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4

也談民族性


日本人遇巨災而不亂,中國和香港卻有人搶購食鹽和奶粉,無災而先亂,有人認為這是不同民族性的表現,李怡昨天發表的〈中日民族性與社會基因的分野〉便是一例。文少不以為然,撰文反駁;他在文章裏說了很多東西,不過主要論點看來只有一個:談民族性只是以偏概全。(由於文少集中討論是否有所謂中國人的民族性,為行文方便計,以下主要用中國人做例子。)

假如這些談民族性的人只是因為見到某些中國人搶購食鹽和奶粉,便認為他們的行為出於自私和無知(或其他所謂的劣根性)從而推論出所有(或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自私和無知的,這便是以偏概全。可是,這些談民族性的人,未必都是這樣推論;他們可以是先有獨立的理由相信(大多數)中國人有某些特性,然後用這個看法去解釋某些中國人的行為。這樣的解釋即使是錯,也錯不在以偏概全。

李怡在文章裏提出的似乎正是這種解釋,例如他說「中國有兩千多年而且至今仍未走出來的專制傳統。專權政治的統治,就是對老百姓樣樣都管,人必須依附掌權者才會有出頭之日。而統治者的權力一旦放鬆一點,老百姓就像老鼠不見了貓似的,成為到處鑽空子的刁民」,如果這是對的,便可以用來解釋某些中國人到處鑽空子的行為。這不是以偏概全,亦不是說所有中國人都是這樣,絕無例外。

打個比方:假如幾個四川人上館子,全都點些麻辣的菜式,你用「四川人嗜辣」來解釋他們的行為,而你有獨立的理由相信四川人嗜辣(例如四川的氣候對四川人飲食口味的影響),這不是以偏概全,我們也不能只找出幾個不嗜辣的四川人來,便說這個解釋是錯的。

我不是說李怡的解釋就是對的,只是指出他不似是以偏概全。另一方面,談民族性即使不是以偏概全,也非全無問題。很多民族都有悠長的歷史,如果說這樣的一個民族的人有某些特性,即是說這個民族的人長久以來大多都有這些特性,然而,歷史悠長的民族在各方面都不斷有變遷,我們真的有理由相信他們有些特性歷久不變嗎?李怡亦只能講到兩千年,但中國卻遠不只兩千年的歷史。因此,與其談民族性,不如談某民族(或某國家)的人在某一個時期是否有某些特性(不過,怎樣分期又是一個問題)

談中國人的民族性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有五十多個民族;這些民族是否有各自的民族性?所謂中國人的民族性,是否就是這些民族共有的特性?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共有的特性真的存在嗎?因此,與其談中國人的民族性,不如談某些地方的中國人在某一個時期是否有某些特性

到頭來,文少仍然是對的:我們還是不談民族性為妙。

70 則留言:

  1. "不談"是代表不存在嗎?
    這問題太深,談不上?
    不是你的專長,談不上?
    不想花時間去談?
    還是這問題不值學者一談?

    回覆刪除
  2. 不執,

    //"不談"是代表不存在嗎?
    這問題太深,談不上?
    不是你的專長,談不上?
    不想花時間去談?
    還是這問題不值學者一談?//

    - 我文章裏不是已有答案了嗎?

    回覆刪除
  3. /* 因此,與其談民族性,不如談某民族(或某國家)的人在某一個時期是否有某些特性(不過,怎樣分期又是一個問題)。 */

    談廿一世紀上海居民的特性好些嗎?

    那探討上海方言的特性比探討語言的特性好些嗎?如否,它與中國民族性研究的分別何在?

    回覆刪除
  4. Yan,

    //談廿一世紀上海居民的特性好些嗎?//

    - 那要看你有甚麼發現了。

    回覆刪除
  5. W. Wong,

    對不起,剛才忽然有股無明衝動。
    "不談"可站得遠遠的,有助看清看透世事。
    謝謝。

    回覆刪除
  6. 研究人的行為,人的特性似乎是不同研究化學物質的特性。
    這其中最大的障礙似乎是不可重複進行科學實驗,難得到標準的結論。

    在研究民族性過程中,(李怡在文章裏提出)人會考慮地理環境,歷史和長期的社會生活。這種試圖提出推論說明為什麼某民族有某些特性,難免包括主觀的特質,解釋難說服每個人。

    如果,把研究探討的時間,空間值減少,組群多些。組群和組群的之間的特性比照多些,似乎是有助降低某些立論的盲點。可是,就以偏概全的問題,怎麼的分組方法也難免。

    回覆刪除
  7. 民族性不好說,因為它帶有宿命論的味道,就是生為中國人或成長於中國文化則必然是這樣,沒法改變。這樣的論點富爭議,易惹人反感,亦難以證明。
    我比較喜歡用另一個形式講,就是meme(我不知中文有沒有這字的翻譯)。例如在一個騙子滿街的地方,不騙的人生存不了,或者活得很苦。人為了搵食,於是都一齊當起騙子來。又例如中國貪官眾多,如果不同流合污去貪,埋不到堆之餘士途發展亦不會如意。於是就發展出大有大貪小有小貪,連小孩都希望長大要做貪官的現象。有利於在該社會生存meme,成了主流行為和思想。
    這和民族性有沒有關系?我不想說亦不好說,因為一扯到民族/種族,討論必會離題。另外你亦會問,為甚麼一開始這個地方會被騙子/貪官主導,從而迫使其他人一齊騙和貪?也許這是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回覆刪除
  8. William所說的“meme”是否有點像“環境決定論”

