meshi,

    果然是行家!

    //如果說「之外」可刪,那麼「除了」的「了」也可刪。應刪與否,端看我們要的是較白話的中文還是半文半白的中文。//

    - 對,但刪了「之後」似乎不會影響文白的程度,所以與刪去「了」字的情況不同。

    回覆刪除
  12. Meshi,

    //對於陳雲該句,我的理解是:該句整個主題是「閱讀古文」。上半句「閱讀古文傳習儒門正道」是通則,不分古今,故不需標出主語;後半句「從中學得文辭之術」只指古人,故需標出主語「古人」。//

    - 照這理解,兩句便有通則和特指的對比,那麼第二句就暗指今人並不如此(正如你那句暗指現在的人並不視喝咖啡為治病之法),但陳雲不似有這意思(因為他在別處說過自己從古文學習文辭之術)。

    回覆刪除
  13. 文少,

    你的留言又被濾到了 spam folder,剛剛救出。是不是你文風獨特,有股 spam 味?

    回覆刪除
  14. 文少,

    //其三﹐「傳習」一詞值得相榷﹐應用「學習」。
    傳習者﹐傳而習也﹐即傳授知識同時身體力行。
    因此﹐「傳習」既有傳授知識之意﹐主語的對象應是老師(有識之士)﹐而不是學生(未識之士)。
    如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 習了就可傳,所以說傳習也勉強可以。不過,如果與下句「學得」相對,改做「習得」會好些。

    回覆刪除
  15. 相信係IP問題﹐我開網吧的﹐IP常轉﹐有時在公司出文﹐可能會派得一個“曾用來發spam的IP”

    回覆刪除
  16. //習了就可傳,所以說傳習也勉強可以。不過,如果與下句「學得」相對,改做「習得」會好些。 //
    學習和傳習二詞﹐同出於論語﹐學習出自「學而時習之」﹑傳習出自反問句「傳而不習乎」
    換言之﹐在論語中﹐學﹑傳﹑習是三種行為﹐分別解作「學」﹑「傳授」和「身體力行」。
    問題是﹐陳雲這據中有「閱讀」這一動詞
    因此﹐如一定要用「傳習」一詞﹐應該成這樣
    「古文除可傳習儒門正道之外,也可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閱讀」屬於個人行為﹐是不能達「傳習」之效﹐只有「學習」之用。

    回覆刪除
  17. Wong Sir,

    陳雲先生提到:「初習文章,以體骨為先,神情為後;純熟之後,則首尾相應,虛實之詞應用自如,毋分先後。」

    對於「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之外,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我看重點在於表達古文固有傳道作用,並能仗以辨識用辭藝術的道理。

    現代人通常少讀古文,故少機會從古文裏得益。陳雲先生的古文理論對讀者有提醒作用,讓我們明白古文有甚麼值得仿傚的地方。

    小弟並非語言學界或哲學界行家,配合 Meshi 所舉例子:「喝咖啡除了提神外,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視之為治病之法」,我有些不同的理解。

    較簡單和直接地理解:

    「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就是說古人不單單從閱讀古文中學到儒術,而且他們學到文術。

    這一句是補充前一句「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之外」。

    那麼非古人呢?原句再沒有補充。
    憑原句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既可以藉著閱讀古文揚儒道,亦能夠藉著閱讀古文學辭術。
    至於今人是否便不可藉著閱讀古文學習辭術?原句沒有直接明指或暗指,但是我主觀認為(Wong Sir 也這般認為吧)作者似有肯定今人亦都可以通過學習古文『實字其體骨,虛字其性情/神情』之意。

    「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視之為治病之法」就是說江戶時代的日本人不單單覺得喝咖啡可以提神,而且他們覺得喝咖啡能夠治病。

    這一句是補充前一句「喝咖啡除了提神外」。

    那麼非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呢?原句再沒有補充。
    憑原句可以肯定的是,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既覺得喝咖啡可以提神,亦覺得喝咖啡能夠治病。
    至於今人、非洲人、原始人、外星人...、不是人等等,是否覺得喝咖啡不能夠治病?原句沒有明指或暗指。

