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5

性、愛、自我

友人囑我談一談性、愛、和自我的關係,以進一步說明我在〈答友人一個關於性的問題〉一文的觀點,我就長話短說,希望不會寫得太抽象複雜吧。

我這裏所說的「自我」,是指一個人怎樣看自己之為自己,英文的 "self-identity" 較能表達其意。我的 self-identity 就是我自己對這個「我」的界定,這包括我的一些身份、作為、好惡、和性格;以本人為例,以下是我部份的self-identity:哲學家、中國人、我兒子的父親、反宗教迷信、愛音樂文藝等。Self-identity當然不是永遠不變,但要有穩定性,才會成為identity。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人對事的評價、及如何計劃將來等,都受到self-identity的指導和限制;例如我之所以決定寫這篇文章,這樣的寫法,就是因為我視自己為哲學家。因此,self-identity對一個人生命的面貌和取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每個人都應該有充分的自由去建立self-identity。

好了,現在就來談性和愛。先說性。一個人的身體及其功能和表現可以構成self-identity的一部份,然而,不是身體每一部份在這方面都同等重要;腦部的功能、樣貌、及跟性有關的特徵(例如性傾向、性能力、性行為的模式等)都是一般人self-identity的一部份。這當然和社會文化的結構及價值觀有關,但至少就性來說,那是有生物學上的基礎的。要將性從self-identity中完全剔除,並不容易;正因為這樣,我們有理由對未成年的人在性方面多點保護,以免他們self-identity的形成過程受到扭曲。

至於愛(情),則比較難說清楚,因為那是個比性複雜很多的概念,這裏我只能粗略地談談。對大多數人而言,愛情關係是他們的self-identity很重要的一部份,這個不必多說了。性是愛的自然表達,這也是有生物學上的基礎;因此,性和愛不只是self-identity的兩個構成因素,而且互相關連。我們對未成年的人在性方面的保護,於是又多了一個理由:假如他們因為性而扭曲了self-identity的形成過程,那麼他們將來在愛方面的self-identity亦可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以上我只討論了self-identity的重要及其與性和愛的關係,雖然簡單了一點,但應可說明為何性交跟做暑期工或打壁球有這麼大的分別。

9 則留言:

  1. 這令我想記 Huxley 寫的《美麗新世界》,在故事裡面的人不是從子官而是從玻璃瓶出生的,他更將性描述為人與人社交的舒展活動。當然那裡的人的 self-identity 與性是可以分開,造愛與打波出汗沒有兩樣。

    或許,self-identity 與 性的底層有一樣更根本的東西:生育。self-identity 與性就好像恒星與衛星的關係,生育就是它們的引力。

    回覆刪除
  2. 你重覆用了扭曲這個詞, 證明這裡面有normative 的部份.

    人性千差萬別, 能說有甚麼清楚的標準, 以衡量甚麼是扭曲甚麼不是嗎?

    抑或社會的性觀念也可以改變, 個人的性觀念也可以不同. 有些轉得快, 有些長相廝守. 有些雙性戀, 有些不是. 我不知道甚麼才不算扭曲.

    你這個區別用處有多大, 很令人懷疑.

    回覆刪除
  3. yan,

    "或許,self-identity 與 性的底層有一樣更根本的東西:生育。"
    - 對,這本來是我想寫的一點,但為了長話短說,所以略去了。

    回覆刪除
  4. willsin,

    當然有normative的成份,"self-identity"本身就是個normative的概念。然而,我說的扭曲,是指對self-identity的形成過程的扭曲,不是指對self-identity的內容的扭曲(原文寫得不夠清楚,已略為改了)。

    回覆刪除
  5. willsin,

    以下這個比較應可讓你更容易明白我的論點。假如一個成年人決定自殘腦部,令自己變成白痴,我們可以說那是他選擇了白痴這個self-identity。可是,假如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決定這樣做,我們應該會阻止他,因為他的腦部仍在發展,而他腦部的功能和表現可以是構成他將來的self-identity的一個要素;如果我們任由他現在自殘腦部,就是讓他self-identity的形成過程受到扭曲。

    回覆刪除
  6. 即是說, 有些自我身份的形成過程是有問題的, 好比自殘腦部一樣.

    這個問題很有趣, 對於性教育的內涵及Justification 很有啟示. 雖然, 我對於當中的一些假設仍有點疑問, 例如:

    1. 人一生的自我身份都在改變, 多多少少的改變, 事業, 愛情, 婚姻, 孩子, 等等. 都會影響人的自我身份. 所以, 人生就是自我身份轉變的過程. 沒有所謂 "形成完畢", 或 "還未形成完畢".

    2. 早期性接觸到底會促進這個自我身份的形成, 還是促進其扭曲呢? 到底容許早期性接觸是自殘腦部, 還是不容許有關行為是自殘腦部呢?

    3. 為甚麼補習和打壁球對自我身份的影響不及性呢?

    I am just thinking aloud. Don't feel obligated to respond to my questions.

    回覆刪除
  7. willsin,

    1. Self-identity當然可以變,但要有穩定性和持續一段時間才可算是self-identity。

    2. 這與人的生理發展有關,十四五歲時性徵仍在發展中。在這時期性交頻仍而影響將來在性方面的self-identity,就像用正在發展中的腦去決定自殘腦部,

    3. 我只是說一般的情況。

    回覆刪除
  8. 我一路的看,從blog主W.Wong對willsin文章的回應,到blog主你自己這篇文章,以及你對其他人的回應等等,只覺得blog主腦部肯定有毛病,超級保守之外,還以“哲學家”自居,其實充其量只不過是個英美分析哲學學匠罷了,還帶著科學家權威口吻說“這與人的生理發展有關,十四五歲時性徵仍在發展中。在這時期性交頻仍而影響將來在性方面的self-identity,就像用正在發展中的腦去決定自殘腦部”--慿甚麼啊你?!

    可能都是分析哲學害人,唸這東西的人都是這嘴臉,最牛的就是首先騙自己!

    回覆刪除
  9. 唉,那你就不要來看我的文章,以免辛苦自己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