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部Kindle,已用了近二十個月,愛不釋手,也撰文說過它的種種好處。我相信電子書還不能取代印刷書,而且有些書的確要看印刷的大開本才有興味(例如一本彩色圖文並茂的《物種起源》)。然而,有些人談起電子書就滿臉不以為然,我認為那不過是偏見。
昨天看到一篇網誌文章,介紹陳雲的新作《中文起義》,其中一段引文論及電子書(我手上沒有陳雲這本書,只能假定作者引文沒錯):
「電子書是集裝書,負載量大,但知識不一定學得到,學到的質素也不比從前。人不只是用目力學習,而是全身投入。「捧讀」一本書,重量、質料、頁數、摺痕、氣味,都是學習。讀到中間的時候,左右手的重量平衡了,前半部的書紙有摺痕了,紙頁之間皺了,這些緩慢的體驗過程,用全副身體去經驗的過程都促進記憶和思考。電子書的肉身閱讀活動範圍少,只是目力和指力。書的頁數是讀數 (readings) 而不同時是厚度和重量。」(《中文起義》,p. 282)
這段文字真是不知所云,是先對電子書有偏見的人,才會寫出這「一舊雲」來。看官且容我仔細分析這段文字是如何的糊塗:
- 「電子書是集裝書,負載量大」:甚麼是「集裝書」?負載量大的是電子閱讀器,不是電子書;一個電子閱讀器可以載很多本電子書,但閱讀器本身不是一本電子書。
- 「但知識不一定學得到」:任何書都是這樣的呀!
- 「人不只是用目力學習」:當然啦,還要用腦!
- 「而是全身投入」:是否連腳也要用了?
- 「重量、質料、頁數、摺痕、氣味,都是學習」:那麼讀硬皮精裝本,會不會比讀平裝本多學(或少學)一點東西?
- 「讀到中間的時候,左右手的重量平衡了」:我們讀書不一定雙手捧著來讀(除非是很厚重的書,否則我一般只用左手托著書,姆指和尾指壓住左右書頁,右手主要是揭書);即使是雙手捧讀,由於書的左右兩邊相連,另外左右姆指都要壓著書頁,影響了雙手對托著的重量的感覺,根本不能分辨左右兩邊的重量是四六、五五、還是六四。
- 「前半部的書紙有摺痕了,紙頁之間皺了」:不少人像我一樣,很惜書,看過的書絕不會弄皺,更不會有摺痕;我們「學到的質素」,是否比不上摺書頁、弄皺書的人?
- 「這些緩慢的體驗過程,用全副身體去經驗的過程都促進記憶和思考」: 那些對書的重量、質料、頁數、摺痕、和氣味等的經驗,如何能促進記憶和思考?如無進一步說明或提供一些證據支持這說法,對不起,我只能認為這是胡謅。
- 「電子書的肉身閱讀活動範圍少,只是目力和指力」:要補救電子書這個「弊端」,我建議不妨將閱讀器繫在一個二十磅啞鈴上,捧著啞鈴來讀電子書,並同時紮個四平大馬。
- 「書的頁數是讀數 (readings) 而不同時是厚度和重量」:如此類推,讀竹簡便一定勝過讀印刷書了。
電子書和閱讀器是很好的發明,方便閱讀和收藏書本,這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
回覆刪除Barry,
回覆刪除對,但就是有人用也未用過就對它百般批評。
成段引文滿佈謬誤,不斷地偷換概念,粵語說:「九唔搭八!」
回覆刪除另,原來Professor Wong隻手都幾大…一隻左手可以托住本書…
你是有點校對式地抽秤陳雲了,我看這一段引文時完全明白陳雲乃在說電子閱讀器(當然他寫「電子書是集裝書」是錯了)。
回覆刪除//- 「重量、質料、頁數、摺痕、氣味,都是學習」:那麼讀硬皮精裝本,會不會比讀平裝本多學(或少學)一點東西?//
喂人家話「都是學習」,可沒說會「多學(或少學)」呀,你反駁啲乜嘢呢?
