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1
驚嚇和催淚
我從來都不喜歡看恐怖片,即是講鬼講怪撚鏡頭搞氣氛血淋淋黑萌萌失驚無神嚇你一大跳那種,只陪人看過幾次,絕不欣賞,毫無樂趣可言;自己主動去看的,則未之有也。
這不是因為我不相信有鬼 --- 我也不相信有神仙,但看周星馳的《西遊記》看得很開心。我不喜歡看恐怖片,是因為(成功的)恐怖片真的會嚇倒我,而我極不喜歡被嚇。我也不明白為何有人會覺得看恐怖片被嚇是一種樂趣,正如我不明白坐過山車有甚麼好玩。
其實,我還有個心理因素:看完一套很嚇人的恐怖片後,我那非理性的恐懼會維持一段時間,令我連獨自在廁所裏也心慌慌,尤其是望著那一大塊貼牆的鏡子時,更忍不住幻想突然有一個惡鬼在鏡裏現形或伸出鬼手來抓我,便越想越驚。我一來不想經驗這個,二來不想看到自己這非理性的一面(明明不信鬼,卻又要怕),所以最好就是不看恐怖片。
同樣被導演操縱心理,我寧願看煽情的催淚片,看時淚水狂湧後有一種莫名的暢快感。不過,不喜歡看催淚片的人可能也會說:真不明白為何有人會覺得被弄到感動落淚是一種享受。說到底,這只是口味和性情的問題,沒甚麼對錯。
以下極短片,很多人看了都難免一 cry;先此聲明,看不看你自己決定,看完後有甚麼情緒反應都不要怪我:
這不是因為我不相信有鬼 --- 我也不相信有神仙,但看周星馳的《西遊記》看得很開心。我不喜歡看恐怖片,是因為(成功的)恐怖片真的會嚇倒我,而我極不喜歡被嚇。我也不明白為何有人會覺得看恐怖片被嚇是一種樂趣,正如我不明白坐過山車有甚麼好玩。
其實,我還有個心理因素:看完一套很嚇人的恐怖片後,我那非理性的恐懼會維持一段時間,令我連獨自在廁所裏也心慌慌,尤其是望著那一大塊貼牆的鏡子時,更忍不住幻想突然有一個惡鬼在鏡裏現形或伸出鬼手來抓我,便越想越驚。我一來不想經驗這個,二來不想看到自己這非理性的一面(明明不信鬼,卻又要怕),所以最好就是不看恐怖片。
同樣被導演操縱心理,我寧願看煽情的催淚片,看時淚水狂湧後有一種莫名的暢快感。不過,不喜歡看催淚片的人可能也會說:真不明白為何有人會覺得被弄到感動落淚是一種享受。說到底,這只是口味和性情的問題,沒甚麼對錯。
以下極短片,很多人看了都難免一 cry;先此聲明,看不看你自己決定,看完後有甚麼情緒反應都不要怪我:
20101220
從老夫少妻說起
朋友中有幾對老夫少妻,都結婚很多年了,其實男的不很老,只有大約六十歲,女的亦不算少了,已四十出頭,年齡相差十五、六歲,說不上極端。可是,這幾對中有些已出現問題,例如男的身體開始多毛病,或活動能力和興趣逐漸跟不上女的;其中一對那個男的還患上頗棘手的病,另外一對則已在辦離婚手續了。
這種老夫少妻相識相戀時,如果女的年方少艾,那麼男的便只有三、四十歲(或四十出頭),成熟穩重,一副可託終身的樣子,如果還事業有成,則吸引力就更加大了。男的那方面,喜歡較年輕的女子,亦屬尋常。如此結合,只要男女相悅,沒甚麼可議。然而,這卻令我想到「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之間的關係。
沒有人能肯定自己將來的看法和好惡,但假如「現在的我」如此這般理解「將來的我」,而「現在的我」的行動一定會影響「將來的我」,那麼,「現在的我」在做出重大決定時,應否考慮這個理解,甚至乎根據這個理解來行動?
一個年輕女子在決定是否和比自己大十多年的人結婚時,是否應該考慮自己到了四、五十歲時的想法?假如她相信自己到時不會喜歡有一個六、七十歲的丈夫,或即使仍喜歡對方,到時的生活亦會有很多因年齡差距而來的困難,她是否應該為她「將來的我」打算一下?