    回覆刪除
  9. 我⋯⋯系北京住過3年,上海2年,
    當中系幾個大城市做過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我地系隨機抽樣,大概12個人一組,一個城市做4-6個focus group,都有發一萬份問卷系當地調查的方式)
    會發現唔同大陸城市/地區的人對對某D同樣/同一事情或物件的睇法同反應有好大分別。
    差異大到難以想像。當中再細分階層(如收入,學歷,背景)系同一個地區都有好大差異。
    所以呢個題目好難研究。

    回覆刪除
  10. 英雄美人公主娘 講得啱,中國有28個省同自治區,56個民族,南方人,北方人,上海人,廣東人,飲食習慣跟方言都唔同,好難統一一個民族性出來,更何況中國本身就唔係一個民族國家,跟其他民族國家比較民族性係唔正確。

    回覆刪除
  11. 作為不嗜辣的四川人,我得澄清蜀人自古不嗜辣。

    相應看,中國人就自古如此自私愚昧小農DNA麼。
    中國本無民族之分,僅有文化之別。
    民族性不過文化共性。
    這與社會環境關係巨大。

    中華民國轄區人民會搶鹽麼?我不清楚。

    回覆刪除
  12. catcat,

    //可是,就以偏概全的問題,怎麼的分組方法也難免。//

    - 那麼說四川人嗜辣是不是以偏蓋全呢?

    回覆刪除
  13. William,

    //民族性不好說,因為它帶有宿命論的味道,就是生為中國人或成長於中國文化則必然是這樣,沒法改變。//

    - 很多說民族性的人都不是指必然(雖然「性」這個字有本質之意)。

    回覆刪除
  14. 不執,

    //William所說的“meme”是否有點像“環境決定論”//

    - 可看這個

    回覆刪除
  15. 英雄美人公主娘 & 仲尼,

    可是,你到世界各地的 Chinatowns 和 Japan towns,卻可看到兩者有明顯的分別(整潔程度、服務態度等),這又該怎樣解釋呢?

    回覆刪除
  16. PRINCE AWFUL,

    //作為不嗜辣的四川人,我得澄清蜀人自古不嗜辣。//

    - 如果只指現在(或近世)的四川人呢?

    //中國本無民族之分,僅有文化之別。
    民族性不過文化共性。
    這與社會環境關係巨大。//

    - 這只說明「民族性」一語用在中國人身上是不適當的。

    回覆刪除
  17. 氣候對人的飲食口味,有沒有影響,有多少影響?
    catcat有懷疑,這是不是獨立的理由。

    回覆刪除
  18. catcat,

    //氣候對人的飲食口味,有沒有影響,有多少影響?//

    - 不同的天氣會不會影響你特別想吃甚麼東西?

    回覆刪除
  19. 不同氣候環境所衍生不同的物種,是影響地方飲食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天氣亦可能會影響人的飲食喜好。
    但是,在全球化下,catcat懷疑氣候的影響 (對比其他更多的因素)已經減少。

    回覆刪除
  20. catcat,

    可能,要有人做研究才知。

    回覆刪除
  21. 有趣,義大利羅馬的“華人”聚居地方(未夠大同集中到可以成為唐人街,反而叫國際街,所有亞洲店鋪都系果到),85%以上系溫州人(我絕對系少少少數“民族”仲要唔系住果頭)。過少少系印度人地頭(羅馬最多的亞洲移民系印度)整潔程度同大陸人的店鋪同印度人開的差不多(唔好意思要拉埋印度落水),大陸人開的每間店服務態度都有唔同⋯⋯有D系好積極,有D好晦氣。印度人一般比較和善(可能我唔系印度人,聽我二伯講唐人店服務態度好好,可能顧客對店鋪服務態度都有影響),大陸店員⋯⋯我有時需要同佢地講意大利文,佢地唔系個個識得普通話,而我也唔識得溫州話。有D連意大利文都唔識得要揾個後生D的同我講普通話或義大利文(移民時間長短有關係)。

    我所知道的歐洲大部分的大陸移民都系溫州人。所以我覺得無乜代表性話系中國⋯⋯ 如果以服務態度評價,要揾多唔同種族的人佢幫親可能有多D資料。整潔程度,唔可以話大陸D店無甘好,睇埋隔離印度同泰國都系差不多⋯⋯

    美國可能有分別,各省城人多。澳洲就要問 Chirs sir。

    回覆刪除
  22. 以下是本人的回應﹕
    一)我說民族性是以偏概全﹐就是所謂民族性只不過是一個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的直觀感覺(perception)。
    我甚至覺得所謂民族性的種種理由﹐是後置式理由。
    即是說﹐我們是先有第一印象﹐再經過觀察而得到perception﹐成了stereotype﹐再為這個sterotype找理由。
    之後出現了符合他stereotype的事發生了﹐他們再用這些理由去解釋而已。
    二)很多談中國人民族性﹐其實更多時傾向談劣根性。這種現象的誕生﹐是源於歷史因素。中國近百年來﹐經過西方列強入侵﹐天朝觀念崩潰﹐甚至曾面臨亡國邊緣。

    這種震撼逼使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人﹐嘗試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沒有問題﹐從而得出結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流弊﹐影響了國民素質﹐從而令中國積弱﹐不敵於西方文明。中國必須革新自身文化﹐甚至全盤西化﹐才能救國﹐令國家走向現代化。

    我先不談他們痛陳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弊是否正確﹐也不論他們的建議是否都合理。

    然而﹐他們大都是博古通今的﹐在中國傳統道統教育下成人﹐再接觸西方的新事物。而他們批評的同時﹐也提出了大量建議。

    可是﹐到了現在大談劣根性的人﹐究竟是甚麼貨色呢﹖

    我不是在主張精英論﹐我是在質疑他們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研究中國傳統﹑道統的工作上下工夫﹖他們在痛陳流弊的同時﹐又有甚麼建議﹖

