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聯會一句「愛國愛民,香港精神」的口號,引起不少爭議,陳牛在〈他們早就沒在討論愛國了〉一文點出了一個重要的分別,而這分別是不少爭論者忽略了的:愛國不等同愛國主義;準確點說,愛國的人不一定接受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不只一種,不全都是陳牛說的「把國置於一切之上,盲目去愛」,那是極端或盲目的愛國主義,有些愛國主義是較溫和、較講理性的。無論如何,愛國主義之為「主義」,是一種看法或主張:愛國主義者不但自己愛國,也認為所有國民都應該愛國,認為不愛國是不對的,好比對父母不孝,是一種道德錯誤。
愛國則是一種正面的情感,對象是自己的國家,愛國就是關懷自己的國家,因國家的盛衰而喜悲,願意為國家付出自己的資源。當然,愛國也有程度之分,像其他的愛一樣,可深可淺,不一定是陳牛說的「非常樸素的感情」,也可以是激烈的、義無反顧的,甚至是非理性的。
愛國的人不一定接受愛國主義,他們之愛國,可以與愛國主義全無關係,可以只是基於個人的經驗或情感傾向,也可以是出於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各方面的成就之鍾愛和崇敬;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愛國,就認為其他人也應該愛國。換言之,愛國者不一定是愛國主義者(英文的
‘patriot’
可以指愛國者或愛國主義者,‘patriotism’ 也有歧義,可以指愛國主義或愛國情操,但 ‘A patriot does not have to believe in
patriotism’ 是甚麼意思,相信不難明白)。
無可否認,愛國過激過烈者,容易陷入愛國主義,但兩者仍然是可以分開的。混淆了愛國和愛國主義的人,很容易因為接受了反愛國主義(anti-patriotism),而得出「愛國不對」的結論,李怡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在〈守護心智,避免愛國主義侵入〉一文,將 Samuel Johnson 的名句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譯成「愛國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也許不是他翻譯的,而是他接受了這個譯法),明顯是混淆了愛國和愛國主義,正確的譯法是「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意思是無賴會用「人人都應愛國」為藉口,以逃避指責或攻擊敵人。李怡接著說「愛國是當今普世價值所不容的東西,稱之為死老鼠絕不過份」,就是指愛國不對;然而,當今普世價值所不容的,應該是愛國主義,而不是個別的人的愛國情感和行為。
愛國主義難令人接受,是因為我們沒有理由接受不愛國就是罪,可是,沒有理由接受不愛國就是罪,並不等如有理由接受愛國就是罪。假如一個人真心真意愛國,卻不鼓吹愛國主義,認為愛不愛國是個人的事,可以有個人的理由,不必強加別人身上,這會是普世價值所不容的嗎?
當然,以中國的情況來說,「愛國」愛的是甚麼,愛的對象值不值得愛,都大有討論餘地,但肯定自己對「愛國」的理解以及反對愛國的理由都是對的,從而肯定愛國一定不對,跟那些認為不愛國是罪的人,恐怕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國」,亦即愛國之心所指向的地方,對於現在不少香港人來說,只是香港,而非整個中國大陸。出於各種原因,他們並不認同自己為「中國人」。
回覆刪除然而,恰恰就有不少本地愛國主義文人及論者,不時責備香港人,為何不愛「中國」,為何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試圖將香港人和中國人捆綁起來。骨子裡,這是愛國主義,而非簡單的愛國心。
與此同時,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認為香港人理應自視為中國人。強迫人去愛自己的「國」,這顯然是愛國主義作祟。
這便是「愛國」之所以變得那麼令香港人反感的其中一個原因了。
「認為香港人理應自視為中國人」、「將香港人和中國人捆綁起來」及「認為香港人理應愛國」好像有點些微分別。
刪除一個非愛國主義者也可以認為本土主義荒謬、認為香港文化必歸入中國系統,所以認為合理的自我定位應是中國人,而這不一定是道德上的要求。
當然不少人認為「香港人理應自視為中國人」是道德要求,但這不代表「認為香港人理應自視為中國人」、「將香港人和中國人捆綁起來」都是出於愛國主義。
哈哈,我相信「相信愛國主義但不愛國」的人,會比「相信反愛國主義但愛國」的人多。
回覆刪除林忌:
回覆刪除愛國可以是正面情感,同時也可以是負面情感,為甚麼?因為國與國之間,就正如人與人之間會起衝突和鬥爭,而且國與國之間起衝突的機會,遠高於人。
生活在地球村,當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成為常態時,你愛國,如何確保自己能夠做到公正和公道,去衡量普世的問題?