電子書沒了書香,倒是真的。
//讀到中間的時候,左右手的重量平衡了//
這句我深深體驗,並大大讚同(記住,我冇話咁就好啲)。印刷書一頁頁讀一頁頁翻,由左重右輕,到左輕右重,這一點恐怕電子書不能比擬,也不能說明印刷書或電子書孰好孰壞。
Anthony,
回覆刪除//原來Professor Wong隻手都幾大…一隻左手可以托住本書//
- 我的手不大,我老婆雙手比我的小很多,也是左手捧書來看的。
我近年的「書」真是越堆越多,頭痛。其實很多都是download(!),或者掃成PDF後(!!)打印出來再裝訂的。
回覆刪除看來一部閱讀器是刻不容緩的了……
不過,我也有點陳先生的心態。由於不是實物,讀電子書會降低閱讀效率(我從來沒有在屏幕上完整讀完一本小說外的書)。根據我以往的不良習慣,閱讀器買回來不久後很可能就會變成「磚頭」,被我擱置在一旁。
karol,
回覆刪除//喂人家話「都是學習」,可沒說會「多學(或少學)」呀,你反駁啲乜嘢呢?//
- 當然有嘢啦!既然「都是學習」,即是說會做成學習上的分別,那便有學多或學少的問題。其實他比較的也只是電子書和印刷書在物質屬性上的分別,而硬皮精裝本和平裝本在物質屬性上也不相同,為甚麼不會做成學習上的分別呢?
//印刷書一頁頁讀一頁頁翻,由左重右輕,到左輕右重//
- 你對手一定比我的敏感。
CYC,
回覆刪除//讀電子書會降低閱讀效率//
- 我跟你相反,讀電子書會提高閱讀效率,我有些朋友也這樣說。
//- 我跟你相反,讀電子書會提高閱讀效率,我有些朋友也這樣說。//
回覆刪除我跟Professor Wong也一樣,print出來讀的reading,我反而efficiency同effectiveness都會下降…
不過作為讀書人,也明白陳雲先生的想法,總覺得要實實在在拿著書本來看,心裡才踏實,這種心態我想很多人都有吧
回覆刪除另老師的分析,讓學生受教了,在這裡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論是否有關哲學
p.s. 雖然不是您教的學生,但也想稱呼您一聲老師,希望您不要介意 :)
Wong,
回覆刪除是嗎!可能用傳統屏幕和閱讀器很不一樣!!
(Kindle對我來說價格上比較現實。但你會唔會覺得在電子書上亂寫亂劃、查字典等會不方便?)
匿名,
回覆刪除//總覺得要實實在在拿著書本來看,心裡才踏實//
- 我也喜歡印刷書,尤其是硬皮精裝的,這與喜歡電子書並無矛盾。
//雖然不是您教的學生,但也想稱呼您一聲老師,希望您不要介意 //
- 其實我好為人師,當然不介意。
CYC,
回覆刪除//可能用傳統屏幕和閱讀器很不一樣!!//
- 分別很大,望來舒服很多。
//但你會唔會覺得在電子書上亂寫亂劃、查字典等會不方便?//
- 查字典很方便,bookmarking也方便,但寫筆記眉批就不成了。
紙本書籍跟電子書籍在我來看是互有優劣,
回覆刪除但我還是認為電子書的利多於弊, 甚至,
電子書將來可以做到紙本書做不到的互動關係.
甚至可能是電子導師.
我相當贊成老師的觀點,
保守派人士對電子書的批評不過是偏見.
他們少有真正去看過電子書,想過電子書的未來.
這對他們而言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阿王,
回覆刪除陳雲講的是 tradition, practise, way of life. 他的學習是從參與一種生活方式達致的. 你這般逐句抽秤, 是斷章取義了.
我忍不住在多月前買了 Kindle DX,將很多維根斯坦的一手及二手資料放進去 (大概80多本書,當然是翻版),包括Cavell, Hacker & Baker, Kripke 的名作。它的畫面有9.7寸,看學術書十分好。
回覆刪除我不在家裡看書,沒有它,便沒有可能在家外一次過參考那麼多本書。有時睏了也可看些小說,費茲傑羅, 村上春樹,金庸全集,三國... 等等(當然也是翻版)。也可以用易經占卦。才HKD3200就可以這檥讀書,抵到爛。
Laneser,
回覆刪除//他們少有真正去看過電子書,想過電子書的未來.//
- 我正是看不過眼這點。
willsin,
回覆刪除//陳雲講的是 tradition, practise, way of life. 他的學習是從參與一種生活方式達致的.//
- 如果他只是講這個,我不會批評他。讀電子書也是從參與一種生活方式達致的學習。
//你這般逐句抽秤, 是斷章取義了.//
- 陳雲這本書,大概跟《中文解毒》一樣,是報紙文章輯成的;我剛查過,果然找到這段出自的那篇文章,看了,不但不認為自己斷章取義,反而更令我覺得他對電子書的看法值得批評。
karol and willsin,
回覆刪除逐句分析,不等於抽秤;我每一點都合理,而且各點互有關連,不是支離破碎的「捉字虱」。
Yan,
回覆刪除很好呀!
