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2

鬥不過無常

大約兩年前有個大學的同事駕車夜行時不小心衝落河裏,兩夫婦都溺斃了,他們的兒子一夜間同時失去父親和母親,教人心酸。幸而他們的兒子已讀大學,有能力照顧自己,假如他仍然年幼,這件慘事便慘上加慘。

其實幾年前我和妻子要駕兩小時車到另一個城市辦些事,但不便帶同兒子,所以把他留在朋友家,那時我腦裏便閃過「假如我倆交通失事都死了…」這個念頭;當年兒子只有六、七歲,那個念頭令我有好一陣的忐忑不安。

我們到哪裏都盡量帶著兒子,想深一層,這樣做沒甚麼道理,難道有意外時要他同死麼?假如我們死了,他卻重傷殘廢,那不是比只是失去父母更悲慘?聽說那同事發生意外時,兒子也在車內,不過及時逃出,卻救不了父母;親眼看見父母溺斃,那是何等的痛苦!

人生無常,就算多小心,也不能保證不幸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無常,就像是一個隱藏在黑暗之處、出手無聲無息、又全不講道理的殺手,他一出手,你只好認命。

47 則留言:

  1. 有說「文如其人」,我不全信。即使最能反映作者本人的作品,大概也只是他的塑像而已。從五十年代中,我懂得「打書釘」開始至今,讀過不多不少的書或文,見過不少不多寫作的人。「文如其人」有真假之分,由全真到全假之間,又有無限可分。所以,我又非全不信。
    先生近日博文,有點鬱味,希望屬於學術探究而已。
    多年前,我有一次禪機的體驗。當時駕駛著長途巴士,乘載著幾十名「港事顧問」到廣州活動後回港,車入九龍地界,數十位賢達因一小事,吵得鬧如開水。我忍不住,就對著駕駛室望後鏡,跟背後的釋智慧大師說:「請你開解他們一下吧。」大師不答我,卻在吵鬧中略提聲調說:「盡..量講 ! 盡..量玩 !」話音剛落,登時鴉雀無聲,直至車到終點,眾人馴若啞羊,魚貫下車,我乃向大師作揖道別。為此事,我思量多年,想出其中無數理由,始終無法說出箇中關鍵。
    一輪廢話,望包涵 !

    回覆刪除
  2. moon,

    我沒甚麼鬱呀!

    你那故事很有趣。我相信假如說那話的不是擺明的和尚,可能便沒此效果。

    回覆刪除
  3. 阿王,

    放暑假喇,唔好成日諗生生死死。去下旅行,讀下閒書仲好啦。

    回覆刪除
  4. Yan,

    多謝你關心。其實我年年暑假都去旅行,閒書日日都睇,反而生生死死只係間中諗吓。

    回覆刪除
  5. Yan,

    我未婚,自然(?)也無細路仔。有時我都好怕以後像阿Wong那樣擔心來擔心去,人生少好多樂趣。

    回覆刪除
  6. CYC,

    擔心不擔心,和性格有關。有孩子是多些擔心,但也多些樂趣,划不划得來,就各人自有各人的計算了。

    回覆刪除
  7. CYC,

    我反而有個奇怪的想法,間唔中想像一下自己的死可為人生增加樂趣.

    至少, 知道生命有限, 讀哲學都會讀得醒o的開心o的. 食飯也會美味o的.

    回覆刪除
  8. Yan,

    Oh,你的方法很有趣。我每次出遠門前都有這種想像,不過它至少沒有增加出門的樂趣。

    我發現越讀哲學就越怕死,是修行未到家。反而讀些科學,真能讓我消除點對死亡恐懼。

    回覆刪除
  9. Wong,

    你講得啱架。我覺得自己有時好鬼死憂郁,而且老愛較真(=小器),以後大概會為子女所累,或者教壞細路。

    回覆刪除
  10. CYC,

    我見到個簡體「郁」字,會好憂鬱。

    回覆刪除
  11. Wong,

    OH,希望你朋友裏面沒人姓“郁”

