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9

哲學與最優秀的頭腦

李天命在《哲道行者》裏有幾句談到哲學系學生的頭腦:

「現代制度要求:哲學教授必須讀過大學。
 現代社會傾向: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
 哲學系的學生當中,一部分人就是日後的哲學教授。」

第一句沒問題,當然,現代制度不只要求哲學教授讀過大學,也要求其他學科的教授讀過大學;不只要求各科教授讀過大學,更要求他們有博士學位(有極少數的例外)。

第三句言有未盡之意,據上下文判斷(上下文大多是揶揄學院哲學和哲學教授),那未明言的意思大概是:哲學教授中甚少是最優秀的頭腦。關於這個意思,假如我多說,就不免有自辯的意味了,不過,我仍然禁不住要指出:假設哲學系學生中只有 2% 是最優秀的頭腦,其中考入頂尖大學讀博士、繼而當教授的,可以大多數是來自這 2% --- 可以大多數是最優秀的頭腦

以下我會集中討論第二句,目的是為哲學系學生 --- 尤其是香港的哲學系學生 --- 討個公道。

哲學,的確被一般人視為不切實際的學科,拿了學位頂多是教書,不會找到待遇特別優厚的工作,發達免問了,一不好彩,前景堪虞!這些我都不去辯駁了(事實上,至少在美國,情況並非如此),就算這看法是事實,也只能說明為何哲學系較少學生報讀,而不能據此推論出哲學系學生中極少最優秀的頭腦。最優秀的頭腦未必都是務實或市儈功利的,有些是追求理想、好學深思的學生,選科只為興趣;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報讀哲學系的學生中,絕大部份都不是這些選科只為興趣的最優秀的頭腦。

其實,「不切實際」的學科何止哲學?人類學、考古學、藝術、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何嘗不是發達免問的所謂冷門學科?假如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那麼最優秀的頭腦也應該是通常不願報讀這些學系,大部份都聚在工商管理、金融財務、酒店管理等學系了。

在美國,哲學系學生的質素絕不比其他學系的學生低,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有數據為證;哲學系學生在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GRE 的表現一向名列前茅,以下是 2011-12 的資料,哲學系學生在 verbal analytical writing 都排第一,在 quantitative 只是輸給數學訓練較強的幾個學科,排第五

也許有人會說,李天命所言只適用於香港的哲學系學生,但他既然泛說「現代制度要求」和「現代社會傾向」,就應該不只是指香港的情況。假如李天命真的只是說香港的哲學系學生,我倒想問一問他有甚麼根據認為香港的學生之中「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憑他的教學經驗?但是他只教過中大的學生,沒教過港大的學生啊!難道中大哲學系學生甚少有最優秀的頭腦?如果是講個人經驗,我認識不少中大哲學系畢業的朋友和小朋友,他們大多是優秀的頭腦,質素奇高,我很難想像讀工商管理或金融財務的學生多數比他們優秀。

我自己作為哲學教授,希望的是學生真正熱愛哲學,不必是最優秀的頭腦,只要能慎思明辨,學然後知不足,不斷反省以改進自己,甚至努力改善這個世界,那麼,即使在哲學上沒有甚麼成就,也是不枉讀了哲學。

77 則留言:

  1. 我會將「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改作 「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懂報讀哲學系」,很多人不明自何謂哲學。哲學畢業生一般能言善辯,從事法律或商業都有很多出路。作為一個從事資訊保安專業的我以為有限的哲學認識也可以應用於工作上,哲學不是太難學。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哲學畢業生一般能言善辯,從事法律或商業都有很多出路。//

      - 對,美國的情況也大致是如此。

      刪除
    2. 要能言善辯不容易呢,除非有準備的時間
      如果是指面試時反應敏捷的那一種能言善辯,應該和哲學無關吧

      刪除
  2. 請問教授覺得具什麼條件的學生才屬於「優秀的頭腦,質素奇高」的學生?

    -Ram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講哲學系的學生,我的標準是:肯用功、有好奇心、智力和領悟力都不錯、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卻又不容易執著。

      刪除
    2. Wong,
      If I remember it right, you said something like this: some people 讀哲學越讀越差. (Can't remember the wording.) Is 不容易執著 an attribute that may guard against it?
      -zpdrmn

      刪除
  3. 不慍不火,大快人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W.Wong﹕

      唉﹐你個人真係...勸極你都唔聽
      人家幾十歲都聞到棺材香﹐你讓吓佢當敬老la~~
      你唔小心激到佢中風爆血管﹐再唔係又再發神經﹐疴尿落自己碗飯度
      我問你良心過唔過意得去先﹖(爆)

      刪除
  4. 本人是中大哲學系畢業的,謝謝王教授這篇文章,雖然不是每個中大哲學系畢業的都是良材,但我們當中的確不乏傑出之士,不是李天命說的 second-rate。

