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1

「實際」的教育


美國肯塔基州州長 Matt Bevin 最近建議該州的高等教育撥款要因應社會的實際需要來分配,他以電機工程學和法國文學這兩個學科為例子,認為主修電機工程學的學生比主修法國文學的學生更切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此,有較多學生主修電機工程學的大學,比起有較多學生主修法國文學的大學,應該獲得較多的撥款。其實,幾年前另一位州長,北卡羅萊納州的 Patrick McCrory,也說過類似的話,只是更為直接通俗而已:他認為高等教育撥款「不是根據課室裏的座位有多少個屁股,而是根據這些屁股中有多少個能找到工作」("It's not based on butts in seats, but on how many of those butts can get jobs.")

Bevin 和 McCrory 強調的,可以稱為「實際」的教育,將高等教育主要看作經濟結構的一部份,在學生這方面是職業訓練,在社會這方面是提供較高質素的人力以推動經濟的發展。這樣看待高等教育,在美國已成趨勢,而且看來也是全球的趨勢,例如日本政府去年便向國內各大學施壓,要求大學關閉或縮小人文學科 (the humanities) 的學系,將資源轉到較實用和有工作訓練性質的學系。在這個趨勢之下,談到教育,大家聽到最響亮(或吵耳?)的聲音就是「STEM」!「STEM」!「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的縮寫)

這趨勢當然不只是關於高等教育,因為高等教育必會影響到基礎教育;由於高等教育重視 STEM 而輕視人文學科,即使這未必會令基礎教育的內容逐漸更改以配合,也至少會影響基礎教育的資源分配;此外,公眾對教育的理解也會隨著這個只重視 STEM 的趨勢而變得越來越「實際」,也許最後大家都會認為教育本該如此。

然而,教育真的本該如此嗎?「實際」的教育只是把學生視為經濟的潛在工具,或至少只是訓練他們掌握某種謀生的工具,而沒有以學生的個人成長作為教育的重心。請不要忘記,教育,除了教,還有育 --- 育,就是幫助學生茁壯成長,不只是身體方面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成長。因此,真正的教育必須刺激學生思考和自我反省,令他們養成求知和自我改善的習慣,而不只是教懂他們一些謀生的知識或技能。

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法 (the Socratic method) 就是要刺激學生思考和自我反省,而中國的傳統教育,就更明顯地是以「育人」為目的。對於中國的傳統教育,錢穆概括得好:

中國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以蔽之,曰「在教人如何做人」,即所謂做人的道理。[...] 必求思想與行為之相輔並進,與相得益彰。一切思想,必從人生實際行為中產生,亦必從人生實際行為中證實與發揮,最後亦必以實際人生為歸宿。(〈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

錢穆在這短短幾句中用了三次「實際」,可是,他說的「實際」,與 Bevin、McCrory、和日本政府強調的「實際」不同 --- 錢穆說的「實際」,指的是人生的全面,而不只是經濟或謀生。

人文學科是人類集體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成果,可以幫助學生擴闊思考和想像,以超越個人經驗的局限,在教育裏是不容忽視的,就算是主修電機工程學或其他 STEM 學科的學生,也應該兼修一點人文學科。其實,科學家也不是全都一味推崇 STEM 的,其中有不少意識到人文學科的重要;例如著名生物學家 Edward O. Wilson 在近作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裏,就用了一個想像的例子來說明人文學科的重要:假如有高等智慧的外星生物善意到訪地球,他們有甚麼可以向我們學習呢?肯定不是科學或科技,因為在這方面他們一定比我們進步。這些外星生物能向我們學習的,只有人文學科,因為這些學科的內容是人類獨有的;他們在托爾斯泰《安娜 · 卡列尼娜》或馬勒《復活交響曲》裏感受和認識到的,可能會讓他們耳目一新,超越他們經驗的局限。

這個強調「實際」的教育趨勢,實在太過偏頗,對人類的長遠發展恐怕是害多於利。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6年5月號)

12 則留言:

  1. //對於中國的傳統教育,錢穆概括得好:中國一切教育思,....即所謂做人的道理。....必求思想與行為之相輔並進,....//
    中國的傳統教育與西方相比孰優孰劣可能很難一概而論。
    但若從東、西方各自的教育所得出來的社會結果來看,
    中國人在早期歷史上的發明似乎是先進於西方,例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還有針灸中醫中藥等在較遠的歷史年代上似乎是勝於西方;

    但在近代的歷史上中國的發明創造則顯然是明顯落後於西方,就連中國人自己早期發明的火藥都被西方社會教育出來的人應用在洋槍洋砲上甚至被諾貝爾改進為強烈的TNT炸藥;以及後來美國人更只用2個原子彈就結束了中國人8年都未有結果的抗日戰爭。