    較仔細和間接地理解:
    //照這理解,兩句便有通則和特指的對比//
    //你那句暗指現在的人並不視喝咖啡為治病之法//

    Wong Sir 您提出這是對比。

    而這裡的對比的兩個對照、比較的成份,分別包含被 Meshi 稱為通則的一部分和被 Wong Sir 稱為特指的一部分。

    以 Meshi 的「喝咖啡除了提神外,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視之為治病之法。」為例。

    「喝咖啡除了提神外」是通則部分,指一般人認為咖啡有提神的功用,極可能江戶時代的日本人也這麼認為(照前文後理),當然亦可能江戶時代的日本人不這麼認為的(事實?),亦可能部分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這麼認為、部分不這麼認為(不論真實與否)。

    「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視之為治病之法」是特指部分,指江戶時代的日本人認為咖啡有治病的功用,但同時指出(即是不排除)他們也認為咖啡有提神的功用。當然亦可能今人也認為咖啡有治病的功用、亦可能非洲人也認為咖啡有治病的功用、原始人也認為咖啡有治病的功用、外星人也認為咖啡有治病的功用...、不是人也認為咖啡有治病的功用。

    回覆刪除
  18. Kelvin Yip,

    謝謝你這麼仔細的分析。你說得對,那個「也」字的確值得斟酌,我之前忽略了。經過這一場討論,可見陳雲那兩句寫得不清楚。如果他只是點出讀古書的好處,便應這麼寫:

    - 閱讀古文除了習得儒門正道,也學得文辭之術。

    如果他只是講古人,便應這麼寫:

    - 古人閱讀除了習得儒門正道,也學得文辭之術。

    如果他想強調今古人之別,便應這麼寫:

    - 古人閱讀除了習得儒門正道,也學得文辭之術,今人則少讀古文。

    如果他想指出讀古文學習儒門正道是古今通則,讀古文學習文辭之術則特指古人,便應這麼寫:

    - 閱讀古文習得儒門正道,古今皆然,而古人則更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回覆刪除
  19. //閱讀古文習得儒門正道,古今皆然,而古人則更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這句有點不通順
    似乎「閱讀古文習得儒門正道,古今皆然,但古人更從中學得文辭之術」好一點

    回覆刪除
  20. 文少,

    //閱讀古文習得儒門正道,古今皆然,而古人則更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這句有點不通順
    似乎「閱讀古文習得儒門正道,古今皆然,但古人更從中學得文辭之術」好一點//

    - 不通順我倒不覺得,「則更」太口語化可能才是問題,應將「則」字刪去。「但」字有「習得儒門正道」與「學得文辭之術」本有衝突之意,但兩者其實無衝突,所以用「而」字比用「但」字恰當。

    回覆刪除
  21. //憑原句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既可以藉著閱讀古文揚儒道,亦能夠藉著閱讀古文學辭術。
    至於今人是否便不可藉著閱讀古文學習辭術?原句沒有直接明指或暗指,但是我主觀認為(Wong Sir 也這般認為吧)作者似有肯定今人亦都可以通過學習古文『實字其體骨,虛字其性情/神情』之意。//

    注意陳雲原句沒有可不可以這樣的字眼。該句不是討論人們可不可這樣做,而是人們有沒有這樣做。

    回覆刪除
  22. Meshi,

    QUOTE
    //憑原句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既可以藉著閱讀古文揚儒道,亦能夠藉著閱讀古文學辭術。
    至於今人是否便不可藉著閱讀古文學習辭術?原句沒有直接明指或暗指,但是我主觀認為(Wong Sir 也這般認為吧)作者似有肯定今人亦都可以通過學習古文『實字其體骨,虛字其性情/神情』之意。//

    注意陳雲原句沒有可不可以這樣的字眼。該句不是討論人們可不可這樣做,而是人們有沒有這樣做。
    UNQUOTE

    用「可以」、「能夠」及「不可」表示能力的話,跟英文的 can, cannot 意思相若。兄台是這樣理解吧。

    用「可以」、「能夠」及「不可」表示可能性時,相當於英文的 may, could, would, may not, could not, would not。小弟是這個意思。

