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讀諸葛亮《誡子書》有感

 


近讀諸葛亮《誡子書》,頗有感觸。這是諸葛亮臨終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全文只有短短八十六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志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一位學問與識見兼備的父親,教訓兒子時可以字字珠璣,不必長篇大論,更何況那是臨終之言?諸葛亮這八十六字,看似淺白無奇,實則言簡意賅,乃人生體驗的精華,其筆力,實不亞於篇幅長得多的《出師表》。讀畢《誡子書》,我不禁想像,假如我有一個這樣的父親,人生必定少走很多冤枉路;另一方面,也不禁自問,到我臨終時,有本事留給兒子如此有內涵和指導作用的話嗎?

兒子從小到大都是跟媽媽親近得多,和我總有些距離,甚至是隔閡。該怪的是我,因為我過分嚴苛,令兒子感到壓力,不敢隨便向我吐露心事。幸而最近兩年他和我的溝通多了,也深入了。為何有這麼好的改變?一來是兒子已在讀碩士,並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不必我嚴苛督促;二來是我們可以談論的話題比從前多了不少,因為他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中文的閱讀能力已進步到可以看文學作品(例如魯迅和張愛玲),還在學文言文呢。

兒子已決定讀博士,我深深希望我們父子倆繼續有知性的溝通,甚至學術交流。我當然沒有諸葛亮的雄才偉略,但幾十年的學術研究,個人心得還是有一點的;如能向兒子傾囊相授,令他少走冤枉路,實人生一大快事幸事也!

31 則留言:

  1. 王教授對市面上以國學之名而推廣之弟子規有何評價?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中一些不過是老生常談,有部份則有太重的儒教倫理成份。

      刪除
  2. 美國有沒有著名的父親教子書信傳世供後人參考的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不到這樣的書信,尤其是結集成書的。

      刪除
    2. 以下是我有關諸葛亮的感想。
      諸葛亮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之一,而政治方面最崇敬的人。
      而他有對主君的一片赤誠,且為智慧和忠誠的化身,更令我喜歡他。

      三國志評之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則是其政治智慧的精華。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是其管治方法的表現。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人民對諸葛亮心服口服,也很難做到,但諸葛亮使人們對他敬而畏之。

      此外,他為官不貪在下文可見一斑。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另外,諸葛亮在中國大陸很多年前的三國演義中,出祈山伐魏時夢見逝去的趙雲,回想自己孤軍作戰。有種孤獨感。他和尼釆都是文人和同有孤獨感,但尼釆在孤獨的同時面對病魔仍能肯定自己和提升自己和創造,尼采和孔明都是文人但卻有承重擔和抗孤獨的男子氣慨,二人都值得佩服。

      最後以我愛的詩作結。
      先取荊州後取川,
      大展經綸補天手;
      縱橫舌上鼓風雷,
      談笑胸中換星斗。


      刪除
  3. 如不嫌棄,上文最後的詩贈予王教授公子作文言文學習。

    回覆刪除
  4. 「諸葛亮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之一,而政治方面最崇敬的人。
    而他有對主君的一片赤誠,且為智慧和忠誠的化身,更令我喜歡他。」

    歷史上皇帝社會人們的認知觀念是「君即國,國即君」,國並不屬於庶民 而是屬於君個人的私有財產。故君死則國亡,愛國必愛君,若不愛君則等同不愛國。這是好多中國人心目中的觀念。

    這個皇帝社會的觀念確實深深紮根於不少中國人心中。比如說「國慶七十幾週年」好多中國人認為並無不妥 儘管中國這個國的歷史其實有數千年之久;就連美國這樣歷史短的國家其國慶也有幾百週年,唯獨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國慶卻只有幾十年,荒唐嗎?甚至連政府發言人也經常會說「自古以來......是屬於中國領土」,試問一個只有七十幾週年國慶的國又何來有「自古以來」呢?

    那麼中國的「國」其實是什麼東西呢?與民主國家的國是屬於全體國民,全體國民有投票權選擇國家領導人做人民公僕管理國家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民主國家其實即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之意,國民有權用選票去和平(不是用「槍桿子裡出政權」)來更換作為人民公僕的政府。這與另外一些也宣稱是人民政府的國家卻反而要國家主人的國民選出來的民選議員去宣誓效忠是人民公僕的政府?這種國家到底誰是主人,誰是僕人?要主人去效忠僕人,荒唐嗎?

