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5

名校不只是名牌



我寫過好幾篇談論教養子女的文章,明顯是反對催谷和強,主張刺激子女的求知慾和幫助他們尋找興趣所在。不過,想到兒子明年不知會考進甚麼大學,我還是頗為緊張的;假如你問我是否希望阿樂能入讀頂尖名校,我不會故作婉轉答「不會不想的」,或有所保留地說「有點吧」,而是會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希望啦!」

有一位朋友曾對我說,她認為入讀名校(她說的只是大學,不計中小學)就像買名牌手袋衣服,除了滿足入讀者及其父母家人的虛榮,跟讀一間名氣不大,但教育質素高的大學沒甚麼分別。另有一位朋友的兒子被 UCLA 取錄了,可是,他卻要兒子入讀 San Francisco State 認為分別不大,而且離家不遠,學費又便宜得多。這兩位朋友都大錯特錯了。

名校畢業的確是身掛名牌,的確會有光環效應halo effect),然而,這不是最重要的。假如名校的教育未能令某甲學識和能力過人,那光環不會保護他很久;身上的名牌可能幫助他得到一份好工作,但入職後,他的平庸始終會露底,光環效應便隨之減弱甚至消失,在上司和同事眼中,他和其他無能之輩沒有兩樣。

那麼,除了光環效應,入讀名校還有甚麼好處呢?實質的好處可不少!首先,名校的學生中,資優勤奮者佔多數,在這樣的環境學習,既有競爭,亦有互相砥礪,可以將自己的潛能激發至最盡。此外,名校有很多高水準和多樣化的學術活動,例如演講和研討會,能令學生眼界大開,並且有機會親炙頂尖的學者;我還記得在柏克萊加大那幾年,到哲學系演講的哲學家,可說囊括了英美哲學界最有名氣和成就的,幾乎每個月都有「高山仰止」的經驗,這經驗,令我同時謙卑了和進步了。

對很多人來說,最實質的好處,就是有很多大公司都視某些名校為招聘的 target schools,每年都派專人到那些大學招攬人才;這樣一來,不是名校學生找工作,而是工作找名校學生,而且很多是「筍工」。名校畢業生佔據很多高職位,結成關係網絡,假如你是名校畢業,自然較容易被網羅其中了。

說了那麼多名校的好處,我是不是在鼓勵家長千方百計要令子女入讀名校呢?讓我用一個比況作答:入讀名校就好像學習樂器,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做得好,而且不能用強逼的方法;有能力而又樂意努力者,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不是哈佛、史丹福就一定好,例如愛讀國際關係的,去喬治城Georgetown University也許是更明智的選擇。 

13 則留言:

  1. 在兩個同等能力求職的 candidates
    一個是名校的就會被秤先啲
    因為人脈是不可取代的!

    回覆刪除
  2. 《中文不是理性語言》



    為甚麼中國大學不能產生諾貝爾科學獎得獎人?
    雙母語學習能提升兒童的IQ及EQ?
    為什麼外國人總是不明白中國人在想甚麼?
    為甚麼中國人做事論道大都比較情緒化?

    有沒有想過,一切都跟我們每天所說所寫的中文有關?

    漢語是一種「感性的藝術語言」,卻不是一種「理性的科學語言」。由於中國人長期使用漢語的緣故,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也慢慢地變作獨特的漢語思維模式──不容易產生具有邏輯性的思考方法。

    我們的思維能力與所學的語言有極大的關係,要變做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便先要衝破語言的鎖鏈!

    金觀濤的《興盛與危機》指出中國古代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思維、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等等,雖然有朝代的更替,但是社會結構的基本沒有大改變,原因何在?

    邱震海的《中國人成熟嗎?》指出中國人精神盲點源於缺乏理性,中國人的思維缺乏穿透力,沒有直達問題核心的分析能力。

    這一本書,嘗試通過科學的方法直接瞭解中國人的大腦神經結構及思考模式,找出中國人缺乏理性精神的原因;辨證中國人在思維決策上與眾不同、思想時常過於感性及單一,最大可能是由於中國人長期使用漢語來思維的緣故。


    本書特色:

    這書以嶄新另類的角度看中國、中國人及中國文化,認為一個地區/群體/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文明程度、社會價值觀、政治制度、權力分佈……都是該地方語言的投射。

    作者經常在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國穿梭,親身感受到中國人及中國文化在本質上與其他國家的巨大差異;並以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社會發展為證,指出國家權富大部分是用雙母語思維的人,而中國人缺乏理性精神就是由漢語思維的視覺邏輯困境所致。

    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顯示,多語言學習能令兒童的大腦神經更為優良。想提升子女的思維及智力發展,不可不從語言入手!

    現時全球各國都投入巨大資源進行腦科學的研究,這些應用技術在未來十年將會非常成熟。正所謂「知已知被、百戰百勝」,中國人如果不能了解中國人的大腦和思維形成,又怎麼知道世界各國人民的思維原理?

