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再談大學生走堂

在理想的世界,大學教授用心教學,大學生努力學習、更上層樓以擴闊視野;然而,現實世界並非這樣,因此,大學對教授不得不有一定的要求,教授對大學生亦如是,雖然不稱職的教授和不像樣的學生仍然存在,但總算把現實世界向理想世界推近了一點。

昨天的〈大學生與小學雞〉一文引起了一些迴響,主要是針對點名計分。有網友說自己很重視走堂的自由,如果知道某科上堂要點名,不上堂有後果,無論是哪一位教授,一定不會選讀。我不明白為何走堂的自由這麼重要;假如學生要有走堂的自由,那麼,他們是否也要有不交功課、不考試的自由(「自由」在這裏是指做了也不會影響分數)?如果教授有理由規定功課和考試要計分,為甚麼不可以有理由規定出席也計分?

說到規定出席也計分的理由,無獨有偶,今天在網上讀到英國哲學家 Nigel Warburton 的一篇文章,強調的正是討論交談是學習哲學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不上堂,又如何參與討論交談呢?學生固然可以在課堂外也討論哲學,但始終跟課堂內在教授指導下的討論不同;有讀者留言說哲學要靠自己領悟,說我點名計分是太死板,我只能說這位讀者不明白學習哲學(至少是我教授的英美分析哲學)是怎樣的一回事。也許哲學天才不須要這樣學習,但哲學天才屈指可數,不能以他們作準。

當然,不同的課程內容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教授也可以有理由不點名計分;我的論點只是,「有走堂的自由」不應該是一個普遍的要求,正如期終考試也不應是一個普遍的要求,因為有些學科不適合用這個形式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我教的哲學主修課就從來都沒有期終考試的,只要求學生寫論文)。

然而,我仍然認為上堂是大學生的份內事,就算他們有走堂的自由,非不得已也不應走堂。有讀者認為教授教得悶或教得很差時,上堂是浪費時間。先說悶,教授沒有責任娛樂學生,遇著個風趣幽默的教授,是你好彩,教得悶並不等於教的內容不好;例如我的論文導師 Samuel Scheffler 的講課內容很精彩,但他語調平板,又不大講笑,有本科生曾向我表示覺得悶(當時我是助教),我對他說「你不留心聽便真是走寶了」。不過,話又得說回來,假如教授真的是「悶死人」(Scheffler 遠遠不至於此),令學生完全提不起勁聽課,他也有點責任改善一下。

至於教授教得很差,例如不備課,上堂一味吹水,沒有甚麼實質內容,那就是不盡責;假如學生因此走堂,可算是你不仁、我不義,值得諒解。也可能有些教授教得很差是因為無料,即一些學生口中說的「廢嘅」,學生因學不到東西而走堂,也是情有可原;可是,在學生判斷一個教授無料之前,不妨先反躬自問:「我真的有能力判斷教授有幾多料嗎?我是否只是在找藉口走堂?」

40 則留言:

  1. 你教十幾人一班,上堂有discussion點名計分也很合理。

    但百幾人lecture hall的一年級班,點名就不合理了。

    回覆刪除
  2. 不妨「借鑑」中國的「教育方法」: (講笑)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924/-9-3074217/1.html

    回覆刪除
  3. 以前在美國讀大學時只走過一堂課,仲要係因為要參加其他堂的field trip才迫不得已走堂。跟在香港讀大學的朋友談起,他們竟反問我美國不是很自由的嗎?真令我O咀... 我十分認同王教授所言,上堂是大學生的份內事,不應拿"自由"做藉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些人也同意上堂是份內事,只是反對點名計分。

      刪除
  4. 赞同。上堂是大学生的分内事。XD

    回覆刪除
  5. 倘若//上堂是大学生的分内事//,那麼將書教好是否也算是教授的分內事?

