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5

《論語》札記 (一)


前言:最初對哲學產生興趣時,有兩三年我特別喜歡儒家思想,除了讀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新儒家的著作,當然也讀《論語》和《孟子》等經典。我不大喜歡讀《孟子》,但《論語》則一讀再讀,其中很多段落我都細讀細想過。早兩天找到幾頁陳舊的筆記,原來是當年讀《論語》時寫下的一些疑惑和猜想,當然沒甚麼獨到之見,但其中幾則尚算有趣,值得整理和鋪排一下,寫成短文;一則一文,今天是第一篇。

(圖片來源:http://wap.kaiwind.com/)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巧言亂德」與「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意思都好像很顯淺,大多數《論語》的註譯書都將前者理解為「花言巧語能敗壞道德」,後者則理解為「小處不能忍耐,便會破壞大事」。然而,這兩句的不清楚之處其實頗多。

是誰的巧言?亂了誰的德?是說巧言者亂了自己的德嗎?還是「巧言」與「亂德」指的並非同一人,例如你的巧言亂了我的德?

「小不忍」和「亂大謀」的關係較合理的理解是指同一人。雖然做大事可以是合作性質的,但如果一群合力要成大事的人中任何一位因為小不忍而亂大謀,他亂的大謀必然也是他自己的大謀,否則他就不會是這群人的一份子。

既然「巧言亂德」與「小不忍則亂大謀」並列,我們不妨將「巧言」與「亂德」也理解為指同一人。一個人的巧言怎樣會亂了自己的德呢?花言巧語是向別人說的,卻會影響自己的品德。這不一定是因為巧言的內容不恰當甚至不道德,也不一定是因為巧言的動機不良 (可以純粹是讓聽者開心一下),而是因為巧言要隨對象和隨情況而變,沒有甚麼原則,更難以堅持說真話,可以說是「術」的一種。巧言說多了,未必變成壞人,完全敗壞了自己的品德,但至少會「亂德」。

這「亂」字,應該理解為「擾亂秩序」。品德要有一貫性,才成其為品德,可以說是一種精神上的秩序;「巧言亂德」就是說巧言會擾亂這種精神秩序,使其不穩。如果只是偶一不穩,品德尚存,但長期不穩就等於沒有秩序,是品德被敗壞了。巧言最初只是亂德,久而久之,就有敗德的後果。

這樣理解「巧言亂德」,可以幫助解答另一疑惑:為何「巧言亂德」與「小不忍則亂大謀」並列?「德」和「謀」有關係嗎?我認為「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重點是說德,不是談謀;「小不忍則亂大謀」只是類比,這兩句的意思其實是「巧言亂德,正如小不忍則亂大謀」。大謀當然要有計劃,而計劃就是一種秩序;「小不忍」的「小」是沒有預計、突然發生的枝節小事,這些小事,如去理會,便會擾亂大謀的秩序。小不忍最初只是亂大謀,但太多的小不忍,終歸會壞大謀,令其失敗。這是很恰當的類比。

有趣的是,雖然孔子這兩句的重點是說德,不是談謀,但成為常用金句的卻是「小不忍則亂大謀」而不是「巧言亂德」。

11 則留言:

  1. 好看!希望王教授多寫。

    回覆刪除
  2. 在下的理解是:從此言的出處--《論語•衛靈公》來看,孔子似乎是在與衛靈公對話。
    衛靈公身為皇上,當然有許多「大謀」。而在中國皇上大權獨攬的專制制度下,眾臣子為求升官發財,又豈敢得罪皇上?於是假話、奉承的說話等「巧言」往往是不絕於耳,而「忠言」則又往往「逆耳」。
    孔子於是對衛靈公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是說那些奉承的說話、假話乃是敗壞道德的,而對「逆耳」的「忠言」若「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可能就是為何「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會在一個句子裡的原因。

    至於皇帝,更看重的是「德」還是「大謀」?從中國歷代君王來看,則似乎「大謀」比「德」更重要。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玄武門之變」及至近代的各類「階級鬥爭」和「互聯網封鎖」,似乎都是缺「德」和以「大謀」為重。
    因此,在這樣的「國情」狀態下,『但成為常用金句的卻是「小不忍則亂大謀」而不是「巧言亂德」。』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有冇讀過論語?

      刪除
    2. Re:匿名11/26/2017 12:13 上午
      你認為讀過論語就是不是只準許有一種理解?

      刪除
    3. /從此言的出處--《論語•衛靈公》來看,孔子似乎是在與衛靈公對話//

      如果你讀過論語呢篇,就一定唔會講出句咁嘢。

      刪除
    4. 《論語•衛靈公》是一種語錄式的文體,句子均無詳敘其前言後語,只是節錄說話中其中的一句。不少句子並沒有詳敘當時是與誰對話抑或只是「隔空對話」式的評論衛靈公的朝政。
      閣下如果說《論語•衛靈公》裡的所有語錄均與衛靈公無關的話,那就未免過於武斷了。

      刪除
    5. 不是武斷。衛靈公篇第二節開始大部份章節都明顯和衛靈公無關,那些不那麼明顯的,則需要論證與衛靈公有關,不能靠估。

      刪除
    6. It simply 不是靠估,而是Reasonable doubt.


      刪除
    7. 路邊有一牌子寫著:「行 路 人 等 不 得 在 此 大 小 便」

      是不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還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如何「論證」?

      刪除
  3. 還有一種理解,提出來商榷一下。

    如果說,「不忍」的意思是不能夠容忍,那「小不忍」意即為小事不能夠容忍。
    那什麼是小事但又不能夠容忍呢?那個不能夠容忍的小事應該就是「巧言」了。孔子認為巧言可亂德,而德是儒家學說裡比金錢、權位、甚至女人都更重要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嘛),所以「巧言亂德小不忍」意即為巧言是可亂德的,這樣的小事是不能夠容忍的,否則就會亂大謀。

    所以,這句話有認為應該是這樣分隔的:「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從歷代皇帝的管治方式來看,似乎也證明了凡是屬可「亂德」的小事大多都會被「不忍」而受到鎮壓,以免「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例如為聽到國歌要有什麼姿勢而立法,可能也是屬「巧言亂德小不忍」之列。
    ------------------------------------------------

    其實論語中有些句子的分隔還是頗有爭議的,不少「讀過論語」者意見都未必一致。之前就有某君似以自詡口吻質疑「你有冇讀過論語?」,想必此君大抵熟讀論語了吧?
    試問論語其中有一句如是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知那位所謂「讀過論語」君又有何高見?

    回覆刪除
  4. 謝謝以上各位意見。這篇只是札記,不是深入的研究,寫出來做個記錄,也希望有點參考價值而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