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飛有此「統攝中西哲學」之說,是因為他認為『勞思光還「自創」一套理論的設準:「基源問題研究法」。他認為這方法足以統攝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且不論基源問題研究法是否勞思光自創,占飛顯然是誤解了這個方法和設準的關係。勞思光這樣說明他所謂的「設準」:
『通常做哲學史工作的人,每每諱言自己有自己的觀點;其實,除非不下全面的判斷,否則,必有一定的觀點作根據。這種觀點當然可能不為人所接受,但那是不重要的。因為,一切理論本都可以有人反對。問題只在於我們能否自覺地將自己的論據表述出來。我所以將這種觀點稱為「設準」,目的即在於避免獨斷氣息。』(見《新編中國哲學史》序言)
方法是一回事,設準是另一回事;兩個同樣是使用基源問題研究法的學者可以有不同的設準。勞思光自己說得很清楚:
「基源問題研究法,最後必與一套設準配合。這一套設準雖不與基源問題研究有甚麼直接關係,但它是以作者的哲學了解為根據的。」(同上)
占飛推崇勞老之心過切,沒有弄清楚老師的意思便給他戴上「統攝中西哲學」的高帽。勞思光的確有用「統攝」一語,但他是這樣寫的:
「這樣,我們必須有一套理論的設準,足以統攝中西哲學與西方哲學,然後我們方能表明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中的地位與意義,方能揭示中國哲學的真面目。」(同上)
他可沒有說自己有這樣的一套能統攝中西哲學的理論設準!
基源問題研究法本身不但沒有統攝中西哲學的作用,也不能保證使用者不會誤解研究的理論。例如勞思光在《文化哲學講演錄》裏(pp.174-180)討論 Kripke 的 theory
of names 時(註)便多有誤解,而且錯得很厲害;主要的錯誤有二(這短短六頁的討論還有不少其他錯誤):他把 Russell 的 theory
of descriptions 和 descriptivist
theory of names 混為一談(Kripke 反對後者而非前者),也弄錯了 Kripke 的理論和 Keith Donnellan 的著名論文 “Reference
and Definite Descriptions” 之間的關係。
統攝中西哲學,談何容易,我敢說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人做到,亦相信勞思光即使自負,也不至於認為自己已統攝了中西哲學。
(註) 假定他研究 Kripke 的理論時也是使用了基源問題研究法。
用中文寫文字讚一個學者,動不動就是「學貫中西」、「窮古今之變」、「集各家大成」,一定要打折接收啦。
回覆刪除「統攝中西哲學」,打個折都不能接受。
刪除所謂基源問題研究法,到底同西方哲學史研究中常見的「問題史研究方式」或者「哲學的哲學史」,有何分別呢?請參考 :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1.html
回覆刪除如果根本上無分別,咁就同李天命一樣,自己幫啲思考方法改個名堂,便可當正係自己發明一樣。
如此看來,勞先生方法論本身原來沒有甚麼特別過人之處,只係其他做中國哲學史的人做得蠢鈍拙劣而已,而才顯得他好似好叻叻。
甚至可以誇張地說,他可能只是很好彩,成為了第一個用西方常見的"哲學的哲學史"方法去寫中國哲學史的人,又算係寫得算清楚明白,結果便有名作傳世。新一代學人大概不會再以一人之力去寫哲學通史了,那麼勞先生的作品便成了永遠之作,他的神話亦會永遠流傳。
到底是甚麼特色?劉述先示範了說了等於沒說的藝術:
刪除勞先生寫哲學史,並不只是要回顧過去發生過的、中國哲學的那些東西,如此而已。他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以問題為主導。他要問先秦儒學的problematic是甚麼,宋明理學的problematic是甚麼。這是一種以問題為主導的哲學史探究。他一開始寫哲學史的時候,前面就提了這一套基源問題研究法。在出版《中國哲學史》前面那兩本的時候,還看不出這麼大的一個特色。到了第三本出來的時候,就很不一樣,所以第三卷講宋明理學和前面的篇幅根本完全不對等。
這個方法在我看來是是哲學研究的常識:要讀通一個理論,一定要搞清楚理論最終要處理的是甚麼問題。我在知道勞思光提出基源問題研究法之前,已經有這個了解。有一段時期我讀了很多 modern philosophy (Descartes to Kant)的研究,所讀的大多數學者都有用這個方法。
刪除怎樣才算「統攝」了「中西哲學」?是指一個人同時精通中西哲學,還是用同一套方法研究中西哲學,還是用一方哲學詮釋另一方哲學?