    回覆刪除
  12. CYC,

    沒有,不過我很痛恨簡體字。

    回覆刪除
  13. Wong,

    點解呢?
    (我第一次見到你用到“痛恨”這樣重的字)

    回覆刪除
  14. CYC,

    如果你讀過許慎的《說文解字》,便知中國文字每一字有一字的來處,每一部首筆劃都與字義有關,簡體字完全抹殺了中國文字的傳統及其豐富之處。此外,簡體字不能見於書法,完全沒有中國文字之美。

    回覆刪除
  15. wong sir,
    sorry for your 同事. although 鬥不過無常, still take care!

    回覆刪除
  16. Wong,

    原來你這樣不喜歡簡體字,下次我留意。

    (但我第一次碰到[分析]哲學佬說這番話,很有意思)

    回覆刪除
  17. 阿王,

    簡體字的力量,在於佢可以為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提供書寫的便利。

    記得十多年前去北京,我寫了我的中文繁體字名,她完全不懂,其實它是普遍不過。我一面奇怪,一面欣喜面前的那個接待懂得寫字呀!

    回覆刪除
  18. 純粹個人觀感:中文是象形字...正體字較美、較有意思。文字是文化一部份...可演變(evolve)卻不應(以政策)強行簡化。

    回覆刪除
  19. CYC,

    //原來你這樣不喜歡簡體字,下次我留意。//

    你不必在這裏避用簡體字,其實我家裏也有簡體字書。

    回覆刪除
  20. Yan,

    我不太相信簡體字真的比正體字易學很多。

    回覆刪除
  21. RandomCoil,

    同意你說的。

    回覆刪除
  22. Wong,

    冒昧說一句,據我所知,(對外國人來說)簡體字比繁體字真的較容易學。因為簡體字大量減少了常用漢字的數目。

    回覆刪除
  23. 簡體字較易學是想當然的, 是誤導的, 審視香港,台灣的中小學生, 所能掌握的中文程度便知, 以前常有人說, 英文較中文容易, 因為英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

    回覆刪除
  24. 匿名,

    據我理解,你似乎想說簡體字較易學的看法是有問題的。但你舉的例子(港臺學生中文程度)好像又給這種看法提供了某種佐證。

    我也不覺得英文比中文的字母/文字少,就可以斷言前者易學。照這樣的話,機械語言最易學,因為它只有1和0。因為這裏畢竟涉及兩種不同語言。

    回覆刪除
  25. Wong,

    //簡體字不能見於書法,完全沒有中國文字之美。 //

    但有好些簡化字是從草書楷化而來的啊(如書、車、東的簡體,以及言字旁等),起碼那些字一定能見諸書法。

    匿名君,

    //簡體字較易學是想當然的, 是誤導的, 審視香港,台灣的中小學生,//

    兒童學習者和成年學習者是兩回事。對兒童來說,甚麼文字制度都不成問題;對成年學習者而言,省幾筆就是省幾筆(這就是CYC說對外國人來說簡體字比繁體字真的較容易學的原因)。所以說,簡化字對幾十年前的掃盲運動,還是有一點點的作用。

    讓我再多說幾句。有些人(不是說王生)憎恨簡化字,原因是簡化字是共產黨提出來的,於是把對共產黨的憎恨轉移到簡化字上。其實國民政府已頒佈過少量的簡體字,而整個漢字改革理念與運動應該溯源至清末(小弟的碩士論文正是關於清末的切音字運動),那些提出要改革漢字的士大夫肯定是基於愛國,而不是陰謀摧毀中國文化的。

    另外,中國文字由篆書變為隸書(即「隸變」)後,造字原意已大為喪失,不再直觀。若論破壞造字原意,簡化字比起隸書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如果真的那麼在意造字原意的保留,我們不但應該反簡化字,還應該反正體字(楷書),還之淳古龜骨之文,或者至少復用有秦之大篆。

    回覆刪除
  26. Meshi,

    我很認同你說的,真是受教了。

    你好像是這方面專家。我想問下有沒有人做過簡體和繁體字分別對(作為第二外語)學習者所產生效率/影響的研究?