    還是純粹拿前人的說話﹐借國家出現一些事故﹐跑出來抽水﹖

    在網絡世界裡﹐抽水的﹐胡亂立論的﹐鸚鵡學舌的﹐沒推論過程的﹐以偏蓋全的﹐則是更多。
    一群生活上已接近全盤西化的人﹐瞎吹甚麼中國人劣根性﹐瞎掰廢噏完﹐踩自己牌頭來幫自己戴光環﹑還要打扮成憂國憂民的樣子﹐將自己一堆堆廢話扯到「民族性」裡去

    這種現象﹐才是令人眼火爆的﹗

    回覆刪除
  23. 文少,

    寫得很好呀!怎麼你在自己的網誌裏不這麼寫呢?

    回覆刪除
  24. 以下是比較民族性問題裡﹐比較學術一點的看法
    (1)現代民族觀念﹐是帕來品﹐中國自古中國是一個文化概念。
    (2)即使是現代我們說的漢族﹑華夏族﹐也是一個文化種族﹐而不是血緣種族。漢族在東佔閩越﹑南佔嶺南﹑五胡亂華﹑蒙古滅宋後﹐已混有多種種族﹐當中甚至一些種族﹐已被完全同化﹐如鮮卑。
    (3)現在我們常說的中華民族﹐是國族概念﹐由中山先生所創。辛亥革命後﹐民國是個多種族國家﹐中山先生認為應跳出以前的反清復明思維﹐而主張五族融和﹐於是提出中華民族概念。
    (4)中華民族雖然是國族概念﹐但直至現在﹐不少國人在談中華民族之時﹐仍難免跳出漢族沙文主義的迷思﹐甚至喜歡用漢族傳統文化﹐將其他五十五個種族代表掉。
    這現象不符合是不尊重國族內的其他種族﹐是值得正視的。
    例如﹐到現在我們時常說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就真是視苗族為無物。因為苗族一直認為﹐自己是蚩尤族﹑即後來的九黎族和三苗族的後代。
    (5)談到中國人劣根性的問題時﹐人們漢族沙文主義的傾向﹐則更嚴重﹐完全將一些漢族文化流弊的髒水﹐潑向國內其他種族﹐而毫不知恥。
    (6)我同意﹐所謂中國人的劣根性問題﹐有很強的歷史決定論﹑甚至是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色彩。有時候﹐看見口說反共的文人﹐卻拿著這種歷史決定論跨跨其談﹐我覺得很好笑。

    回覆刪除
  25. 的確係,據我所知好多海華僑都係溫州人及來自沿海城市。
    此外,中國咁多'種'人,的確係有共通性,但我讚成係呢D共通性受唔同時代背景影響,例如教育程度及社會發展程度(中國始終係發展中國家),而同民族性無關係(中國唔係一個民族國家,而且地域差別大)。

    回覆刪除
  26. //寫得很好呀!怎麼你在自己的網誌裏不這麼寫呢?//
    我這樣寫﹐將所有反駁者一棍打死了﹐就無爆點喇(笑)

    回覆刪除
  27. 文少,

    你是否看了不少錢穆的書?

    (4)的「難免」應該是「難」吧?

    回覆刪除
  28. 英雄美人公主娘,

    //義大利羅馬的“華人”聚居地方(未夠大同集中到可以成為唐人街,反而叫國際街,所有亞洲店鋪都系果到),85%以上系溫州人//

    - 這個我倒不知道。為何大多是溫州人?

    回覆刪除
  29. 仲尼,

    //中國咁多'種'人,的確係有共通性//

    - 那麼說「民族性」只是用錯概念,並不是沒有共通性了。

    回覆刪除
  30. //而日本民族則存活於島國,四邊是海沒有遷徙之路,處地震帶,缺自然資源,不能不隨時準備天災降臨。而自然災害的頻繁與無常,使日人在自然面前必須謙卑,人人都必須自持、自制、有序、守望相助,人才可以生存。//

    All those analyses of the Japanese 民族性, including some published in the US, seem to suffer from amnesia. Were the Japanese the same nice, calm, quiet peopl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The same conditions 李怡 talked about were there:


    //可是,你到世界各地的 Chinatowns 和 Japan towns,卻可看到兩者有明顯的分別(整潔程度、服務態度等),這又該怎樣解釋呢?// The resturants in Chinatowns compete by offering the lowest prices possible. They have to cut corner somewhere. You can find cleaner Chinese restaurants with better customer service in the suburbs, especially where there is a population of affluent Chinese professionals live. Also I find that the overall cleanliness level varies to some extent from Chinatown to Chinatown. San Francisco Chinatown and Oakland Chinatown seem pretty dirty, but the ones in Portland and Seattle seem much cleaner.

    //談中國人的民族性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有五十多個民族;這些民族是否有各自的民族性?// Good point - you will see most of the discussions about Chinese "culture" are in the singular rather than the plural form. Most of these discussions on the cul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very ethnocentric and suffer from the same problems you mentioned here.

    回覆刪除
  31. 文少,

    //我這樣寫﹐將所有反駁者一棍打死了﹐就無爆點喇(笑)//

    - 會不會你這次在這裏寫的又是「後置式的」?

    回覆刪除
  32. lin,

    //All those analyses of the Japanese 民族性, including some published in the US, seem to suffer from amnesia. Were the Japanese the same nice, calm, quiet peopl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There are exceptions, such as this:"「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居安思危」,這些本來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但恐怕在日本人身上,才見到真正的體現。但當然,我們也不能一面倒的予以美化,同樣的憂患意識,亦曾為日本帶來焦慮,成了對外擴張和侵略的野獸動力泉源。" (See this.)