    JJ

    回覆刪除
  5. 如果優秀的頭腦是指拿到香港公開試優秀的成績,他這句「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就成立。
    我的物理學老師說,當年(70年代前)最優秀的學生都是選讀物理學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用某人及他旗下嘍囉常用術語來說﹐「最優秀的頭腦」屬「語意曖昧」

      同情地理解﹐這句話「最優秀的頭腦」衡量準則是成績﹐
      可量化數據源于該學系的收生要求。
      如是指IQ﹑EQ之類﹐這說法似乎是欠據數據上的支持。

      刪除
    2. 又﹐從字面意思進路來說﹕《廣韻》曰﹕「最者﹐極也」
      換言之﹐「最優秀的頭腦」﹐全世界只有一個
      「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是事實判斷
      我們只需明確指出一個衡量「最優秀的頭腦」的客觀準則﹐如IQ
      再看全世界IQ最高的人是否報讀哲學系﹐即可
      甚麼「通常不願」這種語意曖昧﹐是否給自己留走盞位﹐李某人心知肚明

      刪除
    3. Quality Alchemist,

      我不會單以公開試的成績為標準來評定頭腦的優劣(用了 GRE 成績的資料,不過是幫助說明,不是以這個考試為唯一的標準),也沒想過李天命也許是用了這個標準;用這個標準,李天命自己便很可能不屬於最優秀的頭腦。

      刪除
    4. W.Wong﹕
      //也沒想過李天命也許是用了這個標準//
      你怎理解是一個問題﹐
      我反而有趣想問你認為「最優秀的頭腦」這說法意思是否籠統﹖

      行文清晰讓讀者不會產生誤會﹐不是某人教「語理分析」時常強調嘛﹖

      「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這句﹐我有理由相信一般人覺得作者會以公開試成績或大學收生要求為標準。
      要驗證一般人會否這樣理解亦不難﹐做個隨機抽樣調查﹐統計有幾多%的人覺得覺得作者會以公開試成績或大學收生要求為標準﹐即可。

      刪除
    5. 文少,

      //我反而有趣想問你認為「最優秀的頭腦」這說法意思是否籠統﹖//

      - 是的。

      //「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這句﹐我有理由相信一般人覺得作者會以公開試成績或大學收生要求為標準。//

      - 也許如此,但我認為李天命自己的理解才重要,而我真的很難相信他會以公開試的成績作為評定頭腦優劣的唯一標準。

      刪除
    6. W.Wong﹕
      //也許如此,但我認為李天命自己的理解才重要,而我真的很難相信他會以公開試的成績作為評定頭腦優劣的唯一標準。//

      偉大的沈旭暉博士曾經說過﹕作者已死(爆)

      李天命自己的理解很重要﹐
      但其措辭確實讓讀者覺得﹐他是以公開試成績或大學收生要求為標準。
      如實情非這樣﹐他便是辭不達意了。

      唔知咁算唔算老貓燒鬚﹖

      刪除
  6. 教授你好, 請問文中的那一幅圖表是否出錯? 因為我在看那幅圖的資料來源時, 我發覺製作那幅圖時有一些主修科目被忽略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簡化了,因為制圖者的目的只是點出哲學系學生的傑出成績,在這點上資料並沒有出錯。

      刪除
  7. 大多數哲學人真係好醒。就好像有個同班同學,性好空想,不求實學,結果讀不上物理系,而要��讀哲學系。從此以後便可以用哲學方法去解釋原子結構,那用甚麼量子力學。事實上很多哲學家都是博學多才,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可以超越時空,神馳於宇宙太空之間,遨遊在電子核子之際,為我們解釋自然的奧秘,解決生死的迷思。佩服!

    回覆刪除
  8. 香港的學生之中「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這個不難證實, 至少近十數年來, 在公開試取得成績最佳的學生(大抵亦是擁有最優秀頭腦的學生)主要入讀醫學、法律、工管、金融財務等學系, 報讀哲學系的學生在公開試取得的平均成績一向偏低, 大概是平均成績最低的幾個學系之一. 當然, 不能排除學生當中有少數幾個成績非常優異的, 但外人不會得悉實際數字.