你愛林忌,你就會企在我這邊去說理;你愛支聯會,你就會用支聯會的角度去思考;你愛毓民,你就會用毓民那邊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我林忌從來都說,請不要愛我,也不要愛任何領袖,更不要愛國,因為愛,是盲目的,是非理性的,是會帶來偏差的,這就是我叫你不要愛國的理由。
至於人性本如此,人易陷入愛的陷阱,所以我會包容你的愛,但接受包容,不代表我不能指出愛的陷阱與誤區;愛國不愛黨,本來已經是在一條 thin line 上行走,一步就可以踏錯;所謂「有限制」的愛國,即「理智愛國」,或「非愛國主義的愛國」,更加係半步都錯不得,對於社會上的「大眾」,用這種標準只會令多數人誤入歧途,這就是為何凡鼓吹愛國,結果就是帶來盲目。
司徒華(2011),《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OXFORD
回覆刪除『我認識到,真正的愛國,並不是愛一個政黨、一個政權、一個領導,而是愛自己的同胞,愛民族的傳統文化,愛祖國的大地山河,即是人民、文化、土地,這是我愛國的根本因素。』(第107頁)
謝謝。這段引文對我可能有用。
刪除只要把「國」換成「港」,你就能發現很多人在自打嘴巴。
回覆刪除很多反愛國的人正是愛港主義者。
刪除有的人口裡說愛國,身體卻誠實地走去外國生活定居,這是甚麼道理?如果真的那麼愛國,為何要走到外國老遠去?由此可見,走到外國老遠去的人,愛國心很是薄弱有限。
回覆刪除今日才有人提到何俊仁全家都在外國。
http://ecjobs.com.hk/user/user_startup.php?article_id=2977
刪除http://www.mingpaovan.com/htm/News/20120322/HK-gfn1_er.htm
~goethe
所以最令人厭惡的,就是攞住其他地方護照(甚至是身在外國的),去叫香港人愛國,甚至叫香港人犧牲自己、放棄自己利益愛國。
刪除多謝指正。記憶有誤,抱歉。他早前被人批評,是因為他們都拿了外國護照,早已安排好走佬退路,回港恐怕只是賺錢而已,他們的命運不用跟此城連結,有甚麼事可以立即走佬。這不正是本土派批評的"離地中產"?
刪除保皇派拿外國護照或將家屬送到外國, 絕對言行相悖, 欺騙大眾. 但是, 與專制獨裁政府抗爭的人將妻兒送往外國, 卻是保護家庭的負責任行為, 行為亦與其政見完全符合, 一個與殘暴政權抗爭的人隨時可能要喪失性命或人身自由, 稍有良知的人怎忍心責難他? 難道本土派要他一家大小一鑊熟你們才會稱心滿意?
刪除退路既保,如此一來,就有本錢去走「和理非非」溫和路線,若溫和地爭取不到,就維持現狀算數,反正現況繼續惡化,惡果自己最終不用承受。
刪除陳雲好多說法亂來,但「離地中產」的論述,到今天我還未見到有人合理地反駁。
刪除退路既保,如此一來,就有本錢去走激進甚至「暴力革命」的路線,若爭取失敗,最壞就是個人壯烈犧牲,而不用全家一鑊熟。走溫和路線雖然風險較激進路線低,但始終要冒喪失個人性命或人身自由的風險,豈是甚麼"惡果自己最終不用承受"?