    序言:中國人本質的科學研究
    導讀:漢語邏輯與理性思維

    一、神經哲學的起源
    二、腦科學的應用
    三、如何複製一個中國人的大腦?
    四、華人精神盲點源於漢語邏輯
    五、華人的思維缺乏穿透力
    六、華人缺乏理性精神
    七、雙母語教育強化理性精神
    八、中國改革的「語言紅利」
    九、後資訊時代──政治的腦科學研究
    十、雅典之行

    結論:漢語演化的啟示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8270323

    回覆刪除
  3. Hey hey hey 匿名 - 《中文不是理性語言》, please do not hijack this platform to spread your ideas. Go look for one.

    Rosemary

    回覆刪除
  4. "就是有很多大公司都視某些名校為他們招聘的 target schools,每年都派人親自到那些學校招攬;這樣一來,不是名校學生找工作,而是工作找名校學生,而且很多是「筍工」。"

    Isn't this a consequence of halo effect affecting the HR departments?

    Sirius

    回覆刪除
    回覆
    1. Not completely, for different companies may have different target schools because they know which programs are stronger.

      刪除
  5. 當然,這是社會效應的影響下,多數人都可能認為名校是至上無比。我看,如果沒好的教授,沒有自己學生的能力和努力,缺一的條件(前述)就可以造成超頂人才嗎?
    香港大學是名校的吧。(至少香港人認為如此?)我個人經驗:曾想在港大讀與中國文化有關的研究生,去港大人文系詢問。某教授見我解釋:這裡沒人類學,有社會學,你可以在這裡讀人類學。聽後他的“實話”,我決定不在香港就讀了。(說明:我不是香港或中國學生。來自法國的華裔)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的名校/非名校差別不太大,不像美國的情況。

      刪除
  6. 正如王Sir所說:「那麼,除了光環效應,入讀名校還有甚麼好處呢?實質的好處可不少!」。不由得也想起之前曾討論過的stereotype問題,似乎也有些像halo effect那樣,不少情形可能也並非只是單純的stereotype或halo effect,而是在總體上確實是有「實質的」差別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Stereotyping 也不是全無根據,問題是過份簡化。

      刪除
  7. 自己在紐約市立大學學士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碩士學位,所以對名校不名校的體驗是切身的。儘管說學生的成就最終取決於他們本身的努力和恆心,(而我以前也天真地、理所當然地執持這個觀念,)但正如王教授所言,學習環境的優劣十分影響學生求學的態度。更何況名校又確實在舊生網和人脈上較一般學校優勝,從而名校學生的機遇的質素和多寡往往較高。

    其實,名校不單有上述的長處,還有另一個受很多人忽略的重要優勢。(下面僅以美國為例,因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現實是美國公立教育失敗,因為各地沒有足夠資源充分準備學生應付日漸艱深的科目,結果是學生水平參差得離譜。但各地政府又沒可能讓學生無了期地留級,所以很多所謂「畢業生」根本完全沒有達到應有的知識水平便受頒證書;換句話說,許多大學生未達入學標準便獲取錄。這個怪現象又以公立大學為甚,因為很多市立和州立大學明文規定有責任對所有本地生提供大學學位。當然,很多公立學校是名校(像王教授的母校),在這裡只是比較現象的常見性。

    後果大家可想而知。上課時,這樣的學生根本沒有課堂參與可言(因為很多時根本沒看懂課文),而且小組討論中他們提出的論據真的幼稚的可以(sorry, 真的沒有辦法不用這麼侮辱人的字眼)。試想想,再優異的學生在如此的朋輩環境中求學,最終也會受他們拖累。我在公立和私立的高中和大學教學,所以我最清楚。(又:美國四年制大學生於六年內完成學位的比率也只是59%。唉!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id=40)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說的我亦深有體會,因為我任教的正是(非名校的)州立大學。

      刪除
    2. '上課時,這樣的學生根本沒有課堂參與可言(因為很多時根本沒看懂課文),而且小組討論中他們提出的論據真的幼稚的可以(sorry, 真的沒有辦法不用這麼侮辱人的字眼)。'

      Well... Actually, this situation is also quite common in Hong Kong. A lot of students, when deciding which subjects they want to study in universities, would consider whether it would be easy for them to get in, rather than other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 capacities or interests.
      When they got admitted, how could you expect them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in tutorials?

      刪除
    3. 說來說去,又是一些籠統的意見。什麼名校就有好的學習環境。純粹是在為學習分階級,分上流和下流。我真是不敢苟同。我也是在紐約讀書,在美國讀大學,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為你自己讀的專業來選學校。最像我是讀數字藝術,我想有很多普通學校(甚至是公立)都要比哈佛來得更實際。我在市立學校里一樣見到很多努力學習的人,名校裡面的豪門子弟,給普通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你怎麼不提?這篇論述,看似有道理,實質上,又是一些作為一個教師的片面之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