    回覆刪除
  9. 先當「最優秀的頭腦」是指一般人眼中頭腦最好的人,或是讀書最好的人,其實「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這句就算是真,也沒太大意思的。一般人眼中頭腦最好的人及讀書最好的人都並不一定有哲學的天份,畢竟腦部的能力是很多種的,可以是很不平均的,例如有弱智人士記憶力如神。從前文後理來看,他是講哲學系的發展問題,而哲學系需要的是有哲學頭腦的人,不是一般人眼中頭腦最好和讀書最好的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是需要有哲學天份的人。但問題是有哲學天份的人,並不一定要去讀哲學,他們往往能獨立去發掘,思考,建樹。君不見很多名哲學家都不是學院出身。學院派多是拾人牙慧,做一些枝節的所謂硏究。真正哲學家不需要博士學位,有本科哲學博士者也不一定是哲學家。
      這和很多其他學科不同,多數物理學家都是正式科班出身,除了很少數例外。而很多尖端的物理理論都有著哲學的含意(如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物理學家也可以是哲學家,反之很難想像多少學哲學的人,會有大學本科的數理基礎。
      所以將哲學一科作為選修科或更適合,就讓有天份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發掘發揮吧。

      刪除
    2. 這裡的重點只是哲學系能否有足夠有哲學天份的人去讀。當然,有哲學天份的人不一定要讀哲學,也不一定要讀大學,這等於街市阿嬸的數學天份也不一定比數學家低,她也可以活得好好的,怎會有甚麼「一定要」呢?

      另外,「哲學家」的定義根本可以作另一個長篇討論,無謂在這裡多講,但回應你的講法:據我個人所接觸,哲學家/哲學研究生中有大學本科的數理基礎的人並不少,尤其是專精科學哲學的人,而不少哲學家對相對論、量子力學理論、生物學、腦科學等的掌握也非常驚人,也是會和科學家合組研究團隊的。

      刪除
    3. 哲學家不是學院可以訓練出來的。但科學家是按部就班培養出來的。
      很多做科哲的人,其實多是數理出身,可以說以理為主,哲為副。
      反過來看,那些讀本科哲學者,有多少人對科學理論有基本認識,更不必說有做科硏的能力了。所以哲學本科是沒有存在的必要,那也就沒有收生質素的問題。
      簡而言之,那些考試成績好者,都去做醫師,律師,工程師;那些頂尖人物,很多就成為科學家,而其他則不言而喻。

      刪除
    4. 一個物理學教授可以去哲學系兼授科學哲學,不如同樣請個哲學系教授去物理系開一門宇宙學吧!

      刪除
    5. 1. 你/你們的主旨到底是質疑哲學系的價值,還是回應我講的收生質素問題?如果是前者,我的原發言根本沒講過哲學系的價值,你/你們跟我講這些本身是牛頭唔搭馬嘴,但我可以回應一下你/你們說的。

      2. 為甚麼沒有存在的必要,就沒有收生質素的問題?很多東西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啦,LV手袋有何存在的必要?就沒有貨品質素可言?

      3. 很多會和科學家合組研究團隊的哲學家都是理哲雙修,沒有主副之分,也有些是主哲的。

      4. 哲學系存在了,以之為本科或選修科是學生的個人自由,何來甚麼「將哲學一科作為選修科或更適合,就讓有天份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發掘發揮吧。」?如果你想談的是一些香港的大學的選科制度的問題,那不是哲學系的問題。

      5. 為甚麼讀本科哲學者要有科研的能力?反過來問,我回應的是上面說「物理學家也可以是哲學家,反之很難想像多少學哲學的人,會有大學本科的數理基礎」,難道物理學本科者就都有哲學的能力?如果不一定有,為甚麼讀本科哲學者要有科研的能力?

      6. 哲學教授去物理系開一門宇宙學應該困難點,但在社會學、政治學、國際學以至社工系開學科是常有的事。那些學系的本科又是不是全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7. 你說「哲學家不是學院可以訓練出來的」,那要看你如何定義「哲學家」,如果說「哲學學者」(包括會研究哲學理論的科學家),那當然是學院可以訓練出來的,如果你談的是李天命講的甚麼「哲道行者」,no comment。

      刪除
    6. //6. 哲學教授去物理系開一門宇宙學應該困難點,但在社會學、政治學、國際學以至社工系開學科是常有的事。那些學系的本科又是不是全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這不合理。

      刪除
    7. 點不合理先?

      刪除
    8. gengar﹕
      猜不到你也在消遣李某人這個笑話。(握手)

      你們以上對話﹐只有「哲學家不是學院可以訓練出來的」那句我有興趣
      如「哲學家不是學院可以訓練出來的」為真﹐
      似乎會得出一個結論﹕李天命不是哲學家。

      上面眾位匿名君的話雖然有點道理﹐但你們若是曾在大學讀哲學﹐
      說這些話便很尷尬。

      正如李天命這番話的笑點一樣﹐這番話有如李天命在自嘲
      當然﹐若李天命是個考試制度下的失敗者﹐一生未進過象牙塔
      是個辦私學弄得舉世知名﹐或至少舉國聞名﹐
      這番話份量便不一樣。