刪除《漢語的邏輯鎖鏈》
回覆刪除由於中國人長期使用漢語,思維模式也慢慢地變成漢語思維模式,若果這個人從嬰兒期到成年期,沒有接受外語教育的話,他的一生的思維模式將受到漢語思維的限制,很少人能夠跳出語言思維的困局。世界知名的思維學家Eward De Bonal 曾經指出,每個人的思維能力與其所學的語言有極大的關係,要變做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便先要沖破語言的鎖鏈。漢語是一種「感官語言」,它與使用者形成一套連結身體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及嗅覺等的全面性神經細胞連結系統,並產生出特有的漢語邏輯。
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曾寫過一本書《中國的邏輯》,他指出漢語邏輯的特性是主觀、感性、多變、無標準、個人化、重血緣和隨意。這些特性與一個現代化的大國的型象有很大的差距。他表示大多數中國人並未達到作為現代公民的資格;例如食品的安全問題,中國人缺乏人類的基本道德規範,不但沒有現代人的普世道德價值,更視法律為個人的工具,罔顧客觀科學的標準。如果想與中國人討論人權、民主、自由、法治、公義、平等和環保等當今現代人的普世價值觀,只是對牛彈琴,大部分「維園阿伯」是沒有這些抽象概念。
有評論家言,就算是那些中國精英的知識份子,他們雖然明白這些觀念,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故我,表裏不一,自私自利。他們是一群飽受高等教育洗禮的功利主義者。
通過腦科學家的研究,當我們用中文來思考數學計算的時候,中國人所用的大腦區間與美國人所用的大腦區間是不同的。這證明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或是用中文來思考的方法與美國人是完全不一樣。
中國語言與文字在兒童成長期間內,已經在個人的大腦之內產生了其獨特的結構與聯繫模式,這個模式是一種長久性的結構化,除非該兒童在成長期內學習其他語言和文字,這種結構化會影響他的一生。
腦科學家有關嬰兒神經結構的研究之中,發現了一個腦神經細胞減少的過程。嬰兒由0歲至3歲,腦神經不停地進行相互關聯,也不停地消亡。由原來的1000億多個神經細胞減少到50%,在此期間,這些腦神經細胞進行重組,包括語言功能,形成語言神經區、視覺神經區、聽覺神經區、觸覺神經區,與其他20多種感官區例如音樂區等,在這些神經細胞的相互聯繫之中產生了自我意識、自動學習與鍛鍛煉的大腦。語言區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區域,它的作用綜合了各種感官與形態的細胞所提供的資訊,並進行概念化處理,為將來的高階思維模式提供了基礎。所以說,為什麼嬰兒的語言學習對其將來的智力發展最為重要。
由於DNA的作用,大腦思維的初步結構已經在嬰兒還沒有出生之前形成,比如,智力缺陷的唐氏綜合症嬰兒,其大腦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比其他正常的嬰兒低。故此,他們出生後語言能力與智力都會比其他正常的嬰兒發育緩慢。
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嬰兒大腦的日常工作離不開語言的學習與應用。語言的形成是綜合了音、意、形、色、景、事與觀的綜合概念過程。例如,中國語言中的「媽媽」,我們一想起這個語音的時候就會產生有關各項感覺,這就是嬰兒對世界的認知過程。
嬰兒從單字、雙字、三字的形成,漸漸地在嬰兒大腦產生了語音區域與其學習的機制。這種機制是一種高階思維模式(High-Order-Thought)的雛形, 這種高階思維模式是一種將來形成自我意識、自我認識和行為習慣的基礎。
一個嬰兒到兩歲的時候基本上可以說出一些淺白的句子,有些甚至於可以說出一大段話來,這證明他的高階思維模式已經形成基礎。
古代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嬰兒在兩三歲左右開始背誦,不到數天便可以倒背如流,這是因為三字經的語音結構與嬰兒的大腦高階思維模式結構非常接近。嬰兒的模仿性強,學習能力與記憶力非常強大,所以不到數天,一個三歲的小孩就可以背誦三字經,相反,如果叫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來背誦的話,由於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已經形成了更高級的多層高階思維結構,不容易與三字經的簡單高階思維結構的神經網路產生共鳴。所以,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未必可以像一個三歲小孩一樣在數天內就能背誦出流利的三字經。
中國各地方言不一,光一個廣東省就有粵語、潮洲話、客家話、臺山話等等不同的方言。所以每個地方的兒童所學習的方言都不同,引致他們所形成的簡單高階思維結構模式都有一定的差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各地的民風習性不同,這與歐洲人的情況有些類同,例如,生活在義大利西西里和羅馬的人的性格也有一些區別。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國有著大小上百個諸侯列國,他們各有各的文字語言,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統一文字之前,中國是個多語言與多文字的社會,故此,當時也是一個百花齊放、非常有創意的時代,其中的原因就是多樣化的文字和語言可以產生多維思考模式。