    回覆刪除
  23. Kelvin,

    //用「可以」、「能夠」及「不可」表示能力的話,跟英文的 can, cannot 意思相若。兄台是這樣理解吧。

    用「可以」、「能夠」及「不可」表示可能性時,相當於英文的 may, could, would, may not, could not, would not。小弟是這個意思。 //

    小弟跟兄台的意思一樣。陳雲原句不是討論可能性,而是討論實然性(factuality)。

    回覆刪除
  24. //以 Meshi 的「喝咖啡除了提神外,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視之為治病之法。」為例。

    「喝咖啡除了提神外」是通則部分,指一般人認為咖啡有提神的功用,極可能江戶時代的日本人也這麼認為(照前文後理),當然亦可能江戶時代的日本人不這麼認為的(事實?),亦可能部分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這麼認為、部分不這麼認為(不論真實與否)。//

    一、所謂通則,是指沒有特定對象的意思,而不是指宇宙六合古今中外無一例外的意思。例如:「吸煙危害健康」就是一個通則,沒有指定對象,但不是指宇宙六合古今中外任何一個人吸煙的話,其健康必受危害。

    二、我指出的是「喝咖啡提神」是通則,而不是「一般人認為喝咖啡提神」。咖啡含咖啡因,有提神作用,這是藥理性事實,不管一般人認為不認為都一樣。兄台看見下半句有「還」字就以為上半句主語也是「視之為」,這是過度詮釋了。例如:「吸煙除了危害健康外,香港的煙民還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前半句是通則,不必認為該句只指「吸煙危害香港煙民健康」,更不必認為該句意思是「香港的煙民埋怨吸煙危害香港煙民健康」。

    回覆刪除
  25. Meshi 兄,

    //小弟跟兄台的意思一樣。陳雲原句不是討論可能性,而是討論實然性(factuality)。//

    首先您不同意我說的「憑原句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既可以藉著閱讀古文揚儒道,亦能夠藉著閱讀古文學辭術。至於今人是否便不可藉著閱讀古文學習辭術?原句沒有直接明指或暗指,但是我主觀認為(Wong Sir 也這般認為吧)作者似有肯定今人亦都可以通過學習古文『實字其體骨,虛字其性情/神情』之意。」(句1)
    接著我不同意您說的「注意陳雲原句沒有可不可以這樣的字眼。該句不是討論人們可不可這樣做,而是人們有沒有這樣做。」
    結果你竟然說你意思跟我一樣?
    之前你誤會我說的(句1),我再加解釋後你仍然誤解。
    恐怕你亦曲解了陳雲原句(甚至原文)。

    //所謂通則,是指沒有特定對象的意思,而不是指宇宙六合古今中外無一例外的意思。//

    我用「一般人」沒有指定對象,所以我特別提及「...不是人等等」,而且我從來沒有否認例外存在。

    //「吸煙除了危害健康外,香港的煙民還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前半句是通則//

    「一般人認為吸煙危害健康」也沒有指定對象。

    注意:

    //陳雲原句沒有可不可以這樣的字眼//

    這是毫無疑問的。
    正如「陳雲先生不是古人、是今人」。
    留心,原先在這場討論中是沒有「陳雲先生不是古人、是今人」這句子的。

    //該句不是討論人們可不可這樣做,而是人們有沒有這樣做//

    閣下一方面以為在下想討論人們可不可這樣做、另一方面以為陳雲先生要討論人們有沒有這樣做嗎?
    我不打算驗證古今人們有沒有這樣做,極大可能係部分古今人們有這樣做,部分古今人們沒有這樣做。