讓我舉另一個例子:我喜歡飲酒,卻盡量不多飲,為甚麼呢?飲酒過量很可能會引致肝病,「現在的我」不想有肝病,我相信「將來的我」也不想有肝病、不想受苦、不想早死,因此,雖然「現在的我」飲酒時很開心痛快,但為「將來的我」著想,我只好犧牲一下現時的享樂。
「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的關係當然不是這麼簡單,有很多方面可以思考和討論。無論如何,這是一個重要的關係,因為人的一生不是不相連的片斷,而是一個連續的故事,雖然故事不是完全由自己編寫。
這種老夫少妻相識相戀時,如果女的年方少艾,那麼男的便只有三、四十歲(或四十出頭),成熟穩重,一副可託終身的樣子,如果還事業有成,則吸引力就更加大了。男的那方面,喜歡較年輕的女子,亦屬尋常。如此結合,只要男女相悅,沒甚麼可議。然而,這卻令我想到「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之間的關係。
沒有人能肯定自己將來的看法和好惡,但假如「現在的我」如此這般理解「將來的我」,而「現在的我」的行動一定會影響「將來的我」,那麼,「現在的我」在做出重大決定時,應否考慮這個理解,甚至乎根據這個理解來行動?
一個年輕女子在決定是否和比自己大十多年的人結婚時,是否應該考慮自己到了四、五十歲時的想法?假如她相信自己到時不會喜歡有一個六、七十歲的丈夫,或即使仍喜歡對方,到時的生活亦會有很多因年齡差距而來的困難,她是否應該為她「將來的我」打算一下?
讓我舉另一個例子:我喜歡飲酒,卻盡量不多飲,為甚麼呢?飲酒過量很可能會引致肝病,「現在的我」不想有肝病,我相信「將來的我」也不想有肝病、不想受苦、不想早死,因此,雖然「現在的我」飲酒時很開心痛快,但為「將來的我」著想,我只好犧牲一下現時的享樂。
「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的關係當然不是這麼簡單,有很多方面可以思考和討論。無論如何,這是一個重要的關係,因為人的一生不是不相連的片斷,而是一個連續的故事,雖然故事不是完全由自己編寫。
20101219
三個烏龍男
昨天老婆跟朋友遊樂去也,出門前囑我帶兒子上小提琴課(平時是她帶的)。到了下午,正要送兒子到小提琴老師家裏,忽然記起一事,便問兒子:「今天是星期五,你的小提琴課不是在星期六的嗎?」兒子答道:「是呀!不過媽媽明天可能有些安排,我今天不用上學,所以她便改了我的小提琴課時間吧。」
我把兒子送到小提琴老師家裏後,便到附近的商店買點東西,然後再去接他回家。就這樣過了大半天,沒有甚麼特別。
晚飯時,我忽然想起,便問老婆:「怎麼你安排阿仔今天學琴?」她聽後反問:「甚麼?你今天帶他去學琴?」我便說:「是啊!老婆大人你吩咐的嘛。」老婆邊搖頭邊答道:「你這烏龍大頭蝦,我是說明天,不是今天呀!我明天也沒空。」我當然立刻自辯:「我問過阿仔,他也說是你特別安排今天的呀!」兒子聽了,為求「脫罪」,連忙反駁:「爸爸說是今天,我怎想到他會聽錯你的說話,我不過想個合理的解釋出來吧!」
老婆隨即問:「那麼 Mark(小提琴老師)呢?他不會也以為是今天吧,因為我沒有跟他說改時間。」兒子說:「Mark 在家啊,而且見到我時還說他忘記了我今天有小提琴課,幸好沒有出外,否則便不好意思了。」聽到這裏,老婆已笑得人仰馬翻,邊笑邊說:「我的天呀!好一個烏龍三人組,才擺出這個完美的烏龍!」
這故事教訓我們:搞錯老婆的吩咐,也不一定會有嚴重的後果。
我把兒子送到小提琴老師家裏後,便到附近的商店買點東西,然後再去接他回家。就這樣過了大半天,沒有甚麼特別。
晚飯時,我忽然想起,便問老婆:「怎麼你安排阿仔今天學琴?」她聽後反問:「甚麼?你今天帶他去學琴?」我便說:「是啊!老婆大人你吩咐的嘛。」老婆邊搖頭邊答道:「你這烏龍大頭蝦,我是說明天,不是今天呀!我明天也沒空。」我當然立刻自辯:「我問過阿仔,他也說是你特別安排今天的呀!」兒子聽了,為求「脫罪」,連忙反駁:「爸爸說是今天,我怎想到他會聽錯你的說話,我不過想個合理的解釋出來吧!」
老婆隨即問:「那麼 Mark(小提琴老師)呢?他不會也以為是今天吧,因為我沒有跟他說改時間。」兒子說:「Mark 在家啊,而且見到我時還說他忘記了我今天有小提琴課,幸好沒有出外,否則便不好意思了。」聽到這裏,老婆已笑得人仰馬翻,邊笑邊說:「我的天呀!好一個烏龍三人組,才擺出這個完美的烏龍!」
