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9

「哲學有甚麼用?」


Y. t. Chan (下稱「陳君」) 〈哲學有甚麼用?〉一文對哲學作為大學主修學科提出了幾個重要的問題,陳君是哲學人,文章雖以疑問出發,但結論大抵上還是正面的,肯定了「哲學配合其他學科,可以發揮威力」,認為哲學可以幫助我們「破除俗世偏見,重新反思善惡、美醜、得失、高下、成敗和優劣,拓展眾生的思考闊度和深度,再推而廣之,慢慢就會改變社會的文化和風氣,減少過分功利和沈溺於物慾的需索。我們才有較大機會看見一個更多元、更綠色、更少壓迫、更有創意、更有生活質素的世界出現。」

然而,陳君的論點我不盡贊同,這大概是源於我們對哲學和大學教育都有不同的理念。以下所說的,主要是藉著回答陳君提出的問題而表達我的理念;此外,陳君引用了我兩段文字,都有誤解,我也順便澄清一下。

「哲學有甚麼用?」這個問題,哲學人也許會簡單地回答:「有,例如提高思考及分析能力、培養獨立和勤於反省的精神、鼓勵有創意和不受傳統束縛的思想。」這個回答陳君不會反對,但他在文章裏提出的主要問題其實是關於社會資源分配的:「讀哲學可以為興趣,不必計較實際利益,但不可不知,哲學的教育和推展有賴大學成全,哲學系設於大學之內,亦靠政府撥款支持。若哲學對社會的貢獻成疑,負責任的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撥款準則,務求善用公帑——例如把省下來的資助用於扶貧——大有理由削減哲學系的資源,甚至乾脆殺系。」

對於這個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陳君認為上述哲學人的答案是不足的,因為「培養批判思考能力,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有理論資源,幫學生深入分析和挑戰主流思想」,而且「就算哲學訓練對智力的開發有特殊貢獻,非其他學科可比,也不等於哲學系有存在之必要。哲學的知識大可濃縮,成為其他學系的必修或選修科。這樣做,可節省資源,並讓更多學生接受哲學的特別思考訓練,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他認為「相信哲學系有存在必要的人,須向公眾解釋,用四年制的課程栽培一個人,勝過抽取當中精粹,獨立成科。換言之,要論證全面的哲學教育,在塑造一個人的知性和感性方面有何獨到之處,另外設法說服公眾,哲學系對社會對大學的意義和貢獻不容抹煞」。

陳君有此質疑,看來是由於他對哲學的理解頗為偏狹,主要著眼於哲學對個人在知性及感性方面的培育,和對社會的即時效用,卻忽略了哲學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哲學不只是個人的「愛智」,哲學反思是人類整體在思想上的進步之源;假如人類歷史上沒有哲學,沒有各大哲學家的影響,我們現在的社會必然不會 (在思想上) 如此進步。哲學的漫長歷史和各大哲學家的思想顯然都是十分值得學習的,但豐富精深,不可能「濃縮,成為其他學系的必修或選修科」,而哲學在大學裏成為主修學科,也能較方便訓練出未來的重要哲學家;因此,贊成哲學在大學裏成為主修學科,毋須特別舉證,舉證責任反而是在那些反對哲學在大學裏成為主修學科的人身上。

還有,陳君似乎將哲學與人生、政治、和社會問題扣得太緊,忘記了很多哲學問題都難以和生活上的實際問題拉上關係,例如知識論、形上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邏輯哲學裏的大多數問題都是「超級離地」的,但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這些哲學範圍裏的知識都值得學習,研究這些哲學問題也可能對人類文化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除非我們認為大學不過是職業技能訓練學校,否則,在大學教育的討論脈絡裏,「哲學有甚麼用?」跟「文學有甚麼用?」、「歷史學有甚麼用?」、「藝術有甚麼用?」、「音樂有甚麼用?」、「考古學有甚麼用?」、「人類學有甚麼用?」、「理論物理學有甚麼用?」等問題一樣,都不難回答。無奈的是,現在的世界大勢所趨,卻是越來越多人視大學為職業技能訓練學校。

陳君的文章還提到「學術世界的異化和功利化,使哲學學者疲於奔命地做研究,但求符合官方規定的學術出版指標,遠離真實世界和人生的哲學訴求」,這是個真實而嚴重的問題,是哲學專業化 (即大多數哲學家都要在大學教授哲學) 後難以避免的,但問題複雜,不能三言兩語講清楚,以後有機會才另文討論吧。

