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為我,你之為你,她之為她
... 究竟取決於甚麼呢?二十年前的我和今天的我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面貌、體重、興趣、人際關係,是甚麼決定我仍然是同一個人(the same person)?這是西方哲學的「身份同一」(personal
identity)問題,首先將這個問題表述清楚的,是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而他提出的答案,看來十分合理,甚至可以說是常識:我之為我,取決於記憶;二十年前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個人,因為前者的經歷在我現在的記憶裏留下了第一身的記錄。
洛克提出的「身份同一」標準,儘管合乎常識,卻有不少哲學上的難處,因此受到其他哲學家的質疑;自此以後,西方哲學界對這個問題有眾多的討論,產生的理論越來越繁複,有關的書本和論文亦汗牛充棟。
中國哲學的典籍裏沒有對「身份同一」的討論,但這不表示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不了解「身份同一」的概念;也許有些中國古代哲學家接受記憶為「身份同一」的標準,不過,他們關心的不是形上學問題,而是有關的人生問題,著眼於記憶和自我意識帶來的煩惱,進而提出應付這些煩惱的方法。
記憶和自我意識會帶來甚麼煩惱?總的來說,可以稱為「自傳的煩惱」(autobiographical
vexations)。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真的寫自傳,可是,只要有記憶和自我意識,便有能力 --- 並且自然而然地 --- 組成一個「自我的故事」,主角是「我」,即使不寫出來,也可說是腦海裏的「自傳」。那是未完成的故事,往後的發展雖然受限於之前的「情節」,但仍有種種的可能。「自傳的煩惱」包括懊悔往事和擔憂將來,而煩惱的另一大源頭,是對這「自傳」的評價
--- 自己該怎樣評價?別人又會如何評價?
我認為道家哲學最能幫助我們應付「自傳的煩惱」,就算不能徹底解決,至少可以有效地減輕煩惱。道家哲學沒有要求我們相信「自我」並不存在,也沒有要求我們過最簡約刻苦的生活;這兩個要求都太難達到了!道家哲學提供的,是一種「放鬆」的人生態度,即使我們在生活上沒有甚麼大改變,只要採取了這種態度,「自傳的煩惱」自然會減輕。
首先,道家哲學建議我們不要看重記憶的真實性,著名的莊周夢蝶故事,最能說明這一點:「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既然難分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所謂「記憶」,也許不過是虛幻的故事。當然,我們不會真的認為自己的一生不過是大夢一場,重要的是,道家哲學提醒我們要懷疑自己的記憶,而這個提醒也與現代科學對記憶的研究吻合:記憶從來都不是如實無遺的記錄,而是無可避免地對經驗材料加以篩選、重組、和詮釋,以形成一個連續的故事。「自我的故事」不是完全虛構的,但也不是完全真實的;不可以胡亂詮釋,但容許不同的理解。
不看重記憶的真實性,自然不會那麼看重「自傳」的真實性,「自傳的煩惱」便會隨之減輕。此外,道家哲學還建議我們學習「忘我」:這個「忘」,不是永遠的忘記,甚至不是短暫的忘記,而只是不放在心上;學習「忘我」,就是盡量將自我的意識減弱,盡量不以「我
...」為思想的開始,而集中於經驗本身。「鱼相忘乎江湖」(《莊子•大宗師》),先要「忘我」,於是不在意自己只是一條魚,不在意其他的魚如何如何,不覺得被限制於水裏,自由隨意地游來游去,這就是道家的人生態度。相忘乎江湖的魚,大概不會有「自傳的煩惱」吧!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5年11月號)
於是有人這樣說:「放下過去,立足當下,著眼未來」;
回覆刪除但也有人說要「人過留名,鳥過留聲」;
有人說要「忘記過去的傷感個性簽名」;
但也有人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personal identity恐怕要到「蓋棺定論」時才能夠確定了。
記憶是確實,自傳不是每個人在自傳裡的人都互相相識或同一時段出現,能講到七成真已經好危險了。當然有虛構來作比喻的一段但核心是真的。我對自己有評價但不介意外面怎評價,我的記憶係最善長用自己優势去向外發展外闗係,本身所蜀團体也太令我自己心褰。太多事不是无人知或可證實係一我无法再聯絡,要有心揾一定揾到不过无人會可能肯出面,二我不想再有任何闗係,早在多年前决定重過新生就斬断了聯係,過著果種生活很不好受,幾大抱負一样累人而且見过失败的人下埸更令我決意出走。當一段長時間都有人提醒如果有一曰出現一架kidnap你要預傋訓綀自己遇上這情況要當場死否则torture to death 果pressure係令我曰後精神問题之一,已講太多了,不过不吐不快。
回覆刪除其實人的性格人格思想習性價值觀等等隨著時間和歲月的變化,或隨著環境或經濟條件的變化,是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或變化的。有的人在若干年之間的變化可能很大,如俗話所說的如同「判若兩人」;但有的人變化又可能很少;
回覆刪除那有沒有一定的「標準」去判定怎樣才能夠說是the same person,或不是the same person?