    回覆刪除
  26. 呀...其實我一直想說
    陳雲對虛詞的功用同評價﹐講到「作者未有著落之時,好用虛詞,敷衍其言」
    我覺得有失公允。

    回覆刪除
  27. 文少,

    我也不同意他的說法。

    回覆刪除
  28. 文少,

    //我覺得有失公允。//

    陳雲先生提到:「作者思想未有著落之時,好用虛詞,敷衍其言。」

    單就此句而論,我亦感有少許不妥之處。

    的確,
    若他的意思是「所有作者思想未有著落之時,用虛詞,敷衍其言。」
    他便大錯特錯了。

    然而,接著陳雲先生亦立即提到:「故此,執筆行文之際,要避用虛詞,文章寫就,也要檢視一番,刪削不必要之虛詞。」
    陳雲先生指「警覺起來,便...使文句暢通無阻。」,有令讀者們也警覺的作用。

    文中,陳雲先生又提到:「初習文章,以體骨為先,神情為後;純熟之後,則首尾相應,虛實之詞應用自如,毋分先後。」(句A)

    小弟覺得,句A是全文精要所在。
    不過,陳雲先生也不太小心了,以致說理欠缺說服力。
    「作者思想未有著落之時,用虛詞,敷衍其言。」
    至少可以理解成:
    1.「有些作者思想未有著落之時,用虛詞,敷衍其言。」
    2.「很多作者思想未有著落之時,用虛詞,敷衍其言。」
    3.「所有作者思想未有著落之時,用虛詞,敷衍其言。」

    記得 Wong Sir 提過:「多好的人都不免有缺點,先看缺點,便較難欣賞到別人的優點了」。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5.html
    大家不要太快忘記!

    回覆刪除
  29. Kelvin,

    //結果你竟然說你意思跟我一樣?//

    我沒有說清楚。我只是指你對「可以」的理解(表示可能性)跟我的理解一樣(不是談能力)。

    我對陳雲該句的理解是:

    人們(非全稱命題)通過閱讀古文傳習儒學,古人更從中學習辭章之學。

    而不是:

    人們(非全稱命題)有可能通過閱讀古文傳習儒學,古人更有可能從中學習辭章之學。

    //「吸煙除了危害健康外,香港的煙民還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前半句是通則//
    //「一般人認為吸煙危害健康」也沒有指定對象。//

    儘管也沒有指定對象,但「一般人認為吸煙危害健康」跟「吸煙危害健康」不是同一回事。例如:「一般人認為時間是絕對的」可能是真的,但「間是絕對的」卻是錯的(根據狹義相對論)。我原來的例句只有「吸煙危害健康」而沒有「一般人認為吸煙危害健康」的意思。

    回覆刪除
  30. Meshi,

    多謝您解釋。

    //我沒有說清楚//

    這個我同意。

    //陳雲原句不是討論可能性,而是討論實然性(factuality)。//

    對不起,您能說清楚「討論」的意思嗎?

    //「吸煙除了危害健康外,香港的煙民還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前半句是通則,不必認為該句只指「吸煙危害香港煙民健康」,更不必認為該句意思是「香港的煙民埋怨吸煙危害香港煙民健康」。//

    對不起,我發覺您可能引導了我造出錯誤的推演。您能夠另舉一個比較貼切的例子嗎?
    「人們(非全稱命題)有...,香港的煙民更有...。」似乎有點不倫不類。

    回覆刪除
  31. Kelvin,

    //對不起,您能說清楚「討論」的意思嗎?//

    那句中的「討論」就是「談到」的意思。

    //「人們(非全稱命題)有...,香港的煙民更有...。」似乎有點不倫不類。 //

    「人們(非全稱命題)有因吸煙而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更有因吸煙而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是否不倫不類,見仁見智。大家的語感或者不同吧。

    回覆刪除
  32. Meshi,

    謝謝您的回應。

    //那句中的「討論」就是「談到」的意思。//

    也言之成理,「討論」包含「談到」的意思。

    //「吸煙除了危害健康外,香港的煙民還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人們(非全稱命題)有因吸煙而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更有因吸煙而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前一句(原句)'有'煙民的埋怨,後一句(改寫的)'沒有'煙民的埋怨。

    比較:
    1.一般人認為吸煙可能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可能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2.一般人吸煙可能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可能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3.一般人吸煙會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會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4.吸煙會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會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回覆刪除
  33. Kelvin,

    //前一句(原句)'有'煙民的埋怨,後一句(改寫的)'沒有'煙民的埋怨。//

    好觀察力!

