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1

人形顛倒


傅斯年在一則隨感裏有幾句話深得我心:「社會中製造各樣人形顛倒,各個人物的權威就是名。名是一種偶像。把它看破,一文錢也不值了。」(見《傅斯年札記》,商務印書館 2019,頁十三)

「名是一種偶像」,說得再好不過了。能夠成為偶像的名,是美名,因此才有「人物的權威」。惡名昭彰的人,例如希特拉,不是也有人崇拜嗎?是的,但這些崇拜者也必然從惡名昭彰的偶像身上,看到非凡的「優點」或吸引他們之處。然而,我認為傅斯年說「名是一種偶像」,重點不在有名的人受崇拜,而在名是「社會中製造」的「人形顛倒」;而「社會中製造」的意思,不一定是有些人刻意營造,也可以是社會環境和事件所形成。

所謂「人形顛倒」,指某些人的公眾形象不符合現實,有誇大、縮小、甚至與現實相反的成分。這不是說所有出名的人都名不副實或浪得虛名。可是,就算是名副其實的名人,一般而言都會被大大美化,種種缺點被掩蓋;若缺點難以否認,也被「瑕不掩瑜」或其他說法淡化。

我說「 一般而言」,因為不肯定完全沒有名人是公眾美好形象與真實品質若合符節的。也許有,但有也是極少數,因為美好形象總是簡單分明的,而真實的人必定有多個複雜糾結的面向,要兩者完全吻合,難乎其難。

傅斯年說「把它看破,一文錢也不值了」,應該是從崇拜者的角度看,而且是誇大了的說法。如果你明白到有美好公眾形象的名人是「人形顛倒」,便不會那麼看重名人,保持警惕,不被迷惑,但也不至於視名為一文不值。如果從名人的角度看,由於名能帶來利,就算明知自己是「人形顛倒」,但只要重利,就會重名,就更加不會視名為一文不值了。假如不重利呢?那還有名能滿足的虛榮感,這是很多人都有的,因此,不好名並非容易的事(當然,出名也有種種麻煩,但這個我不多說了)。

最令人慨嘆的,是有美好公眾形象的名人一朝不慎,露出一直掩藏得很好的大缺點,陡然跌下神壇,光環盡失,甚至身敗名裂,抬不起頭做人。

49 則留言:

  1. 「社會中製造各樣人形顛倒,各個人物的權威就是名。名是一種偶像。把它看破,一文錢也不值了。」

    我認為把「它」「看破」,事實上就是「看到它」即「看破它」。而「沒看破」就是「沒看到」,這裏並沒有「破」的步驟。

    所以我看書一般是為了看到 記敍者 所看的抽象分類方法或心境 (或可想像為 moral landscape)。

    「權威就是名」,這裏的權威是一種依賴。當發現那些羨慕者其實都是四處找 照顧者監護人來依賴,就覺得這些人走過來的並不想學習甚麼,而是要你學習他們的想法,幫他們傳播有毒的花粉而已。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形顛倒。神最終會變成人的形狀。

      刪除
    2. 如果有個人看到燭影,說他看到了⸺佛祖也好羅剎也好,都值得去研究他看到甚麼,這和真假對錯有用無用 無關,而是去了解一件 確實 發生過的事情 (他看到佛祖或羅剎)。

      這是好奇心。

      以此標準,並不是凡讀書人都有好奇心。(而且以有無這種態度為分水嶺)(要用「同情理解原則」的人都是新手)

      刪除
    3. 以下是不可以說的:
      1. 網絡過份強調達克效應。以人感應自己命運的漫長角度看,大部份平庸的人都知道自己平庸 (低於平均值),也至少一半人不喜歡公平競爭。公平競爭以命運角度等同死刑。

      2. 沒有時間看書,三四十歲後,幾乎不可能和人討論任何話題,等同沒有社會影響力。所以一切公共討詩都要假裝每個人都知識豐富程度都等同,沒有一個人無知。

      我就是渴望吃一塊蛋糕。但我們的爭論何時停止?權威,令我們在某一點停止,有利我的那一點。

      權威是我的偉大爸爸。

      刪除
    4. 大尺度去看,「公平競爭」等同 winner-take-all。
      這是左派不受歡迎的原因。

      刪除
    5.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刪除
    6. 中國人沒有內心世界,所以必須指出:以上談心理 (perception),不是經濟。

      「(名) 一文錢也不值」其實也是講內心世界。不是「名人」一文不值,而是「名」人中的「名」沒有增加那人的價值,或自己追名,並不會增加自己的價值。

      刪除
    7. 簡單講:沒有能力拯救大眾,就不要成為他們的名人,中國大陸叫「翻車」,比博主說的「光環盡失」大獲得多。

      感嘆:很多人說文科沒有用,但我生活中卻經常發現,很多有戾氣的男人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都想不通 (而造成身邊人痛苦),而且,你也不能跟他說道理,因為成人不教成人。只能默默祈禱,希望某天他能看到「那個故事」、「那句句子」(估計要二十年)。