最後讓我澄清陳君對我兩段引文的誤解。第一段是:「哲學可以幫助你分析問題,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概念和不同的角度,讓你對自己的問題有新的和較全面的理解。恰當的分析和較全面的理解都可以幫助你避免錯誤的答案和不可行的方法,然而,對於個人生命中要面對的問題,哲學始終不能直接提供答案或解決方法。」

陳君評曰:『這個講法還未道破哲學有哪些與別不同之處——或許王教授在別處詮釋過而只是我不知道——當中「哲學」二字,用「神學」、「社會學」、「心理學」或「人類學」來取代,亦無不可。富懷疑精神的人會問:哲學地處理問題,在解惑方面,究竟有何特色,有何過人之處?受過哲學訓練與否,分別何在?在應付人生的難題時,受過哲學訓練有何優勝(或不足)之處?如果沒有分別,為甚麼還要涉獵和鑽研哲學?』其實我這段只是針對那些相信在哲學可以直接找到人生問題答案的人,指出他們的希望會落空,我完全沒有意圖藉這幾句說話解釋哲學獨特之處。

第二段是:『不少人期望哲學能解決人生問題,也許是因為他們相信哲學提供的是智慧 (「哲學」一詞的希臘文本義不就是「愛智慧」嗎?),而解決人生問題靠的就是智慧。如果「智慧」只是指知性上的了解,那麼我們在哲學裏是可以找到智慧的,但這樣的智慧並不能解決人生問題,因為「知」不一定能指導「行」,而解決人生問題非「行」不可。』

陳君評曰:『無論東方或西方,皆不乏哲人,諸如老莊、釋迦牟尼或蘇格拉底,他們對人生的苦難俱有洞見,為世人指點迷津。他們算不算為人生問題找到答案呢?以王教授之見,似乎不算,因為他對「答案」有很嚴格的要求,要去到「藥」到「病」除的地步。』其實我不是對答案要求特別嚴格,我只是指出,無論是哪一個哲學家的洞見,你讀了也只是知,他的答案未必適合你,由於不適合,所以你便行不出來。根據這個了解,老莊、釋迦牟尼、或蘇格拉底的答案是他們的答案,未必能幫助你解決你的人生問題。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副題是「為一切人又不為任何人所作的書」,「為一切人」,那是就討論的人生問題而言;「不為任何人」,那是就人生問題的答案而言 --- 我們都有相同或類似的人生問題,但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你要在自己人生的脈絡裏去尋找自己的答案,然後行出來,才會解決問題。

10 則留言:

  1. 文史哲除了讓人生不致變扁平以外,確實沒有鹿用。

    在日趨不景氣的年代,對它們愈來愈磨刀霍霍的傾向很好理解,但它們佔去的資源應是九百牛之一毛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但它們佔去的資源應是九百牛之一毛」,的確不多。

      刪除
  2. "陳君有此質疑,看來是由於他對哲學的理解頗為偏狹,主要著眼於哲學對個人在知性及感性方面的培育,和對社會的即時效用,卻忽略了哲學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哲學不只是個人的「愛智」,哲學反思是人類整體在思想上的進步之源;假如人類歷史上沒有哲學,沒有各大哲學家的影響,我們現在的社會必然不會 (在思想上) 如此進步。哲學的漫長歷史和各大哲學家的思想顯然都是十分值得學習的,但豐富精深,不可能「濃縮,成為其他學系的必修或選修科」,而哲學在大學裏成為主修學科,也能較方便訓練出未來的重要哲學家;因此,贊成哲學在大學裏成為主修學科,毋須特別舉證,舉證責任反而是在那些反對哲學在大學裏成為主修學科的人身上。

    還有,陳君似乎將哲學與人生、政治、和社會問題扣得太緊,忘記了很多哲學問題都難以和生活上的實際問題拉上關係,例如知識論、形上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邏輯哲學裏的大多數問題都是「超級離地」的,但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這些哲學範圍裏的知識都值得學習,研究這些哲學問題也可能對人類文化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有幾點想請教教授
    1.為何你認為舉證責任在那些認為哲學沒用的人身上?
    2.現代哲學,特別是分析哲學的分工分科很細,有些問題如形上學和知識論就很離地,有些如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從Plato開始就打了幾千年,我看不出在現代那些"只"研究思辯哲學的哲學家能如何直接或間接能影響到人類文化,例如20世紀很多大咖的分析哲學家對分析哲學有很大的貢獻(Quine,Davidson,McDowell,Sellars,Putnam...)但他們的影響力只在學院,甚至只在分析哲學的某些領域而沒有擴至其他學術領域,與以前的哲學家相比,可能就真的沒有影響到人類文化
    3.承上,這些問題確實很有趣,但頂多就只達到娛樂的效果,以運動作類比的話就是供其他人視覺上的娛樂,某些離地的哲學分支(如上)頂多也就給予我們智性上的滿足,這些問題私下想想很有趣,但那為何社會和政府要付錢給學院的哲學家來想這些問題呢?為何我們不應該把這些資源投入解決現實科技,社會的問題呢?(實踐哲學如政治哲學,社會哲學,倫理學或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1. 我在文中已說了,哲學的歷史和各大哲學家的思想都是內容豐富,十分值得學習,這已是哲學在大學成為主修學科的好理由(同樣理由適用於歷史學、文學、音樂等主修學科);反對哲學在大學成為主修學科的人要解釋為何這個理由不充分,而不是由贊成的人提出更多的理由。