    //比較:
    1.一般人認為吸煙可能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可能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2.一般人吸煙可能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可能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3.一般人吸煙會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會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4.吸煙會危害健康,香港的煙民還會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比較了,四句都不是原句的意思。你的結論會是甚麼?可能是甚麼?

    回覆刪除
  34. Wong,

    //你遇到對手了。//

    我大致同意你「3/22/2011 4:58 下午」的總結,所以覺得已不需要再討論下去。希望「對手」不會為辯而辯或為氣而辯吧。

    回覆刪除
  35. Meshi,

    //我大致同意你(Wong Sir)「3/22/2011 4:58 下午」的總結//

    我完全同意。

    //我大致同意你「3/22/2011 4:58 下午」的總結,所以覺得已不需要再討論下去。//

    那麼你在「3/23/2011 3:13 上午」、「3/23/2011 7:25 上午」、「3/23/2011 7:45 上午」、「3/24/2011 8:05 上午」和「3/29/2011 9:33 上午」發表的東西都是多餘的了。

    //四句都不是原句的意思。你的結論會是甚麼?可能是甚麼?//
    //希望「對手」不會為辯而辯或為氣而辯吧。//

    原句的意思可能只有原句才能表現出來?
    說理的文字表達,有很多可能性,重點在要說明的道理。
    我希望,雖然有可能我文不盡意,也避免自己詞不達意吧!

    回覆刪除
  36. Kelvin,

    // ////我大致同意你(Wong Sir)「3/22/2011 4:58 下午」的總結//
    我完全同意。//

    你是完全同意我大致同意Wong Sir「3/22/2011 4:58 下午」的總結,還是完全同意Wong Sir「3/22/2011 4:58 下午」的總結?

    我說大致同意,是因為我同意陳雲原句有歧義(王Sir列出的四種意思),但我不肯定是否一定要把句子改得沒有歧義。

    //那麼你在「3/23/2011 3:13 上午」、「3/23/2011 7:25 上午」、「3/23/2011 7:45 上午」、「3/24/2011 8:05 上午」和「3/29/2011 9:33 上午」發表的東西都是多餘的了。//

    你說得對,那些部分看也行,不看也行(包括本帖),不過是澄清一下我原帖的意思。

    //原句的意思可能只有原句才能表現出來?//

    不是啦,只是那四句加了副詞「可能」和助動詞「會」,跟原句意思就不一樣。原句是談事實上吸煙危害人們健康和事實上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

    當然,你可以說「事實」涵蘊「可能」──即事實上發生了的事一定是可能發生的事,但涵蘊是一回事,句義是一回事。譬如說,「菲律賓挾持案死了八名人質」涵蘊「人是可能會死的」,但該句的意思顯然不是談這個。

    回覆刪除
  37. Meshi,

    //「吸煙除了危害健康外,香港的煙民還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原句是談事實上吸煙危害人們健康和事實上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

    先不談事實上如何吸、要吸多少枝煙才把健康危害到可以量度的程度;
    「事實上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掛除了事實上存在不介意付高煙草稅的香港煙民。


    「香港的煙民還可能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香港的煙民還會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是否更忠於事實?