    我所指的「教好」,是指言之有物並有花時間備課,雖不至於要對授課內容十分熟捻,但至少不要虛應故事,
    之前求學時,時常能發現教書打混的教授,對於授課極不用心,教學內容十分貧乏,學生所提出的疑問往往不會有解答,只會含糊帶過,抑或是指責不讀書,引導思索問題的方向什麼的從未有過,
    而且論破他們的言論並非難事,(因為立論的基礎很薄弱)像這樣的課真的會想翹課(你們所稱的走堂),這種沒素質的課,常常就會夾帶著點名機制,
    雖然從未翹過這些課,但是上課時都只讀著教科書,或許該說,從教科書中能跟著作者的思路走,雖然學習速度較慢,但總比聽著沒營養的課還來的好,

    不過這種想法只有在網路上才可能提出來而已,因為要是說出來的話,不被罵死才怪,畢竟是處於奇怪的環境下,或許奇怪的不是環境而是我ww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用心教書是教授的份內事,當然,怎樣才算用心,又有得拗了。

      刪除
  6. 我系昨日寫“悶死人 ,。。。走人”的那個人。
    十分認同王教授今天所寫的大部分內容。 但我不認為點名這樣就能使學生“轉好”。 大學生是成人,還拿小學的那套對他們,有點什麼吧?!
    我所讀的是法語大學,從來沒”點名“這回事,和英美大學的不同。教授給我們很多空間,讓學生去自由發揮。例如,自選論文題目等等。
    所說的“悶死人”是指教授在課堂沒實質野講,“講三講四”,真的浪費我的時間,不如回家看書。我只對那個”悶死人“的一科走堂,記得走了5、6次,其他的課,從未走過。我也不認為教授需要 “娛樂”學生,我只要求從教授那裡學到實質東西。 我求知慾強,也許對教授的要求高了。
    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教授,應是能夠給學生除了一些主要基本的知識,重要的是指導,讓學生可以擴展視野。我離開學校多年了,但仍然需要繼續找尋和學習在大學所學到的東西。
    據知,英美與歐洲大陸的大學教學方法等也很大差異。不知王教授認為如何?

    讀大學,學生也有各樣各式目的。有的為“那張紙”,有的為求知,有的為取助學金生活,有的留學生為"移民“。。。。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但我不認為點名這樣就能使學生“轉好”//

      - 點名計分本身也未必不能令學轉好,也許能幫助他養成一些好習慣和加強做好份內事的意識。此外,假如教授教得好,學生出席多了後應該漸能欣賞,視野便會給教授開闊了。

      歐洲的情況我不熟悉,恕難比較。

      刪除
  7. 教授們在實行點名計分制前,亦要反躬自問:「無學生上堂,是否因為自己教得差? 實行點名計分制,是否因為要避免課室凋零,自己難看?」

    回覆刪除
  8. 說明在先,我讀大學時從不走堂,但我反對點名計分。我同意學生有責任上堂,但只是對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對教授或大學的責任。

    成績是學生能力和知識的評估。學生的出席率、打盹率、責任心、品行整潔等都跟學科能力和知識無直接關係,所以不應計分。而且,學生走堂已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成績,無需另外再扣分。

    反問王教授及各位贊成點名計分的網友:究竟點名計的是乜野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有任何評估方法是完美的,點名計分也不例外,問題是它的作用為何和值不值得那樣做。

      點名計分計的當然就是出席的分數啦。計分不一定只看學科能力和知識,effort 也可以是評估的標準之一。

      刪除
    2. 「點名計分計的當然就是出席的分數啦。計分不一定只看學科能力和知識,effort 也可以是評估的標準之一。」

      15% effort score? seriously? 王教授這計分方法十分不公平,不對,應再加五分,是十五分不公平。我是決不選王教授的科。

      我認同沒有評估方法是完美的,但至少量力而為,總不能以「反正找不到完美的方法」為藉口去用不公平的方法。

      如果我是一個上流社會貴族出身的教授,認為品行整潔等跟學習態度很有關係,所以穿背心短褲拖鞋上堂要扣分,課堂上講粗口也扣分。反正找不到完美的方法,計學習態度分也無不可!

      刪除
    3. Suppose there are two students; the marks of their exams and essays are identical, but one of them has full-attendance, and the other has been absent all-semester long.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the student with full attendance has acquired greater knowledge by listening to the lecturer and participating in class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 so accordingly we should give him a higher grade.

      That's what attendance is for: to give credit to those who have learned, from participation in class, knowledge that mayn't be reflected from papers or exams.

      刪除
    4.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the student with full attendance has acquired greater knowledge by listening to the lecturer and participating in class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 so accordingly we should give him a higher grade."

