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4

久違了的昆德拉


昆德拉 (Milan Kundera) 的最新小說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在 2014年出版,英譯在一年後亦面世 (原著是法文)劣評多於好評;然而,作為昆德拉迷,我最後還是忍不住買了。書到手後,那薄薄的一百一十多頁,我一個下午便看完;久違了的昆德拉,仍然是我喜歡的昆德拉。

想起來,昆德拉的十一本小說 (包括短篇小說集 Laughable Loves) ,我幾乎全看了,只欠早期的 Life is Elsewhere The Farewell Waltz;我當然喜歡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中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和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中譯《笑忘書》)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沒那麼有名的 Immortality (中譯《不朽》) ,其中不少段落我曾經一讀再讀,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當年讀這小說時多次拍案叫絕、佩服昆德拉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細察與洞見。


 昆德拉在 2000年出版了 Ignorance 之後,隔了十四年才出版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他已八十七歲,恐怕不會再有新作品了,可是,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只會是他最後的作品,卻肯定稱不上是他的壓卷之作。昆德拉晚期只寫了四本中篇小說,如果要我來排優劣,次序會是這樣:最好的是 Slowness,其次是 Ignorance ,然後是 Identity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只能排到最末。

我說久違了的昆德拉,仍然是我喜歡的昆德拉,因為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始終是充滿了昆德拉小說的特色:交錯穿插的敘事手法、荒謬可笑與無奈悲涼混合的氛圍、政治與人情的微妙互動、偶現的雋語和不知是否認真的「有深度」(profound) 的說話、和立體感不足卻又各自精彩的人物。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及不上另外三本中篇小說 (當然也及不上昆德拉的其他傑作),是因為這些「昆德拉特色」在這本小說裏有不少過火之處,例如不時出現的那個「喜劇版」史太林 (還有個「喜劇版」的赫魯曉夫),雖然讀來有趣,卻難免令讀者覺得太過刻意造作,而且跟小說裏的其他部份達不到水乳交融。

我每次讀昆德拉的小說後,都會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對人世若即若離的失落感,這次也不例外,可能這正是昆德拉最吸引我之處。望著書名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我忽然感到,這可以用來概括昆德拉小說裏的人世;或許,這也是昆德拉起這個題目的用意。

1 則留言:

  1. 昆德拉曾生活過在兩種不同制度的國度裡,對不同制度下的人生百態以及人性可能比只生活過在一種制度裡的人多了一倍。
    或者也因此令其作品有許多「金句」來表現各種人性之本貌。
    據說其中有一句是:『令她反感的,遠不是世界的醜陋,而是這個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這令人想起中國的教育思想裡似乎也有許多『漂亮面具』,使得不少受其教育多的人更熟悉『漂亮面具』,也更具欺騙性和更容易在『漂亮面具』掩蓋下貪腐。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能另一個解讀就正是反映了只需半部也足夠『漂亮面具』去使庶民俯首聽命了。否則中國的帝皇統治方式又怎能夠維持這麼久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