《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境動人、情節有趣、極具畫面感,這就是中國文字的魅力所在。
從考古學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國文字的起源是甲骨文,其重要特點是圖形文字。中國文字與其他國家的文字非常不同,區別是在中文是一種圖形文字。
中國的方言非常多,各個地區、各個群族都有不同語言。另一方面,中國文字自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後,雖然歷代有些小的修改,但總體變化不大。文字是個文明的載體,也是個所有人交流的工具,它不但記錄了歷史,也是兒童學習的基礎。故此,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孩子學習文字當作一件大事,並希望孩子將來可以考取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改善生活。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一直在中國人的社會廣泛傳播。
在前一章,我們已經說明了語音對兒童的思維模式產生結構化的影響,文字的學習會對兒童的大腦產生另外一種結構化的梳理。在解釋這些原理之前,我們先看看有關兒童心理學的研究。
如果一個兒童參加智力測試,結果是IQ低於70的話,在理論上他是個低智力的兒童,但是,如果他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學習、對話、玩耍都是正常的話,我們知道該智力測試可能是錯的,最大的可能性是該兒童對測試方法的認知可能與別的兒童不一樣而已,這不影響他的智力。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對一些文盲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文盲人士的行為、思考與智力不會比非文盲人為低。在現實中,我們也發現很多成功人士和企業家是文盲,這說明瞭一個重要的事實,其實沒有文字的幫助下,人類也是可以形成多層高階思維模式的,包括了各種智力活動,例如推理與歸納等。
腦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一個音樂家的大腦神經結構與普通人區別非常大,他的大腦區域無論是左右、語言區、感官區、文字區、觸感區、邏輯思考區,在進行音樂演奏的時候,各個區域都非常活躍,並產生了愉悅的腦神經共鳴現象,這種現象也在禪修高僧冥想的時候出現。
在有關大腦可塑性的研究之中,一些由於交通意外或工業意外而需要截肢的人士,在最初一個月內,其大腦負責有關被截去肢體的腦神經部分會產生錯誤的資訊,例如,他想動失去了的大腿的時候,發現臉部發癢,在大約一年以後,原來屬於被截去肢體的腦神經細胞就會慢慢改變原來的功能,去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增加了其他感官神經的靈敏度,這種現象在我們研究盲人的時候,會發現盲人的其他感官神經例如聽力、平衡力等神經區域會比普通人更細緻。這說明了腦神經具備非常強烈的可塑性。
在醫院的有些病例之中,一些腦中風後的病人雖然原來大腦神經控制肢體比如手、腳等區域的細胞已經壞死。如果中樞神經和脊椎神經沒有損壞的話,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再加上病人的意志力和毅力,不斷重複練習,剩下來的部分良好腦神經細胞會改變它原來的功能去控制有關肢體,病人就可以慢慢走路了。
大文學家魯迅認為:「漢語思維與邏輯」是中國人走向現代文明的最大障礙。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漢語曾經幫助中國人建立起輝煌的中華文化,唐朝時,中國是一個全球最繁榮昌盛的帝國,史稱「天朝」,宋朝時期,無論是文化藝術、飲食旅遊、衣服飾物及建築設計,都是別具一格,在人類美學歷史上留下印記。漢語是一種「感性的藝術語言」,漢語用來寫詩、作畫、寫意景, 都是一流的文字;可惜的是,漢語並非萬能的,它並不是一種「理性的科學語言」,漢語用來寫現代法律、作數學運算、寫科學推論,都顯得不倫不類。正可能是這種「漢語的弱點」,引至中國人的思想時常過於感性及單一,例如,見到長城便想流淚。
在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有一個新與的科目:跨文化神經科學;日本及美國的科學家曾合作研究黃種人與白種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並利用「功能性磁力共振儀」來記錄各人在實驗之中的大腦神經活動變化;結果顯示,這二種人在看同一的風景圖及人像圖的時侯,不同人種的大腦神經活動有著明顯的差別。但是,引致這種差別是由於文化、語言、習慣或是基因,該實驗則沒有做出對比。
摘自《香港核心價值論》
