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

知識與自我


一個人知識越豐富,便越應該意識到自己所知有限,因而比從前謙遜,即使仍然十分自信,也不至於妄自尊大。這是正路,而學問博大的人之中,亦少見狂妄之徒。我反躬自問,走過的也是這條正路;我當然不是自詡學問博大,我距離博大遠矣,我的意思只是:從年少時的自命不凡、目中無人,到現在的深感知識不足,那是我不斷學習、知識逐漸擴闊和增長後所形成的自我了解。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將追求學問比作山,現在談到知識與自我,想起這個比喻,發覺也可以用來說明為何知識越豐富便越應該感到自己渺小。你攀某一座知識的山,攀得越高,便越意識到這座山之高大,即使沒有高不可攀之感,至少會見到山巔遙不可及,亦隨時會見到有人已到達你永遠也追不上的更高處;此外,攀得高了,便看得遠,望盡天涯路,也望到遠處其他無數的高山,知道自己絕無可能逐一攀登。此情此景,你還可以不覺渺小、還可以高呼「登上最高峰,捨我其誰」嗎?

然而,的確有讀書人年紀已不小,卻依然狂妄自大,這又應該怎樣解釋呢?這個問題相信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我不肯定怎樣才算是最合理的,以下我只嘗試提供一個我認為算是合理的解釋:由於性格、經驗、和其他因素,這些狂妄自大的讀書人一早便形成了一個確定而美好的自我形象,例如「天下無敵的高手」或「神機妙算的軍師」,而且這個形象只會膨脹,不會變化成其他模樣 --- 吸收知識就好像替形象吹氣,吸收得越多,那個美好的自我形象便越膨脹。他們的目光只集中在自己身上,攀山的比喻對他們並不適用。

有一種狂妄自大的讀書人是最難解釋的,他們已沒有努力增進知識,甚至放棄追求,學問停滯不前,但自我卻仍然不斷膨脹;沒有新增的知識,他們是靠甚麼替自己的美好形象吹氣呢?

8 則留言:

  1. Wong Sir的文章令我想起唐詩"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回覆刪除
  2. 王sir,

    黄之鋒是你徒弟嗎?

    回覆刪除
  3. 那人說:「...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殊不知上帝早已在「舊約聖經」,預言他的身前身後事。

    回覆刪除
    回覆
    1. Tower of Babel?智高追主,從來都是死罪。

      刪除
    2. 不是 "Tower of Babel" 。預言那人的"身前事,亦預言其"身後事",上帝落墨不輕。

      刪除
  4. 我唔明,別人不思增長知識干旁人底事呢,又沒要我們養,who cares?To each his own.

    閣下我估是不齒有人[無料而囂],那簡單不過,閣下就以你孜孜不倦求得之知識直斥其非不就了?什麼,狂妄自大者不會受教,白浪費你時間?唉。。。閣下既然不值有人自我膨脹,與其站在高台作文訕笑,倒不如遇議題辯論時不懼挑戰正視聽。。。難道你會不明白最簡單道理:倆者辯駁時,target audience 早已不是你他兩個,而是旁觀者,受教的亦是旁觀者,誰對誰錯誰有理,公眾自會判斷,何需耿耿於懷對方不會向你折服?閣下是憂慮公眾智慧有限,沒知識分析你才是對?

    通常真正狂妄自大者受了挑戰就會惱羞成怒,顧左右而言他從不會直接回應挑戰理據。。。不屑呀![跟無知者吵什麼吵]喎。。。你永遠說服不了挑戰者,但那不是你要說服的,你要說服的是大眾。。。嘿嘿

    回覆刪除
    回覆
    1. 「耿耿於懷對方不會向你折服 ...... 通常真正狂妄自大者受了挑戰就會惱羞成怒」
      中!

      刪除
  5. 李某某、霍某某、陳某? ^^”

    回覆刪除