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5

尼采論讀書


在剛發表的〈推薦一本書給吳克儉〉裏,馮睎乾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話,他引的是德文原文:„Zuletzt kann niemand aus den Dingen, die Bücher eingerechnet, mehr heraushören, als er bereits weiß.”Kaufmann 的英譯是這樣的:"Ultimately, nobody can get more out of things, including books, than he already knows." (Ecce Homo, "Why I Write Such Good Books", 1) 雖然尼采用的 "including books" 一語說明了他不只是談讀書,但由於他在 Ecce Homo 這一章講的主要是書,將這句理解為「尼采論讀書」亦無不可。

馮睎乾引文後的發揮是這樣的:「即係話你本身有幾多知識,就可以由書入面聽到幾多嘢。所以如果你本身有料到,塵世間任何報紙雜誌甚至傳單,都可以睇到驚天地泣鬼神嘅大學問出嚟。」我說這是「發揮」,而不說這是「詮釋」或「解讀」,一來是因為馮的這篇是戲謔文章,可以盡情借用引文發揮自己的觀點;二來是因為他說的過於正面,而在尼采原文的脈絡裏主要的論點都是負面的,兩者不盡相符。

緊接著這句引文,尼采說的是 (英譯) "For what one lacks access to from experience one will have no ear. " 譯成中文就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無法經驗到的,都會充耳不聞。」他說得對嗎?尼采愛誇張,他的論點往往不能盡照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如果減去誇張,尼采大致上說得對:對於自己無法經驗到的東西,我們即使不是充耳不聞,也不容易放下成見或嘗試衝破自己理解上的限制。這裏,尼采例外地表明自己的說話誇張了,因為他接著說 "let us imagine an extreme case",在這個極端的例子裏,"a book speaks of nothing but events that lie altogether beyond the possibility of any frequent or even rare experience";對於這樣的一本書,我們真的會充耳不聞,"simply nothing will be heard", 而更糟的是,"there will be the acoustic illusion that where nothing is heard, nothing is there" --- 聽不到的,或不能理解的,就當作是不存在。然而,這是極端的情況,如果不是 "altogether beyond" 自己可能的經驗,也許還是可以聽到微弱的聲音。

其實,馮睎乾引的那句,如果照字面意思理解,也是說不通的:讀書怎會只看到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假如是這樣,讀書便不會增進知識,是浪費時間了。尼采的意思應該是:無論你讀甚麼書,都無法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識的框框。這個框框限制了你會接受甚麼、不會接受甚麼,甚至限制你能理解甚麼、不能理解甚麼;在這個框框裏,讀書仍然可以增進知識,但增進的知識仍然是限於同一框框之內。"Ultimately" 這個字很重要,表達的正是這個「知識框框」的限制。

更深一層講,所謂「知識」,不過是「我們認為的知識」。如果能放開「知識」這個執著,也許便較容易衝破上述的那種框框的限制。就以我自己讀尼采的書為例,以往我讀不入尼采,可能是因為我「知道」哲學必須講究清晰的表達和嚴謹的論證,而這些都是尼采缺乏的,因此,我讀尼采的書便甚麼得著也沒有,並肯定 "nothing is there"。現在我已放棄了這「知識」,於是,我開始有能力欣賞尼采的寫作風格,開始見到他那些我以前充耳不聞的洞見。

關於馮睎乾的「發揮」,不妨補充幾句。如果他認為那不只是他借引文發揮,而是認真的解讀,那麼,他便印證了尼采在同一節裏說的這句:"Whoever thought he had understood something of me, had made up something out of me after his own image. " 以馮之博學,「塵世間任何報紙雜誌甚至傳單,都可以睇到驚天地泣鬼神嘅大學問出嚟」。

9 則留言:

  1. 連王教授也稱讚馮睎乾,那麼馮真是不簡單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王教授其實是借題發揮一下他對尼采的那句話的見解,並不完全同意馮睎乾對那句的「發揮」

      刪除
    2. 我的確是欣賞馮睎乾的博學。

      刪除
  2. 我會說 One can get more out of things than he already knows. (只是這種人很少見) 此話怎說? 靠想像力,靠直覺式的聯想力,一個人可以把他已知的各部分做出一種連結而得出他的洞見或判斷,而這種直覺式的洞見或判斷是他在得出之前自己都不知道或是從來不曾出現在他的腦海裡。這類人像是謀略家。

    舉諸葛亮、林肯為例,他們的回應會讓對手大吃一驚,但他們的判斷在被應證之前,他們敢說自己百分之百知道嗎?


    回覆刪除
  3. 像達文西、理查費曼那樣的人,(假設他們在不藏私的情況下,)他們教不出像自己一樣優秀傑出的學生,因為他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如何知道的,而當一個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直覺、靈感從何而來,他要如何教別人。

    回覆刪除
  4. 在下覺得,如果說作者那句是指「只看到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似乎是不公平的,這樣的字面解釋似乎太過。

    「有幾多知識,就可以由書入面聽到幾多嘢」前後的兩個「幾多」,並不是指同一樣東西(如代數的X),而是指量。知識少的人,閱讀時得到的就可能只有字面的資訊。一個人知識越多,因為觸類旁通,從一次閱讀中可能得到的訊息量越大,亦可能讀出其他字面沒有表明的東西。

    就正如你拋一本講相對論的書給小孩讀,就算他學了所有的詞語,也未必領會到甚麼,因為他可能完全不懂物理學。但懂物理學的牛頓,看著一個蘋果掉下來也可以想出地心吸力(當然這只是故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的意思也是不應該照字面理解。

      刪除
  5. 題外話,剛看完教授你曾推薦過你朋友讀的哲學入門書What does it all mean - Thomas Nagel,感覺很不錯。不知可否請教授再推薦幾本哲學入門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試看 Robert M. Martin 這兩本:

      Philosophical Conversations (Broadview 2006)

      There Are Two Errors in the the Title of This Book, 3rd editon (Broadview 2011)

      我或者會寫篇短文介紹 Philosophical Conversations。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