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拿陳雲論電子書的一段文字來批評了一番,有讀者認為那是「有點校對式地抽秤陳雲」,也有說我是斷章取義,這些我都回應了,但言不盡意,今天想補充一下,並玩點文字遊戲。
我批評陳雲,是因為他那段文字沒有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接受電子書不及印刷書這個看法,他的所謂理由,全屬想當然和「吹水」,是用來rationalize他對電子書的偏見。「吹水」吹得有技巧,用上些動人的比喻,再加兩分霸氣和權威口吻,可能會令人覺得是震聾發聵的警世之音,尤其是他的「粉絲」或也同樣是對電子書有偏見的人,更易受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個人電腦開始流行時,逐漸多人放棄用紙筆手寫而改用文書處理器;假如當時有個像陳雲那樣好舊惡新的文化人,大力反對使用文書處理器,強調紙筆手寫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好處,他可能會寫出以下一篇文章(下文是我將陳雲的文章改寫,只是換了關鍵字眼和把整篇縮短了,文字大部份仍是陳雲的):
「用文書處理器寫作,用紙筆寫作,都是寫作,有何分別?人可以適應科技,用文書處理器寫作而無損失麼?近幾十年的科技進展,可以改變幾千年的習慣?
新出的文書處理器與紙筆的分別,是門外景與壁上書的分別,是天文與人文的分別。天文有四季圖景,但也有陰晴不定。人文是固定的銘刻,心有所想,表白於文,傳予同代或後世。白紙黑字,或白紙「刻」字,意味信守知識的諾言。
文書處理器並非銘刻,而是投射,不穩定也不莊重,如洞穴外的天空,是瞬即消失的圖文檔案。文書處理器功能多多,但不一定能增加寫作的速度,寫出來的質素也不比從前。人不只是用手指寫作,而是全身投入。用紙筆寫作,筆的重量、稿紙的質料、厚度、頁數、氣味,都是創作。寫到中間的時候,左右手的活力感覺明顯不平衡了,執筆的那隻手有點麻了,稿頁堆疊凌亂了,這些緩慢的過程, 都促進靈感和文思。文書處理器的肉身寫作活動範圍少,只是目力和指力。電子稿件的頁數是個序數(ordinal number)而不同時是厚度和重量。
文書處理器之出現,文化界也有人欣喜若狂,說可以減輕寫作引致的身體疲勞,修改文章輕而易舉,身子弱的文人 也可以「日寫萬言」。這些科技進步論,是抹不去的惡俗文化觀感的銘刻,洗不脫的愚昧。廉宜的代替品,德文的Ersatz,都是以數量交換品質。文書處理器不會推廣寫作,只會減損創作品質,製造沒有個性的作家。」
可以想像,這樣的一篇文章當時可能會有人擊節讚賞;現在看來,則「得啖笑」而已。陳雲那篇論電子書的文章,十年後重讀,恐怕也會令人有這樣的反應。陳雲推崇傅柯,應該知道傅柯著作裏的一個主題是文化、歷史、和社會的發展和特徵都沒有必然性,無所謂「非如此不可」,為何他卻偏偏堅持書非印刷不可?
你看見天上的一片雲,無論多喜歡,也沒有理由要求雲永遠保持那個形狀。風起,雲自然要變,甚至會散。這點雲的道理,陳雲不會不明白吧?
是的,書籍的精華並不是紙張,甚至上面的文字,
回覆刪除而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思想與知識.
白紙黑字不過是載具而已.
否認或貶抑其他的載具就凸顯了自身的問題.
佛祖光是拈花微笑也可以傳達許多訊息呢!