    回覆刪除
  33. //你是否看了不少錢穆的書?//
    對不起﹐我沒看過。
    我的中史知識﹐都是上網自己看回來的

    //(4)的「難免」應該是「難」吧? //
    對﹐有筆誤。

    至於李怡那篇東西﹐根本不值一駁。
    我先假定他真的如你說﹕「先有獨立的理由相信中國人有某些特性,然後用這個看法去解釋某些中國人的行為」
    我又在假定他的「理由」不是sterotype
    然而﹐如果他立論的「理由」本身是錯誤的﹐結論必然也會錯。

    很明顯﹐李怡時常談國事﹐但他沒認真研究過國史﹐更沒研究過孫中山。
    孫中山在他的民權主義第二講中﹐對中國專制制度的分析﹐就比較接近真實情況

    他是這樣說﹕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破壞之後,專制淫威不能達到普通人民。
    由秦以後歷代皇帝專制的目的,第一是要保守他們自己的皇位,永遠家天下,使他們子子孫孫可以萬世安享。所以對於人民的行動,於皇位有危險的,便用很大的力量去懲治。
    故中國一個人造反,便連到誅九族。用這樣嚴重的刑罰去禁止人民造反,其中用意,就是專制皇帝要永遠保守皇位。
    反過來說,如果人民不侵犯皇位,無論他們是做什麼事,皇帝便不理會。
    所以中國自秦以後,歷代的皇帝都只顧皇位,並不理民事;說道人民的幸福,更是理不到。
    現在民國有了十三年,因為政體混亂,還沒有功夫去建設,人民和國家的關係還沒有理會。
    我們回想民國以前,清朝皇帝的專制是怎麼樣呢?十三年以前,人民和清朝皇帝有什麼關係呢?
    在清朝時代,每一省之中,上有督撫,中有府道,下有州縣佐雜,所以人民和皇帝的關係很小。
    人民對於皇帝只有一個關係,就是納糧,除了納糧之外,便和政府沒有別的關係。
    因為這個原故,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便很薄弱。人民不管誰來做皇帝,只要納糧,便算盡了人民的責任。政府只要人民納糧,便不去理會他們別的事,其餘都是聽人民自生自滅。
    由此可見,中國人民直接並沒有受過很大的專制痛苦,只有受間接的痛苦。
    (來源﹕http://zh.wikisource.org/zh/%E4%B8%89%E6%B0%91%E4%B8%BB%E7%BE%A9/%E6%B0%91%E6%AC%8A%E4%B8%BB%E7%BE%A9%E7%AC%AC%E4%BA%8C%E8%AC%9B)


    因此﹐我覺得﹐由於他的立論本身﹐純粹是為政治服務﹐偏離了史實﹐結論必然錯誤。

    回覆刪除
  34. //會不會你這次在這裏寫的又是「後置式的」? //
    不是的﹐因為我博客內的“民族性大辯論”﹐早在“日本人﹐你為甚麼那麼喜歡食屎﹖”便開始了(笑)

    但這個問題真的很好玩的﹐有排玩﹐如果這麼快玩完﹐又要諗新東西寫﹐好累啊!!

    回覆刪除
  35. 文少,

    //如果他立論的「理由」本身是錯誤的﹐結論必然也會錯。//

    - 理由錯,結論不一定錯,只是錯的理由不能保證結論是對的。

    //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便很薄弱。//

    - 孫中山這句有沒有以偏蓋全?

    回覆刪除
  36. //理由錯,結論不一定錯,只是錯的理由不能保證結論是對的。//
    對﹐我說錯了。
    //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便很薄弱<--孫中山這句有沒有以偏蓋全? //
    我覺得有一點﹐至少不能說是個事實判斷。
    不過﹐從上文下理來說﹐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因此﹐很多時我們對於價值判斷﹐是以有沒有解釋﹐以及自己是否認同為準。
    比著我﹐我會說「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便有可能因此而變得很薄弱」

    btw﹐近日他們大談常識﹐常識這個概念是你的老本行呀﹐你未發話前﹐我這個老粗可不敢班門弄斧啦(笑)

    回覆刪除
  37. W. Wong,

    先謝謝.

    //那麼說「民族性」只是用錯概念,並不是沒有共通性了。//

    如不用"民族性"這慨念,那應用甚麼來表達這"共通性"?

    回覆刪除
  38. 這便是陶傑牽頭的歷史籠統觀形成的惡果了。中國歷史的複雜程度,遠超這些文棍的想像。籠統地指專制即形成甚麼甚麼,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比起初中中史書的歷史印象更加刻板白痴。偏偏現在的「文化界人」都喜歡這樣互相「引用」,殊不知他們鞭撻的只是近數十年的亂象,最多是清代以降的「文化」而已。這等文棍,跡近無恥。

    回覆刪除
  39. 硬要不談「民族性」又有點怪
    比方說地震後多數日本人排隊守禮的表現,可以怎樣形容?

    又比方說,投資客戶最喜歡見到iBank內有中國臉孔,因為他們認為中國人的數學較佳(越南韓國日本都不行,就是指定要中國人),那都是一種偏見,作為思想正確的中國人,這時候是否要挺身而出直斥其非呢?