Yan,
回覆刪除估計我都同你差唔多,就算買都係睇翻版書多。想問下,如果pdf沒有OCR,方唔方便讀?有好多書,都係原書兩頁弄成一頁Pdf,在kindle上點睇?
(哎,我係唔係唸得太多呢?
不過我身邊的朋友都用ipad,kindle都未見過實機~~)
兩者之爭已多年。我還是同意時下是可以兼有的。論述之作我寧可捧讀,小品雜議在電子設備上閱讀體驗也不差。
回覆刪除關於陳雲篇文章,兩月前本人恰巧於〈明報〉看過全文〈閃爍不定的書〉(可參考當時本人轉載:http://princessawful.blogspot.com/2010/07/no-ebook-for-reading.html)。其實原文中引文的前一句我個人還蠻贊同的:「電子書並非銘刻,而是投射,不穩定也不莊重,如洞穴外的天空,是瞬即消失的圖文檔案。」
我個人其實是十分支持科技進步的,僅對Kindle之類電子閱讀的排版及手感等頗不習慣。
PRINCE AWFUL,
回覆刪除//其實原文中引文的前一句我個人還蠻贊同的:「電子書並非銘刻,而是投射,不穩定也不莊重,如洞穴外的天空,是瞬即消失的圖文檔案。」
- 說電子書是投射還可以,但為甚麼認為因此電子書就不穩定也不莊重呢?莊重與否見仁見智,而穩定不穩定則有客觀標準可言;電子書事實上相當穩定,例如不會有些文字突然消失或忽大忽小(你可以放大縮小字體,但這是彈性,不是不穩定)。
「瞬即消失的圖文檔案」那句也有問題:你看不見的東西不表示已消失,電子閱讀器一次顯示一頁,但那些不正在被顯示的書頁仍然存在,因為你隨時可以把它們找出來。其實對著一本印刷書,我們也不可以同時看見所有書頁的內容。
//我個人其實是十分支持科技進步的,僅對Kindle之類電子閱讀的排版及手感等頗不習慣。//
- Kindle仍然頗primitive,相信三五年後的閱讀器會是另一番天地。
CYC,
回覆刪除你問對人了。(我以前是IT Professional)
/*
如果pdf沒有OCR,方唔方便讀?
*/
在Kindle DX 現在 version 的 OS 中的PDF 閱讀器只可以:
1. Bookmarking
2. Jumping to a specific page
3. Keyword document Searching
PDF 沒有 OCR 就沒有第3項的功能。
最新 Kindle 3 的 OS 容許 instant dictionary, hightlighting, 及 Note Making 的功能,但不知幾時 Kindle DX 有新 OS Update。
對我來說已經夠好讀,不能在 PDF 裡 jot notes 及 underline也沒關係,反正如果我在圖書館借出學術書也不會將書畫花
//有好多書,都係原書兩頁弄成一頁Pdf,在kindle上點睇?//
我會用 Acrobat 將書 cut 開左右頁,各存成一個file,再將二個files 合併。一本書3-5分鐘搞好,然後先放入 Kindle,Kripke 的 Naming and Necessity 就是這麼搞入 Kindle 的。你到時可以再問我,我可以一步一步說給你聽。
//(哎,我係唔係唸得太多呢?//
不是,我都諗左2個多月才買,亦曾下了 orders 之後取消。
// 不過我身邊的朋友都用ipad,kindle都未見過實機~~)//
對我來說 ipad 太光,看書很不舒服。我一看就是數小時,Kindle 的 e-paper 與真實紙分別不大,看得極舒服。
我是Kindle新手,才用了兩天。我覺得非常好用,再不用捧著厚厚的書本上街了!那些重量呀、質料呀等等,我真的不懂欣賞,只覺受夠了。
回覆刪除Meshi,
回覆刪除相信你用的是Kindle3,比我的Kindle2好。
Wong,
回覆刪除對,是Kindle3。對我來說,一個重要的改進就是能看中文檔,還有就是免費3G上網。
我同意//陳雲講的是 tradition, practise and way of life//,我也相信看電子書與印刷書的分別,就像選擇用麥『當奴』的發泡膠杯與用茶道的瓷杯喝水一樣,代表了不同的美學與生命情調。但一刀切的說祇有後者才能喝水或喝好水便流於武斷。至少,陳雲需要提出一些具體論證,我們才可以進一步討論。愛惡分明但有論點冇論據的感性觀察,祇會迫讀者歸邊,不利理性討論。
回覆刪除其實,ebook reader/iPad 與 embodiment 的關係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但似乎有關的哲學討論並不多見,有人 come across 過什麼有趣的討論或 reading 可以分享一下嗎?