Laneser,
回覆刪除對,沒有理由相信作者的思想與知識,不能透過電子書傳達給讀者。
真的好孤陋寡聞,直到最近我都不知道陳雲乃何許人也。
回覆刪除不過,昨天之後看了你link的那篇博文。從引文裡來說,他的每一個觀點(還有簡體字、普通話與語文水平關係)都很難得到我的認同。
另外還讀了他的幾篇講國文文章,好像都是那種傳統「士大夫語氣」居多——開題宏大,杖「義」執言,但具體考證則欠奉。先帶了觀點/有色眼鏡再行文,這大概是很多文化研究者通病……
CYC,
回覆刪除陳雲在香港的名氣幾近陶傑和梁文道。
艾可(Eco Umberto):
回覆刪除「到目前為止,書還是最經濟,最靈活,最方便的資訊傳輸方式,而且花費非常低。電腦通訊跑在你前面,書卻會與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如果你落難荒島,沒法給電腦接上電源,那麼書仍然是最有價值的工具。就算你的電腦有太陽能電池,可你想躺在吊床上用它,也沒那麼容易。書仍然是落難時或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侶。書是那種一旦發明,便無需再作改進的工具,因為它已臻完善,就像錘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樣。」
http://blog.udn.com/jason080/941043
Yan,
回覆刪除對呀,所以我也喜歡印刷書。
無論一個論點表達得如何清晰,條理分明,總有人誤會或不明所以。正如明明是紅色,有色盲/色弱或戴了墨鏡,看出來的顏色就跟原色,或嚴格一點說是大部份視力正常的人透過肉眼所看到的顏色有分別。但只要是理性討論也是一件好事。
回覆刪除希望Prof. Wong以後會寫多一點語理分析和分析哲學的文章。:)
經濟老師教“當有取代性/ 互補性的產品要成功進出市場,不僅是「客觀」的品質展銷,游說就成事。最重要,是顧客願意開放,試一試。”「試用裝」和「代言人」越來越流行,多半就是針對顧客的「主觀潛意識」?
回覆刪除如果「代言人」在吹嗰陣時太離譜, 嗰客話知定會反感。
不過,陳先生應該只是人有常順。冇收出版業回佣 ?
//陳雲在香港的名氣幾近陶傑和梁文道。 //
回覆刪除梁文道還可以,陶傑與陳雲....我就不大欣賞,尤其陳雲,思想常有點以偏概全......
M,
回覆刪除//無論一個論點表達得如何清晰,條理分明,總有人誤會或不明所以。//
- 這樣則錯不在論者了。
//希望Prof. Wong以後會寫多一點語理分析和分析哲學的文章。//
- 有機會便會寫點。
catcat,
回覆刪除//陳先生應該只是人有常順。冇收出版業回佣 ?//
- 你的問題常常出人意表。
Siuloen LEUNG,
回覆刪除//梁文道還可以,陶傑與陳雲....我就不大欣賞,尤其陳雲,思想常有點以偏概全......//
- 我也是比較欣賞梁文道。
catcat,
回覆刪除//- 你的問題常常出人意表。
我都覺得有時 catcat 說的話令人驚訝,有些深不可測的感覺。
Yan,
回覆刪除簡直是深不見底。
我對那陳雲不太認識..不過單就那段文字來看,我覺得他只是屬於有感而發,主觀情感地說保留書寫的美好,並不是有心想帶出電子書的壞處,從而帶出要珍惜的訊息而已吧.^^"
回覆刪除就正如以前的米得來不易,但現在科技及運輸發達,我們都輕易及便宜就吃到不同地方的米,不會鬧米荒,但這就容易令人不珍惜白米,造成浪費吧^^"
我想他想表達的大概也只是這樣,深怕電子書太方便,令人不懂珍惜書本,甚至更深一層的文藝創作.
純純男子漢,
回覆刪除你的看法比我厚道多了,不過,我相信不少人會認為陳雲的意思並不只是你說的那個。
Yan&Wong,
回覆刪除簡直係天才嚟架!
