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1

大是大非昭然若揭 小眉小眼視線難移


在美國這邊一早醒來,第一時間上網看香港的消息,擔心的是昨天 721遊行後可能有嚴重事件發生。果然有事發生,有示威者遊行後衝擊西環中聯辦,晚上警方與示威者在上環爆發衝突,發放多輪催淚彈,有報道說警方曾發射橡膠子彈驅散示威者。這些都可說是意料之內的事,因為在類似情況下已發生過多次;真正的「大件事」,發生地點不是金鐘、中環、西環或上環等地,而是當天沒有遊行活動的元朗西鐵站:數以百計手持棍捧等武器的白衣人衝入西鐵站,毆打站內市民,出手狠辣,甚至走入車廂內攻擊,據說是專挑穿黑衣的市民來打,因為那些很可能是參加過遊行後回家的市民。【補:看過很多視像記錄後,已可以肯定白衣兇徒不是只打穿黑衣的。】

這些白衣兇徒的暴行,非筆墨能形容,但在網上很容易找到不同人士拍到的視像記錄,《立場新聞》記者拍到的最為詳盡(這位記者也被打傷了);看過之後,除非你已被偏見閉塞腦袋,又或者你心腸本來就壞,否則一定會被激起一定程度的義憤。此大是大非,明顯不過,不容歪曲。

不容歪曲,卻偏偏有人企圖歪曲,或至少是企圖轉移視線。帶頭的,當然是香港政府。22日凌晨 35分,政府發出聲明,主要有兩部份。第一部份譴責衝擊中聯辦的「激進示威者 (radical protesters)」,形容他們「一連串的暴力行為 (a series of violent acts)」 是「令人髮指和暴力的 (outrageous, violent)」;第二部份是關於元朗襲擊事件,卻沒有譴責,只是報告事件,說「有人聚集在港鐵車站月台及車廂內, 襲擊乘客,導致衝突及有人受傷 (some people congregated at the platforms of the MTR station and train compartments, attacking commuters. It led to confrontations and injuries)」,何等「簡潔」(沒說有多少人聚集,沒說乘客如何被襲擊)而「客觀」(沒有「令人髮指」或「暴力」等價值判斷)的描述啊!假如沒有留意和跟進這兩件事,單看這聲明,對比這兩部份,便很可能得出一個結論,或至少是一個印象:第一件事明顯很嚴重,第二件事未必嚴重。

然而,相信被政府這個聲明誤導的人不會很多,大概就只有那些已被偏見閉塞腦袋或心腸本來就壞的人。重要的事要說三遍:這是非常清楚的大是大非,這是非常清楚的大是大非,這是非常清楚的大是大非。

政府以外,有一些人用另外的小眉小眼方式企圖轉移視線,又或者是用來自我蒙蔽。他們對元朗兇徒集體襲擊市民事件的反應不是譴責兇徒的暴行,而是第一時間拿梁家傑那句「暴力有時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出來搶白,暗示梁的言論鼓勵暴力。姑勿論梁家傑說的是對是錯,元朗襲擊市民事件與他完全沒有因果關係,那也是顯而易見的。此時此勢,歪理滔天,雖是明顯不過的事實,也有需要點明。

還有一種轉移視線的說法,也是小眉小眼,也是全無說服力。這樣說的人不多,但我不幸見到。這些人通常都是扮客觀理性,骨子裏即使不是藍絲,也至少有親建制的傾向。他們的說法是:你們這些人只看見元朗的暴徒,卻無視示威者也有暴力行為,例如昨天示威者佔據中環一帶馬路,有一輛客貨車被路障阻礙,司機下車與示威者理論,卻被示威者群毆受傷,客貨車被示威者砸爛擋風玻璃和車尾玻璃等。我相信支持反送中運動的人中絕少會認為這司機被打(和客貨車被破壞)肯定是應該的,而這件事與元朗襲擊市民事件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前者不是事先有計畫的行動,被打的只有一人,而且其中很可能有誤會。示威者到目前為止最「暴力」的行為,就是毀壞立法會,此外便是被警察打時還擊,而且暴力程度和警察的沒得比(警員斷指事件還未弄清楚,不評論)。人人都可以大聲譴責暴力,超級賤人何君堯也可以,但在大是大非之下,所謂暴力,不能一概而論。


20190710

黃沐恩《情動於中》序


沐恩邀請我寫序,我沒有立刻答應,因為我要先判斷他這本書寫得是好是壞,才可以決定。如果是壞書,卻仍然接受邀請寫序,要麼真心批評,直指其壞,這樣的序會得罪作者;要麼假意讚好,視作應酬,這樣的事我做不出來。寫序其實是一種推薦形式,因此,世間書序大多對作者有褒無貶,分別在於那讚賞之語有多真誠而已。我的原則是講真話,所以不會為壞書寫序。

我現在為這本書寫序了,運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知我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全書共九章,我看了兩章後已能判斷沐恩寫得好,於是回覆他,答應寫序,然後把餘下七章讀完。讀時,趣味盎然;讀後,獲益良多。這序,我是寫得相當起勁的。
(圖片來源:https://www.chineseupress.com)

人人都有情緒,而不同的情緒在各式各樣的情況對人的行為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一言以蔽之,情緒根本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份。要了解自己,了解人生,就不得不了解情緒。情緒是個重要的題目,可是,相對於其他重要題目,討論情緒的書不多,適合一般讀者看的更少;中文的,就更少之又少;中文而堪稱好書的,可能一本也沒有。這個現象應該如何解釋,當然不能在這個序深究,我只想指出,《情動於中》是一本少有(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探討情緒的中文好書。

雖然這本書以一般讀者為對象,卻不折不扣是專家之作。沐恩的學術訓練是哲學,博士論文寫的正是情緒哲學(philosophy of emotion);而我第一次留意到沐恩的學術著作,就是見到他在國際哲學期刊 Philosophical Studies 發表的一篇情緒哲學論文。擁有如此紮實的有關學術背景,沐恩寫這本書自然得心應手。

我說的「擁有如此紮實的有關學術背景」,不單指哲學,因為情緒的研究早已是跨學科的(interdisciplinary),即使寫的是哲學論文,也必須研讀其他有關學科的著述。沐恩在書中展示了他對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等有關學科的認識,介紹了不少理論和實驗,而且以有趣的手法寫出,絕無枯燥之弊。此外,書中用了大量文學、歷史、電影及音樂的例子,圖文並茂,除了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亦顯出作者的博學多聞。

此書雖然採取每章論述一種情緒的形式,看似各章獨立,其實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是「以哲學研究為骨幹,論證情緒既具有身體性的 一面、亦具有理性的一面,兩者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影響下, 不斷建立一層又一層的交互關係,從而形成看似矛盾的情緒的各種特質」(p.xvi)。讀者一章一章讀下去,自會感到對人類的情緒了解得越來越深,最後得到一幅大圖像。然而,作者在「結語」不忘提醒讀者,雖然這本書揭示了情緒的複雜性,但「情緒的複雜性卻遠遠超越本書所覆蓋的範圍」(p.345)。無論如何,我敢斷言,如果你對情緒素無研究,而想對情緒有多一點的認識,這本書絕不會令你失望。


2019年5月21日寫於加州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