    人本身就是靠stereotyping 去將事情歸類:例如求職信打錯字,HR很快會將申請人歸類為「不合格」,而不是思考「哎喲,不能以偏蓋全,他人可能很好的,可能只是手偶爾滑了一下。」

    回覆刪除
  40. "如果說這樣的一個民族的人有某些特性,即是說這個民族的人長久以來大多都有這些特性,然而,歷史悠長的民族在各方面都不斷有變遷,我們真的有理由相信他們有些特性歷久不變嗎?"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inguistic cleavages

    This paper uses a linguistic tree, describing the genea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6,912 world languages, to compute measures of diversity at different levels of linguistic aggregation. By doing so, we let the data inform us on which linguistic cleavages are most relevant for a range of political economy outcomes, rather than making ad hoc choices. We find that deep cleavages, originating thousands of years ago, lead to better predictors of civil conflict and redistribution. The opposite pattern emerges when it comes to the impact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on growth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where finer distinctions between languages matter.

    http://www.anderson.ucla.edu/faculty_pages/romain.wacziarg/downloads/cleavages.pdf


    (Forthcom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回覆刪除
  41. 文少,

    //btw﹐近日他們大談常識﹐常識這個概念是你的老本行呀﹐你未發話前﹐我這個老粗可不敢班門弄斧啦(笑)//

    - 對這概念我沒有甚麼獨特的見解。我不懂得怎樣界定「常識」,如果你給我一個例子,問我那是不是常識,我不一定懂得答。所以,你不如發表一下高見,那可能會刺激我思考。

    回覆刪除
  42. 不執,

    //如不用"民族性"這慨念,那應用甚麼來表達這"共通性"?//

    - 先弄清楚你想談論的是那類人(中國人?香港人?文革後在中國大陸出生成長的人?...),然後問他們有沒有一些共通性,不就可以了嗎?

    回覆刪除
  43. hystericireul - 鄧景,

    //這便是陶傑牽頭的歷史籠統觀形成的惡果了。//

    - 陶傑的所謂「小農DNA」,的確是很有問題的講法。

    回覆刪除
  44. 黑人,

    //硬要不談「民族性」又有點怪
    比方說地震後多數日本人排隊守禮的表現,可以怎樣形容?//

    - 張彧暋的《日泄核危機﹕解說.日本》就試圖不用「民族性」來解釋這現象。

    回覆刪除
  45. 用癌症换核电的哲学计算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62

    回覆刪除
  46. 我不喜歡使用「民族性」這個中文詞彙。
    「民族性」這個詞彙的來源有人考究過嗎?
    最早出現在甚麼中國文獻?

    我想,一般情況下,我會說:
    生於某某血族或種族的民眾,普遍有(因為基因遺傳...)的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等等;
    長於某某氏族或宗族的民眾,普遍有(因為家長教導...)的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等等;
    來自某某皇族的民眾,普遍有(因為皇室規範...)的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等等;
    活於某某鄉族的民眾,普遍有(因為地理環境...)的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等等。

    簡單的說,...的民眾,普遍有(因為地理環境...)的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等等。

    但當我要說:
    來自某某國家的民眾,有(因為制度?宗教?文化?...)的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等等,
    我會覺得有些為難。

    而我要說:
    來自某某民族的民眾,有(因為???...)的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等等,
    我會覺得很勉強的。

    例如,
    目前生活在日本的民眾,普遍有守秩序的習慣。
    回歸前定居在香港的民眾,普遍有對 97 年來臨的恐懼。
    類似,
    iBank 的投資客戶,普遍有"中國人的數學較佳"的偏見。
    發現把「 HR 將可能只是偶爾滑了一下手打錯求職信的字的申請人歸類為『不合格』」概括成「人本身就是靠 stereotyping (成見)去將事情歸類」是魯莽的推斷的朋友,普遍有比較心水清的表現。
    因為一般來說,HR 是靠求職信有否打錯字作為申請人合格與否的其中一項標準,HR 應該不是靠成見去將事情歸類(求職者合格或求職者不合格)的(除非有特殊原因)。

    另一方面,
    日本人曾經喜歡使用「xx族」這個日文詞彙。
    將擁有某些品質/特質/氣質/品格/人格的羣眾歸類,例如,飛車黨成為「雷族」、「暴走族」;動、漫、遊戲迷成為「御宅族」。

    之後,出現類似的「xx族」中文詞彙竟然多如繁星。
    例如,草莓族,哈日族,月光族,追星族,快閃族...等等。簡直發揚光大、青出於藍。

    為甚麼沒有血族性、種族性、氏族性、宗族性、皇族性、鄉族性、雷族性、暴走族性、御宅族性、草莓族性、哈日族性、月光族性、追星族性、快閃族性,卻偏偏有「民族性」?
    有想過嗎?

    補充:http://www.gznf.net/forum/thread-59758-1-1.html

    P.S. 黑人兄,多多包涵。

    回覆刪除
  47. Wong Sir,

    我剛貼上的留言不見了,可以查一下嗎?

    回覆刪除
  48. Kelvin Yip,

    找到了,又是去了 spam folder。

    回覆刪除
  49. //用癌症换核电的哲学计算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62//

    - 很有趣的文章,謝謝!