    回覆刪除
  27. CYC,

    //(對外國人來說)簡體字比繁體字真的較容易學。。因為簡體字大量減少了常用漢字的數目。//

    可是,簡化後本來同音異形異義的字變成同音同形異義,似乎更容易引起混淆。

    回覆刪除
  28. 這也是我的疑問。很可能混淆只是相對於以繁體中文為母語使用者而言。到底繁/簡體中文在第二語言習得上有多大影響,我也很想知道有沒有這樣的研究。

    回覆刪除
  29. Meshi,

    //但有好些簡化字是從草書楷化而來的啊(如書、車、東的簡體,以及言字旁等),起碼那些字一定能見諸書法。//

    即使是草書,全幅簡體字亦不可觀。

    //有些人(不是說王生)憎恨簡化字,原因是簡化字是共產黨提出來的,於是把對共產黨的憎恨轉移到簡化字上。//

    我不喜歡簡體字與共產黨無關,我亦不反對將部份漢字簡化,只是現行那套簡體字簡得太極端太醜陋了。

    //中國文字由篆書變為隸書(即「隸變」)後,造字原意已大為喪失,不再直觀。若論破壞造字原意,簡化字比起隸書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這個我不同意。我寫過兩年篆書,篆書和隸書在筆劃的轉折上有很大分別,但在部首和字形的組合上則很相近,隸變大底上只是將弧筆改為直筆的書法上的變,所以《說文解字》的六書在棣書裏仍清晰可見。

    回覆刪除
  30. CYC,

    //到底繁/簡體中文在第二語言習得上有多大影響,我也很想知道有沒有這樣的研究。//

    我沒看到這方面的研究(也許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Wong,

    //隸變大底上只是將弧筆改為直筆的書法上的變//

    不止這樣。隸變很多偏旁(部件)都混淆了,有時相同偏旁卻變了不同寫法,單看隸書字形根本看不出造字原意。例如:有些人會問「射」、「矮」兩字是不是對調了?「身」子得一「寸」,豈不就是矮嗎?殊不知這正是偏旁混淆的結果。「射」的偏旁「身」,原本是一張搭了箭在上面的弓,後來卻跟「身體」的「身」混同了。至於那「寸」,其實是一隻拉弓的手。這樣一變,從現在的字形就看不出「射」的意思來了。

    回覆刪除
  31. CYC,

    小篆和隸書的「射」字分別不大,都是將「弓」寫成了「身」,將拉弓的手寫成了「寸」。這個錯誤的寫法,從甲骨文發展到小篆時已發生了,與隸變無關。

    隸變沒有影響到大部份漢字的造字原則,否則我們現在教文字學時就不可能用這麼多楷書的例子來說明六書。

    回覆刪除
  32. Wong,

    //小篆和隸書的「射」字分別不大,都是將「弓」寫成了「身」,將拉弓的手寫成了「寸」。這個錯誤的寫法,從甲骨文發展到小篆時已發生了,與隸變無關。//

    不錯,這例子舉得不合適。不過此例也說明了漢字演變到小篆時,已出現「張冠李戴」的問題。隸變以後,情況更為嚴重,例如:

    - 奉、泰、奏、春、秦五字上半部原來都不一樣,但隸變後皆混為同一部件;
    - 熱、鳥、馬、魚、無五字底部皆有四點,但原來是不同的東西(分別是火、鳥的雙足、馬的四足、魚的尾部、林);
    - 原來同樣是偏旁「火」,隸變卻變了不同部件,如燒、然(四點)、票(小)、赤(下半部分)、黑(土+四點)、光(上半部分);
    - 本來是偏旁「舟」,隸變後跟偏旁「月」混同,如前、服、朕、滕、勝、騰、俞等。

