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人來說,民族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無論「離地」的學者教授們怎樣從學理和論據上說明「民族性」這概念如何問題重重,也無法說服這些人
--- 他們只會認為這些學者教授自困於學術的象牙塔,被抽象的學術理論迷惑,看不到就在眼前的明顯事實。
例如李純恩早兩天發表的〈民族性〉一文,就表達了這種對「民族性」的「常識」看法。他以古巴為例:
『古巴雖窮,古巴人卻友善開朗,令人欣喜。我說,這就是民族性了,拉丁民族熱情奔放,樂觀面對生活,他們沒有受過什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類的文化熏陶,腦子裏也少了羈絆,整天樂呵呵的,讓來自標榜「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的人見了,好生羨慕。』
我有些朋友則愛用日本人為例,說只要到過日本一遊,就會看到日本人的民族性,至少看到他們與中國人的明顯不同
--- 單就愛潔和循規蹈矩這兩方面來說,已能清楚顯出中國人和日本人不同的民族性。有些朋友會補充說,你看看三藩市的華埠(Chinatown)和日本城(Japantown),前者烏煙瘴氣,後者雅潔整齊,這已是在外國的土地,如果不用「民族性的差異」來解釋,還有甚麼更合理的解釋?
這些明顯的分別,沒有人會否認,問題是:這些是文化特色上的分別,還是民族性的分別?
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特色,例如飲食習慣、語言文字、風土人情、文學藝術、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之不同,這些特色不必都是獨有的,但至少在組合上能讓人將一個文化跟其他文化分別開來。這些文化特色受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歷史發展等因素影響,李純恩引的那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以用來概括這些影響。
認為有民族性這回事的人,大概相信「一方水土」不但影響上述的文化特色,還決定了人的某些性格特點;「決定」不表示沒有例外,但至少是令這些性格特點形成的機會大大提高,令同一文化內的大部分人都有相同的性格特點
---「有的地方崇文,有的地方尚武,富庶之地的人圖安逸講道理,生活環境惡劣的地方出盜賊興搶掠 [...] 有的民族浪漫,有的民族悲情,有的民族精細,有的民族粗糙」(見〈民族性〉)。
然而,為甚麼這些受「一方水土」影響(或決定)的性格特點,是民族性而不只是文化特色呢?以我的理解,認為有民族性這回事的人相信民族性是有某種遺傳性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愛用「基因」作比喻,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便要面對以下難題:如果「基因」只是比喻,不是生物學上的基因,那麼,民族性的遺傳性從何而來?應該如何確立?能否脫離原本的文化環境而繼續遺傳(至少兩三代)?不解決這些問題,「民族性」便只是一個神秘的假設。
李唇陰只能緊隨陶賊後面呃飯食,應該算是低等民族奴才DNA之特徵
回覆刪除正一「自打嘴巴」。
刪除反諷你識條春咩
刪除叻唔切以為好醒
你打飛機就叻
說[民族性]是一代傳一代,並不一定指基因。我們家庭的身教,也可一代傳一代。而文化當然影響民族性,只是每代揀了某些價值觀傳了給下一代。民族性定義是我們成長環境+成長期間父母家教身教之影響。我舉例,你香港長大,移民美國後生兒育女,你兒女此生接觸的是美國文化,但你的家教及身教,就形成兒女部分的中國民族性(美國+中國)。我説過的中國民族性:愛面子,先顧家再顧國,各家自掃門前雪等等,兒女成長期間在我們身教中學到。但因美國文化同時 exert influences,所以整體影響[溝稀咗]。而 ABC 選了 ABC (或白人等)做配偶,他們的子女中國民族性在第二代就會消失(=你的孫,除非你帶大你孫),你的孫的民族性只屬美國。
回覆刪除agree
刪除"能否脫離原本的文化環境而繼續遺傳(至少兩三代)?"