回覆刪除其實有沒有人真的可以「統攝」了一方(中或西)哲學,這也不無疑問。
要作出「統攝」的舉動很容易,就如同聲稱自己是全宇宙最美一樣。只是,要嚴加論證,就困難重重了。而且很容易落入自圓其說循環論證的格局。
刪除BTW, 牟宗三的融會康德及中國哲學,唐君毅的心靈九境,又算不算「統攝」了「中西哲學」?
其實我也不太明白甚麼叫「統攝」。
刪除如果只是在建立自己的哲學觀時,用上來自不同哲學傳統的材料,又或只是做點comparative philosophy,又好像平平無奇,屢見不鮮。
「統攝」大致是 unify 的意思。「統攝中西哲學」,以我的理解,就是找出一套可以同時恰切地應用於中西哲學研究的基本的概念、原則、和問題,以令兩者融會貫通。
刪除統攝中西哲學?
回覆刪除能統個「中」或統個「西」便要百世而一出。(我是指從現在算起)
其實只有搞中國哲學的人才喜歡講統攝這統攝那。
刪除王sir:
回覆刪除對西方哲學史, Russel的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真的不好嗎???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我只看過 modern philosophy 那部份,印象不差。此書為人咎病之處是對不少哲學家的評價太偏頗,愛則褒、惡則貶。Anthony Kenny 的 A New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早兩年出版了,應遠勝 Russell 的。
刪除A New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適合入門的嗎?
刪除英文程度夠的,便不會覺得難懂;這是大部頭著作,共四冊,過千頁,不過,可以只選擇有興趣的部份來看。
刪除機緣巧合下,看過Russell評尼采的部份,覺得他的評論真的很不錯。但是,「History」的部份——他對尼采的介紹——絕對說不上好,基本上文章的亮點都在他自己的個人意見。
刪除其他的部份就不太清楚了。
作者咁講會唔會太過誇張,不但統攝東西,而且融會全世界?
回覆刪除說到底,視野廣闊又如何?梁燕城一樣會話自己視野廣闊,但問題他不學無術。固然,勞思光未至於淪為梁燕城之流。
至於「無出其右」,人們對牟宗三又話「無出其右」,對唐君毅又話「無出其右」....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546.html
「當然,勞先生完全具備一個優秀職業哲學家的條件,也達到了一個優秀職業哲學家的成就:他精通中國、印度和西方三大哲學傳統,在三十歲前後,已發表了《哲學問題源流論》的首十章,從世界哲學的高度扼要並精準地鋪陳了西方、中國和印度哲學傳統各自的特性及其源流和演變。在我所認識的當代漢語、英語、法語和德語哲學界,沒有其他人有這樣廣闊的哲學視野(philosophical vision)。上過勞先生課的同學們都同意,勞先生治學態度嚴謹,思考周密,理路清晰,語言精練,解說複雜的理論問題時條理分明、井然有序。我在中文大學當學生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勞先生風華正茂;環顧當年整個中文大學,在人文學術方面,無人能出其右。」
「說理,我們才能避免使用語言暴力;尊理,我們處事才不會偏私。」
學生吹捧老師,見慣了。
刪除問題始終係「境界闊」到底有何哲學意義。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