    「而他有對主君的一片赤誠,......更令我喜歡他。」
    中國的主君幾乎無一不是「反賊」出身,殺或滅了前朝主君而成為當朝主君的。正所謂「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這種主君真的值得喜歡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的看法是從三國演義中來的。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南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上文中既有忠君愛國,亦有守正惡邪,兩者需兩立,但我自以為是守正惡邪是忠君的先決條件,才不致於愚忠。

      然而,我喜歡孔明的因素有他那管簫之亞匹,用法嚴明而人民心悦誠服,我認為這是很難達成的,這是我喜歡諸葛亮作為政治家一面的原因。

      刪除
    2. 上文的心悦誠服是筆誤,是無怨才對。

      刪除
  5. 先感謝樓上網友的精闢觀點,剌激了我反省自己為何喜歡諸葛亮。現將梳理如下。
    除了有極為卓越的政治才能,這種英雄素質之外,諸葛亮令人喜歡的原因是他代表了情義這種價值。例如,一如前述,他對劉備一片赤誠,出師表中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許有人認為談情義「老土」,不要「講呢D」,但我卻覺得有兄弟情,出茅蘆被欣賞和被肯定,有男人的浪漫。誠子書中亦有提到諸葛亮不願孩兒「悲守窮蘆」,我猜這也是未出山時孔明的心聲,可見能讓他一展抱負的人對諸葛亮多麽重要。
    另外,如果樓上網友認為關羽重義值得被喜歡,那麼諸葛亮也值得被喜歡。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另外,如果樓上網友認為關羽重義值得被喜歡,那麼諸葛亮也值得被喜歡。//

      若照此邏輯,戈培爾為希特拉出謀獻策,為希特拉動員了數以百萬計德國人為「國」而戰,被稱為「宣傳的天才」。對希特拉忠心耿耿的程度達到極點,不但自己為「精忠報國」而自盡,且更重義到在「戈培尔直至最后一刻始终陪伴在希特勒身边,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在毒杀自己的六个孩子后随即自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4%E7%91%9F%E5%A4%AB%C2%B7%E6%88%88%E5%9F%B9%E7%88%BE

      假設你是德國猶太人,你雙親以及你許多親人都死於希特拉的毒氣室,甚至連你自己也都幾乎難逃一劫。請問你是否也認為戈培爾也值得被喜歡呢?




      刪除
    2. 樓上網友之言猶如明鏡,謝謝你的意見。
      有關你的提問,如果我了解戈培爾和希特勒的關係的話,我猜我會又愛又恨吧。
      一方面羡慕他得知己,另一方面恨之入骨。
      但我認為戈培爾缺少的是推已及人的善心,未能同情猶太人,只要有此善心為本,再如我在樓上所言的守正惡邪,那麼重情義並無不可。
      但我不肯定諸葛亮有無此善心,所以回扣孔明值得喜歡否的論題,我没有答案。

      刪除
  6. 硬是要說的話。
    現在「某些政要」對某中國領導敬佩之至,對一些骨子裡是獨裁者的人,也許便會惺惺相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文內所言之「而他有對主君的一片赤誠,且為智慧和忠誠的化身,......」,若然主君實為一個只顧個人權威,不顧市民疾苦的獨裁者,越是 「赤誠 智慧 忠誠」無疑就更「助紂為虐」,更害慘幾百萬市民而導致出現離鄉別井逃難般的移民潮,這種「重義」相信不但絕非重「公義」,且更為是重破壞公義的「義」,實不知這種破壞公義之舉該稱為何「義」?


      刪除
  7. 我認為應先界定何謂義,而義有以下二義。

    ①義即宜也。或是非黑白。
    而在此意義下,是非黑白談的不是1+1=2這種真理,而是道德語言,有倫理學意味,告訴人們如何生活,而屬樓上網友所言的公義。

    然而,我所談及的義屬以下的第二種義。

    ②情義。

    諸葛亮鞠躬盡瘁,以報劉備知遇之恩,則屬此類。而有情義和戈培爾或希特勒所邪惡行徑没必然關係。

    又如三國演義中的「封金掛印」裡,曹操評關羽曰:
    「財賂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此等人吾深敬之。」與惡行毫不相干。


    可是,如我在樓上所言,守正惡邪同樣重要,那麼,義之第一義便為必需。

    回覆刪除
  8. 上文的「硬是要說的話」,指的是我所舉獨裁者惺惺相惜的反例和樓上網友的精闢意見相比,我的意見微不足道。
    如有冒犯,我在此道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絕無冒犯。純粹是想法之互動,個人亦得益於取長補短。比如公義與情義,個人覺得若因重私人情義而嚴重破壞社會公義或因公義而影響私人情義,作為旁觀者在道德或良心上應該作何種選擇而已。