      強大的男人只能被大師拯救,鄰居不能。
      羅馬奴隸只能被上帝拯救,鄰居不能。

      人不是需要幾句道理,而是需要一座花園。當發現一些人缺少的是一座花園時,就只能祈求上帝給他一座花園

      刪除
    8. 我其實那裡會「立地成佛」,許多煙卷,不過是麻醉藥,煙霧中也沒有見過極樂世界。假使我真有指導青年的本領——無論指導得錯不錯——我決不藏匿起來,但可惜我連自己也沒有指南針,到現在還是亂闖。倘若闖入深淵,自己有自己負責,領著別人又怎麼好呢?我之怕上講台講空話者就為此。記得有一種小說裡攻擊牧師,說有一個鄉下女人,向牧師瀝訴困苦的半生,請他救助,牧師聽畢答道:「忍著罷,上帝使你在生前受苦,死後定當賜福的。」「其實古今的聖賢以及哲人學者之所說,何嘗能比這高明些。他們之所謂「將來」,不就是牧師之所謂「死後」麼。我所知道的話就全是這樣,我不相信,但自己也沒有更好的解釋。章錫琛先生的答話是一定要模胡的,聽說他自己在書舖子裡做夥計,就時常叫苦連天。



      看到這裏笑了。所以說去到哪裏都不寂寞。
      不怕示弱的人,突然裝出自信,就是真的愛你。自信是他的藝術作品。

      刪除
    9. According to Buddhism, the eventual goal of such a meditative practice is a kind of enlightenment, where emotions such as anger and hatred have been overcome and are absent from the mind.

      Because my own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that anger and hatred are inevitable, universal aspects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I view this goal of mindfulness as highly idealistic. [……]《why do i do that》


      Objections, minor infidelities, cheerful mistrust, a delight in mockery - these are symptoms of health. Everything unconditional belongs to pathology.
      - Fredrich Nietzsche




      刪除
    10. btw:
      Seeing more and feeling less
      seeing more 指神通,能通滿天神佛反而 feeling less

      刪除
    11. > 其實古今的聖賢以及哲人學者之所說,何嘗能比這高明些。他們之所謂「將來」,不就是牧師之所謂「死後」麼,[……] 就時常叫苦連天。

      這一段不適合用在二零二四年。我人生沒有一個階段覺得歷史會重複 (要多懶的人才會說歷史會重複?)

      「沒有時間看書,三四十歲後,幾乎不可能和人討論任何話題,等同沒有社會影響力」這就是時代進步。(to be read list 有八百本)

      這個時代是煩惱多,答案多 (答案又多又方便),所以漫天都是同類。

      但煩惱並不總是用來解決的,有時也用來…掛在胸前……以被別人關心。

      多聰明的人也要有點煩惱,否則誰關心我?這是人類和神的一點不同。
      失去了煩惱,就可以退出人類世界了。

      我愛黃昏多於清晨,但可以選擇,我還是會選擇 會日夜交替的世界。

      當然啦,能夠消失是福氣。

      刪除
    12. 當然啦,能夠消失(在大眾面前) 是福氣。

      刪除
    13. 答案多 (答案又多又方便) 也是時代進步。

      這些又多又方便的答案不是用來解決煩惱,而是用來關心人,給人溫暖。

      所以那些寫答案的人,記得練習如何寫得溫暖,而解決煩惱的指示……你可能寫得不夠 Routledge 出版社好。

      刪除
    14. just in case 更正:多聰明的人也要有點煩惱,否則「誰關心我?」(意思是誰也會有這一點心聲)

      > 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那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要適如其分,發展各各的個性,這時候還沒到來,也料不定將來究竟可有這樣的時候。

      要發展個性就不能在寫文章時拿 70% 腦力來謙卑,這太分神了,還不如不寫 (目前做法)。

      以上提外話,正題:

      煩惱⸺關懷⸺溫暖,它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如此運行 (running) 人類世界

      刪除
    15. 真希望他們能看到這個時代

      刪除
  2. 為大家介紹一個廣東話哲學概念:串。

    自大是自大,自滿是自滿,囂張是囂張,驕傲是驕傲,那串是甚麼? 串是不接受 小圈子的位階系統 (pecking order),以江湖經驗主義者的說法:「喂你唔埋堆就唔好蒲頭啦。」