    回覆刪除
  50. // 這個我倒不知道。為何大多是溫州人?//
    溫州人通常成村移民過黎(義大利政府移民政策 - 家庭團聚)
    可能最早期到歐洲的系溫州人,聽聞法國果邊都系溫州人比其他中國地區的移民多。
    但點解佢地第一批黎就唔系好清楚。
    最多我知道的系大陸移民之間都唔和諧得去邊⋯⋯有分幫派,同排外 -非溫州人。

    回覆刪除
  51. > Kelvin

    民族性是日語,民族和xx性都是日本發明,中國套用的。不時有人批評時下寫「激安」、「水著」是哈日忘祖,殊不知「政治」和「數學」和「物理」等都是日文,當年中國人自行翻譯的版本都沒人用

    long time no see 也有一說是中國傳過去英國的,總之語言是互動的載體,關於日語漢字的資料,近年好些講述中日近代史的書都有提及,有空可自行翻查。印象中這本有講過《100個理由:給中國也給日本》

    民族性一詞本不帶貶義,原義是「某某民族普遍的特性」,通常指行為或精神層面。有些人求精準(如博主),或者避免挑動民族情緒(說穿了還是中國人特別敏感的情緒),所以就避免使用。下下講求政治正確,不如走去讀 snow white and seven vertically challenged persons

    職場很多評審標準,本來就是成見,例如秘書最好就是請已婚有子女的女性,夠細心穩定,這也是一種成見,世上失職母親也不少。細心的男性也不是沒有。有段時間大企業請高層,胖的不請,因為坊間成見是「你連自己體重都管理不好,如何管好一間企業」,禿頭也不請,認為衰老沒活力。

    人的時間和認知範圍有限,我們唯有假定某些較常見的現象是常態,某些不常見的現象是異態。問題出於我們作出的假設,跟事實的誤差有多大,以及我們對一件事的假設,是好還是壞而已。

    例如我說中國人最擅長辦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的活動,沒有中國人會站出來說我以偏蓋全:「原來有很多活動是人多但不好看的」因為我的stereotyping對中國人有利,而且反証的例子也不太多(搞得頹的活動,也不會有甚麼報導啦)

    再比方說女人較擅長當秘書,大家的認知也是秘書似乎較多是女人,
    又因為沒有切身尊嚴或利害衝突,也不會特別質疑我的說法

    說到中國人民族性如何,日本人怎樣,麻煩就來了,一來我用了敏感詞,二來觸及到民族情緒穴位。可是,我的思考方式,跟上兩個例子其實沒有變。同樣是基於我認知的frame of reference 作出判斷

    要知道,我是透過接觸大量資料和第一身經歷,建立了frame of reference,才有中國人是髒亂吵,日本人是文明企理守秩序的結論。偏見,不是一兩句話就偏得成。試問印度跟日本,誰是色情工業大國?沒有人會答印度。

    假如有一天你上網和逛商場,全是印度AV 四仔,數量足夠打破固有的frame of reference,答案自然會不同。

    回覆刪除
  52. 咦?我的回應都不見了 @@!!!

    回覆刪除
  53. 黑人,

    又是入了 spam folder!

    回覆刪除
  54. 不執﹕
    //如不用"民族性"這慨念,那應用甚麼來表達這"共通性"?
    //
    我贊同其中一個博客的說﹐應用社會學入面的「社會規範」(norm)來解釋。
    http://notesbooks.wordpress.com/2011/03/25/norm/

    回覆刪除
  55. 鄧景﹕
    //這便是陶傑牽頭的歷史籠統觀形成的惡果了。//

    由於港人甚少研究紅色哲學﹐因此很多人說陶某的「小農DNA」時﹐根本沒發現他的歷史觀﹐含有大量紅色史觀的例子。
    我說的紅色史觀﹐就是共產主義鼻祖馬克思的唯物歷史觀。

    馬克思的唯物歷史觀﹐相信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類似我們說的生產模式)﹐便是社會的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類似我們說的建制)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甚麼樣的社會生產模式﹐便決定了社會建制﹐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即﹕政治上層建築)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即﹕觀念上層建築)
    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政治上層建築服務﹐目的是維持統治階級的長期統治。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因此﹐中國長時間是一個小農經濟體系﹐便決定了其政治制度難以跳出封建主義式的專制統治﹐以統治階級為了維持其統治地位﹐便會建立一套維持小農經濟的價值理論體系。這種旨在維持小農經濟的價值理論體系﹐經過教育潛而默化﹐最終令群眾難以有思想覺悟﹐跳出小農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模式﹐甚至排斥所有令他們思想覺悟的外來思想﹐馬克思稱這種現象為﹕「異化」。

    因此﹐我批評「小農DNA」時﹐不是單純認為他在搞高度概括﹐而是他本身就有很強烈的歷史決定論色彩。偏偏一些口說反共之人﹐低能白痴得拿這東西當寶﹐而懵然不知。

    當然﹐紅色哲學我也只識皮毛﹐在阿王面前班門弄斧﹐見笑了。

    回覆刪除
  56. 黑人﹕
    //人本身就是靠stereotyping 去將事情歸類//
    人類認識事物﹐主要靠外來知識以及親身經驗﹐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建立了一套價值觀﹐並形成一套信念。
    所謂的sterotype﹐只是個人價值觀的其中一種。
    我們不能否認﹐個人價值觀(當中包括人生觀﹑物質價值觀﹑道德觀和宇宙觀)一旦建立後﹐便會成為你人生的行動指標。當面對質疑自己個人價值觀的異見﹐人很少會立即接受﹐而是會基於自衛的本能﹐嘗試去加以否定。
    因為自己的個人價值觀一旦被推翻﹐便有可能出現信念崩盤的現象﹐有可能連自己一直以來奮鬥目標﹐也被否定掉。
    因此﹐我時常人的天性是黨同伐異。

    事實上﹐親身經驗越多﹐你的信念便會越強﹐你亦越難接受質疑自己信念的新思想。
    因此﹐你會發現﹐好多人越大越頑固。我認為﹐佛家常說的我執﹐就是這麼一回事。

    然而﹐問題從來不在於你是否有sterotype﹐而是你是否知道你一些想法是個sterotype﹐以及你有沒有不斷去接觸外來事物﹐去驗證自己的sterotype是否就是客觀事實及真相之全部。
    這樣﹐你便可以減少自己心存偏見(bias或prejudice)﹐亦越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維了。
    如果不常反思自己的信念﹐甚至認為自己的信念﹐就必定代表了事實真相和真相的全部。這些sterotype﹐便很容易變成偏見。