This language theory can't really explain why in the world ancient China was the leader in many technologies and certain areas of math for at le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before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caught up with and overtook us. (One can find many examples.) Please learn more about ancient Chinese math and technologies before writing or posting this shit. One can't assume that at this point we have not been as good for some hundred years (although we are catching up in some areas now) means that we were bad throughout the entire history. It is even worse that one arrives at some conclusion based mostly on such wrong assumption and with confirmation bias. What kind of science is that? The conclusion couldn't explain the fact. They don't even get the fact right in the first place.
刪除I'm not a mathematician but I have done some math. When I do math, what language I use to think isn't matter that much. I think in the language of math mostly, not Cantonese or English. I guess that, without forgetting the researcher(s) may have confirmation bias,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ing Chinese and English to do math wasn't on people who learn enough math. If so, what's the point? Should they test mathematicians instead? Or people with a math degree? Or people who have passed some math exams of classes on 3 or 4 areas of college level math? Anyway, what does that piece of research prove. Compare to using English (or some European language), using Chinese to do math was better when ancient Chinese was the leader in some areas of math but is or has been worse when using Chinese do math in modern time? A piece of garbage! --zpdrmn
閣下以英文答覆,反証了英語比漢語更logic. 《完》
刪除林忘
閣下以中文妙回,反証了漢語比英語更logic. 《笑》
刪除f@syd
林忘,
刪除//閣下以英文答覆,反証了英語比漢語更logic. 《完》//
Can you say any words that's not stupid. I said this before on Wong's blog several times before and I say it again here. I type English faster than I type Chinese, that's the reason why I use English. What does i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logic? I can express what I said last time in spoken Cantonese faster than I can in spoken English, what does that prove? And faster in hand-written Chinese than in hand-written English. What does that prove? --zpdrmn
zpdrmn,
刪除一般人拉屎比吃飯快,閣下卻相反。明白了!
林忘
比較拉屎與吃飯的快慢, 沒有意義. 林忘君若然吃屎拉飯, 那就值得留意.
刪除What someone does: 每況愈下.
刪除What I see: 每下愈況. Amused! --zpdrmn
林忌用中文去寫中文並非理性語言的論證,這不是自打咀巴麼?
刪除世界公民. --zpdrmn
回覆刪除Almost forget these 愛國 videos after writing a comment on the garbage on language above.
回覆刪除Search them on Youtube. Remember to include 大陸禁片. 艾未未 was involved in them.
