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4

學習哲學的五本工具書(II)

 

作者:張海澎


Julian Baggini & Peter S. Fosl, 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Oxford, 2010)

這本書共有7章,介紹了一些研究哲學的工具:邏輯論證的工具、評估和反駁的工具、概念區分的工具、哲學史上的工具、哲學批判的工具等。最後討論了這些工具的限制。

1章介紹邏輯學的基本概念,如前提、結論、演繹論證、歸納論證、有效性、謬誤、反駁、定義、確定性、可能性、重言句、矛盾句等。主要是解釋這些概念,也簡要地討論了其中一些概念所涉及的哲學問題,如歸納法的證立問題等。

2章論述了哲學思辨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介紹了最佳解釋的論證、假設演繹法、辯證法、類比論證和類比說明、思想實驗、還原法等。也討論了在哲學思考中經常會碰到的問題,例如:如何看待反例、如何看待哲學直觀、什麼是邏輯構成物、有關語言實施力和言語行為的問題、表象如何可能、哲學虛構物在哲學論辯中的作用等。作者在介紹這些方法時,會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明地闡述這些方法的運用。

3章講述評估的工具,主要論述如何在哲學論辨中駁倒對方。本章討論了常見的謬誤,包括肯定後件、否定前件、歧義和含混、範疇錯誤、循環論證、不一致、非黑即白、因果謬誤、起源謬誤、自然主義謬誤、竊取論點、自我推翻等。也討論了哲學反駁中常用的技巧,例如:指出對方論證或論點裡有概念上的不一致、舉出反例、使對方陷於二難、指出對方的論證會導致自食其果、指出對方的某些觀念是多餘的、指出對方的論證會導致無窮後退、運用「其餘情況都一樣」的策略等。也討論了哲學論辯中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同情理解原則、考慮其他解釋的可能性、指出某些錯誤理論之為錯誤的原因、小心假面具的謬誤、注意保存現象等。此外,還討論了有關二值邏輯和排中律、語言用法的標準、充足理由律、可驗證性等問題。

4章討論概念區分的工具,講述了許多哲學上需要作出區分的概念。有些區分具方法論意義,例如:先驗/後驗、分析/綜合、信念/知識、原因/理由、條件句/雙條件句、涉實/涉名、必然/偶然、充分/必要、意義/指稱、類型/標記等。有些區分涉及不同流派的觀點,例如:相對主義/絕對主義、身/心、主觀主義/客觀主義、實在論/唯名論、內在主義/外在主義、持續論/接續論、基質/性質束等。有些區分涉及哲學上的對偶概念,例如:本質/偶性、存在/虛無、語形/語義、一般/個別、厚概念/薄概念等。這些區分為學習哲學和閱讀哲學文章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識。

5章討論了哲學史上各流派以及某些著名哲學家所運用的工具,例如:格言式的表達風格、範疇思考法、蘇格拉底式的詰難法、黑格爾式的辯證法、休謨的二分法、間接表達法(如詩意或隱喻的表達方式)、萊布尼茲的同一性原理、奧康的剃刀、現象學的還原法、能指與所指的區分、康德式的超驗論證等。作者舉了一些哲學上的例子說明這些工具的運用,討論了這些工具的優缺點,提醒讀者運用這些工具時應注意的事項,並討論了這些工具背後所隱含的哲學問題以及有關的爭議。

6章討論一些激進的批判工具,例如:馬克思式的階級批判、德里達式的解構主義、經驗主義式的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女性主義式的性別批判福柯式的權力批判、海德格式的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拉康式的批判、對自然主義的批判、尼采式的對基督教文化的批判、實效論者的批判、薩特式的對「不誠實」的批判等。與其餘各章不同本章所論述的與其說是工具或方法,不如說是思維進路,而且此等思維進路很容易被誤用、濫用。因此,作者在論述完每一種批判後,都會增加一段提點語,提示讀者在運用這些批判的「方法」時,要注意哪些事項、應先釐清哪些問題等,避免牽強附會或生搬硬套。

7章講述了一些只能有限度地或須審慎地運用的工具,例如:什麼樣的信念可作為基本的信念、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解釋學的循環、能否通過藝術表達哲學思想、神秘經驗與神啟、悖論、多種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最初始的概念、自明的真理、懷疑主義、不可決定性和不可通約性等問題,以及相應的哲學方法。這些方法有一定的適用範圍,須審慎運用;以懷疑主義為例,我們不能在所有情況下對所有東西產生懷疑,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能有意義地懷疑。作者討論了在什麼情況下能運用這些工具,在什麼情況下不能。

這本書講述了哲學家在思考時所運用的各種思考工具,內容豐富、敍述清晰。即使你不想當哲學家、不需要寫哲學論文因而不需要用到這些哲學工具,閱讀這本書至少可以幫助你了解哲學家們思考問題的思路,這也饒有趣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