    回覆刪除
  57. 黑人﹕
    //民族性是日語,民族和xx性都是日本發明//
    大部份的社會科學乃至西方學科詞彙﹐都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翻譯漢詞﹐然後由晚清派去的留日學生帶回來。
    然而﹐民族性是否日譯漢語從來不是重點﹐
    而是中國根本不存在民族性﹐亦不可能存在民族性。
    因為﹐中國不是政治學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多民族國家。
    所謂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國族概念﹐我十分懷疑﹐大談中國民族性的人﹐根本有否研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因此﹐現在很多人說的所謂中國人民族性﹐根本就是在談所謂的漢族民族性。
    這種論斷﹐本身就是在搞漢族本位主義和漢族沙文主義。

    其次﹐我即使退一步來說﹐談漢族民族性﹐但漢族本身也是個文化種族﹐而不是血緣種族。
    只要從民族性的誕生時代背景來看﹐你便會發現﹐民族性本來就有很強的血統論色彩﹐而血統論就是後來惹來二次大戰的主因(軸心國都是拿血統論來說事的)
    二戰過後﹐我們開始談種族平等﹐血統論退出歷史舞台﹐現在我們常說的所謂民族研究﹐其實是文化研究。
    我們先不理日本人的「族」詞何解﹐但漢人用「族」一字時﹐大都有血緣之意﹐如家族﹑氏族。
    既然我們只是在探討漢族的傳統文化對群眾生活的影響﹐談的更接近是社會學的社會規範(norm)問題﹐何以冠上「民族」之名﹖

    回覆刪除
  58. 文少,

    ////如不用"民族性"這慨念,那應用甚麼來表達這"共通性"?
    //
    我贊同其中一個博客的說﹐應用社會學入面的「社會規範」(norm)來解釋。//

    - 這裏有個問題:假如某地的人大多在危難時便不守 norms,另一個地方的人在同樣情況下卻仍然依著 norms 去做,這個共通性的分別便不能用 norm 來解釋。

    回覆刪除
  59. //這裏有個問題:假如某地的人大多在危難時便不守 norms,另一個地方的人在同樣情況下卻仍然依著 norms 去做,這個共通性的分別便不能用 norm 來解釋。//
    嗯﹐或者我說得不夠清楚﹐還是用中國作一個具體例子說明吧﹖
    近年來﹐大陸一些學者對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問題﹐提出過一個說法﹐叫價值觀真空論
    我說的社會規範﹐其實比較接近中國傳統社會所說的「道統」﹐而所謂的價值觀真空﹐我則認為應叫「道統真空」。
    所謂道統﹐其實很像大陸常說的「指導思想」。中國傳統社會的「指導思想」是儒家﹐雖然儒釋道後來合一了﹐但儒家還是歷朝的「指導思想」。
    然而﹐儒家思想在社會指導思想地位﹐卻在西方列強入侵後﹐受到嚴重的挑戰﹐共產黨上台後﹐便嘗試「打倒孔家店」﹐以馬列主義所取代﹐借此希望將中國打造成像蘇聯一樣的國家。
    然而﹐馬列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又難以在改革開放之後共容﹐容許搞市場經濟之後﹐矛盾更大。
    改革開放前的馬列主義「道統」不適用﹐傳統的儒家思想「道統」已被打破﹐大陸經濟發展又對社會環境帶來巨大的轉變。在建制出現道統真空下﹐教育體系根本沒有一套有系統「指導思想」去教育群眾﹐自然失去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指導能力。社會思潮變得很混亂﹐新的社會群範自然很難形成。
    香港社會﹐則是另一個問題。
    因此﹐我們還是在談norms﹐但我認為不是「守不守norms」的問題﹐而是還有沒有norms的問題﹐如有﹐人們相信著甚麼norms的問題﹐同一國內不同地區﹐還是否守著「統一的norms」的問題。
    這樣說﹐會否較易理解﹖

    回覆刪除
  60. 文少,

    我們對 "norm" 的理解很不同。

    回覆刪除
  61. 黑人,

    //有些人求精準(如博主)//

    這是我想做到的效果。
    其實「xx族」這類詞彙,只要用得恰當,便能幫助作者和讀者有效地溝通。

    //或者避免挑動民族情緒(說穿了還是中國人特別敏感的情緒),所以就避免使用。//

    這不是我避免使用「民族性」這個中文詞彙的唯一和全部原因。
    我覺得通常有比較妥當的詞彙或表達方式代替使用「民族性」這詞彙,去表明所謂「民族性」的某些大家都能理解的、比較實在的意義。

    又例如,「經濟」這個詞彙,我是不會刻意避免使用的。
    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B6%93%E6%BF%9F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38.htm

    回覆刪除
  62. 文少賦與"norm"第二生命

    回覆刪除
  63. >文少

    原來你反對「民族性」的理由是因為定義不準
    我對中國第一印象從不是多民族國家
    大概也還未去到「漢族沙文主義」這個層次,因為連漢族的定義也未搞清楚,謝謝花時間說明

    有時間會找些相關閱讀

    回覆刪除
  64. //文少賦與"norm"第二生命//
    唔好再笑沈旭暉啦(笑)

    //我們對 "norm" 的理解很不同。//
    是我說錯了甚麼﹖還是我說得不清楚﹖
    你知道我讀書很少﹐沒讀過大學﹐更不要說有系統的讀過社會學了(笑)

