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文言範文的有限作用

香港教育局建議新高中中文科課程重設文言範文,並提出十七篇作品(其中一些是唐詩宋詞)(註),從中挑選十至十五篇。此舉的目的,大概是要力挽香港中學生中文水準低落之狂瀾;問題是,成效會有多大?

我相信成效不大。假如是像我當中學生時那樣,讀的文言範文多幾倍,由中一開始便要背誦文言文和詩詞,那麼,就算是萬分不願意讀,由於文章夠多、時間夠長,總會產生一點潛移默化的作用。十至十五篇文章則太少了,而且只限於高中,即使要求學生熟記範文內容、掌握文意、欣賞寫作手法,甚至了解文章的歷史和文化脈絡,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如果希望藉這些文言範文而提高學生的一般中文水,恐怕是過份美好的願景了。  

其實,要提高學生的中文水,不一定要他們讀文言範文。這一點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不必讀文言文,第二層是就算讀,也不一定要讀所謂的「範文」。我不是說讀文言文不會有幫助,只是不一定要用這個方法;讀上乘的白話文,尤其是文白交融如梁實秋、余光中的,也許同樣有效(或更有效)。

文言文有不同時期、不同的風,深淺有異,趣味亦殊,不是名篇範文就必然能幫助學生提高中文程度。《出師表》和《桃花源記》無論就內容、趣味、還是筆力而言,的確都屬佳選,可是,《莊子》和《韓非子》節錄就過於艱深了;《蘭亭集序》無疑是美文,但內容未免有點故作文章,較難引起學生興趣。要從閱讀文言文來學習中文,尤其是學習遣詞造句和常用的成語典故,倒不如從較近代的《秋水軒尺牘》或《雪鴻軒尺牘》選一些短小精幹、容易理解、和內容有趣的書信來讀,例如:

「客館孤清,案頭無色。承足下贈我杏花,置諸膽瓶,終日相對,無異十五女郎,含羞匿笑,依依可人。乃紅顏已老,香質將殘,希再採半吐者兩三枝,以添春色,勿謂我棄舊憐新也。」(《雪鴻軒尺牘》〈與楊春洲〉)

又如:

「朵雲垂賁,知吾嫂誕育長庚,坎再索而得男,神乎技矣。然威鳳祥麟,挺生必偶;弟夫人弄璋之喜,當必接踵而來。可惜湯餅兩開,未得躬與其盛,爲缺然耳。另柬已收,永以爲好,敬聞命矣。」(《秋水軒尺牘》〈賀沈一齋、沈漪園得子〉)

兩封書信都是短短的十多句,但可以學的中文可不少。

當然,如果教育局的範文提議不是以提高學生的中文水準為目的,而是要透過中文科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的認識,那麼,那十七篇作品都沒有選錯。


(註)所謂十七篇,是新聞報道的說法,其實列出的作品共二十八篇,不過十二首唐宋詞分成兩組,當作兩篇;《史記》兩篇節錄,因為只選其一,所以當作一篇

13 則留言:

  1. 唔好好似我咁成日寫廣東話, 學得掂D現代文就夠晒好la, 仲要現今班小朋友学學古文? 行得通咩?

    回覆刪除
  2. 乜文都好,可以讀,多多的讀,但絕對不應測驗和考試。(中文科的測驗和考試很反智。)

    回覆刪除
  3. 文言文現代已基本上不再使用了,但作為知道和了解一下中國語文歷史,比不知道和不了解好一些罷了。

    回覆刪除
  4. 古文、今文皆讀為好。不過中國人社會的學校只為考試而讀,效果如何?眾人皆知。

    回覆刪除
  5. 再索得男,神乎奇技,真是好教材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咁啃晒成本易經仲多嘢寫la. 啃完之後可能大呻亢龍有悔, 兩隻馬騮打交時回信畀條友大呻火水未濟, 叫佢過D水火既濟嘅教仔經嚟...

      刪除
    2. meshi,

      「神乎技矣」四字真是用得好啊!

      刪除
  6. 所謂提升中文水準,是指甚麼?如果是說訓練寫作能力,那是沒有用的。然而這不限於古文,即使讀再多白話文,而學生不多寫多想,筆力也不會進步。如果說是提升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那應該不多不少有些成效吧?
    LC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只是指閱讀理解、遣詞造句、和基本的寫作能力。要寫得好,當然不能只靠讀範文(不論是白話還是文言的)。

      刪除
  7. 同意,,中國文學的文言文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深淺。深的有先秦兩漢,宋明古文,淺的有清代白話小說(紅樓夢)。重置範文只不過是希望學生會考成績有改進。唐詩優美,但總是已過時的文體,欣賞可以,但對中學生中文水平有何幫助?韻文排句當然易背,有助應試。文憑試語文試要求讀寫聽講。但出題時常鬧笑話,理解題連原文作者都唔知自已有問題所指意思。綜合能力部份更殺人無數,同讀寫聽講相差九千里。局長記者會念出師表,跟著指岀對管理有意義,又如何跟語文能力掛鉤? geoffreyc

    回覆刪除
  8. 考授知唔知最近好多小學都用"拼音"黎教中文?
    我見過小學生唔識部首,剩係識用普通話拼音黎"寫"字
    因為學校中文堂全普通話上課.功課都係用拼音
    用zhong wen黎表示中文, 真係何奇荒謬,何奇可悲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香港?那就不妙了。

      刪除
    2. 在香港,好似無人出聲/肯出聲。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