    中國歷年來教育出來的千萬學子無疑是中國未來的社會棟樑。
    而中國近代的落後是否正是因為其教育出來的「未來社會棟樑」只會守舊而無能力改進或改良社會所致?
    雖然現時有了些改革,取得了本來早就應該有的,香港和臺灣等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取得的經濟成果。但中國的人均GDP至今仍是比不上港臺,而其社會的貪腐程度卻就已經遠勝於港臺。

    這樣的社會結果似乎很難說與錢穆所說的『中國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以蔽之,曰「在教人如何做人」,即所謂做人的道理』不無關係。
    為何中國的教育思想教育出來的「社會棟樑」會造成如此貪腐的社會,可能錢穆也始料不及也。

    回覆刪除
    回覆
    1. 「為何中國的教育思想教育出來的「社會棟樑」會造成如此貪腐的社會,可能錢穆也始料不及也。」
      --> 因為造成如此貪腐的社會的並不是教授所引之教育,而是共產黨治下的教育政策,兩者截然不同。

      現在的中國教育制度明顯以增進知識為主,而缺乏教授所引之所謂「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根底裡也是同源,即「實際教育」。但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也不是無有識之士從未意識到問題所在,但需要起碼上五年十年始見效果。過分強調知識增進與實際結果(知識作為實際目的的手段),而缺乏價值意識的教育與培養,就是社會上的價值空洞,時下高中生與大學生的性解放就是一例(私以為被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高考是一巨大的外在枷鎖,不可避免,同時間又非學生所願,唯一的價值就是將來的高薪厚職,既無理想,也就被短暫的快慰領頭。另一個結果就是個人主義高漲,很多時候都會訴諸「生活方式」,但於我而言,卻大多未經深思熟慮,而只是缺乏價值而被快樂牽導下的通行證。

      刪除
    2. 『因為造成如此貪腐的社會的並不是教授所引之教育,而是共產黨治下的教育政策,兩者截然不同。』
      但當你看深一層和看一下中國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國政府的貪腐並非始於中共政權。
      之前的國民政府,也是嚴重貪腐。其敗於中共,貪腐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再看前一些,清朝也是貪官濟濟,和珅只是其中冰山之一角。再看前一些歷朝歷代,因貪腐亡「國」比比皆是。
      甚至連民間習俗,也都盛行請客送禮,連拜神都要送上燒豬元寶等以賄賂神靈,大概中國不但官是貪官,連神都是「貪神」。
      如錢穆所言『中國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以蔽之,曰「在教人如何做人」,即所謂做人的道理。....』,而歷代教育之結果與中國出現這樣的文化傳統和『所謂做人的道理』,其教育思想恐怕也難辭其咎或難說是成功的吧。

      刪除
    3. 理論一回事,實際並無必然跟隨之必然性。宗教講愛與和平,卻有因宗教而起的戰爭。錢穆所言的,大抵是精英傳統上的教育,中國教育於歷史上普及程度不高,因此所述之「做人教育」並沒有滲入尋常百姓家。同時,社會平行發展出自身而與「做人教育」志趣相異的文化,即你所述的種種劣習,而此方為進入尋常人們(無論是官或百姓)日常倫常的文化。因此,理想的「做人教育」就不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了(縱觀歷史)。然而,我認為所謂的「做人教育」(以儒家文化為主吧)還是有有很高的價值,極待現代中國人重新發掘、實踐及發展,是一個豐富的資源(非貶其他宗派,本人也十分喜歡道家思想,於人有益,互補長短)。

      刪除
    4. 『中國教育於歷史上普及程度不高,因此所述之「做人教育」並沒有滲入尋常百姓家。....』
      但貪腐的卻正是教育程度較高之為官者而非「尋常百姓家」。正因為有如此結果才對中國的教育思想持懷疑態度。

      刪除
    5. 因為既有學堂,也有社會嘛。

      不過,君所說的固是不可爭辯的事實,而究竟其與教授所言的教育因果關係如何,成因是什麼,我們也無法討論出個所以然來。

      脫離脈絡一下,君可看看《禮記●學記》,其中有不少教育理念,與傳統理解的腐儒相去甚遠,甚至與很多最新的教育理念吻合。

      其中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刻,實為恆久之教育問題。《禮記●學記●第七》:「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其白譯如下:「現今之教人者,口里雖然念著書本,心里并不通達,故意找些難題來問學生,講一些枯燥無味的名物制度,讓人聽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學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時沒有一點誠意,又不衡量學生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雖然課業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乾二凈。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接下來講學習階段的也不錯,與討論更有關係:「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白譯: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於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才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固然,當今強調的自主學習、批判思考還不具備,而第一點也似乎著重道德教育(做人教育),但如其部分反映了中國理想的「教人做人的教育」的話,本身於理論上不太落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興趣可參看這裡:http://www.dfg.cn/big5/chtwh/ljxj/1-ljxjbhj.htm 亦為上面的白譯來源。

