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2

自戀和自愛


心理學期刊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在 2015年先後刊登了兩篇研究個人性格與社交網絡行為之關係的論文,一篇只研究男性,另一篇則包括女性,兩篇論文都指出自戀的性格與張貼自拍照的行為 (例如張貼頻密和修改照片令自己好看一點) 相關;這個現象大概不會令人覺得出奇,有趣的倒是第二篇論文的發現:自戀與張貼自拍照的相關程度,男性比女性明顯 ;當然,這不表示男性比女性更加自戀,可能是自戀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這兩個研究都只是指出相關,而非確定因果關係:可以是自戀引致張貼自拍照的行為,可以是張貼自拍照的行為強化了自戀,也可以是兩者互為因果。無論如何,假如我們對這類研究有興趣,應該是因為我們認為自戀是性格缺陷,嚴重的甚至是一種精神病,想認識多一點,從而較容易判斷自己和親友是否有這個問題。

自戀為何是性格缺陷呢?自戀的人通常都有以下相關的特徵:嚴重高估和美化自己、虛榮心重、態度傲慢、愛炫耀賣弄自以為的優點、覺得自己成功是應份的、渴望得到很多人讚美甚至崇拜、和容易妒忌別人。說這些特徵都是不要得的,相信不會有很多人反對吧?

然而,有一個和「自戀」看來相似的概念,一些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卻認為指的不但不是性格缺陷,反而是成熟的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面,這個概念就是「自愛」。自愛和自戀,真的不同嗎?

先看耶穌說的「愛人如己」,這是他強調的兩大誡命之一,可是,這條誡命的前提是自愛 ---「愛人如己」,意思是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如果你連自己也不愛,如何能愛人如己?既然自戀是不要得的性格缺陷,耶穌的誡命斷不會以這缺憾為前提,可見隱含在這條誡命裏的「自愛」概念,一定不同於「自戀」。此外,中國人有「潔身自愛」這個說法,這「自愛」,也顯然沒有自戀的意思。那麼,自愛和自戀究竟有甚麼不同?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寫一篇長長的論文,但自愛和自戀的最大分別,也可以簡要地講清楚:自戀的人陶醉於自我 (塑造) 的美好形象,相信自己已經完全值得別人稱羨,因此會盡力保持自己的「優點」或誇張這些「優點」;自愛的人當然愛惜自己,不妄自菲薄,但仍不斷檢視自己的不足,絕不會認為已臻完美,只會力求改善自己。

《荀子子道》裏記載了一段孔子和三位弟子的對話,頗能說明自愛是一種修為。孔子分別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同樣的兩個問題:「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即「智者會怎樣做?仁者會怎樣做?」) 這裏我們只須看他們對仁者的看法:子路答「仁者使人愛己」,子貢答「仁者愛人」,顏淵答「仁者自愛」。孔子對三個答案都表示稱許,但有高下之別:子路是「可謂士矣」,子貢是「可謂士君子矣」,顏淵是「可謂明君子矣」;士君子顯然比士高明,明君子又勝過只是君子。為何有這高下之別?因為「使人愛己」若不從「愛人」出發,便可能流於權術;「愛人」若不以「愛己」為基礎,不努力改善自己,便可能實踐不得其法或逐漸失去動力。這愛己,不只是和自戀不同,甚至可以說是自戀的相反。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6年9月號)

9 則留言:

  1. 自戀其實可以幫助警察不少忙。見過有新聞報導說有兩個賊人把偷來的贓物擺在自己面前自拍,然後把照片放到網上,結果警察不費吹灰之力就人贓並獲。

    回覆刪除
  2. 耶穌其實並没有說愛人如己,他只是反問法學士經上怎説,叫他照著做。耶穌反而要門徒犠牲自己。在最後晚餐中幫門徒洗腳並帶出一條新誡命:愛近人如同祂愛他們一樣,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得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可福音》12: 28-31)

      刪除
    2. 王教授,是這段經文。但耶穌只是回答經師「在律法中」的問題。祂用申6:4 (6-4!)回答。
      我對神學不太瞭解,可能是和Kenosis有關。

      刪除
    3. 這不表示「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不是耶穌自己的看法。

      刪除
  3. 王教授,是這段經文。但可能是不同版本。我看的版本,是經師想「考」耶穌,所以他說是「在律法中」,那一條誡命最大?「愛人如己」是耶穌從申命記6:4抽出來。
    而且耶穌時常將舊約從新演譯的,因為祂才是「聖言」。
    Sorry, 我可能說多了,離了題。

    回覆刪除
  4. 「愛人」似以為他人著想關心別人先於自己之意;「自愛」則似有「先正己後正人」之意。
    如果「愛人」與「自愛」有「先人後己」之分的話,那「仁者愛人」可能比「仁者自愛」更「仁者」。
    原因是因為任何人無論他/她如何「自愛」都必定會有不足和缺點的,故「愛人」不應計較其它,應是無條件的;不應計較或考慮是否有「自愛」或「自愛」是否足夠。
    例如不久前看到一則新聞報導說某監獄一個獄警因心臟病發暈倒,監倉內有幾個囚犯不顧自身「自愛」是否足夠,也沒有考慮是否會被控破壞設施罪,他們打破監倉的門「愛人」為先,去救暈倒的獄警。
    這或可見「仁者愛人」比「仁者自愛」更「仁者」也。

    回覆刪除
    回覆
    1. 補充一下,
      從一些例子看「愛人」與「自愛」可能並無必然的關係。「自愛」較好者不一定在「愛人」方面也較好。
      例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小布殊,前者貴為堂堂國家元首卻竟與小小白宮實習生「亂搞男女關係」,可謂極之不自愛;
      而後者則並無傳出任何不良緋聞或私人醜聞,其自愛程度可以說是高於前者。
      克林頓雖然「自愛」較差,但在「愛人」方面卻「愛」大多數美國人利益和以符合大多數國人利益施政和令美國經濟繁榮;而小布殊雖然「自愛」較好,但「愛人」卻只「愛」極少數石油商不愛大多數國民利益施政而令大多數美國人和美國經濟受嚴重損害。
      這似乎很顯然克林頓雖「自愛」不及小布殊,但「愛人」卻遠勝於小布殊而被更多美國人視為「明君子」,連對希拉里現在競選美國總統也有些正面影響和幫助。
      反觀小布殊雖然「自愛」勝於克林頓,但「愛人」卻不如克林頓,其負面影響對現今總統選戰小布殊的弟弟傑布布殊也出線無望。
      這或也證明了「仁者愛人」比「仁者自愛」是更受社會和民眾歡迎的「明君子」。

      刪除
    2. 還可舉一些普通人的例子,例如有些人很自愛經常以清規戒律檢討和約束自己,嚴格按照其信仰和規條行事,也可謂「嚴以律己」和「潔身自愛」。但這些人卻可能未必都與其他不那麼「嚴以律己」,不按清規戒律規約自己的人那麼「愛人」甚至其中有的人或可能會成為「恐怖份子」而危害社會。可見「自愛」與「愛人」並不一定成正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