刪除你如出生美國後立即俾白人家庭領養,就中國民族性可即時消失。你部分民族性隨養你育你之人。
刪除唉,不過現實。。。
刪除我睇過嗰電視節目,南韓女嬰被白人夫婦收養(Mid-west Wisconsin farmer,clueless about school racial bullying),女孩成長過程非常痛苦,父母並無細心觀察發覺而開導。女孩大學畢業後非常 bitter ,移居南韓拋棄供書教學之養父母。。。唉。
在加拿大的shopping mall有時見到一啲睇嚟係被白人夫婦收養的華人小朋友,她們年紀雖然很小(可能只約一兩歲),還未會說話,但會望周圍的事物;
刪除當她們見到近旁也有華人小朋友的時候就會表現得很留意望著,好像是發現了自己的同族類那樣望著對方,似係想親近對方;
而對其他族裔的小朋友則沒有那麼留意望著。
這種行為應該不太可能是收養她們的白人夫婦教的,因為她們只有一兩歲而且還未會說話,很難而且也沒有必要去刻意教她們那樣做。
如果她們這種行為不是出生後才學到的話那就應該是先天基因遺傳的行為。
如果是的話,那麼基因遺傳可能會令人的腦組織基礎結構對同種族類的關注會多於對非同族類的關注,從而使得人接受同種族類的影響大於非同族類。
這樣該族裔的特性也就比較容易承傳給下一代和被同族裔的下一代所繼承,亦即是基因遺傳對民族性遺傳可能是有影響的。
------------------------------------------
有時看到這些被異族人收養的華人小朋友(女仔居多),雖然她們想親近同族類但她們卻被親生父母遺棄,反而異族人有愛心收養她們,確實有些唏噓....難道又是民族性不同所致?
一兩歲小朋友只有好奇心,冇族裔分別心㗎。大啲就可能有。咁有唔少 ABC (父母皆移民華人)由小學到中學之好朋友皆非亞裔又點解釋?我嘅解釋係交心朋友講夾唔夾,唔係講膚色。
刪除我韓國女孩例子是在 Wisconsin 蚊型小鎮長大,她說她中小學是唯一亞洲面孔,而因父母是白人,亞裔小孩白人父母小鎭。。。唉。
民族性不一定是生物學上遺傳性,但有肯定有self-reinforcing成份,那足可以用基因(非生物學)一詞了。
回覆刪除舉個例子,一個日本血統的人,如果在中國由中國父母養大(如孤兒),從來沒有和日本有任何關係,很有可能會染上了中國的文化特色,那我們便可以說這個人有中國的民族性了。
那就正如Richard Dawkins說的,用Memes代替好了。
刪除但我哋唔係乜都要崇外,吖,唔係,係追俸,吖,唔係,係學術傾向,以外國名稱為凖㗎係嘛? 嗱,meme 我譯為[傳承],我們民族性導向的一個渠道。
刪除雖然因為通婚,貿易,遷移等原因使得歷史上人類的聚居群體--族群或民族發生了一些變遷,但民族的基本劃分在世界上仍然是有存在。很多族群/民族仍然還保留著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和習性等等,這些反映了該個民族特性的習俗習性被稱為民族性相信也未嘗不可。
回覆刪除有部份民族特性是有遺傳的,例如該個民族的一些生物特徵包括樣貌或體形特徵等,例如藏族人的生物特徵和樣貌特徵與漢族人相信有分別,雖然跨種族通婚已經有,但在一些國家裡還未很普遍,同一民族的人其後代的樣貌與其父母相似並仍保留著該個民族某些生物特徵的遺傳基因。
甚至人體器官包括肌肉功能也帶有基因遺傳的因素,例如非洲埃塞俄比亞的運動員很多時在馬拉松長跑比賽中都名列前茅,以及非洲的運動員在跑步比賽表現都較出色,相信與該民族的生物基因遺傳也有關係。
所以,民族性不只是文化特色,由於異族通婚在不少國家還不很普遍,特別是那些移民少的國家,該些國家的民族除了有他們的文化特色之外,還有其生物特徵與其他的民族有較明顯的區別。
如果把民族去掉,其文化特色可能會變得像「無主孤魂」,成為了「那是誰的文化」?
瀕危語言的文化
刪除I think the following might be of interest to some readers.
回覆刪除https://scientiasalon.wordpress.com/2015/06/29/from-the-science-wars-to-political-emotions-philosophy-biology-and-justice/
"We find appeals to this notion every time someone explains in terms of intrinsic properties forged by Evolution why some particular group exhibits a different behavior or response when compared to a larger population or a different group."
