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簡體字,因為簡化了的筆劃不能保持原來的書法之美,而且很多簡體字構造時只著重學習者能望字認音,取消了形義之間的關係,有些同音而不同形的都改成同一個字,單獨看便容易混淆。以下這首簡體字之歌,便生動地道出簡體字在形義方面的問題:
細雨「蒙蒙」没有水,「开」門「关」門不見門,
烏「云」密佈不下雨,「台」風颳來哪有風?
「听」字有口没有耳,「声」音何須耳朵聽?
「读讲说谈」不開口,相「爱」何必獻真心?
「丑」角容貌並不丑 ,「胡须头发」不長毛,
唱曲應在喝「曲」後,「冬冬」鼓聲冬日聞。
白「猫」黑「猪」皆屬狗, 老「板」原是木頭人,
更有高人好武藝, 一棒打去犬成「龙」,
戰「斗」英雄戰大斗,難怪豪「杰」不算人。
「面」粉不須麥子磨,窮人從此不挨餓,
「干」部看來都「干」瘪,「会」上人云我亦云。
勸君莫吃豬内臟, 内「脏」肯定都骯「脏」,
山谷裏面沒太陽, 稻「谷」在此難生長。
工「厂」設備都掏光,「 广」州也唱空城計,
四「舍」五入是甚麼? 四間房舍五人進 ,
别人盡做「别」扭事,買個蘿「卜」卜凶吉。
支持簡體字的人認為簡體字比正體字易認易寫得多,至少可以令學習者更快學會,有加速推廣教育之效。我一向不大相信簡體字和正體字在認寫方面的分別真的這麼大,可是,昨天和兒子的一席話,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兒子上學期開始修大學的初級中文課程,以往我們在家裏也有教他中文,用的是香港的小學教本,最初還嘗試要他寫,但進度實在太慢,他亦感氣餒,所以終於放棄,只教他認字讀音。在中文課程裏他不但要學講普通話,還要學寫中文字,但學的是簡體字(據我所知,美國大學的中文課程教的都是簡體字)。
昨天我隨便問他中文學得如何,他竟興高采烈地告訴我:「現在能寫的字比以前多得多了,很開心!幸好我現在學的是簡體字,否則怎會學得這麼快?」接著他舉了一個例子,說「為甚麼」這三個字很常用,但他覺得難寫之極,從前經常記不起怎樣寫,寫出來不是少了一點就是多了一劃,現在就不同了,「为什么」一學就會,也不容易忘記。
假如兒子將來只懂簡體字而不懂正體字,我仍會覺得是憾事,但總比他學正體字學不好而放棄、最終不懂中文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