    如此例子,可謂不一而足,長舉長有。偏旁既亂套了,造字原意也難免不能保存。

    //隸變沒有影響到大部份漢字的造字原則,否則我們現在教文字學時就不可能用這麼多楷書的例子來說明六書。//

    可能我們經驗不一樣。從前上文字學課,老師舉例時都會用篆書甚或金文、甲骨文字形來說明,很少只用楷書。我想討論形聲、轉注、假借,用楷書還可以,因為重點不在字形;但討論象形、指事、會意,就非篆書、金文、甲骨不可了,因為楷書字形走樣得太厲害了(太陽變了長方形?「止」是腳板連腳趾?「逐」是人追野豬?還以為是豬坐船呢!)。

    回覆刪除
  33. Meshi,

    //楷書字形走樣得太厲害了//

    是走樣,但還可一步一步追溯回去,簡體字就大都不能了。

    謝謝你的詳細回應,我想我們不同意的只是程度的問題。

    回覆刪除
  34. 1. 舉港台學生的例子, 只是說明在學習上, 簡化字並無優勝之處, 既如此,何不開始便學習傳統字, 一套更豐富準確的字符體系,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陸, 港, 台 俱是戰後, 百廢代興, 遍地文盲, 同一起點至七十年代中毛澤東逝世, 比較三地之掃盲狀況, 似乎文盲同教育制度, 社會管治的關係, 多於字體問題, 以此推行簡化字, 是否合適呢?

    2. 從甲骨到小篆, 漢字還在成長中, 複雜繁化, 造出更多新字, 以表達日益精微的思想, 漢字並非從古到今, 不斷簡化中, 以致有反對簡化字, 便不如回到甲骨文的奇怪論述!
    由篆到隸, 是適應刀刻文字, 轉入筆墨簡帛書寫的變化, 彎折有異, 順從筆觸走勢而成, 字體是配合文化展, 工具應用慢慢演進, 並非靠政令生安白造,
    隸再進一步抽象化, 筆劃化而成楷, 千多年前的唐楷, 基本上與我們的現今用字, 無甚分別, 歷代詩詞歌賦, 儒釋道三教哲理, 都靠它承載展現, 實在唔明解, 我們的中華文化創造
    要翻譯在一個粗劣的簡化字系統中傳承, 而且我可以說, 是傳承不了, 會喪失許多精微奧妙之處

    3. 對外國人而言, 中文是他的第二或第三語言, 沒有文化傳承, 身份認同的問題,
    以此論字體, 是顛倒主次, 正如我們不會為易學一點旅遊, 買辦的應用英語, 要求別人的英語文體粗陋降格

    回覆刪除
  35. 匿名,

    謝謝留言,我大致同意你的看法。

    下次留言,可否用個名字以資識別?

    回覆刪除
  36. 我不是這方面專業,以下只是個人的疑問。有錯的話希望指正。

    我大部分的長輩都是簡體字的使用者。我自己小時學的是繁體,但由於方便,現在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用簡體字(對不起,我一直是簡體字的支持者)。

    我不覺得學簡體字過程中有困難,同樣情況也出現在和我有相同經驗的師友中。至於我的長輩,他們因生活需要,後也有改用繁體閱讀和寫作的。以前我問過他們會否有困難,但由於一個字的使用往往有語境作提示,實際上他們也絕少出現錯別字(至少不會比只用繁體字的多多少),也不見得因此寫不了書法,讀不了古書,研究不如人。

    基於這些背景,每看到類似爭論,我都會懷疑批評簡體字一字多義或造成文化斷裂等的人,他們拿得出多少堅實的證據支持他們結論?他們實際上札實地做了多少有關統計調查?如果這種批評只是建基於某種現實上無關宏旨小概率事件,那我覺得這些批評多少屬於落後於時代的食古不化(這也是我上面一直問到底有沒有有關研究的動機)。

