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1 (1-2)
Duk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Utah
University of Utah
Group
2 (3-9)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Oklahoma, Nor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Oklahoma, Norman
九間大學只分成兩個排行組別,group 1 勝過 group 2, 但每組內的排名則不分先後。我想指出的是,UC Riverside 的哲學系只有 Eric Schwitzgebel 一人略懂中國哲學,他是比我早三、四年在 Berkeley 拿博士的,我算認識他,知道他不懂中文,更不用說看古文原典了,而且他在學系的網頁也只是說自己 "maintains a secondary interest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不敢認專家。然而,這個排行榜竟將 UC Riverside
跟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入同一組,你說可笑不可笑?
香港中文大學榜上無名,是因為這個排行榜只包括以英語講授中國哲學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榜上無名,是因為這個排行榜只包括以英語講授中國哲學的大學。//
回覆刪除果然得啖笑。看來不僅Eric Schwitzgebel,連負責排行的有關人士都應該不懂中文。
香港大學也只有一個教授負責中國哲學(若只算哲學系),以前有Chad Hansen,他退休後由徒弟Chris Fraser接手。
回覆刪除Wong Sir對Hansen應略有認識吧
這個list還没有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東京大學、首爾國立大學、台灣大學...
回覆刪除cyc
"Evaluators: P.J. Ivanhoe, Bryan van Norden, David Wong."
回覆刪除They definitely know Chinese... But I agree that this ranking is a joke.
--Ivy
少爺安,
回覆刪除//果然得啖笑。看來不僅Eric Schwitzgebel,連負責排行的有關人士都應該不懂中文。//
- 排名者至少有些是懂中文的(例如 David Wong),但懂到甚麼程度我則不清楚了。
Yuen,
回覆刪除//香港大學也只有一個教授負責中國哲學(若只算哲學系),以前有Chad Hansen,他退休後由徒弟Chris Fraser接手。
Wong Sir對Hansen應略有認識吧//
- 我認識 Chad Hansen,他還是我的 M.Phil.論文的其中一個評審。
cyc,
回覆刪除//這個list還没有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東京大學、首爾國立大學、台灣大學...//
- 這些大學都不是以英語講授中國哲學吧。
Ivy,
回覆刪除//I agree that this ranking is a joke.//
- Some people in the U.S. may take it seriously.
真想知在華語界分析哲學的大學排名又是一個什麼光景。
回覆刪除其實一直想問:
回覆刪除用英文學中國哲學(和用中文學歐美哲學),其實係唔係差左好遠?我指在掌握其原意上,會不會差了很遠?
Yan,
回覆刪除//真想知在華語界分析哲學的大學排名又是一個什麼光景。//
- 我對這卻無甚興趣。
//其實一直想問:
回覆刪除用英文學中國哲學(和用中文學歐美哲學),其實係唔係差左好遠?我指在掌握其原意上,會不會差了很遠?//
- 我只能講講個人經驗:我覺得用中文討論歐美哲學和用英文討論中國哲學,都有終隔一層的感覺。
中文一字多義,意思豐富,錯綜複雜,以致人們或會覺得,難以用外文來討論中國哲學,或說唐君毅牟宗三的著作無法妥善翻譯成英文。有些大陸學者甚至非常堅持絕對不能用任何西方哲學概念來解釋中國哲學。
回覆刪除但其實,英文法文德文都有自己的淵源,也可以說是意思豐富,錯綜複雜,好些文學味道無法完全翻譯成中文。為何中國人用中文來討論歐美哲學,又得?當然,是會有終隔一層的感覺,但起碼不是不可能,起碼不致產生嚴重歪曲。運用比較洋化的漢語句式,使用講求邏輯嚴謹的中文,這些表達手法在習慣了之後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熟能生巧而已。
哲學討論本身(除了少數例外情況之外)其實並不奠基於這些在翻譯中會失去的文學味道或者民族情懷。因此,實際上只要準確掌握了有關哲學語詞所指稱的事情,就沒有問題了。
若真是有困難,或許就在於,有時無法用單一個字來翻譯外語字詞,在此情況下,要麼分開譯成兩個字,要麼就索性不譯出來。
至於術語翻譯上的一致性,則取決於學界翻譯接收的過程,雖然有時不一定都能達成一致。這些都需要時間。佛經本身用屬於印歐語系的文字來寫,但經過六七百年之後,終於圓滿實現漢化;當中牽涉很漫長的誤解、格義。康德經過多次翻譯之後,在用語上算是穩定下來,雖然兩岸三地的用語差異還是難以調和。日本人把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翻譯了七次,才有比較好的三兩部翻譯;相比之下,中文就只有一個翻譯。
匿名朋友說的是"用英文學中國哲學(和用中文學歐美哲學)",Wong教授回答時說的則是"用中文討論歐美哲學和用英文討論中國哲學",愚見覺得,箇中其實還有少許分別。
回覆刪除有些外國人可能完全無學過中文,就如有些中國人可能完全沒學過英文(法文德文),就去討論對方的哲學,純粹靠譯本。1. 這就有一定的誤讀危險,既可以是 overinterpretation,將一個平平無奇的語詞錯當成關鍵術語,亦可以是 underinterpretation,將一個關鍵術語錯當成平平無奇的語詞,總是拿捏不準。 2. 譯本質素參差的話,那麼所產生的某些討論就可能只是源自一系列譯詞上的誤會。
當然,這些問題不是完全無法克服的。例如在發表新發現之前,可請一個熟悉有關語言的學人,或是母語使用者,檢查一下,即可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比如Kant的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Norman Kemp Smith的英譯是可以一一對讀的(不過我的德文也不是很好)。但中譯本,已經有四個(?)譯本了;日譯本,到明年快有第八個譯本了,且每個譯本都在前譯基礎上再從原文譯出(而不是中譯有從英譯譯的)。不過至今無論何者,都沒有一個版本可以和英譯相比的。已很難說是用語層面問題,而是東西方語言文法上差異實在太大。
回覆刪除c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