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0

文章為誰修飾?


Steven Pinker 在近著 The Sense of Style: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Viking, 2014) 裏描述自己在寫書時如何多番修改潤飾:每一句都修改幾次,才寫下一句;完成一章後,整章從頭至尾修改兩三次才會示人,收到意見或批評後,再從頭至尾修改兩次;每一章都這樣做,到完成全書後,整份書稿細心潤飾兩次,才交給出版社的編審 (copy editor) 過目 ,然後又有新一輪的修飾,才成定稿 (見 p.76)。

很誇張吧?說不定 Pinker 真的誇大了修改潤飾的次數,不過,相信他不是憑空捏造,就算事實只是他所說的一半,那已是可敬可畏的嚴肅寫作態度了。

也許有人會問:有必要修飾這麼多次嗎?除非是寫小說或詩詞歌賦等所謂「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 ,作者力求達到自己的美感標準,否則,只要內容的重點都表達得清楚,整體條理分明,應該已經足夠了。以 Pinker 的寫作功力,可能第二稿已符合這個要求,他再修改潤飾多次,便屬多餘,因為對大部份讀者來說,這第二稿和定稿的分別已不重要了 --- 他們甚至沒能力辨別其中的各個不同之處!

事實上,假如寫作純粹為了賺稿費,那麼,就算草草成稿,虛情假意,嘩眾取寵,講來講去三幅被,只要讀者樂意看,稿費不受影響,花時間修改潤飾文字便是無償的勞動,純粹賣文者沒有理由去做。另外一類「實際」寫作是政治宣傳,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收到宣傳的效果;如果修改潤飾文字無助於達致這個目的,便是多此一舉。就算不是這兩類,而是認真寫作、為了表達自己真實看法或感受的作者,也似乎沒有必要像 Pinker 那樣一改再改三改。

我自己寫作時也是不斷修改潤飾的,雖然還遠不及 Pinker 的執著,但即使只是一篇數百字的網誌文章,亦會修飾幾次才「出街」。我這樣做是否只是為了滿足讀者?可以說「是」,但那不是現實世界的讀者,而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讀者。理想讀者不只是看得懂我的文章,還能欣賞 --- 我一再修改潤飾,就是為了寫出理想讀者會欣賞的文章。現實世界的讀者太多種多樣,要寫到他們大都明白,已不容易,假如要求他們都能欣賞我寫的文章,便很難肯定該怎樣寫才對。希望寫出好文章的人,唯有退而求其次,以理想讀者為對象。

何謂理想讀者?理想讀者對作者和文章的內容都沒有偏見,至少有一般的理解能力;不必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但有相關的求知欲;文章寫得精彩的地方 --- 無論是內容還是修辭 --- 他們都會欣賞讚好。如果寫作只是為了令讀者明白,這個「理想讀者」的想像便不重要;可是,如果以寫出好文章為目的,那麼,以理想讀者為對象是一個有效的辦法;為了令理想讀者欣賞讚好,已不得不一再修改潤飾了。

不知道 Pinker 會否同意我的看法?無論如何,我相信我的理想讀者是會同意的。

12 則留言:

  1. 我同意
    但我不一定是理想讀者

    理想讀者也就是假想讀者,寫好文章就會像和朋友說話的筆記。修修改改就好像腦海中有假想對話,提問和探討。那個假想的朋友其實是自己。

    對某些人來說,這種反思是有樂趣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謂的理想讀者的另壹個說法,應該是指知己吧。

      刪除
  2. IF 理想讀者 then 是會同意的。 If 不同意的, then 不是理想讀者. :)

    回覆刪除
  3. 其實發表一篇文章即是向讀者展示一件作品。就如市面上有許多文學或文字作品,也有各式各樣的讀者。無論他們是否理想,但作為作者相信大多都會覺得既然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見人,執得企理一些最起碼都是一種對別人的尊重,對讀者的尊重。而讀者若看見一件好的作品,也會對作者有所尊重。
    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不希望被尊重,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所以,若然修飾得好一些對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一種「雙贏」的話,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多作者都會修飾文章,「執得企理一些」,但我在文中說的是像Pinker那樣修飾很多次,這樣的作者恐怕不多。

      刪除
  4. 經過多番修改及潤飾的文章,結論是此文章經過多番修改及潤飾.

    回覆刪除
  5. 王教授如何看那些沒興趣閱讀王教授文章的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興趣,很平常。我當然不會期望人人都有興趣讀我的文章。

      刪除
  6. I converse with my innermost quest for confirmation of what I find important when I write, no matter whether or not it is apealing to potential readers, the presence of whom is of my least concern, considering how I try to refrain myself from indulging in game of vanity--the recognition from others.

    That's why I love Franz Kafka, whose most writings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rously, making them known to the public against his will.

    But it is paradoxical that, without this crime, we can never learn his unique sensitivity to an absurd world he was alloted.

    But he, unluckily, with Nietzsche, was categorized as the pioneer of Existentialism, which nobody can give a precise definition, making it an unjustifiable realm for nearly all life problems man can imagine, thus making it a set of phenomena instead of a school dealing with particular type of problems.

    回覆刪除
  7. 王教授最近文章出得疏了,讀者不快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忙於其他 projects,遲些較空閒時會寫密一點。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