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8

隱名

1980年Foucault接受一份雜誌訪問,但要求訪問刊出時隱去他的名字。當時Foucault早已大名鼎鼎,文化學術界無人不知,而他要求隱名的理由竟是「懷緬當年還是無名小卒時,說的話倒有機會有人會聽」!

這句話真有意思。Foucault成名後,他的著作經無數學者「詮釋」或「解讀」,一般讀者則會先看這些學者的書,然後才直接讀Foucault的原著(如果他們讀的話)。因此,Foucault的讀者看他的書時,大多已有這些「詮釋」或「解讀」為成見,限制了他們馳騁於Foucault文字之間的自由,令他們看不到裏面可能有的很多其他意思。

Foucault接著開玩笑地建議學術界在一年內出版的書都隱去作者的名字,看看到時學者或批評家會怎樣評論這些書。不過,他認為如果真的實行,所有作者都會不願隱名而決定延遲一年出書(這「所有」應該不包括他自己吧)。作者,始終是放不開自己的名聲的。

我看Foucault這篇訪問時,他的名字已不再隱去;如果我不知道被訪問的是Foucault,相信我得的印象會頗為不同。成見,真的很難撇除。

5 則留言:

  1. 總有些詮釋或解讀是比較對確的吧,怎可一概抹煞?

    回覆刪除
  2. 我想Foucault不會說對他著作的詮釋沒有對錯之分,他的意思應該是即使是「正確」的詮釋,也會令讀者看不到他著作裏某些豐富的含義。

    回覆刪除
  3. >如果我不知道被訪問的是Foucault,相信我得的印象會頗為不同。成見,真的很難撇除。

    blog就特別明顯。作者有知名度,或者是你認識的人,哪怕只是隨便寫幾句,甚至是胡扯和偏見,也會有人追捧。但換成無名小輩,或者三唔識七的人,說的深刻也沒多少人搭理,講錯了還隨時招來罵聲。

    所以,我很想知道傅科同學這句話的具體含義,

    >懷緬當年還是無名小卒時,說的話倒有機會有人會聽

    回覆刪除
  4. CYC,

    This is the whole paragraph:

    "Why have I suggested that I remain anonymous? Out of nostalgia for the time when, being completely unknown, what I said had some chance of being heard. The surface contact with some possible reader was without a wrinkle. The effects of the book rebounded in unforeseen places and outlined forms I hadn't thought about. The name is a facility."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