      一個靠香港那套考試制度﹐才混進了象牙塔的教書先生﹐
      一個退休前還是要靠納稅人稅項供養著的體制內學者﹐
      說出這些批評﹐跟自嘲無異。

      最後我又想起李某人另一個笑話
      他曾說﹕
      ﹕「假如要玩這種『純學術』的話,我看只消隨便用左手的尾指的小指甲的一小部分,去逗弄一下,就能玩得不錯的了.」

      我真想勸勸李天命﹐不要再躲在家中狎玩甚麼天人琴la~~
      快點隨便用左手的尾指的小指甲的一小部分
      讓國際哲學學界見識一下你的神威吧(真)

      刪除
  10. 「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P1) 似乎並不imply 「哲學系學生通常沒有最優秀的頭腦」(P2)。因此反駁P2對於反駁P1應該沒有幫助吧?

    這裡有中大2011年不同學系的收生成績(A-level):
    http://www.cuhk.edu.hk/adm/jupas-grades/2011.html

    至少在香港,「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很大機會還是對的,雖然報讀哲學的平均成績已比engineering或computer science好(和美國很不同,最近十年報讀 engineering 和computer science的平均成績幾乎是各科中是最低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P1) 似乎並不imply 「哲學系學生通常沒有最優秀的頭腦」(P2)。因此反駁P2對於反駁P1應該沒有幫助吧?//

      - 那要看你怎樣理解 (P1)了。我將 (P1) 放在引文的上下文看,所以認為李天命的意思是 (P2)。假如李天命其實認為哲學系學生中有不少最優秀的頭腦,那便是我誤解了他的文字,而且不只誤解了 (P1),還誤解了他那句「哲學系的學生當中,一部分人就是日後的哲學教授」的言外之意。

      刪除
    2. 「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P1) 似乎並不imply 「哲學系學生通常沒有最優秀的成績」(P3)。因此證明P3對於證明P1應該沒有幫助吧?

      刪除
    3. Eric﹕

      (1)「最優秀的頭腦」這說法本來便是不清不楚的
      客觀的衡量準則在哪﹖至少李天命在這段說話中沒說明
      (2)你還可拗「不願報讀」並不代表結果上「不報讀」﹐正如你不願返工不待表你不返工一樣。
      (3)你似乎認為李天命所說的「最優秀的頭腦」﹐衡量準則是成績﹐否則我難以理解你為何認為『至少在香港,「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很大機會還是對的』

      問題回來了﹐在香港職場打滾過的人都知道﹐這世上有很多高分低能
      一個人頭腦優秀﹐是否以成績論英雄﹖
      又﹐大學選科受人力市場主導﹐算否一種從眾心態﹖
      如是﹐這樣的頭腦算哪門子「最優秀的頭腦」﹖

      刪除
    4. W.Wong:
      我認為李天命是刻意誤導那些相信他第二句的人去相信他第三句的言外之意 (i.e. P1 => P2)。
      先不論「最優秀的頭腦」的客觀準則, P1的意思是很清楚的, 邏輯比較好的人應該不會將之理解為P2。 教授是否認為你大部分讀者邏輯都不好? 我覺得既然你的重點是反駁P2 , 便無需那句「以下我會集中討論第二句」。

      Meshi:
      P1 當然不imply P3. 但假如成績和頭腦有positive correlation, P3 便一定程度 imply P1 了。而且我認為P1很大機會對, 除了因為P3外, 認比較了其他科的成績。

      文少:
      我認同頭腦優秀和好成績沒有比然關係(文少便是好例子), 但兩者應該有positive correlation。

      「最優秀的頭腦」是否一定不食人間煙火, 不受人力市場影響? 我認為不是。

      刪除
    5. Eric,

      你回應 Meshi 時用了「一定程度 imply」,看來你說的 “imply” 不是指邏輯蘊涵(entailment),因為邏輯蘊涵是 all-or-nothing,沒有程度之分。

      假如你說的 “imply” 是指含意(implicature),那麼我認為你應該接受 (P1) implies (P2) 。(P1) implies (P2),正如「這件事他不想多說,所以知道的人不多」裏的「這件事他不想多說」implies 「這件事他沒有多說」(但「這件事他不想多說」並不 entail 「這件事他沒有多說」)。

      我當然沒有假定大部分讀者邏輯都不好,我只是假定他們大多會認為 (P2) 是 (P1) 的含意。

      我那句「以下我會集中討論第二句」,不只是說我會集中討論第二句的字面意思,也指我會討論其中的含意,我不認為有甚麼不妥。

      刪除
    6. Wong,

      Can Eric mean statistically imply, though I am not clear what it means?