大陸禁片 《老媽蹄花》
大陸禁片 «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
--zpdrmn
"混淆了愛國和愛國主義的人,很容易因為接受了反愛國主義(anti-patriotism),而得出「愛國不對」的結論,李怡就是一個好例子。"
回覆刪除王教授一語中的, 指出李怡的謬誤. 出身左派的李怡可能自小受左派學校教育的灌輸, 一直沒意識到愛國與愛國主義的分別, 他一心一意認為「愛國是當今普世價值所不容的東西,稱之為死老鼠絕不過份」, 絲毫不曾反思: 愛國情感和行為是個人的自由選擇, 而自由選擇就是普世價值, 愛國與普世價值應是兼容而非不相容的東西.
個人覺得,這篇文章最敗筆係,忽略了經濟方面的緊張因素。他如果真是左翼青年,怎麼可以忽略現實因素?香港人想讀研究院都難,政府反而貼錢俾大陸人來讀書。假如學位資源有無限多,根本不會存在「他們來爭奪我們學位資源」的念頭。區別我他,很實際地,就是因為資源有限,我們自顧不暇,自己都無名校讀,便可能把你們這些「他者」照顧得跟對自己人一樣好--起碼,無此等道德責任,畢竟我他不同。抽空了所有經濟因素,文明因素,而去講「歧視」「族群」,自然騷不著癢處。
回覆刪除香港不是不"愛國",只是現在越來越多香港人的愛國心,只對香港及香港人有效。大家越走越遠,就跟台灣遠離大陸一樣。
美國精神?美國不錯是不講種族膚色,但講的卻是經濟階級。換句話講,將一切差異,還原成有錢人同窮人的差異。
林輝:《愛國》
這陣子,談「愛國」好像突然變得很敏感。
國家,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而且語意不清的概念。最簡單,當然就是透過國界去界定,一個在國界內擁有獨立主權的政體,被理解為一個主權國家;要進出一個主權國家,要拿護照、要做出入境手續,這是我們最容易理解的「國家」形態。
但國家卻也不僅是政體和地理上的邊界,也是血緣、文化、宗教、歷史、媒體交織出來的一個共同體。就如我們在不同的群體中,得到的身份一樣 —— 在哪間學校讀書、住在哪間大學宿舍、上哪間教會、是哪隊球隊的粉絲 —— 我們透過強調與「他者」之間的分別,來定義「我們」,而社群也因此出現。
沒有人是座孤島,這種對「我們」的定義,既無可厚非,也無可避免,重點只在它如何被運用:是在運動會中為「我方」搖旗吶喊、是為「我們」站出來捍衞尊嚴,還是覺得因為「我們」比較優越,所以有權傷害我們看不起的「他們」?
愛國本無錯,正如我們會廁身於其他的集體,對這些集體投以感情,問題是我們會因此做甚麼事。
正因「國家」的意義是如此複雜不定,其定義也成為大家搶奪的目標,例如一國發動戰爭,是因為「愛國」所致;但民間反對戰爭,其理由同樣可以是「愛國」。
有些國家以民族國家自居,強調種族與國家等同;有些國家不是單一種族,於是強調國家而不強調種族,例如美國人強調美國精神,無論你是甚麼膚色,你也可以是美國人,正是以國家去消弭種族的差異。
這是第二篇,比上一篇來得具體。承認香港(市?城邦?國?)與中國頗有距離。而中國是香港的宗主國,亦即殖民主!但轉個頭又要偷換概念。我們雖然都是「華人」,但不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與中國漢族族民「同文同種」,就要愛他們,甚至有「道德責任」?這就從愛種族,滑轉到愛國,再變成隱晦的愛國主義!
刪除愛種族其實係危險的,是種族主義的燃料。希特拉愛德意志人,所以提出許多領土主張,吞併奧地利。大陸人很愛台灣人,所以依然堅持不惜武力攻台,都要同台灣人"彼此相愛"。同樣,就是出於漢族中心主義的考慮,有幾多漢人真係理會藏民回民受迫害,為他們發聲?