這故事教訓我們:搞錯老婆的吩咐,也不一定會有嚴重的後果。
20101218
如何對待難以置信的理論
網友荒言談及抽樣調查,說:
『香港少說也有七百萬人,只抽查了二三百甚或一二百人,就可說是「全港」,算我笨算我冥頑不靈好了,我怎樣也不會信服的了。』
我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想法。我又忍不住多口了,留言說:
『二三百人是少了一點,不過,如果抽樣做得嚴謹的話,只要抽查四百人,已能做到 accurate to within six percent points (plus or minus) 95 percent of the time (中文不容易講清楚這意思,所以用英文)。你找一本統計學的書來看看,便可大略知道為何會如此(全部有數可計,有理可尋)。』
我對統計學的認識相當膚淺,不打算在這裏進一步解釋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和數學;正如我在留言所講,找一本統計學的書來看看,只要有耐性,始終會弄明白。我想講的是,對於一些看來毫不合理、難以置信的理論 *,我們應該採取甚麼態度。
我們對大部份學科都沒有相應的訓練,缺乏能力親自檢測那些學科內的理論,極其量只能找介紹那些理論的書來看,看明白了再作判斷。假如沒有時間或心力去看書了解某一理論,我們便應該考慮兩點:
1. 甚麼人接受、甚麼人反對那個理論?如果所有(或至少是大部份)那個學科的研究者和應用者都接受那個理論,那麼無論那個理論看來是如何難以置信,我們都不應只用「難以置信」或「毫不合理」為理由,拒絕接受;我們不一定要就此接受該理論,但至少也要抱住開放的態度。
2. 那個理論是否經過嚴格的檢證?如果是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理論,它的應用是否大多成功(例如做出準確的預測)?如果答案皆為「是」,那麼即使你依然認為那個理論難以置信,你亦有理由接受它。
其實,有不少科學理論或發現比抽樣調查的可靠性更難以置信,例如:
- 地球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環繞太陽運行。
- 人體血管的總長度幾乎有十萬公里。
- 宇宙大約有超過一千億個星系(galaxies)。
- 所有物質,包括我們日常接觸的物件,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空間。
- 兩件事件發生的先後,或是否同時發生,並不是絕對的。
* 「理論」一詞在這裏不只是指一個理論有系統的整體,也指理論裏的個別內容。
『香港少說也有七百萬人,只抽查了二三百甚或一二百人,就可說是「全港」,算我笨算我冥頑不靈好了,我怎樣也不會信服的了。』
我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想法。我又忍不住多口了,留言說:
『二三百人是少了一點,不過,如果抽樣做得嚴謹的話,只要抽查四百人,已能做到 accurate to within six percent points (plus or minus) 95 percent of the time (中文不容易講清楚這意思,所以用英文)。你找一本統計學的書來看看,便可大略知道為何會如此(全部有數可計,有理可尋)。』
我對統計學的認識相當膚淺,不打算在這裏進一步解釋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和數學;正如我在留言所講,找一本統計學的書來看看,只要有耐性,始終會弄明白。我想講的是,對於一些看來毫不合理、難以置信的理論 *,我們應該採取甚麼態度。
我們對大部份學科都沒有相應的訓練,缺乏能力親自檢測那些學科內的理論,極其量只能找介紹那些理論的書來看,看明白了再作判斷。假如沒有時間或心力去看書了解某一理論,我們便應該考慮兩點:
