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5

一本上佳的尼采入門書


大約兩年前,在尼采學者 Brian Leiter 的網誌看到他預告一本尼采入門書即將出版,作者不是他本人,而是牛津大學哲學副教授 Peter Kail;Leiter 說這本書寫得極好,將會取代所有的其他尼采入門書,我因而充滿期待。可是,只聞樓梯響,過了很久也未見書的蹤影。兩個多月前,這本書終於面世了,我立即訂購,書到手後便急不及待幾天內看完。果然寫得極好,絕對值得推薦。

書名 "Simply Nietzsche",是 Simply Charly 出版社 Great Lives 系列的其中一本。我讀過這個系列的另外一本,Simply Gödel,認為是佳作,還寫了一篇短評。如果不是已知道 Leiter 的好評和讀過 Simply Gödel,我可能見到 Kail 這本 Simply Nietzsche 的封面便認定那是一本低劣的哲普書。


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信然。推薦這本書的學者,除了 Leiter,還有 Bernard Reginster、Paul Katsafanas、Keith Ansell-Pearson 等,全都是很有份量的尼采專家。Leiter 對此書的讚譽可說是無以復加:「這是英文、德文或法文中最好的尼采入門著作,而它的好處有三方面:它真的是入門程度,卻不流於膚淺;它反映出良好的哲學判斷;對於一些詮釋上的棘手問題,它勇於提出有趣而合理的假設。這本書寫得清脆俐落,從頭到尾引人入勝。」我沒有讀過任何德文或法文的尼采入門書,所以不敢隨便附和 Leiter「最好的」之說,但他指出的三個優點,我是完全贊同的。

書的正文只有 103 頁,寫得清晰易懂,卻又正如 Leiter 所言,「不流於膚淺」。書的結構亦很簡單,順著尼采著作出版的次序解說他的哲學;這個安排雖簡單,卻重要,因為它反映出作者在書的前言裏強調的一點:「尼采的看法隨著時間而改變,雖則有幾個主調和問題貫串他的整個哲學生涯。如果,舉個例,將 The Birth of Tragedy 的段落和 Twilight of the Idols 的段落混為一談,那會是一個嚴重的錯誤。」(p.xxi) 事實上,Kail 在好幾章裏,除了解說某本尼采著作,也不忘勾畫出那本著作在尼采哲學發展中的位置。因此,讀畢此書,讀者便會得到一幅尼采哲學發展的整體圖像。

這雖然是一本簡短的尼采入門書,但絕不只是綜合別人的著作內容而成;Kail 在多處表明他寫出的是自己的見解,讀者不難看出,那是他研讀尼采著作經年的結果,都是些很有見地的看法。這本入門書「不流於膚淺」,原因正在於此。我特別欣賞作者對 "the eternal return" 和 "self-overcoming" 的詮釋。

當然,此書並非完美,缺點是有的。例如 Beyond Good and Evil 前言裏很有名的第一句 "Suppose that truth is a woman",Kail 的解說便有點夾纏不清;此外,對尼采 "the will to power" 這個概念,此書的討論實屬語焉不詳。然而,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整體上是非常滿意的。我最不滿意的地方,與內容無關,就是此書甚多錯漏,例如錯字、缺字和多出的字;最離譜的是有一處 不是引文的段落突然縮了進去,看來像是引文。這樣馬虎的校對,實在是糟蹋了一本好書。

20200202

尼采課雜談


這個學期因為系裏課程安排的突然調動,我要教一個 senior seminar。Senior,即哲學系本科四年級的學生才可以修;seminar,即小班,而且有很多課堂討論。題目由教授自定,完全沒有限制。我思前想後,徘徊於三個題目:"Wittgenstein on Mind and Language","Kripke's Naming and Necessity ", "Nietzsche on Morality"。最後決定選 "Nietzsche on Morality",除了因為另外兩個題目我以前教過,沒有新鮮感,還因為我對尼采哲學的興趣越來越大,希望透過教學相長而在短時間內加深認識。

即然有此動機,為何不一開始便決定教 "Nietzsche on Morality",而要考慮其他兩個題目?這主要是由於講授這個題目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不是尼采專家,雖然這幾年讀了很多尼采的著作和不少尼采研究,教本科程度的課還可以應付,但備課會比平時吃力,也因而多花不少時間。不過,終於還是抵不住誘惑,接受了這個講授尼采哲學的自我挑戰。


新學期開始前一個月我已在備課,看的不少材料是幾年前讀過的,但重讀的得益極大,不少地方貫通了,令我對尼采哲學有一個較全面、也較紮實的了解。重讀 Beyond Good and Evil  的感受尤深,因為重讀才發覺上一次讀得太粗疏,很多要點都忽略了,也看不到全書的結構。尼采的書大多不能只讀一遍,即使是細讀,也要讀兩三次方有領會。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我以前已讀過兩次,這第三次讀,才較有信心自己是讀對頭了。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其實比 Beyond Good and Evil 沒那麼難懂,所以後者我還是要讀第三遍的。

這次備課之起勁,幾乎前所未有,可堪比擬的,只有多年前預備教維根斯坦的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那次。教學不但相長,教,還會令學的興趣大大增加;教這個 senior seminar,令我想更進一步了解尼采哲學,甚至已決定重學德文,以期日後能讀尼采的德文原著。我說的學德文,只是集中學習閱讀,每天花半小時學習,看看進度如何。在柏克萊讀研究院時,我只是學習了一年,便通過了德文的翻譯考試;如果這次重學能持續三年,我的德文閱讀能力應該遠超當年。

我讀尼采,教尼采,不是為了寫期刊論文,不是要成為尼采專家,而只是因為他關懷的問題 —  例如 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 和 perspectivism  — 也是我關懷的,我只是希望透過研讀他的著作,令自己更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假如研讀得夠深入而有獨到之見可以寫出來,那便是個大 bonus 了!

這個 senior seminar 只有九個學生,是理想的小班教學。到今天為止,只是上了兩星期的課,我還是在講些尼采哲學的背景,到第三個星期才開始讀尼采的書。花兩星期講尼采哲學的背景,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這些背景的了解,學生更容易胡亂將自己的意思讀進尼采的文本裏(可見本來是容易到甚麼程度)。九個學生的反應都很好,似乎對尼采哲學很感興趣,希望他們那學習的勁能持續下去,四個月後會認為這是一個豐富的哲學經驗。然而,我猜想,到頭來學到最多東西的,應該是我自己而不是這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