香港人總是對「中國人」有所感通,總覺得自己有一種道德責任去援上一把,或許五年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但目前越來越不是了。這只是歷史實然,推不出任何應然的。你可以感到自己有道德責任,但不能期望要求別人也必須感到自己有類似的道德責任。
香港人,只需要愛香港,愛香港這地上的香港人就好了。但這也不是甚麼道德責任,一切隨心。
林輝:《港式愛國》
在香港談愛國,確是有點複雜,因為這個「國」與我們的生活其實頗有距離。
十六年前,我們的宗主國是英國,今天換上了中國,但對於「愛國」這詞,香港人從來都有自己一套的意義。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發動保釣運動,香港人會為釣魚台而激動,而對英國能否保住福克蘭群島毫不上心;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那時香港還在英國管治下,但香港人會高呼愛國,而愛國的具體訴求,就只為人民和公義,不為任何一個政府背書。
說到底,香港人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是華人,絕大部分人都是三代之內從內地來到香港,與中國的漢族同文同種。
血濃於水也好、兔死狐悲也好,香港人總是對「中國人」有所感通,在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無論是七八十年代穿三條褲子回鄉送人、八九年的百萬人遊行、六四之後的黃雀行動,還是九十年代初的華東水災,香港人所愛的,都不是政府,而是無權無勢的中國人;作為身處較富裕安全之地的香港人,總覺得自己有一種道德責任去援上一把。
也許今天中國有錢了,香港人也自覺沒必要像以前般有道德責任,但李旺陽、趙連海、劉曉波仍然能叫香港人情緒波動,為他們上街抗爭,聲援他們對抗不合理的對待。
每年六四,在維園的「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呼聲仍然堅持;身邊亦有許多朋友,持續為藏族、維族的人民發聲,這正是香港人以公義和人道精神為底蘊,對中國無私而美麗的關愛。
//香港人想讀研究院都難,政府反而貼錢俾大陸人來讀書。假如學位資源有無限多,根本不會存在「他們來爭奪我們學位資源」的念頭。//
回覆刪除1、據我所知,在其他條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香港的大學通常會優先錄用香港人。這已經體現了「港人優先」的政策。難道你要提倡一種「招生只招香港生」、「招工只招香港人」的封閉政策嗎?按照這個邏輯,香港人也別去國外讀(提供獎學金的)研究生院,別人那裡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呀?並且,香港的繁榮離不開它的開放政策,如此才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這似乎是香港、新加坡這樣的彈丸之地的唯一可行的發展策略。
2、到香港來讀研究生院的外地人不僅包括大陸人,還包括台灣人、菲律賓人等等。非常有趣,你為什麼單單拿大陸人說事。不要求香港人對大陸人有特別的感情,但也別發展到對大陸人有特別的敵意。
3. 我們反對共產黨是因為他們違背普世價值,但有些香港人卻一邊反對共產黨,一邊又以各種方式在背離普世價值。僅舉一例,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對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訪,竟然發現香港的種族歧視世界排名第一。所以我常常說,香港面臨兩個政治目標,一個是「自治」,另一個是「啟蒙」(也就是把普世價值實實在在地植根於香港社會)。很多香港人都只看到第一個目標,而沒有意識到第二個目標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這兩個目標本來應該是一致的,但近來民粹主義甚囂塵上,自治和啟蒙開始背道而馳,我擔心自治終究會取代啟蒙。可悲可歎!
1.我都唔明點解有first hon畢業既香港學生都爭唔到讀研究院?你話個學生廢定本科既教授廢,教唔到有水平學生?
刪除2.70%香港研究院學生來自大陸,係咪唔駛訓練香港學生?
