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8

為伊消得人憔悴


一時興致起,在網上搜尋王國維的書法作品,見到一幅他寫給内藤湖南的字,內容是闡釋《人間詞話》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值得談一談:

(圖片來源:http://shop.3zitie.cn/)

王國維指出第三境界「豈易得哉」,這一點相信沒有人會不同意;大事業或大學問有成,除了要能力高和十分用功,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豈止不容易?應該說「極難」才對!然而,王國維接著說的,卻可堪斟酌:他認為「今之學人,但有第二境界 [...] 即可名世成家」,他因而慨嘆今不如古。

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達此境界的學人是不是「即可名世成家」?如果「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過是形容十分努力、將時間和心思都用於鑽研學問,我可以肯定答案為「不是」,因為我認識至少兩三位符合這個形容的學人,但他們既沒成名,學問也未卓然成家,最多只能說是有小成。

其實,要形容十分努力、將時間和心思都用於鑽研學問,「衣帶漸寬終不悔」一句已足夠了。「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有另外的意思,而形容之妙,在於「伊」和「憔悴」這三字;以下我的說法未必是王國維的原意,卻可以解釋為何達致第二境界「即可名世成家」。

「伊」是比喻對學問有近似於戀愛的感情,「憔悴」則是比喻這種感情對學人的影響,而這影響是從外可見的 --- 「憔悴」可見,便容易讓人知道學人對「伊」的感情。相較之下,「衣帶漸寬終不悔」可以只是努力得廢寢忘餐的結果,未必涉及甚麼感情 (努力可以只是基於功利的考慮),而且漸寬的衣帶也不會有很多人留意。

王國維在討論三境界時,心目中的學人應該都是有能力和肯努力的,否則可以斷定他們不能達致第三境界。既是有能力和肯努力的學人,達致第二境界時,學問已有小成;以這小成的學問,如果不只是「衣帶漸寬終不悔」,並同時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形象便吸引人,便容易得到人仰慕 (即我們現在說的有「粉絲」),於是成名、甚至被視為自成一家了。說「即可名世成家」,也許有點誇張,卻非全無道理。

王國維所處的清末民初,已有不少主要以形象吸引人的學人,他那今不如古的慨嘆,不難理解。至於現在,可說形象比一切都重要,不必真的「為伊消得人憔悴」,只要能製造到這個形象 (或其他吸引人的學者形象) ,「即可名世成家」矣。我們這時代,浪得虛名的人實在太多了,豈今不古耶!

6 則留言:

  1. 強作解人:第二境界應該隱含勤於著述之意。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然有這個意思。

      刪除
    2. 如此即可把王國維的意思解釋為 光靠著述多便可名傳當世

      刪除
    3. 含「有」=「光靠」?

      刪除
  2. 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據說是源自於宋代詞人柳永的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之終句,向被視為是表達為戀情而不惜付出和犧牲之「消得人憔悴」。
    王國維可能是想借用該名句來表達為追求學問之堅毅執著和不惜付出大的犧牲之意。
    現今社會是「今不如昔」或是「今非昔比」或可是因不同社會而各有千秋;有的社會因權力結構模式而可貪腐成風,其程度可能是遠甚於古人耶。

    回覆刪除
  3. 如果說有「學無止境」的話,可能「第二境界」會是一個相當長甚或也是「無止境」的階段;而第三境界可能要到「蓋棺定論」方可「出現」。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