      刪除
    2. 續上,就算此人是「財賂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此等人吾深敬之。」,若假設戈培爾是屬此類人的話(至少「生死不能阻其行」否則他不會殺妻兒兼自殺來「精忠報國(納粹德國)」;又比如不少堅信某種宗教的所謂「恐怖分子」,他們抱著炸彈殺死數十甚至過百無辜民眾,他們是為錢嗎?為升官嗎?他們顯然是「生死不能阻其行」,那我們是否對他們也應該「此等人吾深敬之」呢?
      某些社團雖然統治著一個國家,他們就是利用了這種所謂「信仰」宣傳來矇騙民眾做一個「高尚」的人,其實就是叫民眾去為主君而死,越多人墮入這個「財賂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之義的圈套,獨裁者的權力就越穩固。北韓或另外一些類似制度的國家有沒有這樣的情形?
      這種可能是儒家的義或許正是漢武帝要「廢黜百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刪除
    3. 其實我不太清楚為何中國以儒家文化主導後,甚少聽到孟子的正當推翻殘賊之人的說法。如我喜歡的軍事家明成祖,篡奪帝位,以下犯上,是為不忠;對義人方孝孺施酷刑,是為不仁;誅其十族,不分是非害及無辜,是為不義。按孟子所言理應被誅。

      另外,如果我們有西方的天賦的革命權,也可以防止權力的誤用。

      還有,其實忠臣之為忠是盡己本份,如著名的魏徵就犯顏正諫,忠誠正接推出助紂為虐屬滑坡或不充份的謬誤。但是世上有多少個魏徵呢?虛懷納諫如唐太宗者又有多少?

      刪除
    4. 「忠誠正接推出助紂為虐屬滑坡或不充份的謬誤。」
      其實忠誠可推出什麼皆取決於忠誠的對象是什麼。比如忠誠於希特拉,可以說是無異於助紂為虐;但如果忠誠於一個做對大眾有好多好處處的領袖,則不是助紂為虐。
      所以個人認為,忠誠本身對於大眾來說未必一定是好的事,皆決於你忠誠的對象是誰而定。比如前特首林鄭,她是一個忠誠的人(假設),但她越忠誠於x x x 是不是就對香港人就越有好處,還是反叛,反而對香港人好處多於壞處?
      由此可見,單單鼓吹「忠誠」或「財賂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此等人吾深敬之。」的話,那可能會成為鼓勵一個人成為恐怖分子,因為其實恐怖分子也可能完全符合這樣的條件。


      刪除
    5. 「另外,如果我們有西方的天賦的革命權,也可以防止權力的誤用。」
      西方的革命權個人覺得並不是天賦而是西方在羅馬帝國解體後沒有出現像中國一統天下的社會結構,權力的分散有利於形成多政黨政治,容易形成權力由民選產生而非一統天下大權獨攬,權力由一人控制,可以一手遮天為所欲為。他喜歡把十幾億人當成紅馬黃馬又得,一夜之間突然說「你是健康的責任人」把政府的責任推得一干二淨又得,這無異於是說你死你事,關政府X事。
      最慘的是不少受儒家之中「忠孝仁義」思想毒素深的人卻仍然認賊作父,忠誠於主君/昏君,把突然開放讓新冠病毒害死無數父老的昏君仍然能夠大權在握,這在權力分散(三權分立)的西方社會這樣的政府還能夠存在嗎?


      刪除
  9. 王守仁日:「仁,人心也;良知之誠愛惻怛處,便是仁,無誠愛惻怛之心,亦無良知可致矣。」首先,仁是人心,亦是推己及人的「公心」,而且是出自「誠愛惻怛處」是人的真情流露,而良知或說「是非之心」則是以「公心」作支撑為核心的。簡言之,有良知者愛人,並以之為本作道德判斷,由於出自公心,所以會顧及公義。

    我必須承認儒家的忠孝仁義內含毒素,但知果運用適當亦一對治儒家毒素的良藥。例如,天安門事件時一軍官就拒絕執行命令對付示威者,展現了真正的義和智。可見是非之心是可以令欲支配人思想的邪惡之人的剋星,而這種思考能力正是包含是非之心的「仁心」所有。

    另外,有時道家思想中有云「棄仁絕義,民復孝慈」,表面上和「仁心」有衝突,但其實十分近似,這種儒道兩家重疊之心,且稱之為「本心」。道家棄仁絕義,棄絕虛偽和形式主義,還原人們的孝慈以及真性情,行為合宜,反而令人有儒家中的仁,即合禮的真情流露。我認為以「孝慈」表達仁,能規避儒家中「部分」的毒害。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少資料顯示「仁」這個字其實在孔子之前已有,其原意據說只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要如何為之最佳(即閣下所指的愛心 誠實 禮貌等等)。