Wong Sir,
回覆刪除有件事從小就困擾著我,每當想起就覺得無論努力做什麼事都是沒有意義的,希望你可以為我解答。
五歲從父親口中第一次知道人注定會死,那時候很怕,總覺得死亡在我出世的第一天就在等我,不知道自己活在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麼。
長大後聽了許多人生哲理,如教你找到人生目標啦,實現理想啦,造福社會等等,如此才不枉費生命的唯一機會
但我細想之下,還是一樣沒有意義。即使我真的做到了,那我的生命在歷史的演進中留下某個重要時段,但別人也同樣會死啊,他們都跟我一樣,自出世那天起,死亡就在等著他們,甚至整個宇宙會死於熱寂,到那天世界就不存在了。歸根究底,我做不做到完全沒有區別,因為生命是無關緊要的
我要怎麼做,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呢?
這完全要看你追求的「意義」是甚麼。照你的理解(「那我的生命在歷史的演進中留下某個重要時段,但別人也同樣會死啊,他們都跟我一樣,自出世那天起,死亡就在等著他們,甚至整個宇宙會死於熱寂,到那天世界就不存在了」),不只你的生命沒有意義,*任何人*的生命也沒有意義。你應該先想想自己為何會這樣的理解「人生意義」的問題,是否一定要這樣理解,可否有另一個自己也接受的理解等等。
刪除你似乎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是由於人始終會死,世界終歸無有,可是,你不妨反問自己:假如我不會死,所有人都不會死,是否人生就可以有意義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是」或「不知道」,那麼人是否會死便很可能並不是你的問題癥結所在。你應該撇開死亡這個問題,重新思考你追求的「意義」是甚麼。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你便應該接著問:在這樣不會死的人生,是甚麼令人生有意義?要是你有答案,例如「X 是人生意義所在」,你便要問:如果在會死的人生也有 X,X 是否也會令人生有意義?假如你的答案是「會」,那麼你便應該追求 X。假如你的答案是「不會」,那麼你一是轉向宗教,尋求永生;一是放棄這個理解,重新思考。
當然,你的結論也可以是「人生沒有意義」,但這個結論只會令你生活沒勁沒味。
匿名11/04/2015 3:17 上午,
刪除你似乎是認為「人死了就沒有意義」「人不死才有意義」。如果是這樣認為的話,那你心目中的「意義」=生命;即是說,在你有生之年,其實都是有意義的。
你所擔心的其實是在你離開人世之後,即所謂百年歸老之後的事。那你是否有必要擔心百年之後,還有千千萬萬年,那又是否有擔心千萬年之後的必要呢?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在哲學文章,有一則故事。
回覆刪除故事人物 薛西弗斯,激怒宙斯,被衆神懲罰,判以搬大石上山頂,但當他揹起大石就到山腰,石頭就會滾到山腳,於是他又要重新揹過,週由複此、循環不息、永無窮盡。
試問:這樣人生有沒有意義?
但,這則故事,卻由哲學角度去分析。
有哲學學者,以主角 薛西弗斯的角度去看事情。他們想像,薛西弗斯 在山腰遠處望着滾到山腳的石頭,這時,他有一種輕鬆狀態,慢步走落山腳,篾視 衆神對他的懲罰,同時也可能有一種喜悅感覺,例如:現時不用 抬着巨石,有那一陣子的輕鬆!不把衆神的懲罰,當作自己應扮演罪人的角色!
回到,人生意義問題。
我們的生活,有時會像 薛西弗斯 那般 痛苦地度過一日又一日。但,如果,我們有空閒時間,我們可以欣賞生活中的其他美處!
第二點,我們也可篾視 生活中的痛苦和生命的短暫。
我們,不必咀咒 天神的不公!或生命太短!積極 回應 人生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