Would Mr. or Ms. 匿名 post comments using a name or alias? It would be helpful to know whether some of the comments are made by the same person.l
//這些明顯的分別,沒有人會否認,問題是:這些是文化特色上的分別,還是民族性的分別?//
回覆刪除這個問題可能是這樣:聚居於不同地區的不同族群/民族創造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包括他們不同的語言不同的信仰甚至生物特徵也有不同等等。
某族人的文化是該族人創造的,可以說是該族人的影子;因為如果沒有了該族人,該族的文化很可能也會跟著消失(因為其它族已有其它的文化,要其它族人去接受甚至去繼承另一族人的文化的可能性恐怕是非常之小。
所以,那些明顯的分別其實是某一族群的特性與其它族群特性,或者可以說是民族性,表現在包括文化範疇以及生物特徵範疇在內的分別。
嚴格來說,民族性應該是講承傳的,一用到遺傳兩字,就給像王教授這種不懂性格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專在觀念和定義方面吹毛求疵的哲學蛋頭找到小題大做的挑剔別人話題.奉勸王教授,多參考性格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有關民族性課題研究的經典著作和理論架構,才好發言,不要自以為是,誇誇其談自己不甚了了的社會科學專題.
回覆刪除不是太好笑了嗎? 一個不學無術嘩眾取寵的十九才子, 講民族性就有人追捧, 一位博學的教授平心靜氣講道理就給人罵. 讀哲學的就只准講哲學嗎? 你知道王教授讀過什麼書? 你肯定他只讀哲學書?
刪除文化特色也是講承傳的, 你讀不懂人家的文章, 就不要誇誇其談, 什麼"專在觀念和定義方面吹毛求疵", 真是方便得很的批評啊!!
說得好!這些人根本不會細心看論點,總之你批評他們講民族性,就要打到你,抹黑你,真可怕。
刪除既然是博學的教授,就講一點性格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方面的理據來支持自己批評他人的論點吧,好讓大家見識見識他到底是如何博學.讀哲學的當然不限於只能講哲學,但一旦涉及其他學科的領域,最好是持虛懷若谷的態度,不要講到太肯定和太自以為是,否則可能會鬧出笑話.
刪除陶傑是唸文學出身的,喜歡用比喻寫文章,他應該沒有受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訓練,所以下筆立論難免有時令人覺得草率粗疏.假如你有博士學位又懂一點社會科學方法論,你不去找與你同等斤兩的學者較量,反而花時間去談論陶傑的感性比喻,你那個博士學位是白唸了.
刪除更可笑. 這是一個網誌, 不是學術期刊, 王教授用雜文的方式針砭時弊, 卻被人要求去找學者較量, 陶傑因為是文學出身,就up 乜都得.
刪除雖然是網誌,但你身為受過正式學術訓練、有博士學位的哲學教授,最好是保持態度謙遜,避免用想當然和過份肯定的手法撰文.假如自己不是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批評別人在該領域的立論時,應該考慮多用含有"似乎是"、"也許是"、 "可能是"、"傾向於"、"大致上有理由相信"等等詞語的句子.
刪除樓上教博士教授寫文章,真是淋漓盡致,教人佩服。
刪除@匿名(7:07):閣下言下之意,[嚴肅學者]應不屑抨論嘻皮笑臉之閒人(= 無博士學位)所寫之雖無[學術根底]但帶有遊雲野鶴仙氣之隨意感性文章?哦。。。
刪除Keep bickering & carry on,I'm getting more popcorn。。。
言論自由沒有[應該][不應該],怕被人議論就咪寫!又要威又見帶頭盔!你可以辯話自己遊戲人間不求深度,但咩呀,你乜水遊戲人間大哂,旁人全要收嗲俾你感性瀟灑呀?
刪除Hey, I saw your article in an in flight magazine yesterday :)
回覆刪除Yes. Did you like it? Glad to hear from you. How have you been?
刪除which one?
刪除Cathay Pacific.
刪除I like the part you quoted a poe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m not a keen traveler myself, it's nice to know how others think about travelling, and the part you suggested we should refrain from reading too much about a place before going is interesting (hope I got you right) -- wondering did you write both the Eng and Chi versions?
回覆刪除I'm fine, just busy working and having fun :)
Xinhun
No, I didn't write the English version. It is a loose translation of my piece. I didn't like the translation, but there is nothing I could do about it.
刪除I kinda guessed that's not yours, it's not too bad tho.
刪除Xin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