1. 甚麼人接受、甚麼人反對那個理論?如果所有(或至少是大部份)那個學科的研究者和應用者都接受那個理論,那麼無論那個理論看來是如何難以置信,我們都不應只用「難以置信」或「毫不合理」為理由,拒絕接受;我們不一定要就此接受該理論,但至少也要抱住開放的態度。
2. 那個理論是否經過嚴格的檢證?如果是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理論,它的應用是否大多成功(例如做出準確的預測)?如果答案皆為「是」,那麼即使你依然認為那個理論難以置信,你亦有理由接受它。
其實,有不少科學理論或發現比抽樣調查的可靠性更難以置信,例如:
- 地球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環繞太陽運行。
- 人體血管的總長度幾乎有十萬公里。
- 宇宙大約有超過一千億個星系(galaxies)。
- 所有物質,包括我們日常接觸的物件,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空間。
- 兩件事件發生的先後,或是否同時發生,並不是絕對的。
* 「理論」一詞在這裏不只是指一個理論有系統的整體,也指理論裏的個別內容。
20101217
有涯無涯
中學時的中文課本有《莊子》〈養生主〉一文的節錄,是由原文的開頭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止,並另有篇名,叫〈庖丁解牛〉。當時要整篇課文背誦,到現在我還可以背到六、七成。
記得最清楚的,當然就是開頭那幾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老師說這是很有智慧的說話,大概也解釋了一番,那時年紀輕輕加上受慣了填鴨式教育,老師說甚麼都接受了,以後每次見到這幾句說話,都有一種「那真是有智慧」的感覺。
其實,莊子這幾句說話,我當年是沒有可能領會的,對我來說也不會有任何作用。我讀書求學,算是以有涯隨無涯嗎?如果算的話,難道要我輟學然後逍遙養生去嗎?此外,我還未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人生仍有一段好長的路,前面似有無限的機會、不盡的可能,我會理解「吾生也有涯」的意思嗎?就算理解了,我會因而更懂得過活嗎?
即使是對一個積極進修以充實自己的人,莊子這幾句說話也不見得是甚麼智慧。假如你有個朋友想學西班牙文或讀些心理學,並自覺很有上進心,你應該勸她不要以有涯隨無涯嗎?甚麼也不去學的人,就比樣樣都想學的人更自由、更有人生智慧嗎?
莊子這幾句說話,是對中了求知毒的人才是智慧,因為那是解藥,沒有中毒的,要解藥來作甚?所謂中了求知毒,就是只知用學問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因而在學問的追求上貪得無厭,被求知這一活動束縛了自己,無論讀了多少書,學問有多大,都得不到心靈上的自由,只一學問的奴隸耳!這樣的一個人,讀到莊子之語,便可能悚然以驚,醒覺到自己求知心態之虛妄。醒覺之後,不必停止求知,但沒有了游盡學海的野心,不會拼命撥水衝刺,可游可憩,可有可無,這就是自由了。
記得最清楚的,當然就是開頭那幾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老師說這是很有智慧的說話,大概也解釋了一番,那時年紀輕輕加上受慣了填鴨式教育,老師說甚麼都接受了,以後每次見到這幾句說話,都有一種「那真是有智慧」的感覺。
其實,莊子這幾句說話,我當年是沒有可能領會的,對我來說也不會有任何作用。我讀書求學,算是以有涯隨無涯嗎?如果算的話,難道要我輟學然後逍遙養生去嗎?此外,我還未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人生仍有一段好長的路,前面似有無限的機會、不盡的可能,我會理解「吾生也有涯」的意思嗎?就算理解了,我會因而更懂得過活嗎?
即使是對一個積極進修以充實自己的人,莊子這幾句說話也不見得是甚麼智慧。假如你有個朋友想學西班牙文或讀些心理學,並自覺很有上進心,你應該勸她不要以有涯隨無涯嗎?甚麼也不去學的人,就比樣樣都想學的人更自由、更有人生智慧嗎?
