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2

好吃的和該吃的


飲食是文化的重要一環,大抵上文化越進步的地方,對飲食也越講究。有趣的是,所謂講究飲食,其實有兩方面,但這兩方面卻很容易有衝突:第一方面是講究飲食給人的滿足感,於是有「好吃」和「不好吃」的分別,甚至除了味道之外,還追求其他感官上的滿足,要求食物「色、香、味、形、器」俱全;第二方面是基於宗教、人生哲學、或健康和養生等的考慮,講究飲食的節制,於是有「該吃」和「不該吃」的分別。好吃的,不一定該吃;不該吃的,卻往往好吃。當「好吃」和「該吃」有矛盾時,有些人會感到那是人生的折磨!

中國人愛吃,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而中國飲食文化之豐富,例如菜式和烹調方法之多樣化和食材之包羅萬有,舉世聞名,因此有「珍饈百味」這個詞語;能跟中國媲美飲食文化之豐富的,恐怕只有法國。

儘管中國人有愛吃 --- 甚至可是貪吃 --- 的飲食文化傳統,而且宗教的影響亦不像西方的那麼深刻和強烈,可是,對於飲食的節制,卻是自古已有明文規定,例如《論語鄉黨》便記載了「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等等基於不同考慮的「不食」規限。到了宋明理學,理論上的規限就更大了,宋儒朱熹便說過:「飲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語類卷十三》)  朱子主張「存天理,去人欲」,那簡直是完全抹煞了「好吃」的追求,認為飲食只是為了維持生命,可說是美食的禁慾主義了。

我用了「美食」一詞,這反映了中國人認為上佳的飲食乃是美事;除了「美食」,中文還用「美味」來形容味道好的食物,也有「美酒佳餚」這個詞語,可見飲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可以上升到美感經驗的層次。事實上,當「好吃」和「該吃」有矛盾時,無論「不該吃」是基於健康的考慮還是理學的道德要求,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會秉承「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讓現實的「好吃」壓倒理論的「不該吃」--- 那些甚麼「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學規條,在現實上是起不了約束作用的。

這也許能解釋為甚麼中國人會吃狗肉:原因很簡單,因為狗肉美味。中國人認為「背脊朝天皆可吃」,即是凡不是人的動物皆可吃。不忍心殺生嗎?沒問題,只要不用自己落手殺便可;孟子也不過是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卻沒有認為不該吃肉,只是建議我們「遠庖廚」而已。依這個心態,甚至養狗的人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吃狗肉,只要吃的不是自己養的狗、也不用自己殺便成了。

雖然中國的飲食文化影響了亞洲很多其他地方,但說到愛吃的程度,中國人還是無人能及的。例如日本人對飲食便節制得多,曾經有一段長時間全國禁止食肉;韓國人也愛吃,甚至比中國人更愛吃狗肉,可是,在味道和營養之間,他們還是比較重視營養的。

那麼,中國人是否為了口腹之慾便完全不顧身體健康?那倒不是。中國人有「進補」這個概念,雖然也是本於「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但不是西方式的持續保持飲食的均衡和營養。「進補」是中醫的概念,講究陰陽五行、時令季節、和個人體質,在特定的時候吃一些特別的食物以「補身」,例如產後進補和冬天進補。這些補身的食物有時會加入中藥,所謂「藥膳」也。還有一點,大概不會令人感到驚奇:這些補身的食物,有不少是非常美味的!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5年10月號)

7 則留言:

  1. 食人都得,何況食其他動物

    回覆刪除
  2. 將美味這詞改為「權力」,王sir 這篇文章也適用?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國人特別有愛濫權?I am not sure.

      刪除
  3. 很有興趣想看英文譯本
    譯者怎處理中國人吃狗肉
    and
    furthermore 國泰 會在英文版 照登嗎?

    回覆刪除
  4. 其實講下扶乩仲好, 好快會係民間哲學界嘅話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