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8

書生與書獃子


近日與友人談及胡適,一席話後,我對這位中國近代史的風雲人物興趣大增。其實年少時我讀過李敖的《胡適研究》,但內容現在已幾乎完全忘記了,只記得李敖是敬佩胡適的。胡適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令人佩服的,不是他的學術研究(他的學識當然高,但學術研究不算有大成),而是他那知識分子的風骨和對時局的投入及影響。

我剛讀完余英時的長文〈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收入余著《重尋胡適歷程 --- 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此文抽絲剝繭,有理有據,同時饒有趣味;讀罷,我更確定上述對胡適的評價是對的,單是這一篇文章,已令我十分敬佩胡適。我接著會讀余英時其他論述胡適的文章,當然不能不讀胡適的《四十自述》和《口述自傳》;李敖的《胡適研究》和《胡適評傳》,還有唐德剛的《胡適雜憶》,也在書單之上。

有趣的是,在網上搜尋胡適的資料時,看到季羨林〈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文中對胡適有這樣的評語:

「不管適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畢竟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獃子。也舉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北京圖書館開評議會,會議開始時,適之先生匆匆趕到,首先聲明,還有一個重要會議,他要早退席,會議開著開著就走了題,有人忽然談到《水經注》。一聽到《水經注》,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一直到散會,他也沒有退席,而且興致極高,大有挑燈夜戰之勢。從這樣一個小例子中不也可以小中見大嗎?」

「書生」和「書獃子」這兩個詞語都沒有準確的定義(其實我們日常用的字詞很多都沒有準確的定義),但以我的理解,它們的意思並不相同 --- 簡單地說,書生不一定是書獃子。書獃子是所謂「讀死書」的那種書生,不知變通,不懂世務;俗諺有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書獃子就是「盡信書」的書生。胡適即使只是一介書生,也決不是個書獃子。

無可否認,胡適天生一副書生相,年少時俊朗而有書卷氣:


到年紀大了,則是老書生的模樣:


不過,胡適肯定不是「讀死書」、不知變通、不懂世務,單是看他在當中國駐美大使那四年的行事,例如運用各種方法希望能促成美國在太平洋與日本開戰,便知道他對時勢的掌握是相當準確的,書獃子絕不會有這個本事。

然而,稱胡適為「書生」,卻是恰當的。季羨林關於《水經注》的那件軼事,顯出胡適對學問的沉迷執著,不是書生,哪會有這樣的沉迷執著?此外,胡適始終有書生式的理想主義,對一些理念堅持到底,例如教育和政治方面的理念,有時到不近人情和不適時務的地步。

這樣的書生很容易不得好死。胡適名氣極大,在社會和學術界的地位崇高,所以有本錢得罪蔣介石;可是,假如他身處的是毛澤東治下的中國大陸,那麼,恐怕他的名氣和地位也保他不住。無論如何,像胡適這樣有學問識見、又肯投入時局的書生,是每個社會都需要的。


3 則留言:

  1. 單看胡適在國共內戰結束前決定坐專機離開北平,也能見到他對時局的洞察力丫.
    反之很多中國優秀學者,猶其是理工科的,後半生就沒這麼幸運了。

    yui

    回覆刪除
  2. //胡適名氣極大,在社會和學術界的地位崇高,所以有本錢得罪蔣介石;假如他身處的是毛澤東治下的中國大陸,....//

    蔣介石多少還受到美國和西方近代較為民主自由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影響,還比較有些人性;而毛澤東則完全以中國古代皇帝為榜樣-- 一切以皇權(政權)為重,視「江山」為私有財產,要庶民為他的江山而死(「犧牲」),實行逆我者殺(鎮壓)的做法。中國這種幾千年來的古代皇帝文化傳統至今仍未能改變。

    回覆刪除
  3. 胡適在台亦不好過,這從他無法保全雷震與《自由中國》可一窺。但這自然不能與同時期在中國大陸的知識份子相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