莊子這幾句說話,是對中了求知毒的人才是智慧,因為那是解藥,沒有中毒的,要解藥來作甚?所謂中了求知毒,就是只知用學問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因而在學問的追求上貪得無厭,被求知這一活動束縛了自己,無論讀了多少書,學問有多大,都得不到心靈上的自由,只一學問的奴隸耳!這樣的一個人,讀到莊子之語,便可能悚然以驚,醒覺到自己求知心態之虛妄。醒覺之後,不必停止求知,但沒有了游盡學海的野心,不會拼命撥水衝刺,可游可憩,可有可無,這就是自由了。
20101216
智慧和地圖
我希望自己有智慧,卻不喜歡講智慧,因為沒有甚麼好講;別人講時,我也大多避之則吉,因為聽下去十之八九是浪費時間。
究竟甚麼是智慧?我不知道怎樣界定,只能用比喻來表達我的了解:智慧就像地圖,有了它你不會迷路,知道哪裏可進、哪裏可退、哪裏是此路不通、哪裏是暢通無阻、哪裏是停息之處、哪裏是避難之所。當然,你可能只是在某類事情或人生某些方面有智慧,那麼你有的只是一張區域地圖;假如你有整體的人生智慧,你有的便是一張全市總圖。
智慧不好講,因為每個人因應自己的處境和問題,需要的地圖都未必一樣;換句話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一張人人適用的地圖。還有,在你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地圖的時候,就算有人給你一張引路明圖,你也不會覺得管用;即使你願意看一眼,也大多不會明白地圖和自己的處境有甚麼關係。
知道一張地圖是地圖,當然不是難事,可是,要看出地圖和自己的處境有何關係,並進而使用地圖引路,那便不是易事了。有時候,真的要迷途一下,才可了解一張地圖如何有用;單是集中講解地圖,對很多人來說都沒有甚麼用處。
你可能會問:「你說不喜歡講智慧,為何又講了這麼多?」其實,我以上完全沒有表達了任何智慧,我只是作了個比喻而已。
究竟甚麼是智慧?我不知道怎樣界定,只能用比喻來表達我的了解:智慧就像地圖,有了它你不會迷路,知道哪裏可進、哪裏可退、哪裏是此路不通、哪裏是暢通無阻、哪裏是停息之處、哪裏是避難之所。當然,你可能只是在某類事情或人生某些方面有智慧,那麼你有的只是一張區域地圖;假如你有整體的人生智慧,你有的便是一張全市總圖。
智慧不好講,因為每個人因應自己的處境和問題,需要的地圖都未必一樣;換句話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一張人人適用的地圖。還有,在你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地圖的時候,就算有人給你一張引路明圖,你也不會覺得管用;即使你願意看一眼,也大多不會明白地圖和自己的處境有甚麼關係。
知道一張地圖是地圖,當然不是難事,可是,要看出地圖和自己的處境有何關係,並進而使用地圖引路,那便不是易事了。有時候,真的要迷途一下,才可了解一張地圖如何有用;單是集中講解地圖,對很多人來說都沒有甚麼用處。
你可能會問:「你說不喜歡講智慧,為何又講了這麼多?」其實,我以上完全沒有表達了任何智慧,我只是作了個比喻而已。
20101215
「艷遇」
我從來未有過所謂艷遇,除非以下所述的那次令我渾身不自然的經驗也算是。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我還是 Berkeley 的研究生,有一次和朋友晚上到三藩市的一間 jazz club 聽音樂,當晚表演的是當地一個頗有名氣的爵士女歌手,所以幾乎座無虛席。這間 jazz club 是容許搭檯的,我和朋友坐下不久,正要點飲品,便見一對時髦男女走過來,問我們可否搭檯。我和朋友都不介意,於是他們便坐下。
這張檯的一邊是一列長凳,沿著長凳擺了好幾張檯,另一邊則是獨立的椅子。我和朋友相對而坐,方便談話,那對搭檯的男女因此亦要相對而坐了。那個女的選擇了我旁邊的座位,我也沒有特別留意她,只看到她是亞洲人。那個男的坐在我對面,我看得清楚,樣子不俗,臉帶微笑,予人好感。看這兩人的情狀,明顯是情侶。
表演開始了,那女歌手果然名不虛傳,我和朋友都聽得入了神。歌手有小樂隊伴奏,加上揚聲器,音樂的聲浪相當大;不知怎的,坐在我旁邊的女郎忽然靠過來,向我耳語,操地道美式英語,問我叫甚麼名字。我答了她,禮貌上也回問她的名字,接著下來她便不時在我耳邊問這問那,有時好像覺得我的回話幽默,笑得花枝亂顫,還越靠越近,無論聲調和身體語言,都顯然有 flirting 的意味。
我一路的反應都不大自然,我的朋友也看到眉頭略皺;最奇怪的是那個男的對女朋友的這般行為竟視若無睹,也像當我不存在似的,只自顧聽音樂,喝威士忌,並間中和女朋友說一兩句話。
當然,除此之外,甚麼也沒有發生。演唱會完了,那女郎跟男朋友一同站起,然後向我嫣然一笑,說聲 good-bye 便走了;這時我才看清楚她的容貌,竟有幾分像照片所見的張愛玲(不過比張好看一點)!