      刪除
    7. 這問題由他自己來答吧。

      刪除
    8. Eric君﹕

      我聽聞不少知名學者都不是考試強人﹐
      以張五常為例﹐當年中學考試成績不好﹐甚至比皇仁降過班最後趕出校
      張五常算否頭腦優秀﹖

      另外用民間說法﹐有些人是青春期未開竅的
      只是現代考核制度令他們過早地被體制淘汰
      從上文下理推論﹐李某該論述有諷刺現代教育體制的意味
      如果這批判本身也用成績論英雄﹐是否有點自相矛盾﹖

      我想說的是﹐不單是考試好跟頭腦優秀沒必要關係
      甚至考試本身能否準確考核出一個人識唔識某類知識﹐也成疑問
      因為有些人可能是做綸文好有獨創性思維﹐但不對面對考試壓力﹐一考試便一塌糊塗

      又﹐我從沒說「最優秀的頭腦」要不食人間煙火﹐
      但我們既然是在談讀大學﹐一個人若將市場因素放在興趣之前﹐
      乃至因為擔心就業前景而捨棄本來有興趣的科目﹐
      我覺得這人的思想﹐已被現存的教育體制馴化了
      一個被社會規範馴化了的人﹐算否「最優秀的頭腦」﹐我有疑問。

      P.S.行為上被社會規範馴化﹐跟思想上被社會規範馴化﹐是兩回事。

      刪除
    9. 其實考試並非最優秀的一大理由是懶——懶讀一大堆中學課本資料,要青春期少年埋首一大堆自己沒興趣甚至討厭的資料,對定力的要求很高。但是,誰知道給他們專精自己喜歡的大學學科後,情況會否改變?我相信尋找有「適合哲學的優秀頭腦」的人,以香港制度來講,面試比公開試更重要。

      刪除
    10. W. Wong:

      我沒有受過正式邏輯訓練,用字不夠準確, 多謝指正。

      我說"P1並不imply P2", 應該是指P1 does not logically entail P2。 假設擁有「最優秀的頭腦」的人當中有90%人不願報讀哲學系, 而哲學系要求很高, 只收其餘10%的人, 其他沒有「最優秀的頭腦」的人全部不收。在這情況下, 我想絕大多數人會認同 P1 is true and P2 is false。

      當然, 如果我們有其他統計數據作前提, P1 can statistically imply P2. 但單憑常識, 似乎不能從P1推斷出P2。

      我回應 Meshi 時用的「一定程度 imply」正如Yan所說是statistically imply, 所以我的結論只是「P1很可能是對的」, 而我是用了那網頁提供的數據作為前提。


      刪除
    11. 補充: 我所謂的 A statistically implies B 是指 P(B | A) 是一個接近1的數,如 0.9.
      P( X | Y ) 是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刪除
    12. Eric,

      //這裡有中大2011年不同學系的收生成績(A-level):
      http://www.cuhk.edu.hk/adm/jupas-grades/2011.html

      至少在香港,「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很大機會還是對的//

      //我回應 Meshi 時用的「一定程度 imply」正如Yan所說是statistically imply, 所以我的結論只是「P1很可能是對的」, 而我是用了那網頁提供的數據作為前提。//

      其實你掌握的只是收生成績,又怎樣從統計上推論出「P1很可能是對的」?中間經過多少推斷?首先,要由哲學系收生成績推出沒有報讀哲學的人的成績(沒有報讀哲學的人的數據?按:其他學系收了的學生或有一些是報讀哲學但哲學系沒收的人,要把他們分出來才行),從中選出成績最優秀者,再從中找出是因為不願報讀哲學而沒有報讀的人(因為不願報讀哲學而沒有報讀的人的數據何來?按:可能有些優秀頭腦願報哲學,但因現實問題而報讀別的賺錢科目的,要論證P1,又要把他們分出來才行。)

      質言之,「優秀的頭腦」有六種可能的情況:

      (1)願報哲學,報了哲學,哲學系收了。
      (2)願報哲學,報了哲學,哲學系沒收。
      (3)願報哲學,沒報哲學,哲學系沒收。
      (4)不願報哲學,報了哲學,哲學系收了。
      (5)不願報哲學,報了哲學,哲學系沒收。
      (6)不願報哲學,沒報哲學,哲學系沒收。

      要論證P1「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就要證明(4)-(6)的比例大幅地高於(1)-(3)。我不知單單掌握收生成績,如何從統計上推論出「P1很可能是對的」?

      刪除
    13. gengar﹕
      //其實考試並非最優秀的一大理由是懶——懶讀一大堆中學課本資料,要青春期少年埋首一大堆自己沒興趣甚至討厭的資料,對定力的要求很高。//
      有少少異議
      我覺得考試好個人未必一定叻﹐原因
      (1)有些人唔識面對考試壓力﹐或者可以話﹐有些人是沒急才
      (2)據我所知考公開試可以靠貼題﹐即係話考生可能既對該科沒興趣﹐
      亦對該科沒甚心得﹐貼中就有好成績。
      當然﹐如果題靠考生自己貼出來還好﹐但而家更多係靠去補習先生貼題﹐讀個雞精班﹐都有機會得好成績。

      刪除
    14. "考試好個人未必一定叻"

      這是阿媽是女人的變調, 老生常談, 陳腔濫調, 近乎廢話.