      匿名, it is unreasonable to assume anything at all.

      The student with full attendance could have done so for the sake of obtaining attendance score. He could spent lecture time on works for other subjects, read facebook, nap, or anything else.

      The other student with low attendance could be a prodigy as mentioned by Wong. His father could be a professor so he need not attend lectures. Or he could spend more time in library or on debate.org or other means to obtai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 can continue to list more possible examples but it would mean nothing. It is unfair to 'guess' which student is more likely to have acquired greater knowledge by attendance, number of hours spent in library, personal network, or by any other mean.

      刪除
    5. Sirius,

      //15% effort score? seriously? 王教授這計分方法十分不公平,不對,應再加五分,是十五分不公平。我是決不選王教授的科。
      我認同沒有評估方法是完美的,但至少量力而為,總不能以「反正找不到完美的方法」為藉口去用不公平的方法。//

      - 不明白你如何由「不完美」跳到「不公平」。我說「不完美」,是因為這方法不能分別積極參與討論和死死氣出席的學生;然而,假如學生在課堂討論的表現要計分,反而容易流於我的主觀判斷,容易變成真的不公平了。

      //穿背心短褲拖鞋上堂要扣分,課堂上講粗口也扣分。反正找不到完美的方法,計學習態度分也無不可!//

      - 這個教授不能只是這樣說,須要解釋穿背心短褲拖鞋和講粗口如何應響學習。

      刪除
  9. 如因大學生是成人而不應點名上課,
    咁返工是否不應打咭,簽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能相提並論。

      員工是受薪工作的,拿了一小時的工錢就有責任做一小時的工作。
      而大學生是交學費上堂,所以上堂這件「份內事」只是對自已或對贊助學費的家長付責任。

      學生走堂是自願放棄已付過學費的學習機會,好比雇主發了工錢卻不安排員工做事。

      刪除
  10. //不上堂,又如何參與討論交談呢?//
    Since discussion is the main point here, the 15% should count towards discussion, not just sitting there. (Just need to tweak the grading system a bit.) Attendance should come with the presence (or attention, discussion, etc) of the students, but not just their sitting there. That's probably what Wong has in mind. (I'm guessing here.) So, the students still have certain degree of freedom to skip classes, like skipping several sessions (hmmm, not in a row) but engaging in more discussion in other sessions.
    Another thought: For students who don't really want to attend classes, they can take exams in which debates are involved. (Have to tweak the grading system a bit more.)
    --zpdrmn

    回覆刪除
    回覆
    1. //Since discussion is the main point here, the 15% should count towards discussion, not just sitting there. //

      - Ideally that should be the way, but I find it very hard to implement.

      刪除
  11. 我唔覺得上堂係大學生的份內事。就如你買咗"飛"睇戲,點解唔可以 "唔 show up"? (你係唔係 cost-effective is another issue。)

    但係大學生活係教你要 "be flexible" & "be open-minded" 及一些做科研的規矩 & 思考方法。個個教授都好唔同,你唔喜歡被點名,可以去 add/drop 讀第二科 或 上第二個教授的堂。如果轉無可轉, too bad, as that is life。

    當你讀 Grad.School 時, 有時啲堂係 一對一/二/三... 你想走堂都會萬二分之極之非常唔好意思。

    個教授唔好咩...too bad...that is life too。 你就要更加努力 & be an adult to choose what is best for yourself。(你點知將來你會喜歡你每個同事?)

    人地定下規矩,如果你自覺唔需要 the marks for attendance, then go ahead 去走堂 and so be it。 但係如果你 "喎咗", 咪話係我教你嘅。

    有唔好的教授,你會更感激那些對你 / 教得你 好的。

    These were all my 1st-hand U-experience as student。當然,我從未走過堂 & I was never 被點名 & am quite against 點名制。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唔覺得上堂係大學生的份內事。就如你買咗"飛"睇戲,點解唔可以 "唔 show up"?