我遇過的怪事不多,這是其一。今天拿起一本大陸出版的張愛玲文集,封面是她一幀大大的照片,令我忽然想起此事,便寫下來了,寫後自己再看一次也覺得可笑。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我還是 Berkeley 的研究生,有一次和朋友晚上到三藩市的一間 jazz club 聽音樂,當晚表演的是當地一個頗有名氣的爵士女歌手,所以幾乎座無虛席。這間 jazz club 是容許搭檯的,我和朋友坐下不久,正要點飲品,便見一對時髦男女走過來,問我們可否搭檯。我和朋友都不介意,於是他們便坐下。
這張檯的一邊是一列長凳,沿著長凳擺了好幾張檯,另一邊則是獨立的椅子。我和朋友相對而坐,方便談話,那對搭檯的男女因此亦要相對而坐了。那個女的選擇了我旁邊的座位,我也沒有特別留意她,只看到她是亞洲人。那個男的坐在我對面,我看得清楚,樣子不俗,臉帶微笑,予人好感。看這兩人的情狀,明顯是情侶。
表演開始了,那女歌手果然名不虛傳,我和朋友都聽得入了神。歌手有小樂隊伴奏,加上揚聲器,音樂的聲浪相當大;不知怎的,坐在我旁邊的女郎忽然靠過來,向我耳語,操地道美式英語,問我叫甚麼名字。我答了她,禮貌上也回問她的名字,接著下來她便不時在我耳邊問這問那,有時好像覺得我的回話幽默,笑得花枝亂顫,還越靠越近,無論聲調和身體語言,都顯然有 flirting 的意味。
我一路的反應都不大自然,我的朋友也看到眉頭略皺;最奇怪的是那個男的對女朋友的這般行為竟視若無睹,也像當我不存在似的,只自顧聽音樂,喝威士忌,並間中和女朋友說一兩句話。
當然,除此之外,甚麼也沒有發生。演唱會完了,那女郎跟男朋友一同站起,然後向我嫣然一笑,說聲 good-bye 便走了;這時我才看清楚她的容貌,竟有幾分像照片所見的張愛玲(不過比張好看一點)!
我遇過的怪事不多,這是其一。今天拿起一本大陸出版的張愛玲文集,封面是她一幀大大的照片,令我忽然想起此事,便寫下來了,寫後自己再看一次也覺得可笑。
20101214
不怕死
我熱愛生命,活得開心,卻不怕死。為何不怕?我也不很清楚,就是不怕。有些人跟我相反,活得不怎麼開心,卻非常怕死;這也不一定有道理可言,怕就是怕了。
我不怕死,不是因為有一個有力的哲學論證,說服我死亡並不可怕。假如我怕死,即使有這麼的一個論證,大概也不會消除我的恐懼;這個論證可能會令我同意沒有理由害怕死亡,卻不一定因此而令我的恐懼減輕。正如一個害怕蜘蛛的人,即使知性上明白(毒性不強的)蜘蛛並不可怕,承認自己沒有理由害怕蜘蛛,可是對蜘蛛的恐懼卻絲毫不減。
雖然我不怕死,但仍然想長命一點 --- 當然是指健康地長命(至於永生不死嗎?Thanks, but no thanks!)。然而,我總覺得自己不會活到七老八十,這可能因為我父母都早死,恐怕我沒有長命的基因。這也可能只是心理作祟,因為我怕老,不敢想像自己垂垂老矣的樣子。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可患慢性病死亡,而不是急病或遇到意外突然死去,那樣我便有時間打點一切,盡量完成未了的心願,而家人亦可以有心理準備,不必受那驚聞噩耗的慘痛。不過,我雖不怕死,卻怕死得痛苦,所以那慢性病嘛,最好就是不太辛苦的那種!