自報家門,我沒有 Kindle 但最近入了 iPad, 也放了不少 PDF 書及雜誌進去,so far 我覺得用 ebook reader 與傳統印刷書是有分別的,正在學習摸索中。早前見宮崎駿在一個訪問中評論用 iPad 的人:『在電車裡撫摸著 iPad 的模樣有如自慰』,嬲得我!新/科技並不等如好/創意,但使唔使去得咁盡呀!
CW,
回覆刪除//其實,ebook reader/iPad 與 embodiment 的關係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但似乎有關的哲學討論並不多見,有人 come across 過什麼有趣的討論或 reading 可以分享一下嗎?//
- 這本書沒有直接討論這問題,但有關係:Hubert Dreyfus, On the Internet.
//這本書沒有直接討論這問題,但有關係:Hubert Dreyfus, On the Internet.//
回覆刪除這本書早前已看過了,但 Dreyfus 自己近年似乎頗為熱衷將 lecture 放在 ITuneU 任人下載,不知他是否仍堅持expertise 與 practical wisdom 祇有透過 『身教』 與 apprenticeship 才可以傳承?
CW,
回覆刪除此書在2008年出了修訂版,你看的是這個新版嗎?
Dreyfus的東西其實我不熟悉,在Berkeley時也沒修過他的課。
//此書在2008年出了修訂版,你看的是這個新版嗎?//
回覆刪除我看的也是舊版,新版好像加了一個 chapter 談 Sims 之類的 virtual community,其他觀點有沒有改變便不清楚了。
//Dreyfus的東西其實我不熟悉,在Berkeley時也沒修過他的課。 //
大概是氣味不投吧 :-) 我估計你對它搞的歐陸嘢沒有什麼興趣?
CW,
回覆刪除//大概是氣味不投吧 :-) 我估計你對它搞的歐陸嘢沒有什麼興趣?//
- 正是,不過近年已略有改觀。看來你也是讀哲學的,是嗎?
//正是,不過近年已略有改觀。看來你也是讀哲學的,是嗎?//
回覆刪除我是讀社會學的,不過因為曾對 social theory 和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有興趣也讀過一點哲學,但始終根基不好,祇能說是入門而未得。
早前你提過對 Foucault 有興趣,Dreyfus 與 Paul Rabinow 寫的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雖然舊了一點,但仍不失為介紹 Foucault 的經典入門,不過我估計你是喜歡從原典入手的了?
CW,
回覆刪除//早前你提過對 Foucault 有興趣,Dreyfus 與 Paul Rabinow 寫的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雖然舊了一點,但仍不失為介紹 Foucault 的經典入門,不過我估計你是喜歡從原典入手的了?//
- 不,我會先看導論,再讀原典。你提的那本書我也有,遲些會讀。
很多讀書人對印刷書情有獨鐘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心存偏見一味抗拒或批評電子書和閱讀器, 就顯得思想狹隘了。印刷書和電子書各有所長,犯不着獨尊一家。 兼收併蓄,豈不更好?
回覆刪除我自 2001年開始用電子書 – 從 eBooks (NetLibrary )到網上免費書,到 Kindle books, 照單全收,亦無損我對印刷書的喜愛。
另外,有些人沒留意,電子書可以發聲(英文),又可以調較字體大小,對視力有問題的人是一大發明。
我沒有 Kindle , 但我用 Kindle for Android 在 Smartphone 看書,其樂無窮!尤其在排隊輪候,等人時,間直不可多得!(屏幕並不太小, display 跟Kindle 有點不同,但仍然看得很舒服。我身在美國,不知在香港可否用Kindle for Android 在 Smartphone 看書。)
LP,
回覆刪除對,兼收併蓄,方是正道。
我今晚會再寫一篇相關的,如果各位還有意見,可否等我貼了那篇新的之後才留言?
Yan,
回覆刪除多謝哂!我大概知道情況,
(如果有唔明再問你)
我知的定會說給你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