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5

叔本華論嫉妒

近讀叔本華 “Human Nature” 一文(收入 Parerga and Paralipomena),雖然不盡同意他的觀點,但不得不承認他對人性 --- 尤其是人性的陰暗面 --- 有不少洞見;例如他在論到嫉妒時提出的其中幾點,便大大加深了我對嫉妒的了解。

叔本華認為如果你是因為某人的財富、地位、或權力而嫉妒他,那麼你的嫉妒會受到兩個因素約束,而不至「去盡」,至少在行為上會有所收斂。第一個因素是自利的動機:嫉妒對象的財富、地位、或權力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對自己有幫助,假如嫉妒過深而形諸於外,便可能被對方察覺而產生反感,於是斷了門路。第二個因素是希望:財富、地位、和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運氣,如果你相信自己也有機會得到嫉妒對象所擁有的,嫉妒便不會太強(一般而言,你越相信自己有機會,嫉妒便越弱)。

上述第二個因素帶出了另外一點:如果嫉妒對象擁有的,你根本沒有可能得到,例如天生貌美、聰明絕頂、或出身名門望族,你的嫉妒便很可能一發不可收拾,由嫉妒而生暗恨,因暗恨而企圖打擊、甚至做出嚴重損害對方的事。

說到打擊嫉妒對象,叔本華亦有洞見。他認為這種打擊大多是偷偷摸摸的陰損,而非明刀明槍的攻擊,那是因為打擊嫉妒對象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假如明刀明槍,容易令對方知道你是由於嫉妒而做出如此這般的事來打擊他,因而鄙視你,你在他面前便挺不起胸膛,還失去旁觀者的身份,那麼,即使對方真的「衰咗」,你得到的心理滿足亦會大打折扣。

嫉妒是人之常情,不過分、不傷人者亦無可厚非,叔本華甚至說有人嫉妒自己是值得自豪的事;然而,他也提醒我們,嫉妒往往和憎恨不可分割,有人嫉妒自己而不知,始終是危險的。

18 則留言:

  1. Something I have bookmarked a long time ago

    http://logicien.fr/extension-schopenhauer.html

    That is why I stay out of most debates in the form of blog comment boxes.

    -49er

    回覆刪除
    回覆
    1. Interesting. But see the preface of The Art of Controversy , written by Axel Wendelberger:

      "The essay on The Art of Controversy was never
      published as a whole in Schopenhauer’s lifetime
      (1788 – 1860). It was discovered in his papers
      and made public soon after his death.
      After publishing 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essay as a Megaphone eBook, recent political
      events in the U.S. inspired me to release an
      English version, too.

      As the translator, Thomas Bailey Saunders
      (1860 – 1928), pointed out in 1896, “The
      intelligent reader will discover that a good deal of
      its contents is of an ironical character.” Although
      it is a highly scientific study on dialectic and
      rhetoric, the irony of the text reveals the true
      genius of Arthur Schopenhauer. Reading the
      essay can be challenging at times. Hence, I find it
      astonishing how fresh and up-to-date this text is,
      and what it can tell us about modern-day
      politicians."

      刪除
    2. Quite interesting. Thanks for including the preface.

      -49er

      刪除
  2. 叔本華對嫉妒有洞見不知道與其本身是波蘭人有無關係。
    據說叔本華是生於波蘭的格但斯克(著名的波蘭團結工會的發祥地),叔本華應屬波蘭人。
    不知是巧合還是雷同,我曾聽過不止一個波蘭人對我說:波蘭人的嫉妒心是很重的,他們舉了不少例子去說明他們自身的「民族性」,例如他們告訴我,他們買了部新車,其他族裔的人都會替他們高興,祝賀或祝福他們,但他們自己的同胞則相反,一定會嫉妒他們,不但買新車如此,其它類似情況也是如此,據他們說那是他們民族的「習慣」。
    或者我聽的只是片面之詞,且對波蘭文化也不熟悉,但是叔本華也是波蘭人且也對嫉妒頗有見地,那是否屬偶然還是巧合則就不得而知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叔本華的出生地現今屬於波蘭,但當年屬於德國,而且叔本華的第一語言是德語,用得德文寫作,哲學承繼德國傳統,所以他是百分百的德國人。

      刪除
    2. 想起之前流傳網上的「他黑眼睛黃皮膚,所以他是中國人」。 ^^

      刪除
    3. 匿名10/16/2012 3:43 下午,
      我說:「中國人是黑眼睛黃皮膚,他也是黑眼睛黃皮膚,據說他在中國出生也屬中國人,那麼他的黑眼睛黃皮膚是否屬偶然還是巧合則就不得而知了」。

      你認為我的說法與「他黑眼睛黃皮膚,所以他是中國人」是一樣嗎?






      刪除
    4. 德國與波蘭的邊界,素來模糊,而今日波蘭西部,原為德國的東普魯士。一戰後格但斯克撥歸波蘭,純因要讓波蘭可得到海岸線,市內一直波德雜處。但市引起之爭議,乃二戰之導火線也。
      二戰初期德蘇密議,瓜分波蘭。戰後蘇聯賴皮,列強逐決定遷界,蘇續佔波蘭東部,並將德國東部領土劃歸波蘭作補償。德人被迫遷,移居東西德各處,途中餓死者眾。
      康德之故鄉,則劃入蘇聯,易名加里寧格勒。

      刪除
  3. 叔本華非常崇拜康徳、教授、康徳的論證及觀點在三百多年後的今天是否已過時?仍要讀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麼要看你指康德那一部分

      刪除
    2. 據教授文章,同性戀觀是,知識論不然。
      詳情等教授回應。
      ps:逗號係zb 唔識打都唔好打"遁"號啊
      會誤會嫁

      刪除
    3. 康德的知識論、形上學、和道德哲學到現在仍影響至鉅,可說當代哲學仍走不出他的五指山。

      刪除
    4. 我也一問=廿="
      維特根斯坦所謂既「解決所有哲學問題」
      係咩一回事?
      哲學問題係未真係解決左@@?
      既然仲有咁多哲學問題起到
      點解仲有咁多人對佢有興趣?
      佢都冇解決到問題!
      (咁唔算逼你教書啦掛0口0!)

      刪除
    5. 前期維特根斯坦認為自己已解決了所有哲學問題,但後來發現自己錯了,便再研究哲學。

      一個哲學家之所以重要,不一定在於他解決了某些哲學問題,也可以在於他提出一套嶄新的理論或方法,改變了哲學的方向。

      刪除
  4. Wong,
    Thank you for posting Yasuto Tanaka's playing The Swan. Great! --zpdrmn

    回覆刪除
  5. 耐得天磨方好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