      刪除
    15. To Meshi:
      ( I'm not proficient in typing Chinese, so I'd better use English to save time.)

      My interpretation of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may be different from yours. I think the statement that "a person is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is not well defined without knowing the context. For example, if Alice has been offered to study either finance, medicine or philosophy, and she chooses not to study philosophy, I think it is fair to say that she is not willing to study philosophy in this case. But if Alice was only offered to study philosophy, or not to study anything at all, she may have chosen to study philosophy. I would say that Alice is willing to study philosophy in this case. In general, I think whether a person is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in a situation is determined by her actual choice in that particular situation. So it is not possible that a person 願報哲學,沒報哲學, because if she has made the choice of 不報哲學, it means that she 不願報哲學 under the real situation that she was facing when she made the choice (unless there was some accident that prevented her from making her choice). There may exist some hypothetical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ame person will make a different choice, but it is irrelevant, as one can easily imagine some situation that will entice most people with no or little interest in philosophy to study philosophy (e.g. all people studying philosophy will be granted $10 million.)

      For simplicity, please forge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tudents with "best brain" and students with "best examination results" for the moment, and assume that there is objective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students with "best exam results". Hereafter I will refer to "best exam results" with the word "best". Now consider the group of "best" students who have been admitted into any subject other than philosophy. (By "admitted into a subject", I mean the students have actually chosen to study the subject). I will denote this group by G. As the mean exam results of students admitted into philosophy is not "best", the proportion of "best" students among all philosophy students should be small. Therefore, unless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dmits an exceptionally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size of G should be much larger than the number of "best" students admitted into philosophy.

      The "best" students in G can be partitioned into 3 sets: 1) students who have not applied to study philosophy; 2) students who have applied to study philosophy and have been offered a place, but chosen not to study philosophy; 3) students who have applied to study philosophy but not been offered a place. By argument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 would say that students in sets 1 and 2 are not willing to study philosophy. The size of set 3 is likely to be small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a student with better exam results have a better chance of being admitted. Since the exam results of students in G are better than most students who have been admitted into philosophy, the chance of a student being in set 3 should be small. Therefore, it is likely that a large majority of students in G are not willing to study philosophy. Combining this result with the argument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I infer it is likely that most students with best exam results are not willing to study philosophy. Finally, whether P1 is likely to be true will depend on one’s judgment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est brain" and "best exam results".



      刪除
    16. //這是阿媽是女人的變調, 老生常談, 陳腔濫調, 近乎廢話.//

      鬼叫有D人連阿媽是女人都唔記得咩﹖
      考試叻既然唔等於個人醒﹐
      用不同學系收生成績﹐來評價一個系班學生有無優秀腦袋﹐有咩實質意義﹖
      又﹐一個人天資聰敏﹐但EQ低恃才傲物﹐成日閂埋門自吹自擂﹐
      大叫郁下手指尾都可玩得好叻﹐又未見佢做過乜可以震驚國際學壇﹐
      呢類腦袋又幾優秀﹖
      相比一個人資質愚鈍﹐但知恥近乎勇﹐將勤不絕﹐邊個腦袋更優秀﹖

      刪除
    17. "用不同學系收生成績﹐來評價一個系班學生有無優秀腦袋﹐有咩實質意義﹖"

      意義甚大的, 因為畢業生的表現(包括大學畢業時的成績及將來的成就)與其入學成績有很大的相關性.

      刪除
    18. Eric,

      //In general, I think whether a person is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in a situation is determined by her actual choice in that particular situation.//

      把某人的行為跟某人的意願等同起來,這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自願」。詳見王Sir之前的帖(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2.html)。碼頭工人選擇了連續工作24小時,不等於他們不願意下班;同樣,某人選擇了報讀別的學系,不等於他不願意報讀哲學系。

      //For simplicity, please forge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tudents with "best brain" and students with "best examination results" for the moment//

      這也是過份簡化了,不贅。

      經過兩次概念滑轉後,你論證的其實是:

      「成績最好的人通常沒有報讀哲學系」

      但你的結論卻是『「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很大機會還是對的』。論題被偷換了。

      刪除
    19. //論題被偷換了。//
      可否說清楚?

