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4

教學相長

由我一手設計的 Philosophical Methods 一課,過去兩年都由另一位同事教,由於這位同事明年有新課要教,其他同事一是沒興趣,一是時間不許可,這課終於又重回我手了。之前連續三年我用的教本都是 Wittgenstein 的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不過只用 §§1-315),效果很好:因為文本艱深,學生較容易虛心學習如何精細閱讀哲學文本;因為文本的討論空間大,我亦較容易讓學生自由發揮,不必只是講解我的看法,可以刺激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意。

然而,我不喜重,因為重易悶,而我挺怕教悶書;更重要的是,我很珍惜教學相長的機會,相信要對題目 X 有更深入的了解,教授 X 是最有效的方法。事實上,教了三年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我對這本重要著作的了解比之前精深了不少;學生學到應學的,我亦得益不淺,可謂兩全其美。

不過,三年用同一本書真的夠了,我已決定改用另一本書,一本適合這課程、我有興趣教,學生應該感興趣、而我亦可以得以教學相長的書。究竟是哪一本呢?經過深思熟慮後,我選了 Kripke 的  Naming and Necessity

對,我明年會教  Naming and Necessity,真是想起也興奮。

8 則留言:

  1. 對於哲學原典的了解精熟度的鑑別標準,該從那一角度觀察才算正確?作者背後的深意、讀者針對文本的詮釋、還是哲學史時空縱深定位的評價、亦或社經條件限制下的文化制約、批判、改變社會現狀的意圖…還是後現代思惟或現象學所謂的片斷、混雜、反主体性、反權威性、反意義性的多元敘事觀點。換言之,我問題的用意是在問對哲學經典理解批判的趨向,應小溪匯流成洋海而定於一尊,或各行其事,認由歷史長河時間自然的淘汰篩選?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問題我沒深思過,但我認為作者的意向是不可以當作不相干的。

      刪除
  2. 我好想去聽課啊 > <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知香港的大學有沒有人講授此書?

      刪除
  3. NN 不單論證策略多樣化,涉及的課題也多,作為學習哲學方法的門徑,真是再適合不過了。第三個 lecture 我還是似懂非懂,第一、二個 lecture 我也不敢說明白很深入,但我從這兩個 lectures 中,真的學到了很多哲學論證和思考方法,我對分析哲學由厭惡到熱愛的轉折點就是這本小書呢!相信在明師指導下,加上這樣一本奇書作藍本,你的學生一定得益匪淺。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希望到時的教學效果有想像的那麼好。

      刪除
  4. //我明年會教 Naming and Necessity,真是想起也興奮。

    令我嫉妒。點解用這書(經深思後)?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這書夠深(但不太深)、夠豐富、夠有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