    嗯﹐或許我一開始不應該用norm這個詞﹐而是應該直接說是「社會價值觀真空」吧﹖
    我相信不同社會的社會規範﹐因為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所以有部份是共通的﹐但也有部份是不同的。
    例如﹕回教國家是容許一夫多妻制的﹐但現在大部份國家都受了基督教主張的一夫一妻制﹔大部份女性不能接受自己的男人有第二個女人(不論從實質上還是精神上的)
    所以我認為﹐一個社會規範的構成﹐其實是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影響。
    而漢族傳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自漢武帝獨尊儒術﹐搞外儒內法後﹐便由儒家思想所主導。
    雖然漢族傳統社會沒搞普及教育﹐文盲率很高﹐但士人經過長年宣揚儒家思想後﹐已將儒家的人倫理觀滲透到社會各階層。
    又由於中原文化是東亞地區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文化體系﹐因此﹐而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基於環境因素﹐大都沒有發展出比較成熟的文化。
    因此﹐他們即使成功侵佔中原後﹐大都選擇漢化來維持統治﹐變成「蠻夷入中國﹐則中國之」﹐儒家的主導思想地位﹐還得以維持。
    不過﹐在西方列強入侵後﹐天朝觀念崩盤﹐當時知識分子在危急存亡之際﹐開始對質疑儒家思想的社會作用。
    現在一些人時常說的民族性﹑民族劣根性﹐其實大都師承新文化運動時期﹐那些文人們的思路。(正如我上面所說的﹐不贅)
    當中不少文人﹐都在質疑﹑甚至批評儒家思想是令國家封建和落後的元凶﹐「打倒孔家店」便是五四時的口號。
    中共的誕生﹐其實也是在五四時期。一批文人在接觸西方新思潮後﹐認為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
    中共取得天下後﹐自然繼續「打倒孔家店」﹐由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既然主張共產主義﹐中共的政府機器自然消耗大量資源﹐宣揚集體主義思想﹐嘗試建立集體主義的倫理。
    問題是改革開放後﹐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很講個人主義的﹐自然與集體主義是很難共容的。
    即使現在中共開動黨政機器﹐宣揚以前那套集體主義倫理﹐但也很難到位。
    因此﹐如時常接觸大陸社會的話﹐你會發現他們的人很有趣﹐家庭觀念方面還是很傳統的﹐但個人價值觀觀念就很混亂。
    在個人價值觀觀念方面﹐老一輩的有些還講著老革命的一套﹐70後80後的則很講個人主義﹐甚至是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
    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如果很多人是拜金和崇尚消費主義的話﹐是很難透過公民教育向國民貫輸公德概念。
    其實胡溫政權對於大陸價值觀真空問題﹐是有所察覺的﹐例如他們在幾年前搞過甚麼八榮八恥﹑甚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運動﹐但都沒甚麼成效。

    我的結論是﹐即使是談大陸的社會流弊﹐已經不能再沿用五四時的那套舊套路﹐即使「民族性」的說法沒問題﹐但早已跟不上形勢。
    而大陸政府在人文教育﹑公德教育﹑社會文宣方面﹐也跟不上形勢。
    那些靠寫反共文章賣錢的文人﹐則更跟不上形勢﹐完全是炒冷飯﹗

    回覆刪除
  65. 文少,

    ////我們對 "norm" 的理解很不同。//
    是我說錯了甚麼﹖還是我說得不清楚﹖//

    - Norms 只是一個社會裏各種規範人行為的規舉或原則,而你說的「道統」、「指導思想」、和「價值觀」是比 "norm" 內容豐富很多的概念。

    //你知道我讀書很少﹐沒讀過大學﹐更不要說有系統的讀過社會學了//

    - 其實你不必經常強調自己讀書少,我們只須看論點就夠了。

    回覆刪除
  66. 文少,

    你講的我不評了,因為我在這方面認識不足,不過以下這句我則不同意:

    //一個社會如果很多人是拜金和崇尚消費主義的話﹐是很難透過公民教育向國民貫輸公德概念。//

    - 美國人也頗拜金,而且非常消費主義,但美國的公民教育並不差。

    回覆刪除
  67. //其實你不必經常強調自己讀書少,我們只須看論點就夠了。 //

    我也這麼覺得,讀書少(指入讀「正規」學校)跟學識見地無甚關係。
    我是在學中六生,身邊很多同學對民族性這詞從未聽聞,要她們給出見解更像是拿了她們的命。(當然,不是沒有例外的。)

    回覆刪除
  68. 史詩,

    //我也這麼覺得,讀書少(指入讀「正規」學校)跟學識見地無甚關係。//

    - 也有點關係的,只是沒有一般人以為的那麼相關吧。

    回覆刪除
  69. 一直以來,不少日本和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做過很多比較調查和統計,希望可以印證一些關於“日本=集團主義/歐美=個人主義”等的常識性觀點。不過,其實現今還沒有出現有力的實證研究能支持這一看法。我認識的一位心理學方面的師長,曾花幾年時間比較過一些這方面的研究調查,但其中足以支持日本人行為模式傾向於“集團主義”的調查結果只有寥寥幾項,反而有更多調查結果卻日本人的行為模式會比歐洲人更傾向於“個人主義”。

    世人對日本人的民族性描述,其實帶有很多認知上的偏見,很難經得起一些實證研究的推敲(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歐美的Japanese Studies其實真正起源於二戰,而這時期的幾本重要開山作都是以軍國主義時期的日本來入手的。但這段時期,卻恰恰是日本歷史上最反常的)。

    另外,我亦不知道有沒有人曾對流行的一些“中國人民族性”進行過類似研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