      只想純回覆呢句說話,呢個比喻係一定程度上係不恰當

      可以理解的是買戲票入場睇戲係"娛樂"
      而上堂係"教育"

      當中相同既地方除左係會佔用時間以外,就係要用金錢交換
      但如果純粹因同樣為以金錢交換就當作同一類事物看待
      某程度上貶低左"教育"既地位

      當然,如果閣下本來就認為"教肓"只係同"娛樂"都只係一種product
      無其他特別既意義、地位差別的話,咁就可能係價值觀上既不同。
      咁就無解了。

      刪除
    2. "教育"有何了不起之處? "娛樂"有何低下之處? 難道你還未明白
      為甚麼要讀大學?就是要訓練你去不斷問 "點解唔得?" 並尋找答案。

      咁點解你唔可以選擇走堂 even after thorough consideration? 點解上堂唔可以等於睇戲 ? (一些教授每日做"出"好戲,令你獲益良多; 一些教授每日做"出"悶戲,令你渡日如年。)

      讀書人視娛樂為教育,有何不可? 你還未明白兩者是可以相通 if you make it happen !?

      你話 "呢個比喻係一定程度上係不恰當", 但係背面的問題關鍵是相同,就係 : "點解你唔可以 show up" ? (& Only you could provide the answer, and only you should have the control.)

      有"走堂"權而 wisely 選擇用與不用, 才是 my point. (... be flexible & be open-minded... If 睇戲 could not be equated to 上堂, it could be because you were not flexible/open-minded enough. If you replace the label "睇戲" by "上堂", and vice versa, then what is "上堂" & what is "睇戲"?)

      刪除
    3. 首先,我要澄清,我沒有提出娛樂有何低下之處。

      其次,我認為有權wisely考慮、只是我不認同這個比喻方法。

      讀書人可以寓學習/教育於娛樂,我是同意的,

      但這個並不可以令我地視娛樂為教育,因為本質是不同的東西。

      例如:我可以說食蘋果對身體有益,同時食橙對身體都有益

      但我不可以這樣就視蘋果為橙。

      (況且兩者令你獲得的益處並不盡相同)

      即使是最大彈性的人也不能說這個是合理的。

      說走堂有理由,是可以的,但很可惜地,

      我不敢苟同那是因為你有"權利"去走堂

      充其理只可以說有動機去走堂。

      至於你所說的問題關鍵,我想這樣說

      到大學學習,你的身份是學生

      到戲院消費,你的身份是客人

      當然,你仍然可以認為學生交了學費,

      性質上類近(這也是價值觀問題)

      再一次,你尾段所說的

      If you replace the label "睇戲" by "上堂", and vice versa, then what is "上堂" & what is "睇戲"?)

      我上面已經回應了一次。

      最後,我對教育的看法是,教育的確有了不起之處。

      但原諒我不就此解釋我的看法。

      刪除
    4. 小兒視"唱遊"為「娛樂」,老師視"唱遊"為「教育」。「教育」了不起,那麼「娛樂」呢?

      蘋果與橙,相通而成「水果」。

      "權利"因「地」而立。中、小學有所規定,家長亦 implicitly accepts,所以不可以「走堂」。大學沒有規定,所以可以「走堂」 -> thus 有「走堂」權。

      (倘若有一大學硬性規定不可走堂,便是不可走堂。咁你的大學有否硬性規定?
      就如 基本法無話見"国旗"要感覺"自豪",所以香港人有權不需要因見"国旗"便感覺"自豪"。)

      刪除
    5. 同樣地,你又再一次把"本質不同的東西"這個論述再演繹

      小兒視"唱遊"為「娛樂」,那是一個寓娛樂於教育的例子

      相通而成「水果」,那等於它們是一樣的嗎?

      沒有規定做的事等於可以做的事嗎?

      沒有規定做的事就沒有所謂的implicitly accepts嗎?

      我必須再一次澄清明白,我所反對的不是走堂本身

      而是你比喻的不恰當。

      當你把權利放到最高的時候,有沒有顧及義務?

      當把這種價值觀再從大學走堂放諸其他領域上會有問題嗎?

      刪除
    6. 你是在將你的 價值觀 加於他人身上。

      小兒視"唱遊"為「娛樂」 (period),不會是 「寓娛樂於教育」。

      1 與 8 是否絕對不同? 七進制 時咪一樣囉。

      "相通而成「水果」,那等於它們是一樣的嗎?" 化學層面上、宗教層面上,咪一樣囉。

      "沒有規定做的事等於可以做的事嗎?" should be "沒有規定不可以做的事等於可以做"。Mind you that the context for the current argument, is 「大學」, not everywhere. And the current argument is 「走堂」, not everything. Please stay focused.