      刪除
    6. 『今之教者,....』與『大學之法,....』基本上乃為教學之方法而非教學之內容。當然不同的教學方法所影響的大多是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所教授的內容則對社會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影響會較大。

      西方的教育思想並沒有教授中國傳統教育之內容,但西方社會的自由平等與人權以及人的禮貌等總體上並不遜於甚或優於中國。

      而中國傳統教育內容裡其實隱含了不少「忠孝仁義禮智信」「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等中國傳統成份,這種成份也正是對接受和維持專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論依據」。

      接受「忠孝仁義禮智信」「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等中國傳統的人也很容易接受中國傳統的專制制度。
      由於專制制度是以人治為主,雖然中國歷朝歷代也都有所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只不過這種「國法」的「法治」純屬獨裁者的個人意志,是用來統治民眾的工具,即是英語所說的 “rule by law” 而非 “rule of law"。

      顯然專制統治毫無平等可言,所謂「官大一品」也都可以「壓死人」,那就更遑論如同「聖旨」般的「中央文件」,完全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在這種制度下,民眾只是「庶民」而不是「選民」。
      民眾無權過問官員的任命,官員的烏紗帽由上級而非選民決定。
      於是形成了下級要向上級「買官」和上級可以向下級「賣官」。這一買一賣使得官場貪腐成為了一種文化,而這種腐敗文化也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毒害。

      西方民主社會官員的烏紗帽由選民的選票決定,是「官求人」而不是「人求官」,所以選民基本上無需要賄賂官員,官民雙方都可平等地依法辦事,社會也就廉潔得多;

      但專制社會因為沒有選民,只有庶民。庶民辦事就往往需要「人求官」,而官員貪腐也就由此而生。
      社會越不平等似乎也越容易造成沒有禮貌和蠻不講理,會出現「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和欺壓弱小的社會現象,以及可以以「老豆」或「靠山」官位的高低來定對錯。

      由此可見,中國這種「忠孝仁義禮智信」「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傳統教育和儒家思想其實是一種帶有專制思想的所謂「軟實力」。而這種帶有專制內涵的毒素越能夠延續,中國的專制制度也就越穩固和越能夠延續。
      因此一些中國在海外辦的「孔子學校」被一些西方民主國家認為有利用「軟實力」傳播專制思想之嫌可能也是不無道理的。

      刪除
  2. 『人文學科是人類集體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成果,可以幫助學生擴闊思考和想像,以超越個人經驗的局限,在教育裏是不容忽視的,就算是主修電機工程學或其他 STEM 學科的學生,也應該兼修一點人文學科。』
    能夠有『人類集體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認知和做法可能正是西方社會改進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容許自我反省和批判,可以較容易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或錯誤。
    否則只準說好聽的說話,只準說「偉大正確」;不準批判,不準說不好聽的說話,那就只會掩蓋缺點或錯誤,不知悔改,社會就難以改進甚至倒退。

    回覆刪除
  3. 這篇文章有些不公平的地方. 政客與大學的管理階級的確是有把高等教育是為職業訓練的趨勢, 這值得批評.

    不過這不是人文 vs. STEM 的問題. 這些政客雖然沒說出口, 不過他們也想要除掉 STEM 領域大部分不賺錢的科目. 他們也想要把人文科目變得更賺錢導向. 你要是今天笑 STEM 是在幫大企業訓練員工, 幾年後你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那時的人文科目有可能也變得在幫大企業訓練員工. 而且 sellout 的情況可能遠比理工科目更嚴重 (因為人文科目更沒有經濟的自主權).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 批判反省, 是所有學者共同的價值. 就算是在最有錢途的工程科系, 大部分的教授仍然堅持要教給學生的不是就業的工具, 而是健全的思考方式. 原因非常簡單, 就業市場的需要不斷在改變, 就算是最就業導向的科系也不能專教就業.

    面對大學經營的改變, STEM 科系跟人文科系的利益是一致的, 應該站在同一邊. 這篇文章誣賴理工科系是以就業為教學導向, 很不智. 而且把大學教育二分成理工與人文也跟現實有所脫節. 人文教授覺得他們在跟 STEM 搶資源, 那是沒看到真正在搶資源的是醫學院, 法學院, 跟管理學院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指正和補充。

      刪除
    2. 『....這篇文章誣賴理工科系是以就業為教學導向, 很不智.』
      「智」或「不智」乃屬「見仁見智」。
      但是「誣賴」則是指「毫無根據地亂說人做了壞事、有過。」之意,而王Sir所說的『美國肯塔基州州長 Matt Bevin 最近建議....認為主修電機工程學的學生比主修法國文學的學生更切合社會的實際需要,....應該獲得較多的撥款。』
      這至少是有確鑿的事實根據,而並非「誣賴理工科系是以就業為教學導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