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注重討論和交流,閉門造車可能會想出一些看法,也可以想出論證來支持這些看法,可是,如果不和別人討論過,沒有接受過質疑,便很容易自以為是,自圓其說,看不到自己的理論和論證的錯誤或不足之處。討論和交流有不同的方式,其中一個就是合作寫文章或著書;我曾和同事
Z 合寫過兩篇論文,除了有成果之外,合作的過程十分愉快,我亦從中學習到不少東西。
到目前為止我的哲學著作全是英文的,有一天,我忽然萌生寫一本中文哲學書的念頭,想寫的是宗教哲學。我一向對宗教哲學有興趣,但只出版過一篇有關的期刊論文;這次想寫的是一本一般讀者也看得懂的宗教哲學書,不太深,也不太顯淺或行貨式的,目的是刺激讀者思考宗教的各種問題。
本來可以自己寫,但我卻希望能和人合作,一來可以減輕寫作負擔,二來可以享受哲學交流,三來可以互相督促砥礪,也許會快一點完成。我冒昧聯絡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劉創馥教授,問他有沒有興趣合作;我問的時候詳情欠奉,只是說寫一本批評宗教的書,創馥卻爽快答應了。
我跟創馥素未謀面,只是臉書朋友,和看過他貼的一些討論宗教的文字,認為他在這些問題上和我立場接近;就這樣,幾乎純粹憑直覺,我便認定他是適當的合作人選。其實創馥的哲學背景跟我的大異,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黑格爾,而我則從來沒讀過黑格爾的著作。因此,邀請他合作,是有點冒險的,可能不是一拍即合,而是一拍即散!
本來我們打算先討論該寫些甚麼題目,但還未開始討論,我便提出一個建議,創馥接納了,於是我們立刻動筆試寫了一篇,只用了約三星期便完成,還是八千多字之長。我的建議是寫一本對話錄,而且用一個很特別的方式寫:我們在不同篇章扮演一正一反兩個哲學家討論宗教問題,但事前沒有商量過該怎樣寫,不知道對方的論點,只是一來一回像是真正的對話,寫到艱難處或不知如何續下去時,才斟酌雙方的論點。此外,我希望對話錄盡量展現真正的哲學對談,而不須著重人物塑造;因此,兩個對話的角色是無名的,只稱為「哲人丙」和「哲人丁」(「丙」「丁」而非「甲」「乙」,是不想讀者先入為主,相信其中一個對話者較優勝
---「甲」容易令人聯想到「優等」或「名列前茅」)。
這個寫法很好玩,哲人丙和哲人丁在臉書PM「對話」,有時寫得長一點,有時只是寥寥幾句,幾乎每天都有「交鋒」。這一篇寫的是「神蹟」,一個較容易處理的題目,結果不敢說很滿意,但相信有真情對話的味道,亦做到「不太深,也不太顯淺或行貨式的」。
相當期待!有一個疑問,會不會擔心你們的看法太過接近,以致於對話沒有火花?
回覆刪除看過便知。
回覆刪除分析哲學家最鍾意將自己扮成對面立場插返自己~所以無火花依方面一定無問題
回覆刪除看過便知。
刪除非常之好,翹首以待!
回覆刪除不要期望過高。
刪除中文書出版後,你亦可以翻譯成英文出英文版。
回覆刪除直接用英文寫會更容易。
刪除期待呀! 希望兩位努力, 順利付梓!
回覆刪除謝謝。是否成書,還看很多因素。
刪除如果出書,我一定買
回覆刪除謝謝支持。
刪除期待
回覆刪除謝謝。
刪除From what angle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re you gonna go from a secular, scientific or get into pointless, dull and infallible theology and debate from there on? Are you going to raise the issue of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 of religion? And above all, are you willing to say something that'd upset religious people? Should I expect a Chinese "Horseman"?
回覆刪除"secular,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刪除You'll see.
刪除雖用了哲人丙和哲人丁而非「甲」和「乙」,取名还是有点行貨吧? 哲人山和哲人海, 哲人風和哲人月, 哲人風和哲人雨, 或哲人水和哲人火怎樣? Or something like that?
回覆刪除Will there be an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ook? Many of my friends can't read Chinese. After I read it I may recommend it to them.
--zpdrmn
不是行貨,是 generic。
刪除There's no book yet! Anyway, this is going to be a Chinese book only.
第四段裡面劉教授的名字錯了。
回覆刪除WTH
謝謝。已改正。
刪除同第一位回應者類似,在下有點擔心,這會否不過是兩位「前耶膠」共同創作的"獨白"而已,而非真的是有信仰的哲學人和無信仰的哲學人之間的真實對話。
回覆刪除兩位教授未必對基督教義理有全面足夠的認識,相關經驗很可能只來自相當保守的前教徒經驗和網上某些牧師的發言。又或者,只能就一些大題目,例如神蹟,神的屬性,諸如此類,作很一般的討論。
何不考慮一個對基督教信仰和哲學有足夠認識的哲學人,作為對話夥伴?
這本書打正旗號要批評宗教(不只基督教),只是採用對話這個寫作形式,我想不到任何理由要跟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合寫。
刪除難怪,這原來只不過是裝著對話姿態的自我獨白而已。
刪除批評"宗教"(實際上不就是典型基督教議題?),卻不欲邀請有宗教信仰人士參與回應,這就難以確保自己不會有偏見盲點,而想漏了一些。
教授意欲批評"宗教",但請問教授本人對於"宗教"的認識到底有多深入?
我對宗教的認識有多深,書成後由讀者判斷好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