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華爾街日報》的網頁見到一篇「虎媽」Amy Chua 的文章,題為 "A Week in the Life of the 'Tiger Mom' Amy Chua",篇幅很短的,好奇之下便看了。讀罷,心裏禁不住爆出一句:「這女人真令人吃不消!」(其實我在心裏說的是粵語:「呢個女人好難頂!」)
Amy
Chua 在這篇文章要表現的正是她的虎媽本色。她的兩位女兒在學期休假期間回到家裏,明天便要重返校園,卻睡至日上三竿;虎媽提醒女兒們盡快執拾所需的東西,並且要自己洗衣服,因為「到了今時今日,如果一位像我這樣事業成功的女人仍要負責所有家務,那就太荒謬了」。
虎媽接著提到她如何教訓小女兒
Lulu 不應花3.49美元那麼多錢買一杯咖啡,因為在家裏弄咖啡便宜多了,還問女兒知不知道3.49美元在她自己兒時已足夠全家人一個月的食用。(她不會不知道現在的3.49美元跟她兒時的3.49美元並不等值吧?還有,Amy
Chua生於60年代,她兒時的3.49美元約等於現在的25美元而已,怎會夠全家人一個月的食用?)
另一件事是虎媽發現大女兒
Sophia 紋了身,雖然遮遮掩掩,還是逃不過她的法眼。虎媽說自己沒有因此大發雷霆,而且反應十分「合理」,就是由她付費替女兒去除紋身(注意:Sophia
已二十二歲)。她還不忘補充一句,說這件事必定要隱瞞她的父母,不讓他們知道外孫女的劣行。
文章還提及她這一周生活的其他一些細節,全都可以顯示她如何忙碌和重要。我起初還有點以為這是自嘲的幽默小品(上述關於3.49美元那一節實在太誇張了),但通篇的語氣又不似是不認真的。
Amy
Chua 曾經形容她那本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中譯《虎媽的戰歌》)是自嘲式的回憶錄,我沒看過這書,但阿樂看了,說完全不覺得 Amy Chua 在自嘲,甚至覺得她不時流露出沾沾自喜之態。阿樂很不喜歡這本書,認為它大大強化了美國人對亞裔學生和父母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
亞裔學生特別勤力讀書,只注重學業,父母都千方百計要令子女出人頭地,因此管教十分嚴厲。
看完這篇「難頂」的文章,我有兩個相關的問題:(1)
假如 Amy Chua 的女兒沒考上頂尖名校(Sophia 入了哈佛,Lulu 入了耶魯),她是不是依然會那樣樂此不疲地講述她那「中國式」的管教方法?(2) 假如虎媽的女兒沒考上頂尖名校,是不是仍然會有那麼多人對她的管教方法有興趣?對於這兩個問題,我的答案都是「不是」。如果我答對了,這反映了一個可悲的事實:很多人(當然包括虎媽)以子女考上名校作為管教成功的指標。
我唔明,Amy 姐以[囂]為風格出書,仲係佢私人生活小品之寫作,啱口味睇,唔啱口味咪睇,佢又唔係擺明車馬以專家身份教人如何養兒育女。。。即使作者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成功,又如何?你話佢兩女未成年,我仲可以話我關心佢是否虐兒所以義不容辭振臂高呼叫大家正視吖。。。況且她倆女兒都入名挍,讀者自己由此得出什麼結論,好似唔關作者事。我們又不真正認識她們一家人,即使以此作某種主觀標準,有何不可?虛榮心態,大家都有,就別嚴人寬己了。
回覆刪除我有一個相關的問題:(1) 假如 Amy Chua + 女兒沒有所謂名氣(全家名校)之成就,會有那麼多人恨得牙癢癢嗎?
管教是否真正[成功],全世界只有兩個人有資格下結論:她的兩個女兒。如果她們現在無怨無悔,who are we to judge?虎媽書中盡列[威迫]之教育,但[恩愛]就無詳寫(=全家溫馨 kodak moments)。。。只有威無恩,決不可能[成功]。
如何教導子女,其實亦看子女性格潛質,而且最最重要一點,是要由小持之以恆。例如我從小就知我父母要我最起碼要大學畢業,此是完全沒有妥協餘地。考不上沒問題,那就一直考,直到考上。我入大學時17歲,我從無考慮別的選擇,因為自小,這是順理成章非做之事,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現在當然是感激父母沒給我選擇。
兒女是箭,父母是弓,沒有弓,箭射不出去,但子女生命之射出去後,弓已完成了使命,是放鬆的時候了。
我是兩孩子的父親,長子應該今年冬大學畢業,我在港也曾替一些小孩補習。小孩讀書聰明與否,很大份部是天生的,父母只是勸導,令他們不要學壞,孩子讀書優異,為父母只應高興,不應驕傲。世上沒有一條方程式保証教子女「成材」,若「虎媽」兩個女兒天生資質平庸,她可否每天逼她們練習樂器數小時。她只是幸運,上天給她兩個聰明的女兒。有些小孩十四五歲已學習微積分,但是每個小孩都可以呢。
回覆刪除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聰明的小孩還是需要有人栽培的。
刪除3.49美元60年代要看她是在哪個國家生活, 如果是中國, 那完全是可能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