我不怕死,不是因為有一個有力的哲學論證,說服我死亡並不可怕。假如我怕死,即使有這麼的一個論證,大概也不會消除我的恐懼;這個論證可能會令我同意沒有理由害怕死亡,卻不一定因此而令我的恐懼減輕。正如一個害怕蜘蛛的人,即使知性上明白(毒性不強的)蜘蛛並不可怕,承認自己沒有理由害怕蜘蛛,可是對蜘蛛的恐懼卻絲毫不減。
雖然我不怕死,但仍然想長命一點 --- 當然是指健康地長命(至於永生不死嗎?Thanks, but no thanks!)。然而,我總覺得自己不會活到七老八十,這可能因為我父母都早死,恐怕我沒有長命的基因。這也可能只是心理作祟,因為我怕老,不敢想像自己垂垂老矣的樣子。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可患慢性病死亡,而不是急病或遇到意外突然死去,那樣我便有時間打點一切,盡量完成未了的心願,而家人亦可以有心理準備,不必受那驚聞噩耗的慘痛。不過,我雖不怕死,卻怕死得痛苦,所以那慢性病嘛,最好就是不太辛苦的那種!
20101213
Dr. Kevorkian 的神
終於看了電影 You Don’t Know Jack。Al Pacino 飾演 Dr. Jack Kevorkian,演技出色,沒半點過火,雖然樣貌不太像,但神情舉止、說話語氣都維妙維肖,而最重要的是,他演活了一個 character。影片從 Kevorkian 第一次協助病人安樂死開始,到他鋃鐺入獄為止,一條主線,沒有甚麼枝節。難得的是,雖然影片的「反反安樂死」主調相當明顯,卻沒有一味歌頌 Kevorkian;結尾的幾個鏡頭,更表達出 Kevorkian 挑戰法律的激烈行動是過份了。
此片對白寫得不俗,時有佳句。有一場是一群反安樂死的宗教人士在 Kevorkian 家門外示威叫囂,高呼 "Life is God's choice!" 等口號。Kevorkian 出門時,其中一個示威者趨前質問他:"Only God can create and destroy. Have you no religion? Have you no God?" (「只有神才可以創造和毀滅。難道你沒有宗教嗎?難道你不信神嗎?」),語氣好像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人人都應該信神一樣。Kevorkian 的回答真是妙絕:"Oh, I do, lady. I have a religion. His name is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And at least my God isn’t an invented one." (「噢,我有呀,小姐。我有宗教,我的神名叫巴赫,約翰 . 塞巴斯蒂安 . 巴赫。還有,我的神至少不是虛構的。」)。哈,想不到 Kevorkian 竟和我拜同一個神!
以下是此片 DVD 的 special features "The Real Jack/Inner Circle",訪問了主要演員和他們飾演的真人(包括 Kevorkian):
此片對白寫得不俗,時有佳句。有一場是一群反安樂死的宗教人士在 Kevorkian 家門外示威叫囂,高呼 "Life is God's choice!" 等口號。Kevorkian 出門時,其中一個示威者趨前質問他:"Only God can create and destroy. Have you no religion? Have you no God?" (「只有神才可以創造和毀滅。難道你沒有宗教嗎?難道你不信神嗎?」),語氣好像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人人都應該信神一樣。Kevorkian 的回答真是妙絕:"Oh, I do, lady. I have a religion. His name is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And at least my God isn’t an invented one." (「噢,我有呀,小姐。我有宗教,我的神名叫巴赫,約翰 . 塞巴斯蒂安 . 巴赫。還有,我的神至少不是虛構的。」)。哈,想不到 Kevorkian 竟和我拜同一個神!
以下是此片 DVD 的 special features "The Real Jack/Inner Circle",訪問了主要演員和他們飾演的真人(包括 Kevorkian):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