      刪除
    20. //論題被偷換了。//
      可否說清楚?
      我覺得Meshi其他說得頗簡單
      結果上沒報讀哲學系﹐未必等如該學生不願報讀哲學系
      他可能很想報讀哲學系﹐但礙於現實或其他因素考慮﹐而最終選擇不報讀。
      例﹕有人想報哲學系﹐但被他父母想他讀醫﹐又覺得讀哲學無前途﹐因此強烈反對﹐最終他在父母意願下讀了醫。

      當然我相信比例不會很大
      我還是覺得﹐要驗證多少學生不願讀哲學(不論成績優秀與否)﹐還是整個民調研究比較準。

      刪除
    21. "用不同學系收生成績﹐來評價一個系班學生有無優秀腦袋﹐有咩實質意義﹖"

      //意義甚大的, 因為畢業生的表現(包括大學畢業時的成績及將來的成就)與其入學成績有很大的相關性.//

      等等﹐
      我係話「用不同學系收生成績﹐來評價一個系班學生有無優秀腦袋」
      大學畢業時成績好﹐代表果個人有優秀腦袋﹖
      請問香港的高分低能現象﹐你點解釋﹖

      至於講到將來的成就﹐你係指邊方面的成就先﹖點衡量一個人的成就﹖
      如果講賺到錢的話﹐好多學系畢完業都係唔洗旨意有得發達
      佢地算唔算有成就﹖

      P.S.你寫是甚麼中文﹖很大關連就很大關連﹐甚麼叫很大的相關性﹖﹖

      刪除
    22. Meshi:

      請問你認為評定一個人是否「願意報讀哲學系」有沒有客觀準則,如果有又是什麼?是否只是憑興趣?多大興趣才算願意?

      刪除
    23. Eric,

      //請問你認為評定一個人是否「願意報讀哲學系」有沒有客觀準則,如果有又是什麼?是否只是憑興趣?多大興趣才算願意?//

      我想你應該問李天命。「最優秀的頭腦通常不願報讀哲學系」這斷言是他下的,而他最喜言有「後著」和「後著的後著」。

      刪除
  11. 不知各位是在談論哲學系的人才問題,還是在借題批評某人。
    踩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是沒有必要的。
    與其羨慕妒忌某些人的名氣,不如多作修行,希望有一日也可以有他們的名氣地位。

    回覆刪除
    回覆
    1. 揾李天命消遣下,就係妒忌佢名氣?低能少陣啦,照你咁講,梁燕城都好多人妒忌喎。

      刪除
    2. //踩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是沒有必要的。//
      對啊﹐你先過去李天命個論壇﹐勸勸一下他啦

      負責任的說﹐最初引用李天命的書來腰潤他的﹐是我
      我相信W.Wong只係睇完呢段quote一肚氣﹐先開佢波
      在此之前﹐一直叫W.Wong唔好惹李天命﹐勸得最落力的﹐亦是我
      問題是呢次究竟邊個開波先﹐煩請老友你先搞清楚。

      要不是他那邊的嘍囉﹐乃至用【李天命】之名出文的那個代筆
      (我寧願相信那個【李天命】不是他本人﹐否則他真是白活幾十年)
      玩埋D白痴嘢﹐甚麼「汪汪」﹐談全能悖論扯甚麼「戇舉石」

      最大鑊仲要係meshi呢舊飯﹐轉載過來比我睇到
      我先逼於無奈要腰潤返佢一嘢
      唔係佢下面班嘍囉低低能能﹐
      我先無紐約時間去理一條聞到棺材香的老鬼。(怒)

      btw﹐我係做生意的﹐唔係體制內學者
      平日鬧香港教育體制馴化學生﹑鬧大學學者活係象牙塔
      話哲學遠離群眾的﹐係我﹐
      呢個話題我以前都同W.Wong拗都拗過幾次。

      李天命鬧就有問題﹐即使佢無講錯﹐
      但佢係呢個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根本係貓哭老鼠﹐
      其原理﹐正如李嘉誠無資格鬧李兆基起發水樓一樣﹐因為好搞笑。

      刪除
    3. "我寧願相信那個【李天命】不是他本人﹐否則他真是白活幾十年)
      玩埋D白痴嘢﹐甚麼「汪汪」﹐談全能悖論扯甚麼「戇舉石"

      那本李天命新書的作者應該是李天命本人吧,假如條link的目錄是真的,李天命本人就真的"玩埋D白痴嘢﹐甚麼「汪汪」"了。

      刪除
  12. 教授給人的印象是溫文爾雅,學識淵博,一派宗師風範。拜讀大作,令人穫益良多。遺憾的是有些門生,或出於䕶師心切,每每出言不遜,口多粗言穢言。這樣不但有辱師門,更令訪者望門卻步。師父或者須要約束一下門下了。魯莾直言,祈諒。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誤會了,在這裏留言的人沒有一個是我的學生;他們有些叫我王sir,可能只是覺得這稱呼較親切而已。

      另,有些留言者(例如文少)的措詞用語有點江湖氣,但不表示他們沒有論點;有容乃大,何妨百花齊放?