    (至於“保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之類,我的想法是,如果一個幾千年的文化就竟然會因為簡化字的出現而面臨傳承危機,那該反省的是宣揚這些文化的人,而不是簡體字的發明者。)

    回覆刪除
  37. wong sir,
    最近經常想起你文中所提及的那位教授, 巧合地你又提起了他的事. 可能我當時年級還小, 經歷的事也不多,那教授剛出事之後好一段時間,我都接受不了/想不通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悲劇(雖然我也知道人生無常,但真的有點難以接受).後來算是想明白了.
    我很佩服教授的兒子,不好意頭講句如果我是他,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活下去的勇氣.

    回覆刪除
  38. //漢字並非從古到今, 不斷簡化中, 以致有反對簡化字, 便不如回到甲骨文的奇怪論述!//

    同意「漢字並非從古到今, 不斷簡化中」,但漢字卻是在演變過程中,不斷喪失造字原意,所以如果以破壞造字原意而反對簡化字,那就會推出不如回到甲骨文的奇怪結論!

    //由篆到隸, 是適應刀刻文字, 轉入筆墨簡帛書寫的變化, 彎折有異, 順從筆觸走勢而成, 字體是配合文化展, 工具應用慢慢演進, 並非靠政令生安白造,//

    由篆到隸是順從筆觸走勢而成,那麼由大篆到小篆呢,豈不是靠政令生安白造?相信你一定聽過「書同文,車同軌」吧?

    //隸再進一步抽象化, 筆劃化而成楷, 千多年前的唐楷, 基本上與我們的現今用字, 無甚分別, 歷代詩詞歌賦, 儒釋道三教哲理, 都靠它承載展現, 實在唔明解, 我們的中華文化創造
    要翻譯在一個粗劣的簡化字系統中傳承, 而且我可以說, 是傳承不了, 會喪失許多精微奧妙之處//

    我想你一定知道儒釋道三教中,儒、道兩家的重要典籍(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原來都不是用隸楷寫的(所以才有今古文經之爭)。實在唔明解, 我們的先秦文化創造要翻譯在一個粗劣的隸書系統中傳承(相信您一定知道隸書為甚麼叫「隸」書吧)?

    其實,簡化字只是在繁體字的基礎上小修小改,都植根漢字文化,不見得會造成文化斷層。由簡識繁,或由繁識簡,並不真的很困難。事實上大陸人就見得不懂歷代詩詞歌賦, 儒釋道三教哲理,也不見比我們懂得的粗疏。

    儘管如此,我對現在的簡化字是有意見的。不過我不是從造字原意、文化或美學等方面去看,而是純粹從符號系統的角度看,有三大問題:

    一、草書楷化增加了楷書的部件,筆畫雖然省了,但事實上會增加記憶的負擔(如書跟韋,哪一個簡體右上角要加點,有時會記錯),是系統的繁化而不是簡化。

    二、有些字簡化後會增加辨認的難度,如「設有」簡化後跟「沒有」接近,手寫時尤其相似。

    三、一簡對多繁會造成潛在的解讀問題。例如:我以前看過一本簡化字寫的中國文學史,裡面有「文学生发论」一語,我看後就會心微笑:這固然可以解作「文學生發論」,但也可以換成「文學生髮論」啊。唸文學就可以生頭髮,不錯!

    回覆刪除
  39. CYC,

    網上流傳一首〈簡體字之歌〉,多少反映了我對現行簡體字的不滿(這是我在Chris的《子貓物語》網誌看到的,但我刪了幾句有問題的,並將語句次序改動了):