    每當想寫點東西,在檢查哪裏會太串時,就讓我驚醒:「我在幹甚麼?我的工作還沒做完呀!還是賺點錢好;不要在幹寫作這種無益之事。」

    當然寫作不是無益。做youtuber也不是。兩者都是我人生惖溫暖源頭。

    回覆刪除
    回覆
    1. 「喂你唔埋堆就唔好蒲頭啦。」白話翻譯
      「不加入我們的小圈子位階系統,就不要讓我看到你」,這是修行圈子的道德情操。

      對於那些需要溫暖的人,這些圈子無益。
      不怕示弱的人,突然裝出自信,就是溫暖。溫暖是他的藝術作品。

      刪除
    2. 不怕示弱的人,突然裝出自信,就是溫暖。溫暖是她的藝術作品。(如蛀蟲米)

      刪除
  3. 「也至少一半人不喜歡公平競爭。公平競爭以命運角度等同死刑。」這個感悟也是來自修行圈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修行圈子的位階系統是結構性需要的,無論好壞。所以要自由就不要加入 (當然不是人人要那麼地自由,而也好的圈子也可以自由離開)。

      其實哲學藝術就已經很夠,最重要是它們都希望人subversive 是另一翻天地。

      譬如偉大的薩滿 David Bowie 也只是做個搖滾巨星而已。 ( btw 'balckstar' 這首歌這隻碟不是講他自己的死亡,藝術家不說自己。)

      刪除
  4. 王教授,我認為讓學生使用 AI 學習的策略,未來將是⸺工具進步 = 工作量增加 (sadly)

    即一項功課分拆成三項,交三次。學生自己用心唸咒,自己拼出功課,然後再做兩次。學生會慢慢發現……不是他助手,是老闆的助手。

    希望這件事不要發生。

    未來的學習是沒有功課的,但可惜,學生也沒有下課。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原本功課是由一去到一百。
      AI 時代是:一去到三十。三十去到七十。七十去到一百。分三段,自己慢慢問 AI。

      刪除
    2. 這種法可以稱為 高科技填鴨式教育

      刪除
    3. 能夠自己從一走到一百的人,能夠自己遊走整座花園的人,和
      被指示去問AI神仙的人 (分三次、分三站,從景點一走到景點一百的人,

      在學校沒有分別,這時大學就變成中學,大學是高科技填鴨教育。 (強制放學問AI = 學放還要上課)

      在大學以外要加一個藝術學校。
      讓那些自己會走完整座花園的人自己走。


      刪除
    4. AI 時代,大學實行高科技填鴨教育,其實很合那些叫人不要讀人文學科的人的胃口。想知道為甚麼可以自己去問這些人。

      ( btw programming 其實自學成才人佔行業比例很大 和繪畫一樣。programming 和繪畫(人體解剖那種) 有標準,自學和被指導分別不太大。 (繪畫比 programming 更需要指導)

      相反,人文學科是非常需要指導的,不能說自學也可以 。自學有很多人會變成網絡鬼谷子,喜歡談奇計談大棋局,cynical,變成江湖經驗主義者。

      簡單講:友善,warmth,人文關懷,體諒,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這些可以自學,但我們需要在別人身上觀察,才會覺得值得學。

      刪除
    5. _________甚麼時候都可以,不一定在學校學。

      「真可惜,我沒有在大學學programming 」
      有人會這樣說嗎?

      刪除
    6. 越有標準的東西是越能夠自學的,除非需要粒子對撞機那種。

      刪除
    7. 不好意思,要定義一下,否則會違反「讚賞要模糊,批評要精細」的原則。

      網絡鬼谷子:
      販賣仇恨政治的評論人。(編很多曲拆奇計去說明某陣營永遠勝利,以取得某類群體歡心)

      江湖經驗主義者:認為強權即公理,把自己鑲嵌在有嚴僅位階的組織裏面能感到安全感 (威權人格),販賣部落政治。

      刪除
    8. 定義一下,否則違反「讚賞要模糊,批評要精細」的原則。

      網絡鬼谷子:
      販賣仇恨政治的評論人。(編很多曲折奇計去說明某陣營永遠勝利,以取得某類群體歡心)

      江湖經驗主義者:
      認為強權即公理,威權人格,販賣部落政治。

      刪除
    9. btw 讚賞要模糊 原因:

      1. 讚得太仔細會很 creepy,好像高高在上。

      2. 讚賞不是告訴對方他做得好,而表達「你令我快樂。」 (所以 鼓勵 ≠ 讚賞)

      刪除
    10. 負責任說明一下,自學不能取代電腦相關學位。
      (統計上會有很多自學者但這些人只是用這些技能來輔助他們的工作。如我)
      詳見:
      https://www.reddit.com/r/learnprogramming/comments/16ax5mc/how_many_devs_do_you_work_with_are_actually_self/