1. 沒有多一d資料,無法分辨。可以係fyp 做得差,可以係唔識做研究,個d人要自己問教授。
刪除2.一句到尾,有能者居之。如果香港學生係庸才,推佢上去讀MPHIL 係害佢
還是用英文來定義較好。愛國和愛國主義等詞語都是外來語,因此在中文可以很混淆,最後雞同鴨講,一方否定愛國,一方支持,原來大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定義。
回覆刪除love of country - country 指的是地方,這只是愛自己成長生活的地方而已。因此,對於香港人來說,我們愛的只是香港這個地方
patriotism - Patriotism is a cultural attachment to one's homeland, excluding differences caused by the dependencies of the term's meaning upon context, geography and philosophy. In a generalized sense applicable to all countries and peoples, patriotism is a devotion to one's country. 英文維基的解釋頗清楚,愛國主義除了熱愛自己所在的國土,同時是漠視國土內人民的差異。
nationalism - 國族主義,認為國和民族相連,對同一種文化認同的人才能結合成一個國家。是以南斯拉夫分離,因此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克萊地亞的人認為彼此是不同的群族,不應該一起。而中共為了穩固政權,用中華民族一詞去粗暴地把許多不同文化的群族當成一個民族,漠視維吾爾族、藏族的差異,漠視漢族中客家人、廣府人等等的差異。中國是一個極權政府在控制許多民族的帝國(empire)。
//愛國過激過烈者,容易陷入愛國主義//
回覆刪除王教授這句話中用「過激」和「陷入」等字詞,會否已經假定了愛國主義為不當?
//假如一個人真心真意愛國,卻不鼓吹愛國主義,認為愛不愛國是個人的事,可以有個人的理由,不必強加別人身上,這會是普世價值所不容的嗎?//
這句話是否在暗示(雖然不蘊涵)愛國主義跟普世價值不相融?但視愛國為一道德責任是其中一個主流觀點,跟普世價值不一定有抵觸。極端的、跟基本人權等普世價值相背的愛國主義,是法西斯主義。
近日網上的許多討論都很奇怪。有些意見,譬如林忌,似乎混淆了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現代國家不一定都是民族國家(美國?加拿大?),針對民族主義的理由不能直接應用在愛國主義上(不是說不能)。而更奇怪的是,據我非常有限的理解,一般而言愛國主義的論敵是普世主義 (cosmopolitanism),後者認為我們對其他國民(fellow countrymen)沒有額外的道德責任 -- 例如,本國和名國發生天災,我們沒有道德責任先將資源捐給本國災民。近日的許多討論卻都似是「愛國主義」vs.「本土論」。有趣的是,那些「本土論」的論點通常正正是人們支持「愛國主義」的理由。「國」和「本土」究竟如何區分,實在令我感到有點困惑。
//王教授這句話中用「過激」和「陷入」等字詞,會否已經假定了愛國主義為不當?//
刪除- 是的。
//這句話是否在暗示(雖然不蘊涵)愛國主義跟普世價值不相融?//
- 不是暗示,我直接說了「當今普世價值所不容的,應該是愛國主義」。
//但視愛國為一道德責任是其中一個主流觀點,跟普世價值不一定有抵觸。極端的、跟基本人權等普世價值相背的愛國主義,是法西斯主義。//
- 認為國民對國家及其他國民有 special obligations 不就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者將國家的地位放得比這更高,例如在國家利益和個人自由(或其他 values)有衝突時,愛國主義者會認為應以國家為先。
//譬如林忌,似乎混淆了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現代國家不一定都是民族國家(美國?加拿大?),針對民族主義的理由不能直接應用在愛國主義上(不是說不能)。//
- 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雖然可以在概念上分開,但就對國家的看法而言,兩者在政治現實中分別不大 --- 對國家同一樣的看法(要愛國 blah blah blah),假如不是 nation state 的國家,你就只可以稱之為 patriotism 而不能稱之為 nationalism,如此而已。
//近日的許多討論卻都似是「愛國主義」vs.「本土論」。有趣的是,那些「本土論」的論點通常正正是人們支持「愛國主義」的理由。「國」和「本土」究竟如何區分,實在令我感到有點困惑。//
-我正在寫一篇涉及這問題的文章,希望能略解你的困惑。
所謂煽動仇恨,最終不外是倡議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這已是異端,這已是大罪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