講講下,我發覺似乎有需要澄清一下討論的對象。陳雲的文章以及我們的回應其實都是針對電子書閱讀器多過電子書本身,但我覺得後者可能更有討論價值。電子書作為文化思想載體的意義與影響,可能是更迫切需要反省的問題。
回覆刪除電子文本,hyperlink, 各種多媒體 enriched 或 enhanced ebook 的出現,對閱讀和思考帶來了什麼影響?ebook 真是一種中性的文化載體嗎?不知道你對以下這種意見有什麼看法?
http://www.wired.com/magazine/2010/05/ff_nicholas_carr/all/1
Medium is the message, 如果真是有問題,可能也不是出在電子閱讀器身上,陳雲的看法除了流於片面,更有捉錯用神之嫌。
CW,
回覆刪除電子閱讀器的設計暫時仍然是力求做到閱讀時的經驗接近閱讀印刷書。你介紹的那篇文章討論的是在網上瀏覽時的所謂"info-crunching",跟用電子閱讀器看書不同。
文章提到的研究,都不是電子vs非電子,而是直線式閱讀vs網上瀏覽式閱讀,例如:
"One group read it in a traditional linear-text format; they’d read a passage and click the word next to move ahead. A second group read a version in which they had to click on highlighted words in the text to move ahead."
"In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Media Psychology, researchers had more than 100 volunteers watch a presentation about the country of Mali, played through a Web browser. Some watched a text-only version. Others watched a version that incorporated video."
討論得好熱烈。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也難免有紙書情結。電子書更易獲得,更方便,優點多,但總覺得閱讀少了點樂趣。說是這麼說,我也想買電子閱讀器,二者可以得兼,為什麼不呢?
回覆刪除曉莊,
回覆刪除其實我起初也有一點點拒抗的,但用過之後確實覺得方便好用;這不是魚與熊掌,是茅台和伏特加!
//電子閱讀器的設計暫時仍然是力求做到閱讀時的經驗接近閱讀印刷書。你介紹的那篇文章討論的是在網上瀏覽時的所謂"info-crunching",跟用電子閱讀器看書不同。//
回覆刪除同意,但隨著 ebook reader 的普及,電子書走向進一步 interactive 與 multimedia 似乎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情。我看不到有什麼理由未來 ebook 的設計會一直朝著『力求做到閱讀時的經驗接近閱讀印刷書』的方向走。ebook (或廣義的 Internet)是否會 redefine concept of reading/thinking 是一個未有定案的問題。
我提出這個 point 其實是想指出,隨了糾纏於 ebook reader 是否莊重穩定、還是瞬即消失的投射這種爭論以外,還有更廣闊的討論空間。我還未有機會看 Nicholas Carr 那部新書,他文章中引用的那些研究也 far from conclusive,但起碼我們有一些論據去開展討論,而不是像陳雲的評論一樣流於感性觀察?... 我希望這些討論沒有越來越離題 :-)
CW,
回覆刪除電子閱讀器的功能一定會漸趨複雜,問題是那會不會消除了讀書和瀏覽資料這兩種行為的分別,令前者變得跟後者一樣。我可能比你樂觀一些。
Wong,
回覆刪除我不是悲觀,我祇是好奇這些發展可能帶來的衝擊或機會。再扯遠一點,如果閱讀不再完全是直線經驗,我們又是否需要一些新的 critical reasoning 工具?傳統 art of thinking 裡教授的 formal and informal logic 固然重要,又是否能滿足未來閱讀與思考的需要?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話題。
與王sir所處環境不同,中文世界裡ebook並不流行,中文世界裡的讀書群體構成和心態也和西方很不一樣。所以我不會從字面上理解陳雲的那些文字,但比較理解/同情他的某種心理背景(特別是從他對中文熱愛的角度來講)。
回覆刪除CW,
回覆刪除你提出的問題很有趣,值得好好想一想。
kihitori,
回覆刪除//與王sir所處環境不同,中文世界裡ebook並不流行,中文世界裡的讀書群體構成和心態也和西方很不一樣。所以我不會從字面上理解陳雲的那些文字,但比較理解/同情他的某種心理背景(特別是從他對中文熱愛的角度來講)。//
- 我還是看不出陳雲所說的和熱愛中文有何關係;我也熱愛中文,人雖在美國,心態仍是中式的,卻不會像他那樣批評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