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也談感恩節


今年的感恩節在朋友家裏過,她知道阿樂不回家過節,我們倆老可能會感到冷清,便邀請我們到她家裏吃感恩節晚餐。阿樂在東岸也得到同學的邀請,到他在費城的家裏過節,並小住數天(獲邀的還有另一位同學)。由威廉斯敦到費城,他們要先乘公共汽車,再轉火車,得花大半天時間,不過,同行有說有笑,當然遠勝留在學院過節;雖然學院會供應感恩節晚餐給留校的學生,但欠了那點家庭氣氛,味道總有些不對。

美國人十分重視感恩節,全年最有家庭氣氛的一天,大概就是這個節日;有些兄弟姊妹住在不同州份的,都會在這一天家庭團聚。當年我們初到美國,幾個月後便是感恩節,得初相識的鄰居邀請,在他們家吃生平第一頓感恩節晚餐,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奇。首先是吃的時間,說是「晚餐」,但很早便吃,那次是下午三時開始(阿樂告訴我他朋友家的感恩節晚餐是下午一時開始的),雖是下午,仍叫「晚餐」 ('dinner')。通常會吃兩三小時,邊吃邊談笑;吃完火雞(也有另加火腿的)和各式配菜後,還有很多款的餡餅作為甜品。

這第一頓感恩節晚餐,我除了見識到吃的東西,還學習了一些美國人餐桌上的習慣,例如將大碟的食物一個一個人傳下去,每人在傳到時拿想吃的份量,放入自己的碟子裏(就算不是很多人一起吃,將食物放在餐檯上,沒有一碟會距離任何人太遠,他們還是會這樣一碟一碟的傳)。如果有五六碟食物,七八個人一起吃,單是傳一次便要幾分鐘。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人不像英國人那樣切一片、吃一片,而是先右手拿餐刀,左手拿叉(左撇子反之),先切三四片,然後放下餐刀,將叉轉到右手,吃完那三四片後,將叉轉到左手,右手再拿起餐刀,切三四片;如此這般,刀叉交錯,其實頗煩,不過入鄉隨俗,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

還有一次在朋友家吃的感恩節晚餐,是比較特別的。那年我們住在維珍尼亞州,我的教席只是一年的,不知道明年會身在何處、甚至會不會有工作,生活被前路茫茫之感籠罩著。同事中有一位和我較投緣,邀請我們全家吃感恩節晚餐,令我們的淒清之感略減。這位同事是位業餘魔術師,水準頗高,我對魔術的學習興趣是由他而來的;可惜我們離開維珍尼亞之後,他不久便去世了,只六十多歲,留下妻兒,令人思之黯然。

感恩節是談感恩的時候,但我不信神,沒有感恩的對象;然而,我自覺一生幸運,生活快樂,雖然沒有神可感恩,但用「上天待我不薄」來表達我的感受,也無不可,這也算是 feeling thankful 吧?

21 則留言:

  1. This time 匿名 didn't troll.
    Professor Wang, "Thank you."

    回覆刪除
    回覆
    1. Wow ~ what a masterful way to get the trolling started, well done AK, nice to have you around

      刪除
  2. 特別另加括號解釋

    阿樂在東岸也得到同學的邀請,到“他”在費城的家裏過節,並小住數天(獲邀的還有另一位同學)。

    回覆刪除
    回覆
    1. I can sense that 匿名 does get fun from trolling on professor Wang. Professor Wang and his posts make 匿名's day, day after day.

      刪除
    2. wang wants trolling by written something worthy i.e. contributory

      certainly he can skip the blacket (獲邀的還有另一位同學)and not let readers knowing about that two were being invited but not just Mason singly being the only guest being invited by an 他 but not an 她 !

      刪除
  3. 網上真多無聊人,王教授愛用括號補充資料,看慣他文章的人都會留意到,這句的補充是幫助說明後面的「同行有說有笑」,沒什麼特別。其實,假如他沒有加以補充,或邀請者是「她」,無聊者有另有話說了。「他」或「她」又如何?

    回覆刪除
  4. ah furthermore wang did not hint the 他 or 她 was chinese American or native American letting readers to guess

    回覆刪除
  5. What would Nietzsche say about 匿名’s absurdity?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難道你以為這裹只有一個「匿名」?

      你沒看 Horai 時代的「匿名」大混戰?

      --- 隱菁

      刪除
    2. "The worst readers are those who behave like plundering troops: they take away a few things they can use, dirty and confound the remainder, and revile the whole." (Human, All Too Human II.137)

      刪除
    3. I believe there is only one 匿名 in this blog who enjoys "being playful".

      It's true that 我沒看 Horai 時代的「匿名」大混戰。

      刪除
    4. 人是透過本身所具有的「意圖」來看待自己,因此對自己寬容;人藉由他人的「行為」判斷他人,因此容易對別人做出錯誤判斷。

      刪除
    5. to W.Wong
      舉一反三 和 斷章取義 一線之差。
      同立場的 斷章取義 可以叫作 舉一反三,不同立場的 舉一反三 可以叫作 斷章取義。
      至於 "the worst readers";君子自強不息,不用在乎 'the worst",他們多如恒河沙數。
      「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

      To AK
      「歡樂惡搞」是網絡文化之一。

      匿名是不是一個人不重要,匿名之可以匿名是因為名不重要,所以不是單數也不是眾數。要考量的話,不只傷腦筋,得到的結論沒有意思又不恒久。

      --- 隱菁

      刪除
    6. 「歡樂惡搞」,I certainly like that!! 怕的是自己覺得歡樂,而當事人或別人無法體會這樣的歡樂,畢竟喜歡歡樂惡搞的人不是壞心人,所以這樣的人也無意讓他人難過。

      王教授看起來不像是能夠體會惡作劇歡樂的人。

      刪除
    7. 「歡樂惡搞」是回應「 I believe there is only one 匿名 in this blog who enjoys "being playful".」 (@ AK11/29/2015 2:47 下午)

      當然,網絡文化不只有「歡樂惡搞」,惡言相向、刁難評擊、挑釁諷刺、等等。然而也有有道理的言論,能夠在噪音中聽出音樂嗎?

      看 匿名(及空殼帳號) 的言論不用太認真,在乎能不能得到啟發。這點,我相信王教授是知道(做到)的。

      (P.S. 你想一想你有沒有挑釁諷刺?)

      --- 隱菁

      刪除
    8. 挑釁,沒有;反諷,有一些。

      刪除
  6. "Thanksgiving Dinner" 翻譯成 「感恩節大餐」比「感恩節晚餐」好。
    「晚餐」不一定是 "Dinner",不同格式或時間的晚餐可以是 "Tea / High Tea" 或 "Supper"。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忘了加上簽名

      Sirius

      參看: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nner

      刪除
    2. 譯作「感恩節大餐」也可以,不過,很多美國人「dinner」和「supper」二字互用,都指晚餐,而且較少用「supper」一字。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