      而孔子卻把「仁」字賦予了更多的意思,被指是幾乎把儒家倫理「濃縮」到「仁,恕」二字裡成為所謂儒家的「核心思想」。

      由此可見,「仁」幾乎可以有無限多個詮釋。可以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皇上喜好異(中國傳統古代以皇上聖旨為準,現代以中共中央文件或橡皮圖章的人大釋法為準)。

      「仁」在孔子添加了「忠」的詮釋之後,變為了人與人之間不單是要誠實,而是要忠於(無條件服從)對方。

      試想普通人之間的人與人關係有需要一方要絕對服從另一方的嗎?在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根本就不可能會存在一方必須服從另一方的關係。於是孔子需要把人分成等級,低級服從高級,萬民服從皇上/中央。這就是儒家的根本毒害之處!

      在權力可以一手遮天的制度下,儒家成為了你要無條件服從「我或我們(總之就是你要服從)」的無形思想枷鎖。忠就是服從,服從就是不需分誰對誰錯,你只需忠(服從)就為之「仁」!

      孔子用這種偷龍轉鳳的手法把「仁」字塞進其儒家私貨,變為麻痺大眾,讓萬民以服從上級專制獨裁之「仁」為榮,為「愛國(一個原本有數千年歷史的國,國慶卻只有73年,可想而知這個是誰家私有而非天下為公的“國”」。怪不得儒家的「不成功,便成仁」同樣也可以成為訓練恐怖分子的教條。



      刪除
  10. 我認為恐怖份子的「仁」和另一種「仁」不同。我所說的「仁者」,猶如「仁獸」麒麟。

    以下引文自維基百科的條目「麒麟」:

    「麒麟…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E9%BA%92%E9%BA%9F

    簡言之,「仁者」有強勁或稱武器,但不以強凌弱欺負弱小,而更重要的是「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不畜意害人。有如此善良之仁者,絕非害人害仁的恐怖份子。

    回覆刪除
  11. 「由此可見,「仁」幾乎可以有無限多個詮釋。可以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皇上喜好異。」

    我認同。但應弄清楚仁有哪種意思,免被獨裁者利用。不能因有不可取的恐怖份子之「仁」以偏概全,抹殺「麒麟的仁」。

    回覆刪除
  12. 閣下的結論「仁」可作為獨裁專制的工具我也認同。

    上述我討論的乃旁枝末節,但我實在不吐不快,敬請見諒。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之言也不無道理。「仁」以及孔子儒家相信是一種文化,而任何一種文化都好難說是全都好或全都不好。
      而好或不好其實皆取決於對社會裡哪個階層而言。
      比如有的文化規定女人要包頭蒙臉,男人則可以娶4個老婆,這種文化是好還是不好其實也是取決於對誰而言。
      而「仁」以及孔子儒家文化據說自兩千多年前漢武帝起,以及後來歷代皇帝均備受推崇。如果這種文化不是對皇帝獨裁統治制度好處多於壞處的話,會備受歷代皇帝推崇嗎?又比如人權民主自由相信也是一種文化,推崇「仁」以及孔子儒家文化的統治者,你認為他會推崇人權民主自由這種文化嗎?
      由此可見,不同文化對社會不同階層有不同的好處與壞處,是好是壞端取決於自己是屬於哪種階層而言。
      但,也不乏有些人自己其實只是蟻民一名,但卻總以為自己是屬於統治者階層,其大腦於是以為統治者有權就等於自己也有權,不知道會不會以為他有錢就等於自己也有錢?這種人相信是患了「被洗腦」症。

      刪除
    2. 「由此可見,不同文化對社會不同階層有不同的好處與壞處,是好是壞端取決於自己是屬於哪種階層而言。」

      我猜這是一種社會決定論,然而我對自己屬於哪個階層就有哪種決定存疑。

      例如,「王」這種文化可是很多人趨之若鶩,但釋迦牟尼則放棄這種好,追尋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目標,不惜苦行和頭上充滿雀糞。另外,他放棄「家庭」這種很多人認為是幸福的文化。可見這樣的社會決定論只有高的蓋然性但非整個階層有一致性的答案。

      刪除
  13. 回扣論題,諸葛亮對劉備的情義不見得是麒麟般的仁心,否則他不會北伐曹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