      刪除
    2. 謝回覆解疑。教授果然胸襟廣濶,能納百川,令人起敬!

      刪除
    3. W.Wong:
      唔係密碼﹖我呢次留言算回得好乾淨gala~~
      傳說中的留言四大名物﹕叉﹑乜﹑春﹑Q﹐全部都無出現
      鬧其他讀者果個係另一個匿名人﹐呢鑊唔好入我數。(怒)

      又﹐匿名君﹐認字特警﹕穫->獲﹐倉頡碼KHTOE。

      刪除
    4. "穫"者,收也。見國語吳語:"以歲之不穫也";注:"穫,收也" 即收穫。

      "穫益" = "to reap the benefit";
      "獲得" = "to acquire"。

      歡迎指教。

      刪除
    5. //在這裏留言的人沒有一個是我的學生//

      題外話,不知王sir的香港人學生多不多?

      刪除
    6. 曾聽過王教授課的香港學生肯定不多, 大概不會超過一百人, 因為來自香港的學生大多對哲學沒有興趣, 他們修的主要是搵食科目.

      刪除
    7. 匿名君﹕
      //"穫"者,收也。見國語吳語:"以歲之不穫也";注:"穫,收也" 即收穫。//

      刈穀所得者﹐穫也(見《說文解字》﹕「穫者﹐刈穀也﹐刈曰草﹐穀曰穫」)
      ﹕獵所得者﹐獲也(見《說文解字》﹕「獲者﹐獵所獲也」﹐又《廣韻》曰﹕「得也」)

      故﹐自身耕耘所得者﹐穫也。
      他人授而得者﹐獲也。

      觀乎上文下理﹐君欲答謝煥之兄賜教
      故﹐獲益也﹐非穫益也。

      刪除
    8. gengar,

      我教過的香港學生甚少,而且只是修 GE 的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或 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從沒一個是主修哲學的。

      刪除
    9. // 曾聽過王教授課的香港學生肯定不多, 大概不會超過一百人, 因為來自香港的學生大多對哲學沒有興趣, 他們修的主要是搵食科目.//

      我個人接觸的例子來講,其實對哲學有興趣不奇怪,但海外學費不輕,用巨款讀哲學,就不多人(尤其父母)願意接受

      刪除
  13. 穫,從禾,乃耕耘所得。如種善因得善果,乃因果關係。

    獲,從犬,乃狩獵所得。如某人從商,以求獲得利益。

    閱讀文章乃因,穫益乃意外之果。
    而學子用功讀書,目的是獲得佳績。

    請參考: reap/acquire 的分別,則更易明瞭。

    另謝提供倉頡輸入碼。但平時不多使用中文,懶得學習任何輸入法。此乃在iPad寫成,故穫益不多。就此不贅,祝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若深究﹐獲通作穫﹐「收獲」通作「收穫」﹐見《康熙字典》
      語出《孟子‧萬章下》﹕
      「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

      查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曰﹕「獲益良多﹐含受益甚多之意。」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C0%F2&pieceLen=50&fld=1&cat=&ukey=125519277&serial=1&recNo=35&op=f&imgFont=1

      如上所述﹐「獲益良多」乃答謝之詞﹐受惠於他人賜教。故「獲益」之「獲」﹐必為「獲得」之「獲」﹐非「耕耘」之「穫」也。

      以洋文解漢語﹐半夷半華﹐奇哉怪也﹐何足論哉﹖

      刪除
    2. 半夷半華:
      Use 鑊! 鑊,從金.
      收鑊,鑊得,鑊益=獲得 money.
      鑊益良多=獲得 a lot of money.
      大鑊= a lot of money, or a person with a lot of money.
      尋鑊=make money, or money found.
      開鑊=spend money.
      爆大鑊=spend or lose a lot of money.
      打鑊金=hit the jackpot.
      抽鑊勁=carry a (heavy) load of cash (coins? LOL) with much effort...
      --zpdrmn

      刪除
    3. //打鑊金=hit the jackpot//
      不是嘛?

      刪除
    4. 匿名5/04/2013 7:12 下午
      // //打鑊金=hit the jackpot//
      不是嘛? //
      You're welcome to make a sugges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of 打鑊金. -zpdrmn

      刪除
  14. //鑊,從金.//
    鑊+金撈埋一堆;金顏色又叫屎,所以可以說成 打鑊金=hit the feces!
    當然hit=HIT=Hongkong International Terminals就有不同解釋LOL。 純粹講笑。

    回覆刪除
    回覆
    1. I would say that "beating the crap out of (him)" for 打鑊金 sounds better. But then it's almost a literal translation. -zpdrmn

      刪除
    2. 有才,e+興用 "KO"。話時話幾時得閒寫幾遍文章,以一開眼界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