      "咁你的大學有否硬性規定 (不可以「走堂」)? " 講嚟講去... 你都無答。你有冇去問問你的大學校長? 你去問一問,好快你會便得到答案,但你選擇浪費我的時間。

      "你比喻的不恰當",我覺得 極之+非常 恰當。

      "當你把權利放到最高的時候,有沒有顧及義務?" 「走堂」延伸至「把權利放到最高」,你有沒有顧及「邏輯」嘅感受? 「走堂」是「最高權利」?? 「義務」 for whom? For you? For the teacher? For the U? For the parents? For the society? For the nation? For Earth? For the Solar System? For the Universe? For God? For the Atheists? Please be very specific in your argument.

      "當把這種價值觀再從大學走堂放諸其他領域上會有問題嗎?" Again, 你有沒有顧及「邏輯」?"把這種價值觀再從大學走堂放諸其他領域上", as argument, 已是犯上 邏輯謬誤。

      你攪清「莊周夢蝶」中 "蝶夢為人"那部份 是不可能發生的 未?

      刪除
    7. Mind you that 「走堂」 而不預早通知老師, 是 「禮貌」問題, 不是「走堂」 (with a good reason) 有問題。

      刪除
  12. 香港可能情況不同,但外國很多大學是有政府津貼,用了不少納稅人的錢,我想就算香港政府或多或少都有津貼罷,不能用買票看戲來做比喻,亦不只是放棄自己學費那麼簡單。
    王教授提到:'假如學生在課堂討論的表現要計分,反而容易流於我的主觀判斷,容易變成真的不公平了。'
    可否嘗試兩個人(例如教授及另一teaching assistant/博士生等)來做計分再取平均。TA等亦可參加討論,一舉兩得。

    回覆刪除
    回覆
    1. 理論上, "納稅人的錢"是絕大部份用在 教授+員工+燈油火蠟 上。不明白為何會成為"錢的問題"。讀過 龍應台 的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嗎?

      "教育"是 從心而來。當你如我, 見過一個 年老的教授 隔天在講台上攪笑, 為的是令 我(們) 上堂無咁悶時, 那絕對是一"出"戲。問題是 我在這"出"戲, 是飾演甚麼角色。如果我是在飾演 "路人甲", 為何唔可以 "hea" 吓? 如果我是在飾演 "觀眾", 為何唔可離場 / no show? 問題是 我點解選擇做 "路人甲" / "觀眾" / "要角"? (Only I have the answer.)

      閱讀 對 思考 & 觀察力 非常有益。(特別是 "一話兩說" 之法。)

      "讀大學" 所要付的票價, 絕對是非常昂貴。以 買"飛"睇戲 比喻 "讀大學", 確是 不夠真實。

      刪除
    2. "閱讀 對 思考 & 觀察力 非常有益。" should be :

      閱讀 “紅樓夢” 對 思考 & 觀察力 非常有益。
      (該部分被誤當 html tag 消失了。)

      刪除
  13. 點名計分,相信完全是出於對學生負責任的好意。
    對於大學生來說,因應其比中小學生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或者可以在自由與紀律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即未必每堂課都點名而只對有需要的課堂點名,或者這樣既能讓學生有一些自主但也不至於使課堂變為「冇閆雞籠」(自出自入),全無紀律對教和學雙方都不那麼好。

    回覆刪除
  14. 其實可以用出席討論和跟著的論文關係解決:例如教授可用在出席討論中的一些點要學生在論文再思考及討論(尢其適合哲學課),這樣子不知能否改善缺席情況而又兼有誘發原因出席。一些提議,没有教學經驗,不知有效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我不擔心不點名會有很多學生不出席,點名計分是為了督促那些較懶惰的學生。

      刪除
  15.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娛樂消費社會的普遍問題,小孩由小到大都被設計在“在愉快中學習“,看書要好看,有趣味,冇趣味就對學習不好。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就以趣味出發,冇趣的或老師講解冇趣味的,便唔上了,還不會認為是他們的問題!到最後一些冇趣的知識就可能消失了。遲些可能需要另一個傅柯來研究知識。

    回覆刪除
    回覆
    1. 終極問題是「誰願意多走一步」。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