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烹調,卻沒有正式學習過廚藝,少年時代跟父親學了點基本技巧,記得母親也提點過一二,餘者都是自己探索研究所得。探索研究始於十多年前,那時我接手做「一家之煮」,不久便感到烹調大有學問,變化多端,又容許創新,能同時滿足我的好奇心與創作慾;終於,下廚成了大樂。
我不喜歡照著別人的食譜依樣畫葫蘆,那太沒趣了;參考一下倒無妨,而就算是依照別人的食譜,我也會帶著研究精神去看、去思考,如果認為有不合理或多餘之處,便或增或刪,結果都是變成了自己的「版本」。
有時探究的動機在於有疑問,然後試圖解答。有些疑問可以在網上找到答案,但無論找到一個還是多個答案,都是要以實踐來驗證,這也屬於探究。偶爾有些較刁鑽的疑問找不到答案,只好多動點腦筋,做些假設,嘗試解答疑問;這基本上是 trial and error 的方法,要是第一次便成功,是會喜出望外的。早兩天做的一道冬菇炒大蝦便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我的疑問是:怎麼沒見過人做冬菇炒蝦的菜式?用新鮮冬菇炒蝦的做法我見過,但那沒甚麼疑問可言 — 新鮮冬菇切片之後便可以立即用來炒蝦。我的疑問裏的冬菇是乾的那種,要浸發,通常用來炆或煲湯。我知道冬菇與海味的味道是配合的,例如干貝炆冬菇便容易做並且味道好。那麼,冬菇跟海鮮配合嗎?問題在於:冬菇浸發後也要炆煮才好吃,而海鮮是不宜炆煮的,因為會煮老,口感不好。可以先把冬菇炆好,接著用來炒蝦嗎?這樣做,冬菇和蝦的味道不能交融,我會稱之為「烹調的苟合」。最理想的效果是:冬菇炆軟,蝦肉炒得爽嫩,而汁則兼有冬菇味和蝦味。前兩者不難做到,因此關鍵在那個汁。
我設想出來的解決辦法是這樣的,第一次便成功。我選用了殼比較厚的大蝦(英文叫 "tiger prawns",一磅大約十二隻),這種蝦的味道和口感都像龍蝦,但要煮得剛熟才好吃。大蝦剝殼後,我將蝦殼下鑊煎至微焦;煎過的蝦殼生出濃烈的蝦香,我用這樣處理過的蝦殼放到鍋裏跟浸發好的冬菇一起炆。由於殼裏還帶有微量的蝦肉,加上煎過後逼出來的蝦香,這樣跟冬菇一起炆四十五分鐘,鍋裏的汁便兼有冬菇味和蝦味了(調味只需鹽和少許糖,其他一概不必,更千萬不要下蠔油)。
冬菇炆好後,取出鍋裏的蝦殼,下生粉水把汁弄稠。大蝦早已醃好(用少許生抽、胡椒粉、食油和生粉來醃),這時放到鑊裏用猛火煎至八成熟;然後把整鍋冬菇連汁倒進鑊裏兜炒,於是那個汁連鑊裏的蝦味也吸收了。將大蝦炒至剛熟即上碟,灑上蔥花或芫茜便可享用。
這個做法,大廚師可能會笑我旁門左道;然而,這道菜我全家叫好,吃得開心;我也解答了自己的疑問,所以有雙重的滿足感,管他是否旁門左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