      而自學人文學科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在自學人文學科,拜年時你會遇到很多。

      刪除
    11. 以上是談 「大學選哪一科?」(胡適演講),
      而不是 「讀大學有甚麼用?」

      寫作之難:
      思考論點占5%時間,95% 思考如何防止誤解。

      網絡梅菲定律:如果沒有誤解,__%人不能話。

      刪除
    12. > 思考論點占5%時間,95% 思考如何防止誤解。

      社會學寫作在這點上非常厲害。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誤會社會學。

      刪除
    13. 網絡梅菲定律 (murphy's Law on the internet):

      我們的發言裏面,有__%是依靠誤會別人來獲得的。

      (這個百份比當然是越少越好,這也是人文學科的訓練之一。譬如寫一封情信描述你有多愛她,就需要這種技術,精準表達你為何愛看她的照片 多於看 AV。)

      刪除
    14. warmth
      〈 理工學生需要懂藝術嗎〉
      https://mhperng.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html

      刪除
    15. (無論是甚麼類型的) 知識 (都) 是屬於每個人的,並沒有說哪個「科」就是「屬於」哪些人。

      世上有種人是這樣的:

      「你知道嗎?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情感!」這句話也能令一些男人討厭 他自己的另外半邊腦。

      羅馬奴隸只能被上帝拯救,鄰居不能⸺

      刪除
    16. 羅馬奴隸只能被上帝拯救,鄰居不能⸺

      人不是需要幾句道理,而是需要一座花園。當發現一些人缺少的是一座花園時,就只能祈求他發現,他所羨慕的⸺(其實) 是別人心中有一座花園。

      刪除
  5. 高科技填鴨式教育 就是

    放學做功課問 AI,填進去。
    由於容易,所以做多幾次。一篇論文拆成五段,做五次。

    原本一星期交,有AI請明天交。
    或交多少篇都可以,越多越好。

    學得快,有效率,很合符目標,能量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叫人不要讀文科的人應該很安慰(至少方法論上值得安慰)。

      刪除
    2. 唉,其實是影響力焦慮。

      ________使人有影響力。

      刪除
  6. 以上不是叫人讀人文學科,只是指出人很複雜,正如胡適說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總之,發揮潛能!
    如何發揮呢?如果A就B,如果C就D,如果E就F……總之,你認為合理的,我也認同! super!

    回覆刪除
  7. 另外,我抗拒 AI 的最主要因素是…… 用AI 是極端苦悶的工作。
    要我用 AI prompt 一幅畫出來交貨,我情願做惠康收銀。

    所以我不理解 AI「詠唱師」……「AI畫師」的熱情是來自甚麼,喜歡打字?

    回覆刪除
  8. 上面說修行圈子 太過有指導 (不好),下面說人文學科需要指導 (很好),
    判準在哪裏?

    這個我想了很久。

    判準就是,
    1. 期望 學生 subversive
    2. 教導者有人文關懷 (沒有人知道是甚麼 ) 或表達愛的能力、安慰的能力、給人溫暖的能力、接受人離開、自己有自己喜歡的事物,熱愛人類世界,熱愛隣居,給人溫暖,使人願意向他傾訴心事,會自省……etc

    世上有一種人是這樣的:
    他忍受不了這個房間裏有人不快樂。
    你的傷心是我的傷心。

    回覆刪除
  9. 有些修行圈子講神通,坐在上面的 alpha male 上面還有個「祖師爺」。你不可能反對「祖師爺」,這是鎖死的結構。有這個「祖師爺」不是代表 alpha male 說的正確,而是代表你沒資格質疑。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一聲到「祖師爺」之類的就是危險警號,要立刻離開。

      我們可以給「祖師爺說」一個哲學概念,叫「超級第一身人稱」:「不是我說,是祖師爺說。」

      「祖師爺在哪裏?在我心中。」(超級第一身人稱 supreme first-person)

      刪除
  10. 最後感謝王教授介紹這本書:《The Subversive Simone Weil: A Life in Five Ideas 》現在她是我的偶象。「觀看世界是有正確方法」只有活在黃昏的人才能看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宇宙沒有能力獎勵人類,只有人類能夠獎勵人類。

      刪除
    2. 太可愛

      In one of her earliest entries, made in 1933 or 1934 when she was teaching in Roanne, she declares: “At the age of 25, it is time to finish once and for all with childhood.” Around the same time, she makes a “list of temptations (to be read every morning).” Chief among the temptations identified by the twenty-four-year-old Weil—who, we must not forget, was then dividing her time between teaching her lycée students and commuting on weekends to Saint-Étienne to teach workers and join union activities, all the while writing for various syndicalist and anarchist papers—was that of idleness. While this might strike the reader as perverse—aptly, the “temptation of perversity” is last on Weil’s list—it nevertheless reflects her preoccupation with attending to the world. “Never surrender to the flow of time,” she exhorts herself, and “allow yourself only those feelings which are actually called upon for effective use or else are required by thought for the sake of inspiration.”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