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3

從口味到品味


人的口味不盡相同,這是顯而易見的:你愛酸甜,我喜辛辣;有人餐餐吃牛肉,有人無海鮮不歡;甚至有些「逐臭之夫」,別人聞之掩鼻皺眉的,例如榴槤、納豆、和臭豆腐,他們卻甘之如飴,此所謂「臭的美食」也,其實是合併了相反口味的形容 --- 認為是臭的,不會覺得是美食;認為是美食的,只會覺得香!

口味之不同,有生理、心理、家庭、社會、和文化等因素,除非是極度自我中心和沒有識見的人,否則一般而言是不會以自己的口味為標準,批評別人的口味「不應該」或「低劣」。我說「一般而言」,因為有些人對口味的劃分,包括了講究品味:對飲食的品嚐,他們不只看到好惡之不同,還相信有品味高低的分別,例如認為愛吃法國菜是品味高,愛吃墨西哥菜則是品味低。「品味高」是讚賞,「品味低」是貶抑,而作出這種判斷的人,往往認為自己的品味是高的。

「口味」和「品味」這兩個詞語都可以引伸到飲食以外的其他享受,例如視覺和聽覺的、甚至是知性的 --- 審美、聽音樂、閱讀、看電影、衣著裝扮、和家居佈置等,都是既有口味之不同,亦可以講究品味。事實上,在這些飲食以外的享受,很少人只注意口味的差異而不判斷品味之高低;試想想,一個愛讀《追憶似水年華》的人,看見別人捧讀《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會不視之為低俗的品味嗎?

認為自己品味高的人,大多會細緻地判別有關的事物,分成不同的種類、品流、等級、風格、派別等等;他們之所以自以為品味高,正正在於相信自己能作出這些細緻的判別,不似得品味低的人,只能觀察到表面的粗枝大葉。然而,這些判別的細緻程度,有時會令人懷疑那不過是「國王的新衣」;讓我用一個中國古代的例子來說明,也許會更為有趣: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論及品茗講究水源,竟列舉了二十七個地方的水,評價其用以煎茶的優劣,例如「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煎茶水記》還記載了茶聖陸羽「品水」的故事,說他能夠分辨出喝的水是完全取自揚子江中心,還是混雜了岸邊的水,那已不是神乎其技,而是神化了!

太過講究品味的人,很容易給人自高身價或自命不凡的感覺。為甚麼呢?或者可以這樣解釋:一個人的口味和品味,都可以用「我喜歡 X」來表達,如果只是說明口味,重點大多會放在「喜歡」;可是,如果是標榜品味,則大多會強調「我」和「X」的關連 --- X 是高級的,我和 X 關連起來,所以我也高級了。開口閉口都是「品味」的人,可能只有虛假的品味,因為「我」和「X」中間的「喜歡」其實並不存在,即使不是騙人,也至少是自欺,以求得到「品味高」的自我形象。

真正品味高的人,不必 --- 通常亦不會 --- 標榜自己的品味,而是自然流露,不經意地讓別人感受到;亦不會作出過於細緻的判別,而是粗細恰宜,判別有理。真正的品味,是氣質和修養的結合,不能強求。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6年3月號)

2 則留言:

  1. 除了一些人是自命清高故弄玄虛之徒外,也有些人是因為心理作用而產生「無中生有」的幻覺。「品水」的味覺是一例;就連耳朵的聽覺也曾聽過一些「音響發燒友」說,只需更換一條價錢貴到天價級的電源線就能夠使擴音機的音質提高很多倍,還說是親耳試聽過所以才相信。
    其實稍微想想就會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家中電源插座的電來自幾十公里以外的發電廠,經過幾十公里長的普通輸電銅線到達你家中,現只更換從電源插座到擴音機之間的那幾尺的電線而外面還有幾十公里長的電線仍然是普通線沒有更換,又怎麼能夠改變到供電質量去提高音質?說聽過是好聽了的人應該是幻覺或是迷信某些廠家的誤導性宣傳了。

    回覆刪除
  2. 現時也有鑑水師為水商酒廠工作,他們的工作能力該能辨出山泉水和自來水的分別。

    想到古人生活在岸邊做甚麼,陸羽能辨出江中水混有岸邊水,未至於不可能吧。(然而他為了使對方自認混水,耍了個手段,這點不用太認真)

    真正的品味,真的不能強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