    同樣道理,
    對於「喝咖啡除了提神外,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還視之為治病之法。」
    雖然有普遍性,但'事實上'也有因人而異的情況出現。
    對於「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之外,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
    我們是不須事先驗證「所有人閱讀古文都有如此如此效果」是否事實的。

    大家都是舉些大家認同的例子。

    回覆刪除
  38. //「事實上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掛除了事實上存在不介意付高煙草稅的香港煙民。//

    不同意。原因有二:
    一、這樣說的話,像「全部」、「所有」之類的詞語就是多餘的、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事實上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等於「事實上全部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
    二、這樣說的話,像「事實上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儘管部分富有的香港煙民毫不介意」是自相矛盾?因為這等於說「事實上所有香港煙民埋怨要付高煙草稅,並且部分富有的香港煙民不埋怨要付高煙草稅」。我的語感並不覺得該句矛盾,亦即顯示該句中的「香港煙民」不作全稱來理解。

    //用
    「香港的煙民還可能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香港的煙民還會埋怨要付上很高的煙草稅。」
    是否更忠於事實?//

    「還可能埋怨」:涵蘊實際上可能一個埋怨的人也沒有,跟原句意思不一樣(原句肯定有煙民(就算不是全部)埋怨)。

    「還會埋怨」:涵蘊現在可能一個埋怨的人也沒有,要到未來才有,跟原句意思不一樣(原句肯定現在有煙民(就算不是全部)埋怨)。

    你上面談的是全稱命題與存在命題的問題,這裡卻是模態邏輯的問題,是兩碼子事。

    回覆刪除
  39. Meshi,

    多謝指教,我相信把握到您的意思了,希望閣下不要介意小弟諸多疑問,大家日後繼續參與討論。

    另外,
    對於您提到的某些名詞/字眼,例如「語感」、「涵蘊」和「模態邏輯」,它們好像都是學術性的,小弟很有興趣瞭解。可否簡單介紹一些語言學及邏輯學的相關書籍,而且約略告訴小弟每本書針對的讀者?

    謝謝。

    P.S. 之前「排除」錯誤輸入成「掛除」。

    回覆刪除
  40. Kelvin,

    //多謝指教,我相信把握到您的意思了,希望閣下不要介意小弟諸多疑問,大家日後繼續參與討論。//

    別客氣。希望王Sir不要介意我們佔了他的地盤連篇大論。

    //另外,
    對於您提到的某些名詞/字眼,例如「語感」、「涵蘊」和「模態邏輯」,它們好像都是學術性的,小弟很有興趣瞭解。可否簡單介紹一些語言學及邏輯學的相關書籍,而且約略告訴小弟每本書針對的讀者?//

    「語感」一詞在語言學常用,指判斷句子是否說得通或是否合語法的直覺。語言學的入門書我推薦Steven Pinker的The Language Instinct和趙元任的《語言問題》。

    至於「涵蘊」和「模態邏輯」等是邏輯學的範疇,並非小弟的專業,應該由王Sir介紹比較好。不過你有沒有聽過港大的思方網?我看來覺得挺好的:
    http://philosophy.hku.hk/think/chi/
    http://philosophy.hku.hk/think/misc/sitemap.php

    回覆刪除
  41. Wong Sir; Meshi,

    //希望王Sir不要介意我們佔了他的地盤連篇大論。//

    也多謝 wong Sir 借出版面。

    多謝 Meshi 兄介紹。

    回覆刪除
  42. Wong Sir,

    我在思方網找到關於模態邏輯(modal logic)的資料很有限:
    http://www.google.com/search?as_q=modal&num=10&hl=en&ie=UTF-8&btnG=go&as_sitesearch=philosophy.hku.hk%2Fthink
    http://www.google.com/search?as_q=%E6%A8%A1%E6%85%8B%E9%82%8F%E8%BC%AF&num=10&hl=en&ie=UTF-8&btnG=go&as_sitesearch=philosophy.hku.hk%2Fthink
    不才請求 Wong Sir 指點一下,簡介這方面的入門書/資料。

    謝王博士!

    回覆刪除
  43. Kelvin Yip,

    Modal logic 相當 advanced,如果未學習過其他邏輯系統,會看得一頭霧水。我對 modal logic 的認識也很膚淺,但也知道公認的最佳 introduction 是:

    G. E. Hughes & M. J. Cresswell, A New Introduction to Modal Logic

    如果你想看一個較簡短的介紹,可看:

    Theodore Sider, Logic for Philosophy, Chapter 6

    回覆刪除
  44. Wong Sir,
    多謝您,王教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