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

冥想,所為何事?


最近在書店見到一本談冥想 (meditation) 的新書,本來我對冥想的興趣不大,但見到這本書的題目,好奇下便翻看了一下,那是《紐約時報》商業記者 David Gelles 著的 Mindful Work: How Meditation Is Changing Business from the Inside Out (Mariner Books, 2016) 。我早已知道冥想近年在歐美不少地方逐漸流行,事實上,我的哲學系同事就有一位每天都練習冥想;我也從網上媒體及報章得知有些商業機構鼓勵員工練習冥想,並聘請專人開班教授他們。然而,Gelles 這本書說的還是令我有點驚奇:原來鼓勵員工練習冥想的商業機構很多,包括一些極大的,例如 Google、Adobe Systems、Ford、Target、Goldman Sachs、Aetna,而且推動得相當落力,參與者眾。

在商言商,這些機構樂意向員工推廣冥想,當然是因為這樣做會增加盈利。根據保險公司 Aetna 的估計,他們在推行員工冥想訓練之後,公司每人每年在醫療保健節省約二千美元,在生產力方面則每人每年增加約三千美元;此消彼長,對一間員工人數以萬計的公司,那累積的金額是個大數目,就算是較小型的公司,這也不失為一個省錢的好方法。

這些商業機構當然不只是「憑信心」接受冥想的神效,他們相信的是科學;過去數十年有不少科學研究顯示冥想能增強集中力及記憶力、舒緩精神緊張、提高睡眠質素,而且效果顯著。練習冥想的員工集中力及記憶力都增強了,生產力隨之增強;他們睡得好、精神沒那麼緊張,病痛自然減少。員工冥想訓練的投資不大,回報卻高,最初只有很少公司嘗試,但「冥想能提高生產力」的消息傳開後,爭相效尤的公司很快增加,而且看來不只是一時的風尚 ¾ 只要繼續有回報,這些商業機構便會繼續投資於冥想。

然而,冥想源於宗教修行,而宗教不會鼓勵人追求物質生活的成功;事實上,佛教和道教這兩個有冥想修煉法的宗教,修煉的目的就是要擺脫名利和物慾的束縛。這些商業機構利用冥想訓練來提高員工的生產力,以增加公司的盈利,不是與冥想的原意相違嗎?Gelles 的看法是:我們生活於一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冥想對人的身心有好處,也是事實;如果冥想練習能令人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生活得健康愉快一點,終究是好事。

事情沒那麼簡單。即使冥想可以跟宗教分開,可以撇去所有神秘主義成份,冥想始終是修行的方法,不只是為了增進身心健康,目的是對人生、世事、和自我有更全面澄明的觀照,以達致心靈上的自由。明代大儒王陽明有靜坐冥想的習慣,也傳授學生靜坐之法;他這樣說:「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傳習錄》卷上) 假如冥想只是為了身心健康,那麼,就算冥想時「槁木死灰」,只要能增進身心健康,便不會是「無用」;可是,王陽明不這樣理解,由於「槁木死灰」無助修行,他才認為在「懸空靜守」之外,還要加上「省察克治」。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這只是對冥想有不同的理解,但冥想能增進身心健康,仍然是事實,因此,商業機構鼓勵員工練習冥想,絕不會是壞事。問題是,商業機構的工作模式和令人精神緊張的工作環境不會因員工練習冥想而改變;冥想訓練只是增大了員工承受工作量和精神壓力的能力,但員工的承受力增大了,結果很可能是工作量和精神壓力隨之增加 ¾ 這是資本主義的機制,不帶修行的冥想是難以對抗的。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6年11月號)

5 則留言:

  1. 據說利用冥想這個方法可以令大腦的思維區得到較好的休息和恢復從而可清除一些雜念和易於接受新的思維。
    可能類似瑜伽那樣,雖然在古代是修行方法,但現代還要去修行的人已漸少,也已基本上成為一種健身方法了。

    回覆刪除
  2. 商業機構推廣冥想目的(提升員工生產力)固然與既有的冥想目的(修行的一部分,以擺脫名利和物慾的束縛)相違。不過,追求經濟利益是否必然是一種束縛?

    記得早幾篇論自省的一篇文章,網友曾提及動機論如康德,也只是要求必然把他人當成目的之一即可,而不必然是唯一目的。

    同理,固公司目的與冥想原意相違,惟就個別員工而言,他絕對可以視冥想的主要目的為強身健體,而生產力提高只是輔帶影響;或者,就算提升生產力也是員工自身一個目的,他也可以抱此強身健體,甚至是教授提及的心靈上的自由作為更重要的目的。因為一切其實都是目的與手段的問題:假如李嘉誠或者任何富豪(講緊世界級個啲),對於提升生產力並唔係佢地既終極目標,而是透過金錢而幫助最大多數需要幫助的人,也是沒有教授提及的問題的。再以超級富豪的生活作息為例,不少新進富豪都有平衡的生活節奏,或者大家都知道李嘉誠的生活作息,假如佢地都係以賺錢為最高目的,相信難以維持,他們必定在其中找到樂趣,而作為內在動力(Motivation)。所以,聲稱的原意是一個絕對化簡單化的商業機構的statement,其中運作大可不必相違。

    而商業機構的運作固不會因員工多作冥想而有所改變,但商業機構的這個舉動,本身可以就是反映運作模式(壓力的工作環境)改變的一個舉措。

    回覆刪除
  3. 記得教授都多番提及自我功夫,曾以宋明儒為例,即最高的功夫修養是在動中能靜,而心靈自由的最高境界也是在窮奢極侈的世界保持心中清靜(吹大啲)

    回覆刪除
  4. //....不帶修行的冥想是難以對抗的。//
    要對抗工作量和精神壓力的增加相信需要的是工會和可令工會發揮到作用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冥想。
    冥想只是「靜坐息思慮」以方便修行或健身的一種方法。而如果真是修行到「省察克治」地步時,人權甚至更可能會被剝奪,情況甚至變得更壞,更無法對抗資本主義機制下無止境追求最大利潤和隨之而來的無止境工作量和精神壓力。
    所幸,工會和民主制度這個因資本主義機制下出現的產物應運而生,為勞工階層爭取到一定的工時和工資而不至於過長工時和過低待遇。發達國家因為資本主義機制出現得較早,工會和民主制度也出現得較早,其工人利用工會通過多年來的爭取,工時和工資都相對比遲發達的國家要好。相信全靠工會和可令工會發揮到作用的民主制度的功勞而基本上與冥想無甚關係?

    回覆刪除
    回覆
    1. 補充一下:
      發達國家在有勞工法例和有工會對抗下,在工時工資和工作量基本上不變差的情況之下,任何對僱員有改善身心作用的方法包括冥想,相信都會為僱員帶來一定的好處;而僱員因身心健康而減少請病假也會為公司帶來好處。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有改善身心作用的方法包括冥想都應該會有雙贏的效果而比較不會出現更差的效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