    細雨蒙蒙(濛 濛)没有水, 开(開)门关(關)门不見門,
    烏云(雲)密布不下雨, 台(颱)风刮(颳)來哪有風?
    听(聽)字有口没有耳,声(聲)音何須耳朵聽。
    读讲说谈(讀講說談)不開口,相爱(愛)何必獻真心。
    丑角容貌並不丑 (醜),胡须(鬍鬚)头发(髮)不長毛,
    唱曲應在喝曲(麯)後,冬冬(鼕鼕)鼓聲冬日聞。
    白猫(貓)黑猪(豬)皆屬狗, 老板(闆)原是木頭人,
    更有高人好武藝, 一棒打去犬成龙(龍),
    战斗(鬥)英雄戰大斗,難怪豪杰(傑)不算人。
    面(麵)粉不須麥子磨,窮人從此不挨餓,
    干(幹)部看來都干(乾)瘪, 会(會)上人云我亦云。
    勸君莫吃豬内脏, 内脏(臟)肯定都肮脏(髒),
    山谷裡面沒太陽, 稻谷(穀)在此難生長。 ,
    工厂(廠)設備都掏光, 广(廣)州也唱空城計,
    「四舍(捨)五入」是甚麼? 四間房舍五人進 ,
    别人盡做别(彆)扭事,買个萝卜(蔔)卜凶吉。

    回覆刪除
  40. Sha,

    我也認為他很有勇氣。

    回覆刪除
  41. Meshi,

    謝謝你不厭其煩地說明你的觀點,你是這方面的專家,令我學了不少東西。

    想不到一個「郁」字,竟引出與原文無關的長長的討論!

    回覆刪除
  42. Wong,

    謝謝,你的〈簡體字之歌〉很有趣。

    我有一位稍年長前輩,和你一樣喜歡寫詩,出過詩集。他在國內長大,出國後“倒戈相向”,大力討伐簡體,其中一條理由是簡體字寫詩不方便,而且它從外觀上看很醜!

    我想起一點,漢字乃天下公器。而用“簡體字”的也不止我們,日本比我們用得更早更頻繁。而現代日本知識分子在漢學上平均水準,比我們那些喋喋不休的“繁體字中華文化保存論者”,高出也該不止一個馬位。不知對此又應作何理解?

    (說起上來,這長長的討論皆因我不小心的“郁”字而起。不過,錯有錯着,錯得其所,真的學到很多!)

    回覆刪除
  43. CYC,

    //現代日本知識分子在漢學上平均水準,比我們那些喋喋不休的“繁體字中華文化保存論者”,高出也該不止一個馬位。不知對此又應作何理解?//

    如果你說的「日本知識分子」是指一般的日本知識分子,而不是指專攻漢學的日本人,我很難相信他們的漢學平均水準會比所謂「繁體字中華文化保存論者」的為高。如果你指的是專攻漢學的日本人,那麼他們的漢學平均水準比「繁體字中華文化保存論者」的為高,是因為他們專攻漢學,與「繁體字中華文化保存論」的對錯無關。

    回覆刪除
  44. Wong,

    我指的是一般(中年人文)知識分子,而非特指漢學家。據我印象,他們一般都有能力跟你在國史,唐詩宋詞,或常見古籍的內容談上一陣子。這背景是傳統上,漢學在日本社會是判斷一個人一般教養準則之一(當然不可否認漢學地位一直在式微)。

    至少在網上,一些在“繁體字中華文化保存論/簡體字中華文化斷層論”上有偏執的人,其實像Meshi提過,很多時背後動機只是基於討厭共產黨等政治理由,又或者趕時髦,跟著喊口號。他們實際斤兩,平均水準很讓人懷疑。(我並不是指這裏的任何人)

    當然我的觀察有限,也可能帶有偏見。但上面提出這點的主要目的,是想提示用簡/繁體,與能否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是否深入理解並沒有關聯。反對者似乎更應思考教育制度,甚至是自己的水平,而不是在簡體字上出悶氣。

    回覆刪除
  45. CYC,

    大家已詳盡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誰是誰非難以簡單定奪,就此收兵吧。

    回覆刪除
  46. Wong,

    //想不到一個「郁」字,竟引出與原文無關的長長的討論!

    人生無常呀!

    多謝各位的討論。我很享受閱讀大家關於繁簡字之間的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