      2. 我說的影響是長遠的,而且不限於個別哲學家的影響,還包括哲學整體的影響。即使你指出的哲學家對人類文化沒有重大影響,其他的哲學家仍然可能有此影響。(你可能低估了 Putnam 和 Davidson 在分析哲學以外的影響。)

      3. 有些哲學的確太 scholastic,但不可能只容許大學教某些一般人認為「有用」的哲學,而取消另一些「沒用」的哲學,因為哲學各範圍有關連,並相互推動發展。如果一味強調「有用」,不如索性取消大學,只辦職業訓練學校好了。

      刪除
    2. 有個題外話想問教授
      我是從香港跑去台灣讀哲學的
      雖然台灣現在很流行搞哲學普及,但在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港台學院外的一般人都不太瞭解哲學,至少是分析哲學到底在研究甚麼,因而有很多誤會和幻想,其中也會有些人由此得出哲學沒用的結論
      想問教授,至少依你的經驗而言,美國的情況又如何?一般人對哲學有瞭解嗎?

      刪除
    3. 美國的情況也是差不多。

      刪除
  3. Philosoph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branches of human knowledge. Based on such an understanding, is there any wonder why the majority of doctoral degrees carry the designated title of PhD?

    N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deserve to be called "university" unless they offer at least an undergraduate major in philosophy.

    回覆刪除
  4. Those who often question the usefulness or practical value of philosophy are mostly American-educated consequentialists, whose favourite question is "So what?". If you are doctorally trained in philosophy, you will enjoy teaching philosophy more in European than American universities because Europe has a long tradition of holding philosophers in high regard.

    回覆刪除
  5. 無用之用 !
    大學已是"高級"職業技能訓練所, 這個觀念已普遍存在家長及學生的心中.
    這個社會現象,學者是需要承認.
    重要的是怎樣把學問普及化或通俗化.

    回覆刪除
  6. 『大學已是"高級"職業技能訓練所, ....』但大學似乎更是“高級”理論包括數學理論、物理理論、社會學理論、哲學理論等等各個領域或各個學科中“高級”理論的研究所。

    中級或低級的理論比較容易「普及化或通俗化」,因為中低級的理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例如去街市買餸肯定離不開低級的數學/算術加減乘除運算的理論;
    但卻無論你如何去「普及化或通俗化」,都肯定無法與數學理論中的“高級”理論例如Goldbach's conjecture(歌德巴克猜想)扯上關係;

    如此“高級”的理論相信很難甚或無必要去「普及化或通俗化」,因為除了少數“高級”的數學家之外,普羅大眾根本無需要去理會那些“猜想”。

    雖然市場買餸不會用到“高級”的數學理論,但電腦科學,人工智能與哲學、衛星數據通信、數字成像等技術如果沒有“高級”數學或哲學理論支持,可能就難以取得技術領先地位。

    例如美國的高解像電視(HDTV)其實起步比日本遲十年八年,但美國卻反超前日本並領先全球制定了現今的數碼HDTV制式,那完全是有賴於美國的大學在研究“高級”數碼數學理論上取得比日本領先和全新的理論,使得美國的高等學府能夠在“高級”數碼理論指導下脫離了日本舊有的模擬電視制式,帶領世界進入了全新的數碼電視年代。

    現今“人工智能”也成為了一門“高級”的學問,相信它集合了“高級”數學、哲學、仿生學等等各類大學學科的“高級”理論,在這些非「普及化或通俗化」理論上領先的國家就能夠製造出高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可能會為世界和人類社會帶來另一場“革命”。
    不知道這場或可能會發生的具有高級人工智能機器人的“革命”會不會又由美國的大學領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